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扩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1页
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扩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2页
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扩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3页
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扩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4页
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扩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扩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纪实——2026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1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时事+话题+标题+示例+金句+事例+导写+范文一、核心时事(紧扣热点,彰显时代性)2025年金秋,汕头南澳岛附近海域,一场“生态扩容”的喜讯从广东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传来——经国家海洋局批准,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面积从原有的423平方公里扩容至866平方公里,新增区域覆盖了中华白海豚的核心栖息地、珊瑚礁修复区及migratoryfish洄游通道。这一扩容不仅是我国东南沿海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里程碑,更让“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家园”得到实质性拓展。监测数据显示,扩容后的保护区内,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已稳定至230头左右,较2020年增加42头,其活动范围向扩容后的深水区延伸,幼豚比例提升至18%,显示出种群繁衍的良好态势。同时,新增的120平方公里珊瑚礁区,珊瑚覆盖率从修复前的15%提升至45%,吸引了超过80种鱼类在此栖息,其中包括黄嘴白鹭、中华鲟等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汕头地处粤东沿海,是韩江、练江、榕江三江入海口,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但也曾面临近海污染、过度捕捞、栖息地萎缩等生态压力。2018年,汕头启动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将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作为核心保护对象。近年来,随着《“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广东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当地通过“退养还滩”“渔排清理”“珊瑚礁移植”“增殖放流”等系列举措,逐步扭转了海洋生态退化的趋势。“以前这片海是‘养殖场’,到处都是渔排和定置网,白海豚很少敢靠近。”在南澳岛从事海洋渔业30年的老渔民陈伯良回忆,2019年保护区启动“清海行动”时,他和200多名渔民主动拆除了近海渔排,转产从事海洋生态旅游。“现在海清了,鱼多了,白海豚又回来了!上个月我还带着游客看到了一群5头白海豚追逐渔船的场景,那景象,十几年没见过了!”陈伯良的脸上洋溢着自豪。汕头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介绍,此次扩容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区域涵盖了中华白海豚的主要觅食区、繁殖区,以及粤东沿海唯一的“海草床-珊瑚礁-红树林”复合生态系统。“我们不是简单‘圈地保护’,而是通过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构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分级保护体系,既保障了白海豚等旗舰物种的生存空间,也为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留出了空间。”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表示,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扩容,是我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海洋保护区面积已达43万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超过4.6%。汕头通过“扩容提质”实现“生态增值”,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二、核心话题(多维立意,拓展思维)1.生态扩容: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修复”的汕头实践汕头海洋保护区扩容的本质,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校准。