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昭君文化园扩建:宜昌文旅融合新探索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1页
兴山县昭君文化园扩建:宜昌文旅融合新探索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2页
兴山县昭君文化园扩建:宜昌文旅融合新探索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3页
兴山县昭君文化园扩建:宜昌文旅融合新探索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4页
兴山县昭君文化园扩建:宜昌文旅融合新探索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兴山县昭君文化园扩建:宜昌文旅融合新探索纪实——2026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1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时事+话题+标题+示例+金句+事例+导写+范文一、核心时事(紧扣热点,彰显时代性)2025年金秋,湖北兴山县昭君文化园扩建工程正式竣工开园。这座承载着“和平使者”王昭君精神的文化地标,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为翼”的全新面貌,成为宜昌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开园首周,接待游客量突破12万人次,线上话题昭君文化园新玩法阅读量超5亿,文创产品“昭君锦囊”单日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成为现象级文旅IP。兴山县地处鄂西三峡库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里。昭君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蕴含着“和亲睦邻、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然而,原有的昭君文化园建设于2007年,设施陈旧、体验单一,难以满足当代游客对“沉浸式、互动性”文旅产品的需求。2023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启动“昭君文化园扩建工程”,将其纳入“宜昌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重点规划,总投资5.8亿元,历时两年打造。扩建后的文化园占地1200亩,分为“一核三区”:昭君文化核心区(含昭君纪念馆、昭君书院、汉宫演艺厅)、非遗体验区(整合兴山山歌、民间刺绣、高跷故事会等非遗项目)、生态休闲区(依托香溪河打造滨水景观带)、数字互动区(引入VR“昭君出塞”、全息投影“昭故里夜话”等科技体验项目)。其中,昭君纪念馆新增文物300余件,包括汉代服饰、昭君故里出土的陶俑、古代和亲文献等,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文物背后的故事,AR技术还能“复原”汉代宫廷生活场景。“以前来昭君文化园,就是看看展馆、拍拍照,现在能穿汉服体验‘昭君选美’、听非遗艺人唱兴山山歌、用VR‘重走’丝绸之路,一天都玩不够!”来自武汉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女儿体验完“数字昭君”项目后兴奋地说。数据显示,文化园开园以来,18-35岁游客占比达65%,研学团队日均接待量超2000人次,文旅融合的“磁场效应”初步显现。兴山县委书记表示:“昭君文化园扩建不是简单的‘物理扩容’,而是‘化学反应’——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产品。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目前,文化园已带动周边3个村落发展民宿87家、农家乐42家,村民人均年收入预计增加1.2万元,真正实现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百姓受益”。二、核心话题(多维立意,拓展思维)1.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从历史符号到时代IP昭君文化园的扩建,本质上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王昭君的故事不再局限于历史课本中的“和亲”叙述,而是通过沉浸式演艺、文创开发、数字体验等方式,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IP”。例如,文化园推出的“昭君小剧场”以“昭君视角”重新演绎历史故事,加入现代幽默元素;文创产品“昭君锦囊”融合传统刺绣与时尚设计,内含书签、香囊、明信片等实用物件,成为游客“把文化带回家”的首选。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如何摆脱“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如何让年轻一代主动走进、理解并传承文化?可结合《红楼梦》的文化改编、故宫文创的成功案例,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2.文旅融合的“宜昌路径”: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宜昌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三峡旅游核心区”,拥有三峡大坝、清江画廊等知名景区,但文旅产品同质化问题一度突出。