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_第1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_第2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_第3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_第4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X202XPOWERPOINT一单元03古诗词三首时间:主讲人:202X.XPart01课程导入Part02第一首:《宿建德江》Part03第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art04第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目录CONTENTSPart05三首古诗词对比总结202X202XPOWERPOINT01课程导入PART01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们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去学习三首经典的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02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的重要意义。学习古诗词不仅能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文学风采,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欢迎来到古诗词世界202X202XPOWERPOINT02第一首:《宿建德江》PART0201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宿建德江》创作于孟浩然漫游吴越之时。当时,他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苦闷,踏上了漫长的旅途。在旅途中,他停船夜宿在建德江,写下了这首寄寓着孤寂情怀的小诗。作者及背景介绍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移舟泊烟渚”,意思是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一个“移”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行舟时的动态;“泊”字则写出了船停靠的状态。“烟渚”,烟雾笼罩的小洲,营造出一种朦胧、迷茫的氛围。“日暮客愁新”,随着夕阳西下,暮色降临,诗人心中又增添了新的忧愁。“日暮”点明时间,这个特定的时刻往往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客愁新”中的“客”指诗人自己,漂泊在外的他,在这苍茫暮色中,乡愁愈发浓烈。0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天低树”,放眼望去,原野空旷辽阔,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一个“旷”字,描绘出原野的广阔无垠;“低”字则写出了天地之间的空旷和苍茫之感,衬托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着天上的明月,仿佛和船上的诗人离得特别近。这里的“近”字,将明月拟人化,明月似乎在亲近孤独的诗人,慰藉他那颗孤寂的心,以乐景写哀情,更显诗人的愁苦。02诗句解析《宿建德江》通过描写诗人在旅途中夜宿建德江所见的景色,创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意境。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洲边,面对日暮时分的苍茫景色,心中涌起了新的愁绪。原野空旷,天空低垂,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似乎与诗人亲近,却更衬出他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整首诗情景交融,短短二十个字,却将诗人的羁旅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意境与情感总结202X202XPOWERPOINT03第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ART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其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五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一首。0102作者及背景介绍0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迅速翻滚而来,还没来得及把群山全部遮住。“翻墨”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乌云的浓厚和动态,仿佛墨汁在天空中肆意泼洒。“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般纷纷乱跳进船舱。“跳珠”把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既写出了雨点的晶莹剔透,又表现出雨点落下时的动态和力度,一个“乱”字,更突出了雨势的急促和雨景的壮观。0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狂风席地卷来,忽然间把乌云和雨点都吹散了。“卷地风来”写出了风的迅猛,“忽吹散”则表现出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还是风雨交加,瞬间就云开雾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水如天”描绘出雨后湖面的平静和清澈,与前面的狂风暴雨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句解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绘了西湖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诗人先写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接着写狂风骤起,雨过天晴,生动地展现了西湖夏季风云变幻的奇妙景象。整首诗节奏明快,语言生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同时也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他在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中发现美的独特视角。01诗歌意境与情感总结202X202XPOWERPOINT04第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PART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其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010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辛弃疾在这一带经常往来,他对当地的山水田园风光非常熟悉,这首词就是他在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感。作者及背景介绍“稻花香里说丰年”,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稻花香”从嗅觉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也暗示了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听取蛙声一片”,耳边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仿佛也在为丰收而欢唱,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乡村夏夜的热闹与生机。“旧时茅店社林边”,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就在土地庙树林的旁边。“旧时”强调了茅店的熟悉感,让人回忆起过去的经历。“路转溪桥忽见”,山路一转,走过溪上的小桥,那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忽见”写出了诗人找到茅店时的惊喜之情,也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份意外之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天空中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在遥远的天边。“七八个”写出了星星的稀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下起了两三点小雨。“两三点”说明雨下得不大,是那种淅淅沥沥的小雨,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清新的气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别枝”,这里指树枝,“惊鹊”写出了喜鹊被月光惊动的情景,以动衬静,更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清风半夜鸣蝉”,清凉的晚风在半夜里传来蝉的鸣叫声。“清风”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凉爽宜人,“鸣蝉”则进一步渲染了夏夜的氛围,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阵阵微风和清脆的蝉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诗句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夜图。词人通过对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乡村夏夜的宁静与活力。在稻花飘香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充满了喜悦之情。途中的小雨和忽现的茅店,又为旅程增添了几分趣味。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01诗歌意境与情感总结202X202XPOWERPOINT05三首古诗词对比总结PART从内容上看,《宿建德江》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孤寂愁绪,借景抒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西湖暴雨前后的奇妙景色,展现大自然的瞬息万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刻画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与活力,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虽然内容不同,但都与自然景色紧密相关。01从表现手法上,三首诗词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宿建德江》以孤寂之景衬愁苦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雨景的变化,传达出诗人的惊喜与豁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夏夜美景烘托出词人的喜悦心情。02从语言风格上,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简洁含蓄;苏轼的诗豪放洒脱,语言生动形象;辛弃疾的词质朴清新,富有生活气息。03对比三首诗词的异同01通过学习这三首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