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龙高速隧道施工方案_第1页
桑龙高速隧道施工方案_第2页
桑龙高速隧道施工方案_第3页
桑龙高速隧道施工方案_第4页
桑龙高速隧道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桑龙高速隧道施工综合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分析(一)项目总体特征桑龙高速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桑植县、龙山县境内,主线隧道11座总长20.3公里,占线路总长的58%,桥隧比高达80%。其中雷家山隧道全长6.506公里,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及湖南省在建高速公路最长隧道,采用左右幅分离式设计,左线长6506米,右线长6485米,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标准。隧道穿越武陵山脉西段,最大埋深486米,穿越3条区域性断层带(F1-F3),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省内罕见。(二)不良地质分布特征岩溶发育区:全隧溶洞、溶沟、溶槽发育密度达3.2处/百米,尤以K18+200-K19+500段为甚,发育大型充填型溶洞(最大横向跨度18米,纵向延伸25米),充填物以流塑状黏土及碎石为主,饱和含水率达35%。断层破碎带:F2断层带宽达85米,岩体破碎呈碎石土状,节理裂隙密度达12条/米,渗透系数1.5×10⁻³m/s,涌水量峰值达8000m³/d。特殊地质段:微瓦斯段:K20+150-K21+300段煤层瓦斯浓度0.3-0.8%,瓦斯压力0.2-0.5MPa岩爆段:埋深超过350米的花岗岩段存在中等岩爆风险,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达120MPa顺层滑动段:K17+300-K17+800段砂质页岩与灰岩互层,岩层倾角15-25°,易发生顺层滑动(三)水文地质条件隧道穿越3个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位埋深10-80米,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发育4条季节性地下暗河,雨季最大涌水量达12000m³/d,枯水期稳定涌水量3500m³/d。水质分析显示SO₄²⁻含量达280mg/L,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存在潜在威胁。二、施工总体部署(一)施工组织架构采用"双工区四作业面"平行施工模式,设置进口、出口、1#斜井(长860米,坡度11%)、2#斜井(长620米,坡度9%)四个作业面,配置4个专业化施工班组,实行"3班8小时"连续作业制。关键设备配置如下:全断面掘进机:2台德国海瑞克TB880E型(刀盘直径5.43米)三臂凿岩台车:4台瑞典AtlasCopcoBoomerXE3C湿喷机械手:4台意大利CIFAMP1000型地质雷达:2台美国GSSISIR-4000(配100MHz天线)(二)施工进度计划采用线性工程进度管理模型,计划总工期38个月,关键节点控制:洞口工程:2个月(含边仰坡防护及截排水系统)正洞开挖:左线28个月(平均月进尺232米),右线26个月(平均月进尺249米)二次衬砌:滞后开挖面80-100米,月施工长度180米机电安装:6个月(与土建工程交叉作业)三、关键施工技术(一)超前地质预报体系建立"五位一体"综合预报系统:宏观地质分析:采用遥感技术(分辨率0.5米)结合地面地质调绘,划分5个地质风险分区物探先行:长距离预报:TSP-203系统每100米探测,预报距离150-200米中距离预报:地质雷达每20米扫描,分辨率达2cm短距离验证:超前水平钻探(φ108mm钻头,每循环3孔,孔深30米)实时监测:洞内布设32个自动化监测断面,监测频率1次/2小时,数据传输延迟≤5分钟(二)特殊地质段施工工法1.岩溶处理专项技术大型溶洞处理:采用"管棚+格栅拱架+填充注浆"复合工法超前大管棚:φ127mm×8mm无缝钢管,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1-2°,管棚长度30米格栅拱架:I20a型钢焊接,间距50cm,节点处设φ25mm连接筋填充处理:流塑状充填区采用C15混凝土+速凝剂(掺量3%)回填,空洞区采用泡沫混凝土(干密度≤600kg/m³)分层填筑2.断层破碎带施工采用"CRD工法+超前预加固"施工方案:超前支护:φ42mm×4mm小导管,长度5米,环向间距30cm,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1:1,水玻璃浓度35Be')开挖步序:分4个导洞开挖,每循环进尺0.5米,循环时间控制在12小时内初期支护:喷射C25混凝土(厚度28cm)+I22b型钢拱架(间距50cm)+φ8mm钢筋网(网格间距15×15cm)+φ25mm中空注浆锚杆(长度4.5米,间距1.2×1.2米)3.微瓦斯段控制技术通风系统:采用压入式通风,配置2台2×110kW轴流风机,风筒直径1.8米,风量≥2500m³/min瓦斯监测:布设8个固定式瓦斯传感器,报警浓度0.5%,断电浓度0.8%,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监控中心防爆措施:洞内所有电气设备采用ExdⅠ级防爆型,作业人员配备隔绝式自救器(有效防护时间≥45分钟)(三)智能化施工技术应用大机配套作业体系:开挖工序:三臂凿岩台车(钻孔效率3.5米/分钟)+液压破碎锤(冲击功率200kW)出碴系统:侧卸式装载机(斗容5m³)+自卸卡车(25t),运输效率达180m³/h支护作业:湿喷机械手(喷射效率20m³/h,回弹率≤15%)+锚杆钻机(钻孔速度1.2米/分钟)隧道智能管控平台:BIM+GIS三维可视化管理:建立全隧1:1三维模型,实现施工进度与模型关联度达95%智能监控系统:配置384个高清摄像头,实现掌子面、交叉口等关键区域360°无死角监控数据分析中心: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对300+监测参数进行实