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030-2021 玉米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程_第1页
DB23∕T 3030-2021 玉米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程_第2页
DB23∕T 3030-2021 玉米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程_第3页
DB23∕T 3030-2021 玉米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程_第4页
DB23∕T 3030-2021 玉米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

CCSB05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030—2021

玉米病虫害田间监测

调查技术规程

2021-12-16发布2022-01-15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3030—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振、王春荣、王国春、宋显东、司兆胜、胡亚军、张齐凤、张静、祖英治、

李岩、朱丹、李继文、赵广山、刘颖、洪峰、陈天华、毕四刚、张彦彦、石继岭、权明顺、刘锐、沈海

波、刘晓波、文凌艳、王丽艳、杨春秋。

I

DB23/T3030—2021

玉米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病虫害田间调查基本要求、栽培情况调查、玉米螟田间监测调查、玉米大斑病田

间监测调查、玉米蚜虫田间监测调查、玉米其它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

本文件适用于玉米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1611玉米螟测报技术规范

NY/T3546玉米大斑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3699玉米蚜虫测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无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田间调查基本要求

调查人员应记载在调查点发现的所有病虫害发生情况信息,且每种病虫害需按相应表单要求分别填

报(相应表单参见附录A)。在玉米螟、玉米大斑病、玉米蚜虫等玉米病虫害具有暴发或大流行趋势时,

应增加调查点次和调查频率。

5栽培情况调查

5.1调查目的

依据此项调查,获得种植品种信息,确定玉米病虫害调查地点。

5.2调查时间

玉米出苗~5叶期。

5.3调查次数

每年调查一次。

5.4调查地点

选取连茬、种植密度高且历年病虫害发生较重的10个地块调查玉米栽培情况,每块田面积不少于

1

DB23/T3030—2021

5000m2。

5.5调查方法

采取走访方式调查地块所属农户。调查种植品种、播种日期、抗病性、公顷保苗株数、种植面积,

结果记入玉米栽培基本情况调查表(参见附录A中A.1)。

6玉米螟田间监测调查

6.1冬前基数调查

6.1.1调查时间

9月中旬~10月底,玉米收获前田间或收获后秸秆堆垛(穗轴)调查。每年调查一次,时间要相对

固定。

6.1.2调查地点

选取5处玉米螟发生较重地块或玉米秸秆(穗轴)储存相对集中的地点进行剖查。

6.1.3调查方法

在玉米田中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剖查20株,用小刀在茎秆(穗轴)上划一纵向裂缝,撬开后观

察茎秆(穗轴)内是否有幼虫、幼虫生存状态,记录活虫数、死虫数等信息;或在玉米秸秆(穗轴)堆

垛的上、中、下部及内、外随机选取200秆(穗轴取样50个)采取上述方法进行剖查,结果记入玉米螟

冬前及冬后基数调查表(参见附录A中A.2)。

同时,预留一批含虫量较大的秸秆,按照当地习惯存储,备做翌年调查化蛹、羽化进度使用。

6.2冬后基数调查

6.2.1调查时间

4月15日~4月30日。

6.2.2调查地点

选取5处玉米秸秆(穗轴)储存相对集中的地点进行剖查。

6.2.3调查方法

同6.1.3中玉米秸秆(穗轴)调查方法,结果记入玉米螟冬前及冬后基数调查表(参见附录A中

A.2)。

6.3成虫监测调查

6.3.1调查时间

5月25日~8月20日。

6.3.2灯诱监测

6.3.2.1设置地点与环境

按照NY/T1611规定执行。

6.3.2.2调查方法

2

DB23/T3030—2021

每天调查灯下玉米螟雌蛾、雄蛾数量,结果记入玉米螟成虫灯诱数量记载表(参见附录A中A.3)。

6.3.3性诱监测

6.3.3.1设备设置

5月20日前完成玉米螟简易性诱捕器设置,每10万亩设置一组性诱捕器。

每3台飞蛾类诱捕器为一组,放置于玉米田垄台上。诱捕器设置高度、距离等要求按照NY/T1611

规定执行。使用亚洲玉米螟诱芯,每30d更换一次。

6.3.3.2调查方法

每3d查看一次性诱捕器,当3d累计虫量≥50头时,调整为每日调查。调查诱捕器诱虫数量,

结果记入玉米螟成虫性诱数量记载表(参见附录A中A.4)。调查后清除诱捕器内虫体。

6.4越冬代化蛹和羽化进度调查

6.4.1调查时间

6月5日~7月20日,每5d调查一次。

6.4.2调查地点

同6.2.2。在玉米秸秆堆垛无存留的情况下,可对冬前预留的秸秆进行剖查。

6.4.3调查方法

在堆垛上、中、下部及内、外挑选玉米秸秆200秆,用小刀划一纵向裂缝,剖开茎秆,查看玉米螟

化蛹和羽化情况。调查活幼虫、死幼虫、活蛹、死蛹、蛹壳数量,结果记入越冬代化蛹和羽化进度调查

表(参见附录A中A.5)。

6.5玉米螟幼虫监测调查

6.5.1调查时间

6月25日~8月30日,每5d调查一次。

6.5.2调查地点

依据当地玉米栽培信息及玉米螟历史发生情况,选取10块玉米田调查玉米螟幼虫发生情况,每块

田面积不少于1000m2。

6.5.3调查方法

每块田采取棋盘式10点取样,每样点调查20株,每株整株观察,发现叶片、茎秆、雄穗、穗柄、

花丝、果穗被害则记录为被害株。调查种植品种、被害株数、发生面积等信息,结果记入玉米螟幼虫监

测调查表(参见附录A中A.6)。

7玉米大斑病田间监测调查

7.1调查时间

7月15日~9月10日,每5d调查一次。

3

DB23/T3030—2021

7.2调查地点

依据当地玉米栽培信息,并按照NY/T3546中规定的调查地点选取条件,选取10块玉米田调查玉

米大斑病发生情况。

7.3调查方法

每块田采取棋盘式10点取样,每样点调查20株,每株整株观察,发现梭型病斑则记录为发病株。

调查种植品种、各级发病株数、棒三叶发病株数、发生面积等信息,结果记入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表(参见附录A中A.7)。

