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鲁迅)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呐喊》(鲁迅)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呐喊》(鲁迅)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呐喊》(鲁迅)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呐喊》(鲁迅)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呐喊》(鲁迅)试题及答案(推荐)一、单项选择题1.《呐喊》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部短篇小说,以下哪部作品不属于《呐喊》?()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药》答案:C。《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而非《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均收录在《呐喊》中。2.下列对《呐喊》中的人物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华老栓是《孔乙己》中的人物,他愚昧、麻木,为了给儿子治病去买人血馒头。B.阿Q是《阿Q正传》的主人公,他自尊又自卑,以“精神胜利法”闻名。C.七斤嫂是《风波》里的次要人物,她善良开明,积极支持丈夫剪辫子。D.闰土是《故乡》里的反派角色,他自私自利,贪婪地向“我”索要东西。答案:B。A选项中华老栓是《药》中的人物;C选项七斤嫂是一个泼辣、精明、自私的农村妇女,她并不积极支持丈夫剪辫子,在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非常恐慌;D选项闰土不是反派角色,他是一个勤劳善良但被生活压迫得麻木迟钝的农民形象,他向“我”要东西是因为生活困苦。3.《呐喊》中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下列人物与形象特点对应错误的是()A.狂人——具有反抗精神,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进行深刻批判。B.孔乙己——好喝懒做、自命清高,但又心地善良。C.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英勇无畏但不被群众理解。D.红眼睛阿义——善良淳朴的牢头,对夏瑜充满同情。答案:D。红眼睛阿义是一个凶狠、贪婪、残暴的牢头,他对夏瑜进行打骂,还从夏瑜身上榨取钱财,并非善良淳朴且对夏瑜充满同情。4.《呐喊》中《一件小事》的主要写作意图是()A.赞扬人力车夫的高尚品格。B.批判知识分子的自私冷漠。C.通过“我”与车夫的对比,揭示“我”的自我反省和成长。D.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答案:C。《一件小事》主要讲述了“我”乘坐人力车时发生的一件小事,通过“我”对车夫的态度变化,展现了“我”从轻视车夫到自我反省的过程,突出了“我”的自我成长。A选项只强调了赞扬车夫;B选项只强调了批判“我”;D选项并非主要意图。5.以下关于《呐喊》的艺术特色,表述不正确的是()A.采用白描手法,简洁传神地勾勒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B.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如《药》中的“人血馒头”象征封建迷信。C.结构严谨,每篇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D.语言犀利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答案:C。《呐喊》中的部分小说并非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小说采用了片段式的结构,如《孔乙己》,通过几个生活片段展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A、B、D选项都是《呐喊》的艺术特色。二、多项选择题1.《呐喊》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以下属于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有()A.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B.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C.农民的贫困和愚昧D.知识分子的彷徨和挣扎答案:ABCD。《呐喊》中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阿Q正传》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真正改变社会现状;《故乡》《祝福》等作品反映了农民的贫困和愚昧;《孔乙己》《白光》等刻画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挣扎。2.下列关于《呐喊》中人物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A.华老栓和夏四奶奶是《药》中两个家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B.赵太爷和阿Q是《阿Q正传》中的人物,赵太爷对阿Q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C.鲁四老爷和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人物,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对祥林嫂的死负有责任。D.七斤和七斤嫂是《风波》中的夫妻,他们在“辫子风波”中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性格。答案:ABCD。这些选项对《呐喊》中人物关系的表述都是正确的。《药》中华老栓和夏四奶奶分别代表了愚昧的民众和革命烈士的家属;《阿Q正传》中赵太爷仗势欺人,压迫阿Q;《祝福》里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和行为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风波》中七斤和七斤嫂在面对“辫子风波”时,七斤胆小怕事,七斤嫂泼辣精明。3.《呐喊》中运用了多种叙事视角,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狂人的内心独白展现封建礼教的罪恶。B.《孔乙己》是通过小伙计的视角来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C.《故乡》以“我”的视角展开,便于抒发“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D.《阿Q正传》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面地展现了阿Q的性格和命运。答案:ABCD。《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我”(狂人)来叙述,让读者直接感受到狂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孔乙己》中小伙计作为旁观者,其视角使故事更具真实感,也能从侧面反映社会的冷漠;《故乡》中“我”的视角便于表达“我”对故乡变迁的感慨和失望等复杂情感;《阿Q正传》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全方位地描写阿Q的生活、思想和行为,展现他的悲剧命运。4.以下对《呐喊》中小说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是()A.《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反抗。B.《孔乙己》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社会的冷漠。C.《药》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探讨了革命与群众的关系。D.《明天》反映了妇女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呼吁解放妇女。答案:ABCD。《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视角,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号召人们反抗;《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而周围人的冷漠更凸显了社会的无情;《药》中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反映了群众的愚昧,夏瑜作为革命者却不被理解,体现了革命者的悲哀和革命与群众的脱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在丈夫和儿子死后孤立无援,反映了妇女在封建礼教下的悲惨遭遇,有呼吁解放妇女的意味。5.《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A.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B.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C.激发了广大青年的革命热情,推动了社会变革。D.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答案:ABCD。《呐喊》中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其运用的白描、象征等多种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精神激发了广大青年的革命热情,推动了社会变革;像狂人、阿Q、孔乙己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阿Q正传》中“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及实质。