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区乡村旅游直通车开通:城乡资源联动发展实践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1页
襄州区乡村旅游直通车开通:城乡资源联动发展实践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2页
襄州区乡村旅游直通车开通:城乡资源联动发展实践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3页
襄州区乡村旅游直通车开通:城乡资源联动发展实践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4页
襄州区乡村旅游直通车开通:城乡资源联动发展实践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襄州区乡村旅游直通车开通:城乡资源联动发展实践纪实——2026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1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时事+话题+标题+示例+金句+事例+导写+范文一、核心时事(紧扣热点,彰显时代性)2025年11月18日,湖北省襄州区“城乡互联·乡约襄州”乡村旅游直通车启动仪式在襄阳东站南广场举行。随着首辆印有“襄州文旅·乡约之旅”标识的旅游大巴缓缓驶出,标志着襄州区正式开通5条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串联起城区与黄龙镇、古驿镇、朱集镇、程河镇、石桥镇等12个特色村镇,构建起“城区1小时通达、全域乡村一日游”的文旅交通网络。数据显示,直通车开通首月(2025年11月18日-12月18日),累计发送游客3.2万人次,带动沿线农家乐、文创店、农产品销售点等经营主体营收同比增长45%,其中黄龙镇堰河村“农家乐集群”单月营收突破800万元,程河镇“稻虾共作”生态大米通过直通车渠道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20万元,12个参与村镇村民人均增收超1800元。“以前想带爸妈去乡下玩,要么自己开车怕不认路,要么坐公交太折腾,现在直通车从家门口直接送到村口,吃住玩一条龙,太方便了!”家住襄州区樊城区的市民李女士带着父母体验了“黄龙古镇+生态采摘”线路后,在朋友圈分享道。据襄州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直通车线路设计充分融合“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农事参与、美食寻味”四大主题,例如“古驿非遗线”串联起古驿镇“木版年画传习所”“传统豆腐工坊”,“程河渔歌线”则带领游客体验“捕鱼、摸虾、煮鱼宴”,并设置“乡村研学”“民俗表演”等互动项目,让游客“一日之内尽享乡村野趣”。为保障直通车长效运营,襄州区创新推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集体参与”模式: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改造沿线旅游公路、增设旅游标识,引入襄阳文旅集团负责车辆调度、线路运营,沿线12个村集体以闲置农房、土地等入股,参与旅游收益分红。“我们村用废弃的牛圈改造成了‘乡村美术馆’,直通车开通后,每月能分到5000多元收益,比单纯种地强多了!”石桥镇崔营村党支部书记指着美术馆里展示的农民画作笑着说。此次乡村旅游直通车的开通,是襄州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乡资源壁垒”的创新实践。通过“交通先行”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毛细血管”,让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下乡”,也让乡村的生态、文化、农产品“进城”,为城乡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襄州样本”。二、核心话题(多维立意,拓展思维)1.城乡融合:打破壁垒,让资源“双向奔赴”乡村旅游直通车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物理隔阂”与“心理距离”。过去,乡村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优质生态资源(如田园风光、特色农产品)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城市居民因“出行难”“体验差”,对乡村的需求长期被抑制。直通车通过“交通赋能”,实现了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城市游客带着消费、理念进入乡村,激活了乡村的“沉睡资源”;乡村则通过生态产品、文化体验反哺城市,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对高三学生而言,这一话题可联系“新发展理念”“共同富裕”,探讨城乡融合不是“城市对乡村的单向帮扶”,而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共生关系。例如,襄州区直通车让“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城市的金山银山”,也让“城市的市场需求”变成了“乡村的发展动力”,这正是“城乡生命共同体”的生动体现。2.产业振兴:从“输血”到“造血”,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乡村旅游直通车并非简单的“交通服务”,而是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支点”。通过直通车带来的客流,襄州区乡村形成了“交通+旅游+农业+文创”的融合产业链:黄龙镇依托生态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程河镇结合“稻虾共作”打造“渔家乐+农产品电商”,石桥镇则通过“乡村美术馆+手作体验”带动文创产品销售……这种“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模式,让乡村从依赖“政府补贴”的“输血”状态,转向依靠“市场经营”的“造血”状态。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思考“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什么”。答案并非“外部资源的简单投入”,而是“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例如,襄州区村集体通过入股参与旅游收益分红,既保障了村民的眼前利益,又培养了他们“经营乡村”的市场意识,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比单纯的资金扶持更有可持续性。