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_第1页
《桂花雨》教学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_第2页
《桂花雨》教学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_第3页
《桂花雨》教学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_第4页
《桂花雨》教学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花雨》教学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一、课程基础信息项目内容课程名称《桂花雨》课文教学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授课时长2课时(90分钟,每课时45分钟)先修知识已掌握记叙文阅读基本方法,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了解常见抒情手法教材版本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育部审定2022年版)课程定位本册“故乡情思”主题单元的核心课文,通过品味桂花相关的童年往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提升文本细读与情感体悟能力,为后续学习抒情类散文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箩、杭”等6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桂花、懂得、欣赏”等词语,理解“香飘十里、沉浸、吩咐”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梳理课文脉络,理清“盼桂花—摇桂花—赏桂花—思桂花”的叙事顺序;掌握通过具体事例(摇桂花、收桂花)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出摇桂花时的快乐、思桂花时的温情,做到停顿恰当、语气贴合情感;能通过抓关键词句(如“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分析作者童年摇桂花的快乐场景,提升文本细读能力;能结合生活体验,仿写“家乡的××”片段,尝试用具体事例表达对家乡事物的情感,提升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三)素养目标体会作者琦君对故乡桂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感受乡愁的温暖与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受文中“摇花乐”“桂花情”中蕴含的家庭温情(母亲的吩咐、父亲的诗),体会平凡生活中的情感价值;养成边读边圈画关键词、批注感悟的阅读习惯,提升自主阅读与深度思考能力。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叙事脉络,理解“盼桂花—摇桂花—赏桂花—思桂花”的内容结构,把握每个部分的核心事件;品味描写“摇桂花”的段落(第5-6自然段),通过关键词句(“使劲地摇”“桂花雨”“喊着”)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二)教学难点体会“桂花雨”的双重含义:既指摇落的桂花像下雨一样的实景,也指童年摇花经历带来的“快乐雨”,理解意象背后的情感;领悟“借物抒情”的手法——作者通过描写桂花的香、摇桂花的乐,含蓄表达对故乡、童年的怀念,而非直接抒情;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将对“家乡事物”的情感转化为具体文字,做到“事”与“情”结合。四、教学方法与资源(一)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播放桂花盛开的实景视频(配轻柔背景音乐),展示桂花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花的形态与香气,提问“看到这样的桂花,你会想到什么?”,自然导入课文;朗读感悟法: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乐齐读”多种形式,重点指导摇桂花段落的欢快朗读、思桂花段落的温情朗读,以读促悟;关键词句分析法:引导学生圈画文中描写桂花香气(“香飘十里”“浸在香气里”)、摇桂花动作(“抱、摇、喊”)、作者心情(“可乐了”“甜丝丝的”)的词句,通过分析词语体会情感;小组讨论法:设置“为什么作者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摇桂花时,作者和家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能看出来?”等问题,小组讨论后分享,教师总结;生活联结法:结合“你的家乡有没有像桂花这样让你难忘的事物?它让你想起了什么事?”的话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为仿写做铺垫。(二)教学资源核心资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音频(配乐版);辅助资源:桂花实景图片、桂花盛开视频(1-2分钟)、桂花相关诗句(如王维“人闲桂花落”);工具资源:思维导图模板(用于梳理课文脉络)、仿写片段示例(如“家乡的老槐树”片段)、课堂练习单(含生字书写、词句理解题目)。五、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受桂花之“香”与童年之“乐”(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展示桂花图片,播放桂花飘落的短视频(配《秋日私语》轻音乐),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桂花吗?它是什么样子的?闻起来有什么味道?”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桂花雨》,作者琦君回忆了童年与桂花有关的故事,这里的桂花不仅香,还藏着满满的快乐呢!”板书课题《桂花雨》,指导“桂”字书写(注意右边是“圭”,不是“主”)。(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15分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完后圈出生字词;字词学习:认读生字:出示“箩、杭、懂、兰”等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箩”(luó,上下结构,下面是“罗”)、“杭”(háng,与“抗”区分)的读音与字形;理解词语:通过语境法理解“香飘十里”(文中指桂花香气传播得远)、“沉浸”(文中指全家都处在桂花香气里)、“吩咐”(文中指母亲让“我”和妹妹摇桂花的嘱咐),可让学生用“吩咐”说一句话;再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是否读准、读通,教师纠正易错读音(如“盛饭”的“盛”读chéng,“姿态”的“姿”读zī)。