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护壁施工方案_第1页
水利工程护壁施工方案_第2页
水利工程护壁施工方案_第3页
水利工程护壁施工方案_第4页
水利工程护壁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工程护壁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1项目基本信息本工程为长江右岸某河段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堤线总长度1.8公里,采用"挡墙+护坡"复合结构体系。工程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河床覆盖层以松散砂卵石为主,下伏基岩为中风化砂岩,地下水位埋深1.2-3.5米。护岸结构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重力式混凝土挡墙(总长980米,最大高度12米)、生态护坡(总面积16000平方米)及10处下河梯道。1.2结构形式与技术参数挡墙结构:C25P6抗渗混凝土现浇结构,基底宽高比1:0.7,迎水面设1:0.15斜坡,背水面设2排Φ50排水孔(间距2米梅花形布置)。墙体配置HRB400E级钢筋,纵向主筋Φ20@200mm,分布筋Φ12@300mm,保护层厚度50mm。护坡系统:采用"土工格栅+联锁式生态砌块"组合结构,坡度1:2.5。基层为300mm厚级配碎石垫层,中间层铺设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80kN/m),面层安装450×450×150mmC30混凝土联锁块(单块重量32kg,植生孔直径50mm)。地基处理:砂卵石层段采用"200mm碎石垫层+土工格栅"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基岩段采用锚杆(Φ25@1500mm,入岩深度≥3m)加固处理。1.3编制依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T176-202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25《堤防工程施工规范》GB/T50286-2025《生态护岸工程技术标准》SL/T804-2025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施工设计图纸二、施工总体部署2.1项目管理机构设立项目经理部,配置项目经理(持水利一级建造师证)、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施工员(3人)、质量员(2人)、安全员(2人)等管理人员共15人。下设三个专业施工队:基础施工队(负责土方开挖、地基处理)结构施工队(负责钢筋、模板、混凝土工程)护坡施工队(负责生态护坡及配套工程)2.2施工区段划分将工程划分为三个施工段:A段(0+000~0+600):以砂卵石地基为主,重点实施复合地基处理B段(0+600~1+200):基岩出露段,需进行锚杆基础施工C段(1+200~1+800):软土地基段,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2.3施工平面布置生产区:设置混凝土搅拌站(HZS75型,生产能力50m³/h)、钢筋加工棚(30m×15m)、模板堆放区(硬化处理+防雨棚)、材料仓库(分水泥罐、砂石料仓、外加剂库房)。办公生活区:采用集装箱式临建,配备宿舍(80人)、食堂、卫生间及浴室,设置消防设施(每50㎡配置2具4kg干粉灭火器)。施工道路:沿堤线修筑6m宽临时施工便道(泥结碎石路面,基层碾压密实度≥93%),每500m设会车平台。2.4施工进度计划总工期180天,关键线路为:施工准备→土方开挖→地基处理→挡墙基础→墙体浇筑→护坡施工→竣工验收。其中挡墙混凝土施工安排在枯水期(11月~次年3月),每日平均浇筑强度控制在80m³,高峰期配置2套模板周转使用。三、主要施工方法3.1土方开挖与支护采用"分层开挖、分段支护"施工法,挖掘机(PC220型)配合自卸车(15t)作业,开挖分层厚度2.5m,边坡1:1.25。对开挖深度超过5m的区段,采用Φ609mm钢管桩(长度9m,间距1.2m)+型钢腰梁支护体系,坡面挂Φ8@200mm钢筋网+喷射C20混凝土(厚度100mm)防护。3.2模板工程挡墙模板:采用18mm厚酚醛覆膜胶合板(1220×2440mm),背楞为50×100mm方木(间距300mm),横楞采用双Φ48×3.5mm钢管(间距600mm),对拉螺栓采用Φ16mm止水螺栓(中部焊50×50×3mm止水片),螺栓间距600×600mm。模板安装:先在基槽底弹出轴线及边线,采用全站仪校核模板位置,允许偏差:轴线位置5mm,截面尺寸±10mm,表面平整度3mm。模板接缝处粘贴5mm厚海绵条,外侧设钢管斜撑(角度45°,间距1.5m)加固。3.3钢筋工程加工制作:在钢筋加工棚集中加工,采用数控弯曲机(GW40型)加工成型,钢筋表面除锈、调直,切断允许偏差±10mm,弯钩角度偏差≤5°。安装工艺:挡墙钢筋分两次安装,第一次安装至底板以上1.2m,第二次安装至墙顶。采用Φ16mm钢筋马凳(间距1.5m)控制保护层厚度,主筋连接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Ⅰ级接头),接头面积百分率≤50%,错开距离≥35d。3.4混凝土工程配合比设计:C25P6混凝土配合比(kg/m³):水泥310、粉煤灰45、砂680、碎石1120、水175、减水剂6.3,初凝时间控制在6-8h,坍落度180±20mm。浇筑工艺:采用泵送混凝土(HBT60型泵车)分层浇筑,每层厚度≤500mm,振捣采用Φ50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间15-30s,移动间距≤300mm)。墙体浇筑至设计标高后,在顶部200mm范围采用二次振捣工艺,收面时做拉毛处理。养护措施:浇筑完成12h内覆盖土工布洒水养护,保持表面湿润≥14d,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控制≤50℃,内外温差≤25℃。