3.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村民乡村旅游直通车的发展逻辑,始终贯穿着“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在襄州区,直通车运营收益实行“政府保底+企业盈利+村集体分红+村民增收”的四级分配机制:政府通过税收反哺乡村建设,企业获得合理利润保障运营,村集体通过分红改善公共服务,村民则通过务工、经营、土地流转等多渠道增收。例如,朱集镇“桃花节”线路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人均月收入达2500元以上;程河镇农户通过直通车渠道销售土鸡蛋、腊味等农产品,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这一话题可结合“分配制度”“社会公平”,探讨“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襄州区直通车通过“产业联结”让村民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非“旁观者”,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4.文旅融合: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乡村的魅力,不仅在于生态之美,更在于文化之韵。襄州区乡村旅游直通车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基因”,将非遗传承、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融入旅游线路:古驿镇“木版年画”传习所让游客亲手体验年画制作,程河镇“渔歌表演”展现了水乡文化的独特韵味,石桥镇“农民画展”则让乡村艺术走进大众视野……这些文化体验项目,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更让“沉睡”的乡村文化“活”了起来、“火”了起来。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探讨“乡村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转化为发展动力的‘活资源’”。例如,襄州区通过直通车让“木版年画”从“小众收藏”变成“大众体验”,既保护了非遗技艺,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5.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让乡村“美”得更长久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襄州区在开通直通车之初,就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线路规划避开生态敏感区,车辆采用新能源车型,沿线村庄开展“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农家乐推广“光盘行动”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黄龙镇堰河村甚至将“生态积分”纳入村民分红体系,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可获得积分,兑换旅游门票或农产品优惠券。这一话题可结合“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探讨“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襄州区通过“生态约束”和“利益激励”双管齐下,让乡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持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底色,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微观实践。三、优质标题(简洁有力,点亮主旨)车轮上的城乡融合:襄州直通车绘就共富图景从“村里”到“城里”:直通车激活乡村一池春水乡约襄州:直通车串起的城乡“双向奔赴”交通赋能:乡村旅游的“襄州密码”让乡村“活”起来:直通车带火“诗和远方”共富之路:直通车上的乡村振兴进行时文化“出圈”:直通车让乡村非遗“活”起来生态优先:直通车守护乡村“绿底色”产业联动:直通车撬动乡村“新经济”村民的“幸福车”:直通车驶向共同富裕一日看尽襄州乡:直通车上的文旅融合从“输血”到“造血”:直通车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城乡“双向桥”:直通车联通发展与民生青春助乡:直通车上的返乡创业故事未来可期:直通车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四、段落示例(句式鲜活,可直接化用)场景描写:直通车首发仪式清晨七点,襄阳东站南广场已人头攒动。红色的旅游大巴一字排开,车身上“襄州文旅·乡约之旅”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车窗上贴着“黄龙古镇生态游”“程河渔乡体验游”等线路海报。村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敲着锣、打着鼓,唱着《襄州欢迎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城里人来村里,得转几趟公交,现在家门口就能上车,真是太方便了!”黄龙镇堰河村的农家乐老板王婶一边给游客递矿泉水,一边笑着说。八点整,随着区委书记宣布“发车”,10辆满载游客的大巴缓缓驶出,车窗外的城市高楼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的稻田、错落的农房和袅袅的炊烟。游客们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充满期待的一刻,车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村民故事:返乡青年的“民宿梦”“90后”小伙张磊是襄州区程河镇人,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从事互联网工作,2024年毅然辞职返乡,在父母的帮助下,将自家闲置的三间瓦房改造成了“渔乡小院”民宿。“直通车开通前,我根本不敢想回乡创业。村里交通不便,游客来了‘留不住、玩不好’,民宿生意很难做。”张磊指着院子里挂着的渔网、鱼篓等装饰说,“现在直通车直接通到村口,游客早上从襄阳东站出发,中午就能到我家吃‘渔家宴’,下午去稻田里摸虾,晚上还能在院子里看星星。上个月‘小院’天天满房,我赚了6万多,比在深圳上班时还多!”