时分析,异常情况预警响应时间≤3分钟四、施工进度保障措施(一)资源配置优化机械设备保障:关键设备备用率100%(配置2台备用注浆泵、1台备用风机)建立设备健康管理系统,预测性维护准确率≥90%,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2%以上材料供应体系:建立3个大型材料储备基地,钢材储备量≥5000t,水泥储备量≥8000t采用混凝土集中搅拌站(HZS120型,生产能力120m³/h),配置4套搅拌系统(二)进度控制方法四级进度计划管理:总进度计划(年/季度)月进度计划(细化至分项工程)周滚动计划(明确每日作业任务)工序循环计划(控制开挖支护循环时间)进度考核机制:设立进度奖惩基金(总额500万元)实行周考核、月兑现,进度滞后预警值设为5%(三)技术创新提速工法优化:研发"三台阶七步流水作业法",将Ⅳ级围岩循环时间从18小时缩短至12小时工装改进:定制液压自行式栈桥(承重能力150t,宽度4.5米),减少出碴干扰时间40%应用拱架安装台车(定位精度±2cm),安装效率提升60%工艺创新:采用"带模注浆"技术,衬砌施工缝防水质量一次合格率达98%,减少返工处理时间五、安全质量管控体系(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分级:重大风险(Ⅰ级):岩溶突水突泥、瓦斯爆炸、岩爆(管控频率:每日巡查,每周评估)较大风险(Ⅱ级):断层破碎带坍塌、高边坡失稳(管控频率:每2日巡查,每半月评估)一般风险(Ⅲ级):初期支护开裂、隧道超挖(管控频率:每周巡查,每月评估)应急管理:编制12项专项应急预案,每季度组织1次实战演练建立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满足72小时连续作战需求(二)质量管理要点关键工序控制: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厚度检测采用地质雷达+钻芯取样双控(允许偏差±5mm)防水层施工:采用EVA防水板(厚度1.5mm)+无纺布(300g/m²)复合体系,搭接宽度≥15cm,采用双缝焊接(焊接温度180-200℃)二次衬砌:采用C35P8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0.8MPa,浇筑采用输送泵+布料机联合作业,振捣采用附着式振捣器(频率50-60Hz)+插入式振捣棒(直径50mm)组合工艺质量追溯系统:应用RFID技术对钢筋、防水材料等关键材料进行全过程追溯建立"工序质量验收二维码",实现验收数据实时上传,质量追溯率100%(三)环境保护措施废水处理:洞口设置三级沉淀池(总容积500m³)+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能力500m³/d),排放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噪声控制:高噪声设备设置隔音棚(降噪量≥25dB),场界噪声昼间≤70dB,夜间≤55dB生态保护:弃碴场采用"挡渣墙+截排水沟+植被恢复"三维防护体系,挡渣墙高度5米,边坡坡度1:1.5,植被恢复采用本地物种(成活率≥85%)六、特殊季节施工保障(一)雨季施工措施防排水强化:洞口增设2道截水沟(断面尺寸1×1.2米),沟底纵坡≥3%掌子面积水采用φ150mm排水泵(扬程50米,流量150m³/h)抽排材料防护:水泥罐设置防雨棚(高度8米,覆盖面积120m²),罐底设置防潮垫层(厚度30cm,采用级配碎石+防水土工布)钢筋堆放采用架空平台(高度≥50cm),覆盖防雨布(防雨等级≥IPX5)(二)冬季施工措施混凝土工程:采用冬季施工配合比(水泥用量增加8%,粉煤灰掺量降低5%)骨料加热(≤80℃)+热水拌合(≤60℃),保证入模温度≥10℃采用电伴热养护(温度控制在5-25℃),养护时间延长至14天机械设备:液压系统采用低凝点液压油(凝点≤-30℃)空压机设置保温棚(室内温度≥5℃),进气口安装空气预热器(加热功率30kW)七、创新技术应用(一)新型材料应用高性能混凝土:衬砌采用C35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650mm,28天抗压强度≥40MPa断层带注浆采用超细水泥(细度≤3μm)+纳米硅溶胶复合浆液,结石体抗压强度≥15MPa复合材料支护:岩爆段采用碳纤维布(抗拉强度≥3000MPa)+钢纤维混凝土(掺量60kg/m³)联合防护瓦斯段采用抗静电喷射混凝土(表面电阻≤1×10⁸Ω)(二)数字化施工技术三维地质建模:整合钻探、物探数据建立全隧三维地质模型,模型精度达0.5米实现地质体与设计模型的动态对比分析,地质预报准确率提升至85%智能监控量测:布设120个自动化监测点,监测项目包括拱顶下沉(精度±0.1mm)、净空收敛(精度±0.05mm)、围岩内部位移(量程50mm)采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围岩变形趋势,预测精度达92%(三)绿色施工技术节能技术:洞口设置太阳能发电系统(装机容量50kW),满足洞内照明及小型设备用电需求通风系统采用变频调速技术,节能率达35%循环利用:洞碴利用率达85%,加工成机制砂(细度模数2.6-2.8)和碎石(5-31.5mm连续级配)施工废水处理后回用率达70%,年节约用水12万吨八、施工组织管理(一)组织架构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设置5个专业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配置12名工程师,其中高级职称4人)安全质量部(配置8名专职安全员,持证上岗率100%)物资设备部(建立电子化物资管理系统,库存周转率提升25%)计划合同部(采用BIM技术进行成本核算,偏差率控制在3%以内)综合管理部(负责后勤保障及外部协调)(二)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编制《隧道施工标准化手册》(含8大项126个子项)实行"首件认可制",每个分项工程首件验收合格后方可批量施工考核机制:建立"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四维考核体系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