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练习+(轻松学历史、每日一练)+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试题与解析)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练习+(轻松学历史、每日一练)+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试题与解析)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练习+(轻松学历史、每日一练)+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试题与解析)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练习+(轻松学历史、每日一练)+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试题与解析)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练习+(轻松学历史、每日一练)+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试题与解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轻松学历史一课一练准对学习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基础达标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能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发掘史料是()A.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B.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C.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D.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图2.下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的是()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3.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积石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大墓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A.部落联盟出现 B.阶级分化明显 C.早期国家产生 D.建筑工艺高超4.黄河中游的半坡仰韶晚期115号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有500多公斤;山东胶县三里河一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约有2000公斤。据此可知当时()A.早期国家形成 B.贫富差距扩大 C.氏族制度瓦解 D.原始农业发展5.《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禹废除“家天下”政治制度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6.(2025广东深圳期中)下表是甲骨文中关于官员的部分记录。由此可推知,商朝()官员类别示例神职卜、巫、祝文书作册、史司法士财政多贾、牧武职多箙(盛箭的器物)、亚基层管理族尹(治理)、里君王的私人生活管理宰、寝、多犬A.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政府组织B.礼乐制度影响国家治理C.封建国家管理体制日趋成熟D.社会经济受到中央控制7.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分支,其遗址中除了彩陶,还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和粟的遗存。这表明半坡居民()A.适应了北方干旱的自然环境 B.主要从事渔猎活动C.与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同 D.已发明文字8.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刃部磨制锋利,柄部钻孔便于安装木柄。这种工具的主要用途是()A.砍伐树木 B.耕地播种 C.捕猎动物 D.制作陶器能力提升9.(2025湖南衡阳调研)传说中炎帝是生活在今渭水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首领,传说中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黄土高原一带。两个部落沿黄河、渭水东迁,尽管有冲突和战争,但最终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的华夏族。这体现了()A.部落之间的交融B.国家雏形的出现C.社会经济的发展D.氏族公社的没落10.(教材习题改编)(2025河南信阳期中)夏朝历法《夏小正》经文只有463字,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等。这反映出《夏小正》()A.推动了甲骨文字的出现B.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C.形成了完整的历法体系D.汇集了贵族阶层的生活意趣二、非选择题(12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3千纪中叶前后开始,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些规模达到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呈现出了有别于普通聚落的超常特征。这类大型聚落有山西汾河河谷的陶寺城址、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石家河聚落群、长江下游杭嘉湖平原的▲城址等。据考古发现,陶寺中期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这是中国龙山时期最大的城址之一;城内有宫城、观象台、普通居民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墓地和道路等多种遗存。在城南小城内,发现大墓一座,墓内有玉钺、琮、璜、玉石兵器,以及成组的彩绘漆木器和彩绘陶器等陪葬品,还随葬10具完整的猪骨,这显示墓主相当富有……这种大型聚落可称为中国古代初期的城市。——摘编自牛世山、杨婧雅《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营建考察——以石家河聚落群、陶寺城址为例》材料二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西周初年,这里有一唐国,可能是陶唐氏的后裔所建,成王时灭唐,封叔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国名为晋。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晋国所在地的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既有夏朝的遗民,又有众多的戎狄之族。针对多源文化传统的居民构成,晋国的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晋的治国策略体现了周王室力求安定天下的良苦用心。——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阅读材料一,写出“▲”处的城址名称,并以山西陶寺遗址为例,概括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超常特征”。(2)根据材料二,写出其所涉及的西周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国统治者针对“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所采用的治理策略及其积极意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选A。元谋人的门齿化石是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史料价值最高,故选A。想象图、复原头像、分布图都是后人在一定史学研究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不是考古发掘出的实物,排除B、C、D。【方法技巧】史料价值的判定——分类法(1)文献史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受个人、政治等因素影响,部分史料带有很大的主观性。(2)实物史料:能较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可信度高,史料价值高,可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弥补其不足。考古史料属于此类,但年代鉴定较难,不系统,不能全面反映时代面貌。(3)口述史料:可与文献、实物等史料相互印证,但可能受年代久远、作者立场等的影响,未必完全真实客观。2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的历史解释。具体解析如下:3.选C。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国家的雏形逐渐出现,故选C。世袭取代禅让是在夏朝时期,排除A;实施内外服制是在商朝时期,排除B;井田制度出现在西周时期,排除D。3.选B。牛河梁遗址积石冢群墓葬有中心大墓、中小型墓等之分,大墓随葬玉器多且档次高,表明当时已出现因财富占有不同而产生的等级差别,反映出阶级分化明显,故选B项;部落联盟出现通常指多个部落联合形成更大政治实体,但材料仅聚焦单一遗址内的墓葬等级,未提供部落间合作或联盟的证据,排除A项;早期国家产生需具备政府、城市、文字等要素,红山文化虽复杂但未发展出国家形态,仍属原始社会末期,排除C项;建筑工艺高超如积石冢建造虽体现技术,但材料核心是随葬品差异而非建筑水平,故不能以此说明工艺成就,排除D项。4.选D。【解析】略5.选A。时空定位:夏朝王位世袭制6.选A。时空定位:商朝逻辑梳理: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内容可知,商朝的官员类别涵盖了神职、文书、司法、财政、武职、基层管理以及王的私人生活管理,这显示出商朝的政府组织已经相对复杂和完备,能够处理国家和社会中的多种事务,A项正确。余项排除:礼乐制度涉及的如礼仪、音乐方面的等级秩序等未在材料体现,排除B项;商朝并非封建国家,而是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社会经济是否受到中央控制,排除D项。7.选A。半地穴式房屋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环境,粟耐干旱,A正确;半坡居民以农业为主,B错误;河姆渡是干栏式房屋和水稻,生活方式不同,C错误;半坡遗址未发现文字,D错误8.选B。骨耜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工具,用于耕地播种, B正确;砍伐树木用石斧,A错误;捕猎用弓箭、石矛,C错误;制作陶器用陶轮,D错误。9.选A。材料信息显示,炎黄部落通过迁徙、冲突和战争等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的华夏族,这体现了不同部落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炎黄时期出现了部落联盟,而非国家雏形,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不能说明氏族公社没落,排除D项。10.选B。夏朝历法《夏小正》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等,说明《夏小正》包含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B项;《夏小正》是历法,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