昭君文化园扩建探索出“文化+科技+生态+乡村”的融合模式:以昭君文化为核心,串联非遗体验、生态观光、乡村振兴,形成“一站式”文旅综合体。例如,文化园与高岚景区联动推出“昭君文化之旅”线路,游客上午体验汉服礼仪,下午游览高峰景区,晚上观看《昭君出塞》实景演出;同时,通过“文化园+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民宿、种植有机农产品,实现“文旅反哺乡村”。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思考:文旅融合的关键是什么?如何避免“重开发、轻保护”?可结合淄博烧烤、村BA等“现象级”文旅案例,探讨“流量”与“留量”的关系。3.科技赋能的“沉浸体验”:让文化“可感可知”数字互动区是昭君文化园的“亮点工程”:VR“昭君出塞”让游客以第一视角体验“出塞”路上的风沙与艰辛;全息投影“昭故里夜话”在夜晚的香溪河畔重现昭君与乡亲话别的场景;AI“昭君数字人”能与游客对话,解答关于昭君文化的疑问。科技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更让抽象的文化变得“可触摸”。例如,汉代服饰展区通过智能试衣镜,游客可“穿上”汉服,屏幕同步展示服饰的纹样寓意、穿着方式。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什么?科技是否会削弱文化的“原真性”?可结合《国家宝藏》的数字化展示、敦煌莫高窟的“数字洞窟”案例,探讨“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的边界。4.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从“输血”到“造血”兴山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昭君文化园的扩建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密码”。文化园建设期间,吸纳当地劳动力1200余人,其中脱贫户占比30%;开园后,周边村民通过培训成为导游、非遗传承人、民宿经营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例如,村民王大姐原本在外打工,如今在文化园的非遗工坊教授刺绣,月收入达4000元;“昭君故里”民宿集群通过线上预订平台,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避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的文化被边缘化?可结合浙江“千万工程”、贵州“村BA”案例,探讨“文化自信”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5.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实践课堂”:从“知道”到“认同”昭君文化园已成为宜昌市中小学研学基地,开发了“昭君文化小使者”课程:学生通过参观纪念馆、学习兴山山歌、参与汉服礼仪体验,深入了解昭君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兴山县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昭君文化代言”活动,学生们用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讲述昭君故事,在校园内掀起“文化热”。这种“沉浸式”研学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思考:学校教育如何助力文化传承?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什么角色?可结合《乡土中国》的“文化自觉”概念,探讨“文化认同”的培养路径。三、优质标题(简洁有力,点亮主旨)昭君故里焕新颜:文化园扩建绘就文旅融合宜昌画卷从“文化地标”到“文旅IP”:兴山昭君园的破局之道让昭君文化“活”在当下:文旅融合的兴山实践千年昭君韵一园文旅兴:兴山文化园扩建纪实科技赋能文化园:昭君故事的沉浸式表达乡村振兴“文化引擎”:昭君园带富一方百姓青少年研学新课堂:昭君文化里的“家国情怀”文旅融合“宜昌样本”:昭君文化园扩建启示录从“历史符号”到“时代IP”:昭君文化的“年轻化”转型文化“两创”看兴山:昭君园扩建的“破”与“立”四、段落示例(句式鲜活,可直接化用)【场景描写:文化园开园仪式】清晨七点,兴山县昭君文化园门口已人头攒动。朱红色的高台上,演员们身着汉代服饰,演绎着“昭君选美”的经典场景;广场中央,巨大的“昭君出塞”主题花坛引来游客驻足拍照;香溪河畔,全息投影点亮夜空,昭君“身影”与山水交融,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开园仪式上,10岁的小游客李明作为“昭君文化小使者”,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昭君的故事:“昭君姐姐为了和平,远嫁匈奴,她教会我们要勇敢、善良!”台下掌声雷动,老人们眼中泛着泪光,年轻人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刻。这一刻,沉睡的文化“活”了过来,古老的故事有了温度。【建设者故事:规划师的“文化坚守”】“要让昭君文化被年轻人记住,必须打破‘博物馆式’的展示。”昭君文化园总规划师张磊,放弃武汉建筑设计院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参与扩建工程。他带着团队走访10余个村落,收集民间关于昭君的传说、歌谣,甚至拜访了80岁的非遗传承人王婆婆,学习兴山山歌的唱腔。