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都市茶叶深加工项目:特色产业价值链延伸纪实——2026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1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时事+话题+标题+示例+金句+事例+导写+范文一、核心时事(紧扣热点,彰显时代性)2025年金秋,湖北宜都的茶山层叠叠翠,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茶香。在宜都市陆城街道的“宜红茶深加工产业园”,年产5000吨茶叶深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这座“中国茶叶之乡”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的转型迈出关键一步。数据显示,2025年宜都市茶叶深加工产值突破15亿元,占茶叶总产值的45%,带动2万余名茶农人均增收1.2万元,茶叶出口额同比增长60%,远销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宜都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宜红茶”的核心产区,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然而,长期以来,当地茶叶产业以“初加工”(绿茶、红茶制作)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一斤鲜叶只能卖20多元,制成成品茶也就百元左右,好茶卖不出好价。”五峰山茶农李建国坦言。2023年,宜都市委、市政府启动“茶叶产业升级行动”,将深加工作为突破口,引进生物提取、食品研发等技术,推动茶叶从“饮用”向“食用”“药用”“日用”延伸。在宜都市“清江茶业”的深加工车间,记者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将茶叶粉碎后,通过低温萃取技术提取茶多酚;旁边的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正用茶多酚开发抗氧化护肤品;另一侧,茶梗、茶渣被制成茶皂角、茶枕等文创产品。“以前茶渣只能当垃圾扔掉,现在做成茶皂角,一斤能卖80元!”清江茶业负责人王芳介绍,深加工让茶叶利用率从60%提升至95%,综合产值增长3倍。更值得关注的是,茶叶深加工成为宜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红花套镇“茶旅融合”示范区内,茶农们不仅种茶、制茶,还开设茶馆、民宿,开发“采茶体验”“茶艺研学”等项目。“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28岁的茶农女儿张婷,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茶园开了一家“茶咖书屋”,年收入超过15万元。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宜都茶叶深加工项目是“特色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的典型案例,为全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比重不足20%,宜都的实践印证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核心话题(多维立意,拓展思维)1.产业升级:从“原料输出”到“品牌溢价”的破局之路宜都茶叶深加工的本质,是打破“初加工依赖”,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实现“好茶卖好价”。传统茶叶产业面临“三低”困境: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低、抗风险能力低。深加工通过“茶叶+”模式(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将茶叶从“农产品”转化为“工业品”“消费品”,甚至“奢侈品”。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思考“传统产业如何拥抱现代化”,联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产业升级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和“价值提升”。2.科技赋能:一片茶叶的“科技密码”宜都茶叶深加工的背后,是科技的“硬核支撑”。华中农业大学与宜都共建“茶叶深加工研发中心”,攻克了茶多酚低温萃取、茶多糖纯化等技术难题;引入AI品控系统,通过光谱分析实现茶叶品质的精准检测;开发“数字茶园”平台,实时监测土壤、气候等数据,指导茶农科学种植。“科技让茶叶从‘靠天吃饭’变成‘靠数据说话’。”研发中心主任李教授说。这一话题可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讨“科技如何赋能农业”,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现代化”中的科技力量。3.文化赋能:茶香里的“文化自信”宜都不仅是“茶乡”,更是“茶文化之乡”。