3.5生态护坡施工基底处理:人工修整坡面,压实度≥90%,铺设300mm厚级配碎石垫层(分层摊铺,小型压路机碾压3遍)。土工格栅铺设:沿坡面横向铺设,搭接宽度≥200mm,采用U型钉(Φ8mm,长300mm)固定(间距1.5m),格栅铺设后48h内完成上层施工。联锁块安装:从坡脚向坡顶铺设,采用"品"字形排列,块体间缝隙≤3mm,每10m设置一道20mm宽伸缩缝(填塞沥青木板)。四、关键技术措施4.1地基处理技术砂卵石层处理:采用冲击碾压(25kJ冲击压路机,碾压20遍)+200mm碎石垫层+双向土工格栅(TGSG50-50)组合工艺,处理后进行平板载荷试验,承载力特征值≥180kPa。软基处理:塑料排水板(SPB-1型,截面尺寸100×4mm,间距1.2m梅花形布置)+堆载预压(堆载高度2m,预压期60d),固结度达到85%以上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4.2抗裂防渗措施材料控制:水泥选用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碱含量≤0.6%,氯离子含量≤0.06%;骨料采用连续级配碎石(5-31.5mm),含泥量≤1%;砂选用中砂,细度模数2.6-3.0。施工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5-30℃,夏季采用冰水拌合(降低拌合温度5-8℃),冬季采用热水拌合(保证入模温度≥10℃)。设置后浇带(间距30m),待两侧混凝土龄期≥42d后采用C30微膨胀混凝土浇筑。4.3生态防护技术植生孔处理:联锁块植生孔内填充"腐殖土+草灌种子+保水剂"混合物(配比3:1:0.05),选用狗牙根、紫花苜蓿、紫穗槐等乡土植物种子(混合比例4:3:3)。排水系统:挡墙顶部设500mm宽防渗平台,外侧设C15混凝土截水沟(断面300×300mm);护坡底部设M7.5浆砌石趾墙(顶宽500mm,高度800mm),墙身设Φ100排水孔。五、质量控制体系5.1质量目标单元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0%,混凝土强度合格率100%,结构尺寸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杜绝质量事故。5.2控制措施材料检验:水泥、钢筋、外加剂等主要材料进场需提供出厂合格证,并按规定进行抽样送检(水泥检测安定性、凝结时间、强度;钢筋检测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工序控制:实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交接检),关键工序(模板安装、钢筋连接、混凝土浇筑)实行旁站监理,隐蔽工程验收需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试验检测:每50m³混凝土制作1组标准养护试块,每200m³制作1组同条件养护试块;钢筋连接接头每300个为一批次抽样送检;土工格栅每10000㎡抽样检验1组。5.3质量通病防治蜂窝麻面: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1h损失≤20mm),振捣时确保快插慢拔,插入深度超过下层50mm。钢筋位移:采用定位支架固定主筋位置,模板安装前复核钢筋保护层厚度,浇筑过程中设专人监护钢筋位置。裂缝控制:混凝土终凝前进行2-3次压面,高温季节施工时搭设遮阳棚,寒潮来临前覆盖保温被(厚度≥50mm)。六、安全管理措施6.1安全目标实现"五杜绝"(杜绝死亡事故、杜绝重伤事故、杜绝重大设备事故、杜绝重大火灾事故、杜绝重大交通事故),轻伤频率控制在3‰以内。6.2安全防护措施高处作业:2m以上作业设置防护栏杆(高度1.2m,横杆2道),挂密目安全网(网目密度≥2000目/100cm²),作业人员佩戴双钩安全带。临时用电: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配电箱实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开关箱安装漏电保护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30mA,动作时间≤0.1s)。水上作业:设置水上施工平台(宽度4m,承载力≥5kPa),配备救生衣(每人1件)、救生圈(每50m配备2个),夜间设置红色警示灯。6.3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深基坑开挖专项安全方案》《高边坡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汛期施工应急预案》等专项文件,对挖掘机操作工、架子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证书复审有效期内)。6.4应急管理建立应急领导小组,配备应急物资(柴油发电机2台、潜水泵5台、应急照明设备10套、急救箱3个),每月组织1次防汛应急演练,演练记录存档备查。七、环境保护措施7.1施工期环保要求噪声控制:破碎机、振捣棒等设备设置隔音罩,夜间(22:00-6:00)禁止高噪声作业,施工场界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25)要求。扬尘治理:施工现场主要道路硬化处理(厚度≥200mm),出入口设置洗车平台(配备高压水枪),易扬尘材料堆场设置围挡(高度≥2m)及防尘网(2000目)覆盖。废水处理:设置三级沉淀池(总容积50m³)处理施工废水,pH值达标(6-9)后排入市政管网;油料库房设置防渗池(渗透系数≤10⁻⁷cm/s),防止油料泄漏污染土壤。7.2生态恢复措施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临时设施,恢复植被覆盖率≥90%,在护坡顶部种植3m宽防护林带(乔木选用垂柳、旱柳,株距3m),形成立体生态防护体系。八、施工监测与验收8.1施工监测挡墙监测:设置沉降观测点(间距50m)和位移观测点(间距100m),施工期每3天观测1次,竣工后每月观测1次,沉降速率控制≤2mm/天,累计沉降≤30mm。边坡监测:采用测斜仪监测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