为了提升服务,张磊还自学了摄影、短视频剪辑,每天在社交平台分享乡村生活,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直通车不仅带来了客流,更带来了信心。现在村里和我一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有20多个,大家抱团发展,把‘渔乡’的名声越做越响了!”游客感受:城市老人的“乡愁之旅”“这是我退休后第一次专门来乡村玩,直通车太贴心了!”家住襄阳市区的72岁老人陈阿姨坐在程河镇“渔家乐”的院子里,手里捧着一杯刚沏的菊花茶,笑着说,“年轻时在农村插过队,总怀念那时候的‘大锅饭’‘土灶台’,现在年纪大了,自己开车不安全,坐公交又太折腾。直通车从小区附近的站点上车,直达村里,吃住玩都有人安排,就像‘回家’一样舒服!”陈阿姨说,她不仅体验了“捕鱼摸虾”,还跟着村民学会了做“手工豆腐”,临走时还买了程河的大米、腊鱼,“这些农产品都是绿色无污染的,比超市里买的还新鲜。直通车不仅让我们‘玩得开心’,更让我们‘买得放心’!”政策视角:文旅局负责人的“长远规划”“乡村旅游直通车不是‘短期活动’,而是‘长效工程’。”襄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开通一条线路、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目前,5条直通车线路已覆盖12个特色村镇,下一步计划再开通3条‘研学专线’和2条‘非遗体验线’,串联起更多乡村资源。”局长介绍,襄州区还将推出“直通车+电商”模式,在车辆上设置“农产品展销区”,游客扫码即可购买沿线村的土特产;“直通车+文创”模式则联合高校设计师开发“襄州乡村”IP文创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我们希望通过直通车,让‘襄州乡村’成为襄阳乃至湖北的‘文旅新名片’,让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五、金句名言(权威有力,升华主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要以交通先行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六、典型事例(具体生动,增强说服力)事例一:黄龙镇堰河村——“农家乐集群”的诞生黄龙镇堰河村曾是襄州区有名的“贫困村”,村里有1000多亩荒山、300多间闲置农房。2023年,襄州区规划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时,看中了堰河村“依山傍水、生态优良”的优势,决定将“黄龙古镇生态游”的终点设在这里。直通车开通后,村里抓住机遇,引导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农家乐、民宿,统一设计风格、统一培训服务、统一宣传推广。村民王建国家的老房子原本破败不堪,改造成“堰河人家”农家乐后,可同时接待50人用餐、20人住宿,单月营收达12万元。“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存不下几个钱,现在在家门口创业,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王建国笑着说。如今,堰河村已发展农家乐28家、民宿12家,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乡村旅游集群,村集体年旅游收入突破5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22年的1.2万元增长到2025年的3.5万元。事例二:程河镇——“稻虾共作”的“链式发展”程河镇是襄州的“鱼米之乡”,有“中国小龙虾之乡”的美誉,但过去因交通不便、销售渠道单一,“稻虾共作”的大米和小龙虾卖不出好价钱。直通车开通后,程河镇设计了“程河渔歌”特色线路,游客可以体验“捕虾、摸鱼、煮鱼宴”,还可以参观“稻虾共作”基地,了解生态农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直通车带来了“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在车辆上设置“农产品展销区”,游客扫码即可购买程河大米、小龙虾、腊鱼等特产;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直通车助农专场”,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突破50万元。村民李大哥是“稻虾共作”大户,他家有50亩稻田,过去大米每斤卖3元,现在通过直通车渠道,每斤能卖到8元,还供不应求。“直通车不仅帮我们卖产品,还帮我们打响了‘程河渔米’的品牌!”李大哥说,现在村里80%的农户都参与了“稻虾共作”,户均年增收超10万元。事例三:石桥镇——农民画的“艺术变现”石桥镇是襄州的“农民画之乡”,这里的农民画以“乡土气息浓、色彩鲜明”著称,但过去因缺乏展示平台,农民画家的作品“藏在深闺人未识”。直通车开通后,石桥镇将“乡村艺术之旅”线路的终点设在了“农民画文创园”,游客可以参观农民画创作室,亲手体验绘画,还可以购买文创产品(如农民画笔记本、冰箱贴、丝巾等)。村民张阿姨是当地有名的农民画家,她的作品《丰收图》曾获省级奖项,过去一幅画只能卖几百元,现在通过直通车渠道,一幅画能卖到3000多元,还经常有游客“定制”作品。“以前觉得画画就是‘玩’,没想到还能赚钱!”张阿姨笑着说,现在村里成立了“农民画合作社”,抱团发展文创产业,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带动30多名农民画家增收。事例四:古驿镇——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古驿镇是襄州的“非遗之乡”,有“木版年画”“传统豆腐制作”“手工编织”等多项非遗技艺,但过去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不愿学”的困境。直通车开通后,古驿镇设计了“非遗体验线”,游客可以在“木版年画传习所”跟着老艺人学刻板、印刷年画,在“传统豆腐工坊”体验“石磨豆腐”的全过程,在“手工编织坊”学习编织竹篮、草帽。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非遗技艺“活”了起来,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28岁的小伙子小林大学毕业后,回到古驿镇跟着老艺人学习木版年画,还开设了“非遗体验课”,教孩子们画画。“以前觉得非遗‘老土’,现在通过直通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年画,甚至有人来拜师学艺!”小林说,现在古驿镇的非遗传承人从过去的10多人增加到50多人,非遗产品的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七、写作导写(精准点拨,理清思路)立意方向1.