当地深加工项目注重“文化赋能”:将宜红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融入产品设计,开发“宜红古法茶饼”;举办“宜都茶文化节”,推出“茶艺表演”“茶诗朗诵”等活动;打造“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茶叶从唐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茶文化是茶叶产业的‘灵魂’,没有文化的茶,只是普通的农产品。”宜都市文旅局局长表示。这一话题可联系“文化自信”,探讨“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产业融合”,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软实力”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4.绿色发展:茶产业的“生态账单”宜都茶叶深加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推广有机种植,禁用化学农药,茶园通过欧盟有机认证;采用“茶-沼-果”循环模式,茶渣制成沼气,沼渣还田,实现“零废弃”;开发“低碳茶”生产线,减少能源消耗。“我们不仅要卖‘好茶’,更要卖‘生态茶’。”宜都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这一话题可结合“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探讨“农业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5.共同富裕:茶农的“幸福账单”茶叶深加工让宜都茶农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当地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统一利益分配;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企业以保护价收购鲜叶,年终分红;开展“茶农技能培训”,让茶农掌握深加工技术,变身“产业工人”。“以前年收入3万元,现在能拿到8万元,还学会了做茶多酚提取!”茶农刘大姐笑着说。这一话题可联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探讨“产业振兴如何带动农民增收”,引导学生思考“发展成果如何惠及民生”。三、优质标题(简洁有力,点亮主旨)一片茶叶的“蝶变”:宜都茶产业价值链延伸之路从“一片叶”到“一条链”:宜都茶产业的升级密码科技赋能茶香:宜都深加工项目的“智慧密码”茶香里的文化传承:宜都茶产业的“软实力”绿水青山间的“金叶子”:宜都茶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共同富裕的“茶样本”:宜都茶农的“幸福账单”产业升级:宜都茶从“原料”到“品牌”的跨越科技+文化:宜都茶产业的“双轮驱动”生态茶、健康茶:宜都茶产业的“绿色名片”乡村振兴的“茶引擎”:宜都茶叶深加工的实践启示茶旅融合:宜都茶产业的“诗与远方”从“卖茶叶”到“卖生活”:宜都茶产业的“消费升级”非遗传承:宜红茶技艺的“现代新生”数字茶园:科技让茶叶种植更“聪明”茶渣变“宝”:宜都茶产业的“循环经济”四、段落示例(句式鲜活,可直接化用)茶园场景描写清晨六点,宜都五峰山的茶园被薄雾笼罩,露珠在茶芽上滚动,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茶农们背着竹篓,指尖轻捻,只采“一芽一叶”的嫩尖。“采茶要‘早、嫩、鲜’,这样才能做出好茶。”有着30年采茶经验的陈阿姨说,她的手指因常年采茶而结满厚茧,却依然灵活。远处,茶农们唱着采茶歌,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茶山青青茶花香,采茶姑娘上山岗……”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茶山上,整个茶园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这是宜都茶农的日常,也是“中国茶叶之乡”最生动的注脚。深加工车间场景在宜都市“清江茶业”的深加工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与茶香交织。自动化生产线将茶叶粉碎后,通过“低温逆流萃取技术”提取茶多酚,温度控制在40℃以下,最大限度保留活性成分。“这个技术是我们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提取率比传统方法提高20%。”技术员小张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旁边的罐装车间,茶多酚正被灌装成胶囊,准备发往药店。另一侧,茶梗被送入“茶皂角生产线”,经过压制成型、包装,变成一块块带着茶香的皂角。“以前茶梗只能当柴烧,现在成了‘香饽饽’!”车间主任笑着说,整个车间充满了忙碌而有序的氛围。茶农故事“以前卖茶叶,要看老板脸色;现在加入合作社,茶叶不愁卖,还能分红。”56岁的茶农王建国坐在自家院子里,泡了一杯“宜红古法茶”,茶汤红亮,香气四溢。他回忆,2018年之前,他家种了5亩茶,每年收入不到3万元,“茶叶收购商压价,只能低价卖”。2020年,他加入“宜都茶叶专业合作社”,企业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收购,鲜叶价格从每斤20元涨到35元,年终还有分红。