“我们设计的‘数字昭君’项目,最初有人反对说‘太花哨’,但我想,年轻人喜欢的就是‘互动’和‘体验’。”开园那天,看到游客们戴着VR设备“重走丝绸之路”,张磊红了眼眶:“这三年,值了!”【游客感受:从“打卡”到“沉浸”】“以前觉得昭君文化就是‘课本上的故事’,这次来彻底改观了!”95后游客陈雪说,她在文化园体验了“汉服游园”,穿着襦裙参加了“昭君宴”,还跟着非遗师傅学了刺绣。“最震撼的是《昭君出塞》实景演出,演员们在真实的山水间演绎,风沙、马蹄声,仿佛把我带回了汉代。”陈雪说,她把视频发到朋友圈,很多朋友都表示“下次一定要去”。文化园,不仅是一个景点,更成了年轻人“晒文化”的社交平台。【文化传承视角:非遗的“新生”】在昭君文化园的非遗工坊里,65岁的刺绣艺人李正秀正教游客制作“昭君绣囊”。“以前绣这些,只能卖给来旅游的散客,销量不好。现在文化园统一销售,订单都排到明年了!”李阿姨笑着说,她的绣品从“传统样式”变成了“现代设计”,加入了卡通昭君形象,年轻人特别喜欢。“昭君文化是我们的根,不能丢。但要让年轻人喜欢,就得‘改头换面’。”李阿姨的话,道出了非遗传承的“密码”——守正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五、金句名言(权威有力,升华主旨)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旅融合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得益彰、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青少年是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要引导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只有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才能永葆生机。生态是旅游的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把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通过深度融合,产生“1+1>2”的效应。六、典型事例(具体生动,增强说服力)【文化传承:“昭IP”的年轻化表达】昭君文化园联合高校团队,开发了“昭君宇宙”IP矩阵:推出动画短片《昭君少年说》,以Q版形象讲述昭君的童年故事;开发手游《昭君出塞·丝路之旅》,玩家通过完成“和亲任务”“文化传播”等关卡,了解昭君文化;在抖音发起“昭君文化挑战赛”,邀请网友用兴山山歌改编流行歌曲,播放量破亿。这些“年轻化”表达,让昭君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Z世代追捧的“国潮IP”。【文旅融合:“一日游”变“多日游”】昭君文化园与宜昌周边景区联动,推出“三峡文化之旅”精品线路:Day1昭君文化园(汉服体验+非遗工坊);Day2三峡大坝(工程研学+光影秀);Day3清江画廊(生态观光+土家歌舞)。游客通过“一票通玩”,可深度体验宜昌的“文化+生态+工程”旅游资源。数据显示,线路推出后,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天,人均消费提升40%,有效破解了“一日游”难题。【科技赋能:“数字文物”让历史“说话”】昭君文化馆的“数字文物库”收录了300余件文物,每件文物都配有3D模型、历史背景、文化解读。游客通过触摸屏可360度观赏文物细节,点击“文物故事”按钮,还能观看专家讲解视频。其中,一件汉代“长信宫灯”通过AR技术,可“复原”其使用场景:宫灯如何调节光线、如何减少烟雾,让游客直观感受古人的智慧。科技,让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有温度的历史”。【乡村振兴:“民宿+”模式带富百姓】昭君文化园周边的“昭君故里”民宿集群,采用“文化园+合作社+农户”模式:文化园统一设计民宿风格(汉代主题),合作社组织村民培训,农户负责经营。民宿内不仅提供住宿,还设有“非遗体验角”,游客可跟着村民学刺绣、唱山歌。村民王大哥的民宿“昭君小筑”,开业半年收入达15万元,比在外打工时翻了一番。“以前总觉得‘文化’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文化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王大哥笑着说。【青少年研学:“小使者”传承大文化】兴山县实验小学的“昭君文化小使者”社团,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参观昭君纪念馆、学习兴山山歌、采访非遗传承人。五年级学生刘雨桐在“小小讲解员”考核中,讲述了昭君“自愿请缎”的故事,感动了在场观众。“以前我只知道昭君很漂亮,现在我知道她很勇敢、有担当。”刘雨桐说,她要把昭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目前,全县已有20多所学校开展“昭君文化研学”,培养“小使者”500余人,文化传承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七、写作导写(精准点拨,理清思路)【立意方向】1.小切口:以“一件文创产品”为切入点从“昭君锦囊”的诞生过程写起:设计师如何从昭君文化中提取元素(刺绣、香囊、诗词),如何结合现代审美调整样式(小巧便携、图案时尚),如何通过电商平台打开销路。再延伸到文创产品对文化传播的意义——“让文化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文化”。这种写法以小见大,生动具体,容易引起读者共鸣。2.