过去,海洋保护多停留在“禁止开发”的被动层面,而汕头通过“退养还滩”“珊瑚修复”等主动干预,让生态系统从“受损状态”向“健康状态”逆转。这一实践印证了“生态保护需要系统思维”——保护中华白海豚,不仅要保护其“栖息地”,更要修复其“食物链”(如保护鱼类资源、改善水质);不仅要关注“单一物种”,更要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如海草床、珊瑚礁、红树林的协同保护)。对高三学生而言,这一话题可联系“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探讨人类如何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承担起生态修复的责任。2.科技赋能:海洋保护的“智慧之眼”与“数据之翼”在汕头海洋保护区的日常管理中,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保护区管理局布设了12个海洋环境监测浮标,实时监测水温、盐度、溶解氧等指标;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的立体监测网络,精准追踪中华白海豚的活动轨迹,其识别准确率达92%;还开发了“智慧海洋保护APP”,渔民可随时上报发现的白海豚活动情况,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体系。科技的赋能,让海洋保护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决策”,从“粗放管理”转向“精准施策”。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用创新思维破解海洋生态保护的难题(如如何精准监测濒危物种、如何评估修复效果等)。3.转型发展:从“靠海吃海”到“护海养海”的渔民自觉汕头海洋保护区的扩容,直接影响了沿海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过去,渔民以近海养殖、捕捞为生,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如今,在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下,2000余名渔民转产转业,从事生态旅游、海产品加工、海洋科普教育等绿色产业。“以前拼的是‘谁网得多’,现在拼的是‘谁护得好’。”转产为生态导游的渔民王媛说,她的月收入从过去的5000元增至8000元,更重要的是,“守着这片‘聚宝盆’,日子更有奔头”。这一话题可结合“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探讨如何让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互动,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4.文化传承:海洋生态的“人文密码”与“情感联结”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洋文化底蕴深厚。当地将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与海洋文化传承相结合:在中小学开设“海洋生态课堂”,编写《白海豚的故事》校本教材;举办“中华白海豚文化节”,通过剪纸、潮剧、渔民歌谣等形式,传播“敬海、知海、护海”的理念;南澳岛的渔民还将“白海豚视为吉祥物”,在渔船绘制白海豚图案,形成“以豚为邻、以海为家”的文化认同。这种“生态+文化”的保护模式,让海洋生态保护有了“温度”和“根脉”。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从“生态与文化”的角度,探讨自然景观如何滋养人文精神,人文传统又如何反哺生态保护。5.全球视野: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中国担当与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华白海豚是全球濒危海洋哺乳动物,仅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部分海域。汕头的保护实践,不仅为中国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样本,也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2024年,汕头与香港、澳门联合发起“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建立跨区域监测网络;还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分享珊瑚礁修复、可持续渔业等经验。正如汕头海洋大学李教授所言:“保护中华白海豚,不仅是中国的责任,更是全球海洋生态保护的一部分。海洋是连通的,保护生态也需要‘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话题可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探讨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责任与担当。