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专项训练_第1页
2025年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专项训练_第2页
2025年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专项训练_第3页
2025年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专项训练_第4页
2025年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专项训练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句前两句所描绘的景象。2.“更上一层楼”常被用来比喻什么?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3.有人认为“千里目”是指极远的视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4.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状态?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7.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景象背后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8.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9.“家书抵万金”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家庭状况可能如何?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10.诗人是如何描绘泰山的雄伟景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1.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写了诗人登岳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请简要分析。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5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3.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愿望?14.词的下片是如何将人的情感与月的形态联系起来的?请简要分析。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8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6.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出发情景?17.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8.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1题。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9.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这幅景象有何特点?21.诗歌最后两句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地,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2~24题。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2.诗歌前两句交代了什么?描绘了怎样的行进景象?23.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5~27题。龟虽寿(东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5.诗歌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2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27.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8~30题。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8.诗歌描绘了钱塘湖早春怎样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29.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怎样的动态景象?体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30.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最爱湖东的什么?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1~33题。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营造出怎样的氛围?3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批判?33.这首诗常被用来警示后人,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4~36题。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4.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山林秋景?35.诗人为什么“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审美情趣?36.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7~39题。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7.诗歌前两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8.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9.这首诗常被用来鼓励那些虽离开岗位但仍关心国家前途的人,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0~42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40.诗歌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怎样的环境特点?41.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体现了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对人的心境有何影响?42.诗歌最后一句“但余钟磬音”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3~45题。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43.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边塞秋景?有何特点?44.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其中“燕然未勒”指什么?45.诗句“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48题。水仙子·咏江南(元·张养浩)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昨夜忽听窗外雨,一帘幽梦随风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时此刻,万般情绪,都付瑶琴三两声。46.这支小令是如何层层递进地表现“相思”之情的?47.诗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8.小令最后一句“都付瑶琴三两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9~51题。渡江云·和杨济翁韵(宋·刘过)渡江云·和杨济翁韵留得几声秋雁,也向楚天南飞。正惊闻、孤帆远影,明灭到天涯。未知何处是归途,心眼乱、泪湿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49.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50.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其中“季鹰归未”是指什么?51.诗句“树犹如此”化用了哪个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慨?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2~54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2.这支散曲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中蕴含着怎样的氛围?53.诗歌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秋思”?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4.诗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试卷答案一、1.太阳依傍着西山渐渐落下,黄河向着大海滔滔奔流。描绘了傍晚时分,壮阔的边塞风光:夕阳西下,黄河东流。2.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或达到更高的境界,需要继续努力,付出更多的努力。这里指要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攀登的雄心壮志。3.不同意。“千里目”并非指极远的视力,而是指极广阔的视野或见识。诗人登高望远,是想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抒发更远大的抱负。这与“一层楼”的比喻相呼应,意指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想境界也更高。二、4.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啸,享受着宁静致远的雅趣。体现了诗人悠闲、高雅、热爱自然的状态。5.体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幽深的竹林,感到孤独,但又因有明月相伴而感到慰藉,心境是宁静、安逸的,甚至带有些许清高孤傲。6.主要运用了以景写情(或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描绘“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幽静景色,衬托出自己孤独而自得其乐的心境。宁静的深林、不知情的路人、照亮自己的明月,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虽处闲适环境却感到孤独寂寞的心境。三、7.描绘了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但郊外山河依旧,春天来临,草木茂盛的景象。这景象背后蕴含着诗人对国家残破的深切悲痛和对战乱岁月的伤感。8.