大视角:从“昭君文化园扩建”看“中国文化‘两创’”将昭君文化园的实践放在“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分析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生。例如:从“博物馆式”展示到“沉浸式体验”,体现“转化”;从“历史符号”到“时代IP”,体现“创新”。最后联系国家战略,强调“文化‘两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这种写法视野开阔,立意高远,适合展现对国家政策的理解。3.多维度:结合“文化、旅游、科技、乡村振兴”展开从“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科技是手段、乡村振兴是目标”四个维度,分析昭君文化园扩建的综合效益。例如:文化传承(非遗工坊)、旅游体验(沉浸式演艺)、科技赋能(数字互动)、乡村振兴(民宿经济)。这种写法思路清晰,论证充分,适合展现思辨能力。【素材运用技巧】1.场景+数据+感悟描写文化园开园的热闹场景(游客体验、非遗表演、灯光秀),用数据支撑(游客量、文创销售额、村民收入增长),再提炼感悟(“文旅融合不是‘贴标签’,而是‘融人心’”)。让文章既有画面感,又有说服力。2.故事+道理讲述规划师张磊的“文化坚守”、非遗传承人李阿姨的“绣品新生”、小学生刘雨桐的“讲解故事”,引出“文化传承需要‘守正创新’”“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的道理。让文章更具感染力,避免空洞说教。3.对比+阐释对比文化园扩建前后的变化:游客从“中老年为主”到“年轻群体激增”,旅游收入从“年入千万”到“开园首周破亿”,村民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就业”。阐释“文旅融合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让论证更有层次感,突出“变化”中的“意义”。八、完整范文(结构严谨,可供借鉴)昭君故里新韵:文化园扩建绘就文旅融合宜昌样本金秋十月,香溪河畔,丹桂飘香。兴山县昭君文化园扩建工程竣工开园,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地标,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为翼”的全新面貌,向世界展示着“和美昭君”的时代魅力。开园首周,12万游客涌入,200万元文创售罄,5亿话题阅读量——昭君文化园,用“现象级”表现,书写了宜昌文旅融合的“新答卷”。文化传承:让千年文化“活”起来“以前昭君文化就是‘课本上的名字’,现在她‘活’了!”在昭君文化园的非遗工坊里,95后游客陈雪正跟着李正秀阿姨学习刺绣。她手中的绣囊,以昭君头像为图案,融合了传统苏绣与现代设计,针脚细腻,色彩明艳。“这件绣囊,既有昭君的‘美’,又有文化的‘韵’,我要带回去送给朋友!”陈雪的话,道出了文化园扩建的核心——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昭君纪念馆内,300余件文物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生。汉代“长信宫灯”通过AR技术,可“复原”其使用场景:宫灯如何调节光线、如何减少烟雾,让游客直观感受古人的智慧;全息投影“昭故里夜话”,在夜晚的香溪河畔重现昭君与乡亲话别的场景,声光电交织,仿佛穿越千年。“我们不是简单地‘陈列’文物,而是‘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纪念馆馆长说,“当游客能‘触摸’历史时,文化才能真正走进心里。”此外,文化园还推出“昭君IP年轻化”计划:动画短片《昭君少年说》以Q版形象讲述昭君童年,手游《昭君出塞·丝路之旅》让玩家在游戏中传播文化,抖音挑战赛昭君文化新玩法吸引百万网友参与。这些“年轻化”表达,让昭君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Z世代追捧的“国潮IP”。文旅融合:让“流量”变“留量”“来昭君文化园,不只是‘打卡’,更是‘体验’!”来自武汉的游客李女士说,她带着女儿体验了“汉服游园”“VR昭君出塞”“非遗刺绣”等项目,一天下来,母女俩“玩得不亦乐乎”。李女士的感受,正是文化园“文旅融合”理念的体现——从“观光游”到“体验游”,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沉浸”。文化园整合“文化+生态+乡村”资源,打造“一站式”文旅综合体:上午在昭君纪念馆了解历史,下午在非遗工坊体验传统技艺,晚上观看《昭君出塞》实景演出,第二天去周边民宿吃“昭君宴”、住“汉风房”。同时,与高岚景区、三峡大坝联动推出“三峡文化之旅”精品线路,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天,人均消费提升40%。“文旅融合不是‘1+1’,而是‘1+1>2’。”文化园运营总监说,“我们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乡村振兴是文旅融合的“落脚点”。文化园周边的“昭君故里”民宿集群,带动87家民宿、42家农家乐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村民王大哥的民宿“昭君小筑”,开业半年收入15万元,比在外打工时翻了一番。“以前总觉得‘文化’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文化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王大哥笑着说,他的民宿里还设了“非遗体验角”,游客跟着他学唱兴山山歌,“文化园不仅富了我们的口袋,更富了我们的脑袋”。科技赋能:让文化“可感可知”在数字互动区,10岁的小游客李明正戴着VR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