三、优质标题(简洁有力,点亮主旨)扩容与守护:汕头海洋保护区的白海豚答卷蔚蓝守护者:从“窄域”到“广袤”的海洋生态扩容记白海豚的“新家园”:汕头海洋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实践从“渔排”到“珊瑚礁”:汕头海洋生态的修复之路科技赋能:海洋保护的“汕头智慧”渔民转产:从“靠海吃海”到“护海养海”的绿色转型海洋文化:白海豚背后的“人文密码”中国担当: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全球启示生命共同体:汕头海洋扩容的生态哲学珊瑚重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汕头样本”智慧海洋:用科技编织“蓝色安全网”少年与海:汕头学生的海洋生态守护行动“海上大熊猫”的回家路:中华白海豚种群复苏纪实生态旅游:让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汕头探索海洋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蔚蓝愿景四、段落示例(句式鲜活,可直接化用)海洋场景描写:白海豚的“晨间舞会”清晨五点,汕头南澳岛外海,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海面已泛起粼粼波光。突然,一道银灰色的身影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随即“扑通”一声落入水中,溅起一片水花——是中华白海豚!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一群共7头白海豚出现在海面上,它们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将头部探出水面“换气”,背鳍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像一群“海上精灵”在跳晨间舞会。“看,那只背鳍有缺口的叫‘老疤’,是保护区的‘常住居民’,今年还当了妈妈!”保护区护豚员小林举起望远镜,兴奋地指着其中一只体型较大的白海豚说。在她的镜头下,一只幼正紧紧跟在母豚身边,时而用头蹭蹭母豚的肚子,时而模仿母豚跃出水面,憨态可掬。远处,几艘渔船缓缓驶过,渔民们自觉降低了航速,生怕惊扰了这群“海洋邻居”。这一幕,正是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扩容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保护者故事:珊瑚礁的“修复师”在汕头海洋生态实验室,32岁的博士研究生吴桐正专注地观察着一箱箱珊瑚苗。这些珊瑚苗只有指甲盖大小,却承载着修复海洋生态的希望。“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但受海水升温、污染等影响,汕头周边珊瑚礁覆盖率曾下降至不足10%。”吴桐一边用镊子将珊瑚苗附着在基座上,一边介绍,“我们通过‘断枝修复’技术,将从健康珊瑚上断裂的枝条收集起来,在实验室培育后再移植到海底。今年已经移植了5万株珊瑚,成活率达到了60%。”为了监测珊瑚生长情况,吴桐和同事们每周要出海2-3次,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在水下工作2个多小时。“夏天水温高,潜水服里像蒸桑拿,有时还会遇到台风,但看到珊瑚慢慢‘活’过来,鱼儿回来了,就觉得一切都值了。”说到这里,吴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的手机屏保,是一张她和同事们移植珊瑚后的合影,背景是色彩斑斓的珊瑚礁,一群小鱼在镜头前游过。市民参与感受:小学生的“海洋日记”“10月28日,星期六,晴。今天我和爸爸去南澳岛看白海豚了!一开始我有点紧张,怕看不到,结果船刚开出港口,就看到一群白海豚在船边跳跃,它们背鳍是灰色的,肚子是白色的,像穿着燕尾服一样漂亮。爸爸说,白海豚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回来的路上,我们还参加了海滩清洁活动,捡了三大袋垃圾。老师说,保护海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是汕头市金平区阳光小学五年级学生林小满的“海洋日记”。自从学校开展“海洋生态研学”活动后,小满每个周末都会和家人去海边捡垃圾、观察海洋生物,还加入了“小小海洋卫士”志愿者队伍。“以前我觉得海洋就是‘很大的一片水’,现在才知道它里面住着这么多朋友,我们乱扔垃圾,它们就会受伤。”小满认真地说,“我要把我的日记分享给更多同学,让大家一起保护白海豚,保护我们的海洋!”科技赋能视角:智慧海洋的“神经中枢”在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管理局的“智慧海洋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保护区的各项数据:左侧是卫星遥感影像,标注着白海豚的活动热点区域;中间是水下机器人传回的实时画面,可以看到珊瑚礁上附着的各种海洋生物;右侧是监测浮标上传的水质数据,pH值、溶解氧等指标均显示为“绿色”正常状态。“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智慧海洋保护系统’,整合了卫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浮标等监测设备,实现了对保护区生态状况的‘全要素、全时段’监控。”技术负责人张工介绍道,系统还具备“智能预警”功能,当监测到非法捕捞、船舶越界等情况时,会自动报警并推送至执法人员的终端。“以前我们靠‘人盯海’,效率低还容易遗漏,现在有了这个‘神经中枢’,保护工作更精准、更高效了。”张工说,今年夏天,系统通过AI识别发现一群白海豚进入船舶密集区,立即调度巡逻艇进行交通疏导,成功避免了意外发生。五、金句名言(权威有力,升华主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就是守护子孙后代的未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海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中华白海豚是海洋生态的‘旗舰物种’,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技创新是破解海洋生态保护难题的关键支撑,要依靠科技力量提升海洋保护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海洋兴则民族兴。