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单元12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主讲人:202X.X时间:目录01走进作者与背景02《答谢中书书》解读03《记承天寺夜游》解读04两篇短文对比赏析05课堂总结与拓展走进作者与背景01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他虽隐居山林,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0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当时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本文就是作者描绘江南山水之美,与友人分享自然之趣的佳作。02陶弘景与《答谢中书书》020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风格多样,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仕途的不顺并未让他消沉,反而在这一时期创作出许多经典之作。《记承天寺夜游》就记录了他在黄州的一个月夜,与友人张怀民漫步庭院的经历。苏轼与《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解读02思考:《答谢中书书》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答案是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02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并划分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01初读课文,感受音韵之美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读懂文章。例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意思是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歇”是消散的意思,整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提出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重点字词如“五色交辉”的“交辉”是交相辉映;“四时俱备”的“四时”指四季,“俱”是都的意思。0102再读课文,理解文意《答谢中书书》开头就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一处你最欣赏的写景语句,说说“美”在何处。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美在山水相映。山峰直入云端,说明山很高,水流可以见底,说明水极清澈。高山峻峭,水流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美在色彩配合。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的写景之美,感受作者笔下大自然的纯净美好。精读课文,欣赏景物之美01思考: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答案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02讨论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深入探究,体会情感《记承天寺夜游》解读0301听读课文,标注读音和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hénɡ),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02对比《答谢中书书》,体会《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节奏特点。《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兼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散淡自然。朗读课文,把握节奏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标注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意思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01重点讲解:“念无与为乐者”中“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相与步于中庭”中“相与”是共同、一起,“步”是散步,“于中庭”表示在院子里。翻译全文,理解文章所讲述的苏轼在月夜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共赏月色的故事。02疏通文意,理解内容0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思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0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一画面,感受苏轼笔下月夜的独特之美,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庭院中洒满如水般的月光,竹柏的影子在地上交错纵横。赏析月色描写,体会意境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耐人寻味,分组讨论“闲人”的含义。一方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苏轼和张怀民能在月夜相约散步,欣赏美景,体现出他们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也指被贬谪的清闲之人,苏轼此时被贬黄州,仕途不顺,有时间却无事可做,“闲人”二字包含了他复杂的情感,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体会苏轼在文中传达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从生活的点滴美好中找到乐趣,保持对生活的热爱。0102理解“闲人”内涵,感悟情感两篇短文对比赏析04回顾两篇短文,总结《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语言风格的不同。《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整齐中而有变化,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用词较为考究;而《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节奏舒缓,用词散淡自然,更显随性。举例说明不同语言风格如何体现文章的韵味和情感,如《答谢中书书》的工整句式适合描绘山川的壮丽与和谐,《记承天寺夜游》的散淡语言则与作者的闲适心境相契合。0102语言风格对比分析两篇短文中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答谢中书书》多角度多层面描绘山川景色,通过仰观、俯察、平视三种视角,展现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称之美,展现了一幅灵动而富有蓬勃生命气息的画面;《记承天寺夜游》则借助比喻,仅用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出月光下庭院的清幽之景,以少胜多,意境深远。讨论不同的景物描写手法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答谢中书书》的丰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的热爱与沉醉,《记承天寺夜游》的简洁描写则蕴含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景物描写对比比较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相同点是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不同点在于《答谢中书书》主要体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而《记承天寺夜游》除了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还包含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以及作者在逆境中寻求解脱的达观态度。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入理解他们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感受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对比课堂总结与拓展05回顾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景物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语言优美,多用骈句;《记承天寺夜游》记录了月夜漫步的经历,语言自然,意境清幽。强调学习这两篇短文的重点和收获,如积累文言词汇、欣赏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情感等,巩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5028-2025轮胎式装载机制动系统用加力器
- 2025年阳泉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马鞍山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锦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年黑龙江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培优)
- 2025年连云港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石嘴山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陕西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真题汇编)
- 2025年聊城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长沙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新能源产业2025年私募股权投资热点:退出策略与风险控制分析报告
- 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测试报告
- 肾挫裂伤护理
- 公司大米策划方案
- 矿山机电运输安全知识培训
- JJG(烟草)30-2016卷烟端部落丝测定仪检定规程振动法
- 邮政社招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民宿装修合同
- 基于BIM技术的市政工程设计试题及答案
- 低钾血症诊疗与护理要点
- 《放射诊疗许可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