(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20分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桂花写了哪些事?”,用“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的句式概括;小组讨论:4人一组交流概括结果,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分享:根据学生回答,梳理课文脉络,板书:盼桂花(第1-2自然段):盼着桂花盛开摇桂花(第3-6自然段):摇落桂花,感受快乐赏桂花(第7自然段):晒桂花、用桂花做食品思桂花(第8自然段):离开家乡后思念桂花聚焦“摇桂花”: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提问:“摇桂花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初步感受摇花的快乐。(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分钟)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词,梳理了课文写的四件事,尤其感受到了摇桂花时作者的快乐。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看看桂花还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作业:①熟读课文,重点朗读第5-6自然段;②抄写生字词各3遍;③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桂花雨是‘好香的雨’?”。第二课时:深读课文,体悟乡愁之“浓”与写法之“妙”(一)复习导入,衔接旧知(5分钟)回顾:上节课我们知道课文围绕桂花写了“盼、摇、赏、思”四件事,谁能说说摇桂花时作者有多快乐?(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关键词句)过渡:摇桂花的快乐让作者难忘,可长大后离开家乡,再看到桂花时,作者的心情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桂花雨》。(二)深读文本,品味情感(30分钟)感悟“桂花之香”,体会家庭温情(10分钟):指名朗读第2、7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提问:“‘浸’字用得好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浸”说明桂花香气浓,无处不在,整个村子、全家都被香气包围,也暗示桂花融入了作者的生活);补充父亲吟诵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场景,提问:“从父亲吟诗、母亲做桂花食品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桂花是家庭幸福的象征)。解读“桂花雨”,体会童年之乐(10分钟):配乐齐读第5-6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桂花落下来像‘下雨’,还说是‘好香的雨’?”;全班分享:引导学生从“视觉”(桂花纷纷落下,像下雨的样子)、“嗅觉”(桂花香气浓,雨是“香”的)、“情感”(摇花的过程很快乐,这是“快乐雨”)三个角度理解“桂花雨”的双重含义;情境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摇桂花的段落,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我”,抱着桂花树摇,感受桂花落在身上的场景,说说此刻的心情。体悟“思乡之情”,理解关键句(10分钟):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重点分析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提问:“真的是这里的桂花不如家乡的香吗?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不是桂花本身的香气有差异,而是家乡的桂花承载了作者的童年回忆、家庭温情,是故乡的象征,作者思念的不是桂花,而是故乡和童年);拓展:“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比如外地的美食再好吃,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联系学生生活,深化对“乡愁”的理解)。(三)写法总结与仿写练习(7分钟)写法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通过写桂花的香、摇桂花的乐,把对故乡、童年的思念藏在文字里,没有直接说“我想念家乡”,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份情感;仿写练习:出示仿写要求“写一写家乡让你难忘的事物(如老槐树、外婆做的年糕),用1-2个具体事例说说它让你想起了什么,表达你的情感”,提供示例片段(“家乡的老槐树下,我和小伙伴一起荡秋千,外婆坐在树下给我们讲故事。现在每次看到槐树,我就想起外婆温暖的笑容”),学生动笔写50字左右的片段,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堂总结与作业(3分钟)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了摇桂花的快乐,更体会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希望同学们也能像琦君一样,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记录下藏在其中的情感;作业:①完成课堂仿写片段,修改后读给家人听;②搜集琦君的其他作品(如《烟愁》),读一读,感受她的文字风格;③背诵课文第5-6自然段。六、教学评价(一)过程性评价(占比60%)课堂参与: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朗读、主动圈画关键词、参与小组讨论,如“能否准确找出描写摇桂花快乐的句子”“小组分享时是否能清晰表达观点”,按“积极参与(5分)、一般参与(3分)、不参与(0分)”记录;字词掌握:通过课堂听写(生字词)、词语解释(如“沉浸”“吩咐”的语境运用),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正确率≥90%为优秀,80%-89%为良好,60%-79%为合格;文本理解:通过提问“‘桂花雨’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思念家乡的桂花?”,评估学生对课文情感与关键句的理解,能结合文本说出2点以上理由为优秀。(二)终结性评价(占比40%)仿写作业:从“内容(是否有具体事例)、情感(是否表达出对家乡事物的情感)、语言(是否通顺、用词准确)”三个维度评分,每项3分,总分9分,7-9分为优秀,4-6分为良好,1-3分为合格;背诵检查:检查课文第5-6自然段背诵情况,能熟练、有感情背诵为优秀,能基本背诵但不够流畅为良好,只能背诵部分内容为合格。七、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关注学生仿写片段中“事”与“情”的结合情况,若多数学生只写事物特点、未写具体事例,下次教学可增加“事例分享”环节,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