病情严重度

表示单株玉米发生大斑病严重程度,根据病斑大小和危害部位,分成10级。

0级:全株叶片无病斑;

1级:植株中下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3级:植株中下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5级:植株中下部叶片有大量病斑,上部叶片有零星或少量病斑;

7级:植株中下部叶片部分枯死,上部叶片有部分病斑;

9级:植株中下部叶片大部分枯死,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少数枯死。

病情指数

表示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度的综合指标,按照(1)计算。

(ld)

Iii100·························(1)

L9

式中:

I-病情指数;

di-各级严重度分级值;

li-各级严重度对应植株数;

L-调查总株数。

8玉米蚜虫田间监测调查

8.1调查时间

7月15日~9月10日,每5d调查一次。

8.2调查地点

依据当地玉米栽培信息及玉米蚜虫历史发生情况,选取10块玉米田调查玉米蚜虫发生情况,每块

田面积不少于1000m2。

8.3调查方法

按照NY/T3699规定执行,调查种植品种、有蚜株数、平均百株蚜量、发生面积等信息,结果记

入玉米蚜虫为害情况调查表(参见附录A中A.8)。

9玉米其它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

在田间调查玉米螟、玉米大斑病、玉米蚜虫发生情况时,如发现玉米大斑病之外的其它玉米病害,

则调查发病株数、发生面积等信息,将结果记入玉米其它病害监测调查表(参见附录A中A.9);如发

4

DB23/T3030—2021

现玉米螟、玉米蚜虫之外的其它玉米虫害时,则调查有虫株数、平均单株虫量、发生面积等信息,结果

记入玉米其它虫害监测调查表(参见附录A中A.10)。

5

DB23/T3030—2021

AA

附录A

(资料性)

玉米病虫害监测调查表

A.1玉米栽培基本情况调查表,参见表A.1。

表A.1玉米栽培基本情况调查表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地点品种播种日期抗病性公顷保苗株数(株)种植面积(hm2)备注

注1:“抗病性”以品种审定公告中大斑病为准。

注2:种植面积,是在走访农户和基本掌握调查乡镇种植信息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该品种在调查乡镇内的种植

面积进行填报。

A.2玉米螟冬前及冬后基数调查表,参见表A.2。

表A.2玉米螟冬前及冬后基数调查表

调查人员:

调查数量活虫数死虫数

调查日期地点调查类型平均百秆/穗活虫量(头)存活率(%)

(秆、个)(头)(头)

注:“调查类型”,是指玉米秸秆或穗轴。

A.3玉米螟成虫灯诱数量记载表,参见表A.3。

表A.3玉米螟成虫灯诱数量记载表

调查人员:

诱捕数量(头)

调查日期地点备注

雌蛾雄蛾雌雄比合计

6

DB23/T3030—2021

A.4玉米螟成虫性诱数量记载表,参见表A.4。

表A.4玉米螟成虫性诱数量记载表

调查人员:

诱捕数量(头)

调查日期地点备注

诱捕器1诱捕器2诱捕器3合计

A.5越冬代化蛹和羽化进度调查表,参见表A.5。

表A.5越冬代化蛹和羽化进度调查表

调查人员:

调查地调查秆调查虫数(头)化蛹率羽化率死亡率

日期点数(秆)活幼虫数死幼虫数活蛹数死蛹数蛹壳数(%)(%)(%)

注:化蛹率=(活蛹数+蛹壳数)/(活虫数+活蛹数+蛹壳数);羽化率=蛹壳数/(活虫数+活蛹数+蛹壳数);死亡

率=(死幼虫数+死蛹数)/(活虫数+死虫数+活蛹数+死蛹数+蛹壳数)。

A.6玉米螟幼虫监测调查表,参见表A.6。

表A.6玉米螟幼虫监测调查表

调查人员:

调查面积发生面积

调查日期地点调查品种调查株数(株)被害株数(株)被害株率(%)

(hm2)(hm2)

注:发生面积,是在基本掌握调查乡镇玉米螟幼虫危害情况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玉米螟幼虫在调查乡镇内的

发生面积进行填报。

7

DB23/T3030—2021

A.7玉米大斑病监测调查表,参见表A.7。

表A.7玉米大斑病监测调查表

调查人员:

调查地调查调查面调查株各级发病株数(株)病株病情棒三叶发病发生面积

日期点品种积(hm2)数(株)013579率(%)指数株数(株)(hm2)

注:发生面积,是在基本掌握调查乡镇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玉米大斑病在调查乡镇内的

发生面积进行估算。

A.8玉米蚜虫为害情况调查表,参见表A.8。

表A.8玉米蚜虫为害情况调查表

调查人员:

调查地调查调查面调查株数有蚜株数

有蚜株率(%)平均百株蚜量(头)发生面积(hm2)

日期点品种积(hm2)(株)(株)

注:发生面积,是在基本掌握调查乡镇玉米蚜虫发生情况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玉米蚜虫在调查乡镇内的发生

面积进行估算。

A.9玉米其它病害监测调查表,参见表A.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