小切口:以“一辆直通车”的故事切入通过描写一辆直通车上的“众生相”:返乡青年、城市老人、农村孩子、创业者……通过他们的对话、经历和感受,折射出城乡资源联动的成效。例如:“清晨六点,直通车从襄阳东站出发,车上坐着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有带着父母‘回乡’的城市白领,有返乡创业的‘90后’小伙,有来村里卖农产品的阿姨,还有兴奋地指着窗外稻田的孩子……这辆小小的直通车,就像一个‘移动的舞台’,上演着城乡融合的‘大戏’。”这种写法以小见大,生动形象,容易引起读者共鸣。2.大视角:从“襄州实践”看“中国乡村振兴”以襄州区乡村旅游直通车为案例,联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等宏观政策,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城乡关系。例如:“襄州区的直通车,不仅是一条交通线路,更是一条‘发展线’‘共富线’‘文明线’。它串联起的不仅是城乡的地理空间,更是城乡的发展资源、文化基因和民生福祉。从‘襄州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密码’:以人民为中心,以融合为路径,以创新为动力。”这种写法视野开阔,立意高远,适合展现对国家战略的理解。3.多维度:结合“经济、文化、生态、民生”展开从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共同富裕等多个角度,分析乡村旅游直通车的综合价值。例如:“直通车的意义,远不止‘旅游’本身。它让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经济),让‘非遗技艺’变成了‘文创产品’(文化),让‘生态底色’变成了‘发展优势’(生态),让‘村民增收’变成了‘共同富裕’(民生)。这是一条‘多赢’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这种写法思路清晰,论证充分,适合展现思辨能力。4.对比论证:直通车开通前后的变化通过对比直通车开通前后乡村的交通状况、游客数量、村民收入、产业形态等,突出城乡资源联动的成效。例如:“直通车开通前,程河镇的大米每斤卖3元,还卖不出去;开通后,每斤卖8元,供不应求。直通车开通前,石桥镇的农民画藏在深闺人未识;开通后,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直通车开通前,黄龙镇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开通后,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这些变化,生动诠释了‘交通赋能’的力量。”这种写法对比鲜明,说服力强。素材运用技巧1.场景+数据+感悟描写直通车上的场景(如游客的笑脸、乡村的风景)后,用数据支撑(如“首月游客3.2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1800元”),再提炼感悟(如“直通车不仅方便了游客,更富裕了村民”),让文章有血有肉,有理有据。2.故事+道理讲述返乡青年、村民、游客的故事(如张磊的“民宿梦”、王建国的“农家乐”、陈阿姨的“乡愁之旅”),引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道理,让文章更具感染力。3.政策+案例结合国家政策(如“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结合襄州区的具体案例(如“堰河村农家乐集群”“程河稻虾共作”),让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八、完整范文(结构严谨,可供借鉴)《车轮上的共富路:襄州直通车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清晨六点,襄阳东站的晨曦刚刚染红天际,一辆印有“襄州文旅·乡约之旅”的红色旅游大巴缓缓驶出,载着满车期待,驶向远方的乡村。车窗上,黄龙镇的青山、程河镇的金稻、石桥镇的画墙在眼前掠过,车厢里,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与乡村的鸡鸣犬吠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城乡交响曲”。这辆小小的直通车,不仅是连接城区与乡村的“交通纽带”,更是撬动城乡融合、共富振兴的“发展杠杆”,在襄州大地上绘出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美好画卷。直通车:打破城乡壁垒的“双向桥”“以前带爸妈去乡下,得转三趟公交,折腾一整天;现在直通车从小区门口直接送到村口,轻松又省心!”市民李女士的话道出了无数城市居民的心声。曾几何时,襄州区的乡村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优质的生态资源和文化魅力“养在深闺人未识”;城市居民对乡村的“田园梦”也因“出行难”而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彻底打破了这一“城乡壁垒”。5条线路,12个村镇,1小时通达——直通车以“交通先行”打通了城乡要素流动的“毛细血管”。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下乡”:返乡青年张磊利用直通车带来的客流,将自家老房改造成“渔乡小院”,月入超6万元;村民王建国依托直通车平台,把农家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带动周边10户村民就业。乡村的生态、文化、农产品“进城”:程河镇的“稻虾共作”大米通过直通车走进千家万户,每斤售价从3元涨到8元;石桥镇的农民画从“小众收藏”变成“大众文创”,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这种“双向奔赴”的资源流动,让城乡从“各自为战”走向“优势互补”,真正实现了“1+1>2”的融合效应。产业:激活乡村内生的“新引擎”“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襄州区乡村旅游直通车的成功,在于它不仅带来了“客流”,更撬动了“产业”,让乡村从“输血”走向“造血”。在黄龙镇堰河村,直通车开通后,村里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集群,28家农家乐、12家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产业链;在程河镇,直通车串联起“稻虾共作”基地、渔家乐、农产品展销区,让“一粒米”“一只虾”变成了“致富果”;在石桥镇,直通车带动农民画、手工编织等非遗产业“出圈”,让“乡土艺术”变成了“经济价值”。更可贵的是,这些产业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期项目”,而是“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