表现:自尊自大:阿Q明明是一个地位低下的雇农,但他却认为自己“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看不起未庄的其他人。自轻自贱:当被别人打败时,他会自轻自贱地说自己是“虫豸”,以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理安慰。自我陶醉:他常常以健忘来忘却痛苦和失败,如被打后很快就把痛苦忘掉,还自我陶醉地觉得自己是“胜利者”。转嫁屈辱:当他在强者面前受了气,就会到弱者那里去发泄,如欺负小尼姑。实质:“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在遭受压迫和挫折后,不敢正视现实,通过自我麻醉、自我欺骗来获得心理平衡的病态心理。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和落后,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压迫和奴役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2.分析《药》中明暗两条线索的作用。《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是夏瑜的革命活动。作用:结构上:明暗线交织使小说结构严谨,情节丰富。两条线索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复杂性。主题上:明线展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去买人血馒头,反映了民众对封建迷信的笃信和对革命的无知;暗线则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夏瑜为革命牺牲却不被群众理解,他的血被做成药给人吃。两条线索相互映衬,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态,突出了小说探讨革命与群众关系的主题。艺术效果上:明暗线的设置造成一种悬念和张力,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3.简述《故乡》中“我”对故乡情感的变化。回忆中的故乡:“我”对故乡充满了美好的回忆,童年时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还有天真无邪的小伙伴闰土,那时的故乡是美丽、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我”对它怀着深深的眷恋和向往。现实中的故乡:当“我”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破败不堪的景象,故乡的人也变得冷漠、麻木,如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拉开了与“我”的距离,杨二嫂的尖酸刻薄等,“我”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悲哀,对故乡的情感变得复杂,既有对故乡衰败的痛心,也有对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无奈。离开故乡时:尽管现实的故乡让“我”失望,但“我”心中仍怀有希望,希望下一代能有新的生活,不再像“我”和闰土他们那样。此时“我”对故乡的情感是带着希望的,相信未来会有改变。4.《呐喊》中鲁迅塑造了许多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试以孔乙己为例,分析这类形象的特点。受封建教育毒害: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把读书识字当作高人一等的标志,一心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但最终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他满口之乎者也,显示自己的学问,这是封建教育在他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经济贫困但又自命清高:他穷困潦倒,只能靠给人抄书勉强维持生计,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和短衣帮一起喝酒,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以此来显示自己与普通劳动者的不同。善良但又迂腐:他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体现了他善良的一面;但他在面对别人的嘲笑时,却只会进行无力的辩解,不懂得改变自己的处境,显得十分迂腐。命运悲惨:他最终因偷书被打折了腿,在人们的嘲笑中消失在社会的角落里,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和社会的冷漠对知识分子的迫害。5.请分析《呐喊》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气氛:如《药》中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样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死寂的气氛,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暗示社会背景:《孔乙己》中描写鲁镇的咸亨酒店,“短衣帮”站着喝酒,“长衫客”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一环境描写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森严,贫富差距巨大。推动情节发展:《风波》中对临河的土场上人们吃晚饭场景的描写,为后面“辫子风波”的发生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心情:《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衬托了“我”回到故乡时失望、悲凉的心情。四、论述题1.结合作品内容,论述《呐喊》对中国国民性弱点的揭示。《呐喊》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诸多弱点,对唤醒民众、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愚昧麻木:这是《呐喊》中揭示的国民性的重要弱点之一。在《药》中,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迷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毫不犹豫地用辛苦攒下的钱去买蘸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夏瑜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意义,对革命烈士的牺牲表现出麻木和冷漠。同样,夏四奶奶对儿子的死也不理解,她只觉得儿子死得冤枉,却不明白儿子是为了大众的利益而牺牲。《阿Q正传》中的阿Q也是愚昧麻木的典型,他不明白自己受压迫的根源,被赵太爷等欺负却不知反抗,还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自私冷漠:《呐喊》中的许多人物都表现出自私冷漠的一面。《祝福》里的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仅不同情,反而把她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取笑她为乐。当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更加冷漠和嫌弃,鲁四老爷更是把她视为不祥之人。《孔乙己》中,孔乙己在酒店里受到众人的嘲笑,没有人关心他的死活,他的悲惨命运没有引起人们的丝毫同情,众人只关注自己的乐趣。守旧落后:《风波》中的七斤一家,在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陷入极度的恐慌,因为七斤没有辫子,他们害怕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这反映了他们的守旧和对封建帝制的恐惧,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敢轻易接受新事物,依然遵循着旧的观念和传统。欺软怕硬:阿Q在面对比他强大的赵太爷、假洋鬼子时,表现得卑躬屈膝,不敢反抗;但当他遇到比他弱小的小尼姑时,却耀武扬威地欺负她,把自己的屈辱和不满发泄在弱者身上。这种欺软怕硬的行为体现了国民性中的怯懦和不良品质。鲁迅通过《呐喊》对中国国民性弱点的揭示,旨在引起人们的警觉,希望人们能够觉醒,摆脱这些弱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2.试论述《呐喊》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思想价值:批判封建制度和礼教:《呐喊》对封建制度和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吃人”的历史,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孔乙己》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孔乙己一生追求功名,却最终穷困潦倒,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祝福》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遭受了种种不幸,最终悲惨地死去。关注社会底层人民:鲁迅在《呐喊》中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和无奈。《故乡》中的闰土,曾经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的中年农民。《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在丈夫和儿子死后孤立无援,反映了底层妇女的悲惨遭遇。