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人都是海洋生态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海洋保护的良好氛围。”“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指引,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守护蓝色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要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海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让海洋文化焕发新的生机。”“退养还滩、退渔还湿,不是发展的‘退步’,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步’。”“渔民是海洋生态保护的直接受益者,也应是积极参与者,要引导渔民从‘靠海吃海’向‘护海养海’转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六、典型事例(具体生动,增强说服力)生态修复工程:从“海底荒漠”到“珊瑚花园”汕头南澳岛青澳湾曾因过度养殖和陆源污染,导致海底珊瑚礁大面积死亡,一度成为“海底荒漠”。2020年,汕头启动“青澳湾珊瑚礁生态修复工程”,投入1.2亿元,实施“清淤疏浚+珊瑚移植+人工鱼礁”三位一体修复方案。工程团队首先清理了海底的废弃渔网、垃圾等障碍物,然后从周边海域健康的珊瑚礁上采集断裂的珊瑚枝,在实验室培育成幼苗后,通过潜水员移植到修复区。同时,投放了5000个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经过3年的修复,修复区内的珊瑚覆盖率从10%提升至45%,吸引了鹦嘴鱼、蝴蝶鱼等80多种鱼类回归,形成了“珊瑚-鱼-贝”的良性生态系统。“以前潜水下去,只能看到光秃秃的海底,现在五彩斑斓的珊瑚和鱼群,就像走进了一个‘海底花园’。”参与修复工程的潜水员阿强说。科技监测应用:白海豚的“身份证”系统为了精准掌握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动态,汕头海洋保护区管理局联合汕头大学开发了“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白海豚的背鳍(每只白海豚的背鳍形状、疤痕特征均不同),再利用AI算法进行比对,为每只白海豚建立“身份证”,记录其性别、年龄、活动范围、繁殖情况等信息。“目前我们已经为保护区内的120只白海豚建立了档案,其中‘老疤’‘小灰’等20只白海豚的活动轨迹最为清晰。”保护区负责人说,系统还通过卫星追踪技术,发现部分白海豚会季节性地前往扩容后的深水区觅食,这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今年夏天,系统通过监测发现一只怀孕的母豚频繁进入浅水区,管理局立即加强该区域的巡逻和噪音管控,确保其顺利产下幼豚。全民参与案例:“海洋卫士”志愿者联盟2023年,汕头市成立了“海洋卫士”志愿者联盟,现有成员3000余人,包括学生、教师、渔民、企业员工等。志愿者们定期开展“海滩清洁”“白海豚科普宣传”“珊瑚礁养护”等活动,累计清理海滩垃圾50余吨,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参与人数超2万人次。“65岁的退休教师王阿姨是联盟的‘元老’,她每周都带着社区老人去海边捡垃圾,还自编了《海洋保护三字经》。”联盟负责人说,今年暑假,联盟组织了100名中学生开展“海洋生态研学”活动,学生们通过实地观察、采访渔民、参与珊瑚移植,深刻理解了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以前我觉得保护海洋离我很远,现在才知道,捡一个塑料瓶、少用一个塑料袋,都是在保护海洋。”参与研学的高中生小陈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海洋牧场”新模式汕头海洋保护区扩容后,积极探索“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的“海洋牧场”模式。在保护区的实验区,渔民们采用“深海网箱+生态投喂”的方式养殖鱼类,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和饲料使用量,避免污染水质;同时,依托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开发“白海豚观光”“海洋科普研学”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以前我们靠近海捕捞,收入不稳定,还破坏生态;现在搞‘海洋牧场’,鱼的品质好了,游客也多,收入翻了一番。”渔民老陈说,他的深海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因为生态环境优越,肉质鲜美,每斤能卖到80元,比普通养殖大黄鱼贵一倍。“保护生态不是‘亏本买卖’,而是‘一本万利’的好事!”老陈笑着说。七、写作导写(精准点拨,理清思路)立意方向1.小切口:以“一只白海豚的回家路”为切入点通过描写一只中华白海豚从“受伤获救”到“回归家园”的故事,反映汕头海洋生态保护的成效。例如:“2022年冬天,一只受伤的中华白海豚被渔民发现,它的腹部被渔网划开了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经过保护区工作人员3个月的精心救治,它终于康复了。