“去年光茶叶收入就6万元,加上在茶厂打工的工资,总收入超过10万元!”王建国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院子里,晒茶竹匾上,茶叶在阳光下舒展,散发出诱人的清香。科技研发场景在宜都市“茶叶深加工研发中心”,30岁的博士林薇正盯着显微镜下的茶多酚晶体。“这是我们新研发的‘纳米级茶多酚’,颗粒直径只有50纳米,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她拿起试管,里面的液体呈淡黄色,透明清澈。为了攻克这个技术,她和团队连续3个月泡在实验室,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有一次为了观察萃取过程,我们连续48小时没合眼。”林薇说,虽然辛苦,但看到技术成功应用,一切都值得。旁边的“数字茶园”平台,实时显示着各茶园的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指导茶农精准施肥、灌溉,让茶叶品质更稳定。”科技的力量,让宜都茶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文化传承场景“茶艺不是简单的泡茶,而是‘和、敬、清、寂’的体现。”在宜都“茶文化博物馆”,茶艺师李老师正在为游客表演“宜红功夫茶”。她手持茶壶,水流如线,茶汤注入公道杯,再分到品茗杯中,动作行云流水。“宜红茶制作技艺有300多年历史,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它。”李老师说,博物馆还开设了“茶艺培训班”,每年有上千名学员参加,其中不少是年轻人。“以前觉得茶艺是‘老古董’,学了之后才发现,里面有很多智慧。”22岁的学员小杨说,她现在在茶馆做茶艺师,收入比以前在工厂打工高了不少。文化的传承,让宜都茶产业更有“温度”。五、金句名言(权威有力,升华主旨)“乡村振兴,产业为要。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脉,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六、典型事例(具体生动,增强说服力)产业升级案例:清江茶业的“品牌之路”清江茶业是宜都老牌茶企,以前主要生产散装绿茶,产品附加值低。2021年,企业转型深加工,推出“宜红古法茶饼”“茶多酚胶囊”等高端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拓展市场。“以前我们的茶一斤卖100元,现在‘茶多酚胶囊’一盒卖298元,还供不应求。”企业负责人王芳说,2025年企业深加工产值达8亿元,占总产值的70%,产品出口欧盟、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升级让清江茶业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全国知名品牌”,带动周边500户茶农增收。科技赋能案例: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合作2022年,宜都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茶叶深加工研发中心”,联合攻关茶多酚提取、茶多糖纯化等技术。研发团队开发的“低温逆流萃取技术”,使茶多酚提取率从65%提升至85%,生产成本降低30%;“AI品控系统”通过光谱分析,实现茶叶品质的精准检测,合格率从90%提升至99%。目前,该中心已申请专利15项,开发深加工产品20余种,为宜都茶产业提供了“科技引擎”。“科技让茶叶从‘经验种植’变成‘精准种植’,从‘初级加工’变成‘精深加工’。”研发中心主任李教授说。文化赋能案例:宜都茶文化节的影响力自2020年起,宜都每年举办“宜都茶文化节”,吸引全国游客和客商。2025年的茶文化节上,“宜红古法茶制作技艺”展演、“茶诗朗诵会”“茶艺大赛”等活动吸引了10万人次参与,带动旅游收入5000万元。文化节期间,宜都茶叶签约额达8亿元,其中深加工产品占比达60%。“茶文化节不仅展示了宜都茶文化,更推动了茶产业升级。”宜都市文旅局局长说,现在“宜都茶”已成为“文化茶”“旅游茶”,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绿色发展案例:有机茶园的“生态效益”宜都红花套镇“有机茶园”面积达2万亩,通过欧盟有机认证。茶园采用“茶-沼-果”循环模式:茶渣制成沼气,供农户做饭;沼渣还田,改良土壤;果园套种在茶园中,增加土地利用率。“有机茶的价格比普通茶高3倍,还出口欧盟。”茶园负责人说,2025年有机茶产值达3亿元,茶农人均增收1.5万元。有机种植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茶叶品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共同富裕案例:合作社的“分红模式”宜都“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现有社员1200户,覆盖茶园5万亩。合作社实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企业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收购鲜叶,年终按交易量分红;社员优先在茶厂就业,领取工资。2025年,合作社交易额达10亿元,社员人均分红8000元,工资收入3万元,总收入比加入合作社前增长4倍。