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溅泪、鸟惊心本是人性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而产生的无比伤痛和惊惧之情。9.表达了诗人因战乱频仍、与家人音讯隔绝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渴望。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当时战乱频繁,交通断绝,家书难以送达,说明诗人远离家乡已久,与家人联系困难,家庭可能处于贫困或艰难之中。四、10.诗人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景象来展现其壮美:用“齐鲁青未了”写其广袤,用“造化钟神秀”写其神奇秀丽,用“阴阳割昏晓”写其高大巍峨,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其登临时的所见所感。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和壮丽。11.“荡胸生曾云”描写了诗人登山时,看到高山之巅浮涌的云气,胸中受到极大的触动和激励,心胸为之开阔。“决眦入归鸟”描写了诗人为了看清归巢的鸟儿,极力张大眼睛,仿佛要突破眼眶的束缚。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登山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惊叹和投入。1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积极向上、壮志凌云的少年情怀。五、13.描绘了作者在皎洁的月光下,举杯问天,思念远方亲人的场景。词人抒发了对月亮何时才有、自己何时才能回到天上的疑问,以及渴望超脱尘世、归隐天宫的愿望。14.词的下片通过想象月亮上可能也有宫阙,不应有恨,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才圆,来反衬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自古如此。将人的情感(悲欢离合)与月的形态(阴晴圆缺)联系起来,说明了两者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有着某种共通性。15.表达了词人虽身处分离,但仍希望亲人能够平安长久,即使相隔遥远,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以及一种旷达的人生情怀。六、16.描绘了诗人乘船在青山绿水之间前行的出发情景。青山绵延,绿水浩荡,诗人独自一人踏上旅程。17.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哲理。诗人看到海上日出和江上春意,即使是在黑夜将尽、旧年将逝之时,也看到了新生命的萌发和希望,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积极乐观的精神。18.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人身处旅途,远离家乡,不知家书何时才能送达,只能寄希望于北归的大雁,希望它们能将家书送到洛阳。体现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七、19.运用了比喻(或自比)的修辞手法。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的蓬草,随风出塞;将归雁比作自己,飞入胡天。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远离家乡的孤独、飘零之感。20.描绘了边塞地区壮阔、辽远、寂寥的景象:广阔无垠的大漠上升起一缕孤独的烟柱,辽阔的黄河上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这幅景象的特点是:广阔、雄浑、寂静、苍凉。21.流露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不适应、孤独寂寞的情绪,以及对战争旷日持久、未能取得胜利的忧虑和无奈。八、22.交代了诗人行程的方向(从荆门外出,前往楚国之地)和行进的方式(乘船)。描绘了船行过程中,远处的山峦随着平野的延伸而渐渐消失,浩荡的江水奔流入广阔无垠的原野的景象。23.描绘了诗人远望所见所感:仿佛月亮从天上飞下,成为一面镜子;白云缭绕,仿佛结成了海市蜃楼。这景象奇特、壮丽,体现了诗人初见广阔原野时的惊叹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诗人离开故乡时轻松、愉悦的心情。24.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人虽然即将远行,但流经他身边的故乡之水,似乎也饱含深情,不舍地一路送他远去。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感激之情。九、25.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神龟的寿命与死亡进行对比,将腾蛇乘雾的飞扬与最终化为土灰进行对比,说明即使是神龟、腾蛇这样的长寿、能飞的生物也有寿命尽头,都会消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26.体现了作者虽然年老,但仍然怀有远大的志向和报国之心,不甘于现状,仍有奋斗精神。27.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暮年,但壮志未酬,仍需努力,并寄希望于通过养生来延长寿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十、28.描绘了钱塘湖早春的景色:水面刚刚平静,白云低垂;早莺在争抢着栖息在温暖的树上,新燕在衔泥筑巢;各色鲜花逐渐开放,快要迷住人的眼睛;浅草刚刚长出,才能遮没马蹄。景色清新、明丽、充满生机。29.描绘了早春动态景象:几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梢,谁家的新燕忙碌地衔着春泥筑巢。体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以及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30.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东边景色的喜爱之情。诗人陶醉于湖东的景色,走不够,尤其喜爱那绿杨树荫下的白沙堤。十一、31.描绘了傍晚时分,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江水,也笼罩着沙滩,如同笼罩着一层轻纱;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营造出一种迷蒙、凄清、繁华而又暗藏忧愁的氛围。32.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手法。用歌女(商女)对国家兴亡的“不知恨”来反衬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批判。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沉溺享乐、不顾国家前途命运的批判,以及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33.这首诗通过描绘秦淮河上歌女在战争背景下依然歌舞升平的景象,暗示了晚唐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沉迷声色的现实,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要珍惜时光,关心国家命运。十二、34.描绘了秋日山行的景象: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通向远处的寒山,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有人家。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下,枫林红得比二月的花还要鲜艳的景象。35.诗人“停车”是因为他喜爱傍晚时分枫林那如火的美丽景色。这体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尤其是对红色枫叶的欣赏,体现了他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美景的雅趣。36.“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妙处在于:运用对比手法,将经霜的枫叶与春天盛开的花朵相比,说枫叶比花更红、更艳。这不仅写出了深秋时节枫叶的壮丽色彩,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赞美,甚至比春天还要热烈、还要美丽。十三、37.描绘了诗人满怀离愁,在白日渐斜时,勒紧马鞭向东远去,奔赴天涯的落寞形象和凄凉心境。3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花比作虽然凋零但仍有价值的事物,将落花化作春泥比作默默奉献、nurturingfuturegrowth。表达了诗人即使脱离官场,也依然心系国家,愿意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39.这首诗常被用来鼓励那些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或岗位,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人,要像落花化作春泥一样,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十四、40.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清幽、宁静特点:清晨的阳光洒在高高的树林上,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周围花木茂盛。41.体现了禅院环境的清幽、宁静特点。山光使鸟儿的性情欢悦,潭影使人的心灵空明。这表明禅院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能够让人放松身心,净化心灵,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42.作用是: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突出禅院环境的寂静。在万籁俱寂之中,只有钟磬之声回荡,更反衬出环境的幽静,也烘托出一种空灵、肃穆的宗教氛围。十五、43.描绘了边塞秋天的独特景象:塞外秋来风景奇异,大雁向南飞去,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塞的声音伴随着号角声响起;在重重山岭之中,长长的烟柱伴随着落日映照着关闭的孤城。特点:辽阔、苍凉、萧瑟、紧张。44.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因战事未平、功业未建而无法归去的矛盾心情。“燕然未勒”指在边境战场上没有建立功勋(燕然山是东汉窦宪击败匈奴时所作碑的地方,这里代指建立军功)。45.表达了边塞将士思乡忧国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是战争带来的疲劳和思乡之情(“人不寐”),另一方面是作为将军的责任感和忧愁(“将军白发”),以及因战争而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痛苦(“征夫泪”),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幸。十六、46.这支小令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表现“相思”之情:首先总说“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点明自己原本不会相思,一旦开始相思就深受其害;接着写昨夜听雨惊醒,引发幽梦,梦中情景(落花、微雨、燕双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