放归那天,它似乎不舍地看了人们一眼,然后跃入水中,向着扩容后的深水区游去……这只白海豚的‘回家路’,不仅是生命的重生,更是海洋生态修复的缩影。”这种写法以小见大,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2.大视角:从“汕头扩容”看“中国海洋生态保护”以汕头海洋保护区扩容为案例,联系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总体成就,探讨“海洋强国”战略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例如:“汕头海洋保护区的扩容,不是孤立的‘地方行动’,而是中国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从《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到‘十四五’海洋生态保护规划的实施,从‘蓝色海湾’整治到‘珊瑚礁保护’专项行动,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守护‘蓝色国土’。汕头的实践告诉我们:保护海洋,就是保护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种写法视野开阔,立意高远,适合展现对国家战略的理解。3.多维度:结合“生态、科技、人文、发展”展开从生态修复的成效、科技赋能的作用、人文传承的浸润、经济发展的协同等多个角度,分析汕头海洋保护区扩容的综合价值。例如:“海洋保护区的扩容,不仅是‘圈一块地’那么简单,而是‘生态+科技+人文+发展’的系统工程。生态修复让‘海底荒漠’变‘珊瑚花园’,科技赋能让‘粗放管理’变‘精准保护’,人文传承让‘冰冷的规定’变‘温暖的共识’,经济发展让‘被动的保护’变‘主动的参与’。正是这种多维度的协同,才让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实现了‘扩容’与‘提质’的统一。”这种写法思路清晰,论证充分,适合展现思辨能力。素材运用技巧1.场景+数据+感悟描写海洋生态场景(如白海豚嬉戏、珊瑚礁恢复)后,用具体数据支撑(如保护区面积扩容至866平方公里、白海豚数量增加42头、珊瑚覆盖率提升至45%),再提炼感悟(如“生态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让文章既有画面感,又有说服力。2.故事+道理讲述护豚员、科研人员、渔民、学生的故事(如护豚员小林追踪白海豚、博士吴桐修复珊瑚、渔民老陈转产从事生态旅游、学生小满写“海洋日记”),引出“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道理,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3.对比+阐释对比汕头海洋生态修复前后的变化(如珊瑚覆盖率从10%提升至45%、白海豚活动范围从近海扩展至深水区、渔民收入从单一捕捞转向多元经营),阐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双赢”的观点,让论证更有冲击力。八、完整范文(结构严谨,可供借鉴)《扩容与守护:汕头海洋保护区的白海豚答卷》清晨五点,汕头南澳岛外海,晨雾如薄纱般笼罩着海面。突然,一道银灰色的身影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随即“扑通”一声落入水中,溅起一片晶莹的水花——是中华白海豚!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一群共7头白海豚出现在海面上,它们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将头部探出水面“换气”,背鳍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像一群“海上精灵”在跳晨间舞会。“看,那只背鳍有缺口的叫‘老疤’,今年还当了妈妈!”保护区护豚员小林举起望远镜,兴奋地说。在她的镜头下,一只幼豚正紧紧跟在母豚身边,时而用头蹭蹭母豚的肚子,时而模仿母豚跃出水面,憨态可掬。这一幕,正是汕头海洋生态保护区扩容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生态修复:让“海底荒漠”重焕生机汕头南澳岛青澳湾曾有一片“海底荒漠”:海水浑浊,珊瑚礁大面积死亡,鱼儿寥寥无几。渔民老陈回忆:“以前这里到处都是渔排,养殖的废水直接排进海里,海底像铺了一层‘死毯子’,连海草都长不出来。”2020年,汕头启动“青澳湾珊瑚礁生态修复工程”,投入1.2亿元,清理海底垃圾、移植珊瑚苗、投放人工鱼礁。工程团队从周边海域采集健康的珊瑚枝,在实验室培育成幼苗后,由潜水员小心翼翼地移植到修复区。“第一次潜水移植珊瑚时,我紧张得手都在抖,生怕弄坏了这些‘小生命’。”参与修复的潜水员阿强说,“现在看到珊瑚慢慢‘活’过来,鱼儿回来了,所有的辛苦都值了!”经过3年的努力,修复区内的珊瑚覆盖率从10%提升至45%,形成了“珊瑚-鱼-贝”的良性生态系统。如今,青澳湾已成为“海底花园”,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潜水观光。科技赋能:为海洋保护装上“智慧大脑”“以前我们靠‘人盯海’,开着船在海上转一天,也难找到几只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现在有了‘智慧海洋保护系统’,白海豚的行踪一目了然。”这套系统整合了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监测浮标等设备,能实时监测海洋环境、追踪白海豚活动、预警生态风险。“你看,这个屏幕上显示的是‘老疤’今天的活动轨迹,它早上6点在青澳湾觅食,中午游到了扩容后的深水区休息。”技术负责人张工指着电子屏幕介绍,“系统还能通过AI识别白海豚的背鳍特征,为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