“合作社让我们抱团发展,再也不怕‘老板压价’了。”社员李建国说。合作社模式让茶农从“单打独斗”变成“利益共同体”,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七、写作导写(精准点拨,理清思路)立意方向1.小切口:以“一片茶叶的旅程”为切入点通过描写一片茶叶从“茶芽”到“深加工产品”的完整旅程(如采茶、制茶、深加工、销售),反映宜都茶产业的升级变化。例如:“清晨,五峰山的茶芽被采下,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制成红茶;随后,红茶被送进深加工车间,提取茶多酚,制成护肤品;最后,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一片茶叶的旅程,见证了宜都茶产业的‘蝶变’。”这种写法以小见大,生动形象,容易引起读者共鸣。2.大视角:从“茶产业延伸”看“乡村振兴战略”以宜都茶叶深加工项目为案例,联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讨“产业振兴”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例如:“宜都茶产业的升级,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从‘卖原料’到‘卖品牌’,从‘单一产业’到‘三产融合’,宜都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这种写法视野开阔,立意高远,适合展现对国家政策的理解。3.多维度:结合“科技、文化、生态、经济”展开从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经济效益等多个角度,分析茶叶深加工的综合价值。例如:“茶叶深加工,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共同富裕’的系统工程。科技的智慧让产业更有‘竞争力’,文化的浸润让产业更有‘温度’,绿色的理念让产业更有‘可持续性’,经济的协同让产业更有‘生命力’。”这种写法思路清晰,论证充分,适合展现思辨能力。素材运用技巧1.场景+数据+感悟描写茶园、车间等场景(如采茶、深加工)后,用数据支撑(如产值增长、茶农增收),再提炼感悟(如“产业升级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让文章有血有肉,有理有据。例如:“清晨的茶园里,茶农们采着嫩芽;深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电商直播间里,主播热情介绍……宜都茶产业正以‘科技+文化+生态’的模式,实现‘从一片叶到一条链’的跨越。2025年,茶叶深加工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2万余名茶农人均增收1.2万元。这组数据背后,是产业升级的‘密码’,更是乡村振兴的‘答案’。”2.故事+道理讲述茶农、科研人员、企业家的故事(如茶农王建国的增收经历、博士林薇的研发故事、企业家王芳的品牌之路),引出“产业振兴”“科技赋能”等道理,让文章更具感染力。例如:“56岁的茶农王建国,曾经为茶叶卖不出去而发愁;加入合作社后,茶叶价格从每斤20元涨到35元,年终还有分红,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的故事,是宜都茶农‘共同富裕’的缩影,也印证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的道理。”3.对比+阐释对比传统产业与深加工产业的差异(如传统茶叶产值低、深加工产值高;茶农收入少、收入多),阐释产业升级的必要性,让论证更有说服力。例如:“以前,宜都茶叶以‘初加工’为主,一斤鲜叶只能卖20多元,制成成品茶也就百元左右;现在,通过深加工,一斤茶叶可以提取茶多酚制成护肤品,价值提升10倍以上。对比之下,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延伸产业链,才能提升价值链,让农民真正增收。”八、完整范文(结构严谨,可供借鉴)一片茶叶的“蝶变”:宜都茶产业价值链延伸之路清晨五点,宜都五峰山的茶园被薄雾笼罩,露珠在茶芽上滚动,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茶农们背着竹篓,指尖轻捻,只采“一芽一叶”的嫩尖。“采茶要‘早、嫩、鲜’,这样才能做出好茶。”有着30年采茶经验的陈阿姨说,她的手指因常年采茶而结满厚茧,却依然灵活。远处,茶农们唱着采茶歌,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茶山青青茶花香,采茶姑娘上山岗……”这是宜都茶农的日常,也是“中国茶叶之乡”最生动的注脚。然而,这片茶叶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从“一片叶”到“一条链”:产业升级的破局之路曾几何时,宜都茶叶产业陷入“卖原料”的困境。“一斤鲜叶只能卖20多元,制成成品茶也就百元左右,好茶卖不出好价。”茶农李建国坦言。2023年,宜都市委、市政府启动“茶叶产业升级行动”,将深加工作为突破口,推动茶叶从“饮用”向“食用”“药用”“日用”延伸。在宜都市“清江茶业”的深加工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与茶香交织。自动化生产线将茶叶粉碎后,通过“低温逆流萃取技术”提取茶多酚,温度控制在40℃以下,最大限度保留活性成分。