这些作品表达了鲁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也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探讨革命与群众的关系:《药》深刻地探讨了革命与群众的关系。夏瑜作为革命者,为了推翻封建统治而牺牲,但他的牺牲却不被群众理解,他的血被做成药给人吃,群众的愚昧和麻木让革命失去了群众基础。这反映了鲁迅对革命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唤醒民众的重要性。激发民族觉醒:《呐喊》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激发了广大读者的民族觉醒意识。鲁迅希望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鼓励人们起来反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艺术价值:开创现代白话小说先河:《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诞生。《呐喊》中的其他作品也都采用了白话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独特的人物塑造:鲁迅在《呐喊》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如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鲁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多样的艺术手法:《呐喊》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白描、象征、对比等。白描手法简洁传神,如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穷酸和得意。象征手法在《药》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人血馒头”象征着封建迷信和群众的愚昧,“乌鸦”象征着不祥。对比手法在《故乡》中表现明显,通过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以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变化。语言犀利幽默:鲁迅的语言犀利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他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对社会的弊端和人物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作品的严肃性,又能体会到鲁迅的幽默和智慧。例如,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描写,充满了讽刺和幽默,让读者在发笑的同时也能深刻地反思社会问题。3.分析《呐喊》中革命与农民的关系,并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呐喊》中深刻地展现了革命与农民的复杂关系,揭示了当时革命脱离农民群众的现实问题。农民对革命的无知和冷漠:在《药》中,华老栓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去买蘸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他完全不了解夏瑜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把夏瑜的牺牲看作是一种可以利用来治病的“药”。夏四奶奶作为夏瑜的母亲,也对儿子的死不理解,她只觉得儿子死得冤枉,却不明白儿子是为了大众的利益而牺牲。这表明农民对革命缺乏认识,对革命烈士的牺牲表现出冷漠和麻木。他们依然生活在封建迷信和愚昧的状态中,没有意识到革命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革命未能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阿Q正传》中,阿Q对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他觉得革命就是造反,就是可以去抢东西、报私仇。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阿Q最初对革命是向往的,因为他觉得革命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实际上,革命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假洋鬼子等投机分子混入革命队伍,他们依然欺压百姓,而真正的农民如阿Q却被排斥在革命之外,最终还被当作革命党枪毙。这说明当时的革命没有深入到农村,没有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农民依然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揭示革命唤醒农民的必要性:《呐喊》通过这些作品揭示了革命必须唤醒农民的重要性。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革命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无法取得成功。鲁迅希望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农民问题的关注,让革命者认识到发动农民、教育农民的重要性,使革命能够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的变革。例如,只有让农民摆脱封建迷信和愚昧的束缚,让他们了解革命的意义和目标,才能使革命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4.请结合《呐喊》中的具体形象,谈谈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鲁迅在《呐喊》中通过塑造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悲剧者:以孔乙己为代表,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一心追求功名,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只能穷困潦倒地生活。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在酒店里受到众人的嘲笑。他自命清高,却又没有谋生的能力,只能靠偶尔给人抄书来维持生计。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边缘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人性的压抑。觉醒但孤独彷徨的探索者:《彷徨》中的“我”(如《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作品中的“我”)以及《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可以看作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狂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发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但他的觉醒却不被周围的人理解,他被视为疯子,处于孤独和痛苦之中。“我”们这些觉醒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中感到彷徨和无助,他们虽然对社会的现状有深刻的认识,但却找不到改变社会的途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鲁迅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觉醒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对他们探索精神的肯定,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投机堕落的知识分子:《肥皂》中的四铭是一个投机堕落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表面上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满口仁义道德,但实际上却内心肮脏,充满了私欲。他看到一个年轻女子后,便心生邪念,买肥皂给妻子也是出于一种虚伪的表现。他的行为反映了一些知识分子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道德败坏,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鲁迅通过四铭的形象,批判了这类知识分子的虚伪和堕落,揭示了封建思想对知识分子的腐蚀。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期待。他希望知识分子能够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觉醒起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做出贡献。5.分析《呐喊》的叙事艺术特色,并举例说明。《呐喊》具有独特而高超的叙事艺术特色,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呐喊》采用了多种叙事视角,包括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在《狂人日记》中,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狂人的内心独白来展开故事。这种视角让读者直接进入狂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和恐惧。例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