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_第1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_第2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_第3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_第4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单元09桃花源记时间:主讲人:202X.XCatalogue目录作者及背景介绍课文解析2.1.课程导入字词学习3.4.艺术特色分析文章主旨探讨5.6.课堂总结7.Part01课程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启一段神秘的旅程。想象一下,在一片古老的山林中,一条蜿蜒的小溪潺潺流淌。溪边有一片绚烂的桃花林,落英缤纷,美不胜收。沿着溪水前行,竟发现一个神秘的山洞。当你好奇地穿过山洞,展现在眼前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这种充满奇幻色彩的场景,就来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千古奇文,探寻其中的奥秘。营造神秘氛围Part02作者及背景介绍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陶渊明在仕途上屡屡受挫。他曾几次出仕,但都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和虚伪而辞官归隐。最终,他选择了回归田园,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0102陶渊明生平01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统治者骄奢淫逸,对百姓横征暴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对现实深感失望和不满。02他渴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于是,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背景Part03字词学习0102晋太元中(jìntàiyuánzhōng),武陵人捕鱼为业(wǔlíngrénbǔyúwéiyè)。缘溪行(yuánxīxíng),忘路之远近(wànglùzhīyuǎnjìn)。便舍船(biànshěchuán),从口入(cóngkǒurù)。初极狭(chūjíxiá),才通人(cáitōngrén)。复行数十步(fùxíngshùshíbù),豁然开朗(huòránkāilǎng)。重点字音“咸来问讯”的“咸”是“全,都”的意思,和我们现在常用的“咸菜”中的“咸”意思完全不同,体现了古今词义的变化。03“便要还家”的“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这种通假字在古文中较为常见,需要我们特别注意。0201“缘溪行”中的“缘”是“沿着、顺着”的意思,在古文中经常用来表示沿着某个方向或路线行进。重点字词释义Part04课文解析渔人偶遇桃林文章开篇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一位武陵的渔夫,像往常一样沿着溪水捕鱼,不知不觉迷失了路途的远近。忽然,一片绚烂的桃花林映入眼帘。这里的“忽逢”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桃花林出现的意外和惊喜,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进入桃花源渔夫被眼前的美景吸引,继续前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夫舍弃船只,从洞口进入。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渔夫的好奇与勇敢,也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发现桃花源安宁祥和的环境当渔夫穿过狭窄的洞口后,眼前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此起彼伏。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宁静、和谐、美好的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生活从村民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知道外面已经经历了汉、魏、晋等朝代的更迭。这既体现了桃花源的与世隔绝,也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朝代更替、没有战乱纷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热情好客的村民桃花源中的村民们见到渔夫这个外来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纷纷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拿出美酒佳肴热情款待。“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他村民也都邀请他到自己家中,这种淳朴、热情的民风,与当时社会的冷漠、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桃花源中的生活渔人离开渔人在桃花源中停留几日后便离开了,“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出来后,找到了自己的船,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这里的“处处志之”为后文再寻桃花源埋下了伏笔。再寻无果太守听闻此事后,“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派人跟着渔夫去寻找,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却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他听说后,高兴地计划前往,结果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这种寻而不得的结局,给桃花源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引发了读者无尽的遐想。离开与再寻桃花源Part05文章主旨探讨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这里的人们自给自足,生活幸福美满。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在当时那个黑暗动荡的社会中,桃花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桃花源的美好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东晋末年,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通过描绘桃花源,间接地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他批判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对现实社会的批判Part06艺术特色分析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从神秘的桃花林到狭窄的山洞,再到豁然开朗的世外桃源,充满了奇幻色彩。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陶渊明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理想境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的神秘与美好。丰富的想象力01在描写桃花源的环境和人物时,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通过对土地、房屋、田地、池塘、桑树竹林以及田间小路、鸡鸣狗叫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对村民热情好客的描写,也十分细腻,让读者感受到了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关系。细腻的描写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从发现桃花源,到进入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情节跌宕起伏。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美好的生活,离开时做了标记却又寻而不得,这种曲折的情节安排,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情节的曲折Part07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深入解析了课文内容,探讨了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我们知道了桃花源是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