“这个技术是我们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提取率比传统方法提高20%。”技术员小张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旁边的罐装车间,茶多酚正被灌装成胶囊,准备发往药店。另一侧,茶梗被送入“茶皂角生产线”,经过压制成型、包装,变成一块块带着茶香的皂角。“以前茶梗只能当柴烧,现在成了‘香饽饽’!”车间主任笑着说,整个车间充满了忙碌而有序的氛围。产业升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25年,宜都市茶叶深加工产值突破15亿元,占茶叶总产值的45%,茶叶出口额同比增长60%。“以前我们的茶一斤卖100元,现在‘茶多酚胶囊’一盒卖298元,还供不应求。”清江茶业负责人王芳说,品牌升级让宜都茶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全国知名品牌”,带动周边500户茶农增收。科技赋能:一片茶叶的“智慧密码”宜都茶叶深加工的背后,是科技的“硬核支撑”。华中农业大学与宜都共建“茶叶深加工研发中心”,联合攻关茶多酚提取、茶多糖纯化等技术。在研发中心,30岁的博士林薇正盯着显微镜下的茶多酚晶体。“这是我们新研发的‘纳米级茶多酚’,颗粒直径只有50纳米,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她拿起试管,里面的液体呈淡黄色,透明清澈。为了攻克这个技术,她和团队连续3个月泡在实验室,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有一次为了观察萃取过程,我们连续48小时没合眼。”林薇说,虽然辛苦,但看到技术成功应用,一切都值得。旁边的“数字茶园”平台,实时显示着各茶园的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指导茶农精准施肥、灌溉,让茶叶品质更稳定。”科技的力量,让宜都茶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5年,宜都茶叶深加工产品专利达20余项,科技贡献率达65%,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典范。文化赋能:茶香里的“文化自信”宜都不仅是“茶乡”,更是“茶文化之乡”。当地深加工项目注重“文化赋能”:将宜红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融入产品设计,开发“宜红古法茶饼”;举办“宜都茶文化节”,推出“茶艺表演”“茶诗朗诵”等活动;打造“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茶叶从唐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在宜都“茶文化博物馆”,茶艺师李老师正在为游客表演“宜红功夫茶”。她手持茶壶,水流如线,茶汤注入公道杯,再分到品茗杯中,动作行云流水。“茶艺不是简单的泡茶,而是‘和、敬、清、寂’的体现。”李老师说,博物馆还开设了“茶艺培训班”,每年有上千名学员参加,其中不少是年轻人。“以前觉得茶艺是‘老古董’,学了之后才发现,里面有很多智慧。”22岁的学员小杨说,她现在在茶馆做茶艺师,收入比以前在工厂打工高了不少。文化的传承,让宜都茶产业更有“温度”。绿色发展:茶产业的“生态账单”宜都茶叶深加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红花套镇“有机茶园”面积达2万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药科大学《GPS原理与应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吕梁市汾阳中学2026届数学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渭南区解放路中学2025-2026学年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肿瘤科淋巴瘤放疗并发症护理指南
- 病理科肿瘤早期筛查流程
- 脊柱外科腰椎间盘突出处理流程
- 肺移植围手术期护理流程
- 副经理自我评估
- 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护理规范
- 标准离婚协议书文档模板
- 装修挂靠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满分必刷)
- 2025年高考生物试题(重庆卷) 含答案
- 拆除工程专项方案
- 2025赤峰翁牛特旗公立医院招聘29名员额备案制工作人员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 2025年全国低压电工证理论考试笔试试题(200题)附答案
- 2026环艺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贵州天健福康医养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劳动合同制人员18人实施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下半年厦门市总工会招聘工会专干和集体协商指导员50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