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演习方案_第1页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演习方案_第2页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演习方案_第3页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演习方案_第4页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演习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演习方案一、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火灾事故,检验《[单位名称]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单位应急指挥体系响应效率与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全员消防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减少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演习方案。

1.2编制依据

本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21修订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708号)、《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GA654-2006)、《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20)及[单位名称]《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工作手册》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编制。

1.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单位名称]所属各厂区、办公楼、生产车间、仓库、员工宿舍等所有区域的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演习。演习涵盖火灾事故报警、应急启动、人员疏散、初期火灾扑救、医疗救护、应急物资调配、外部联动救援、事后处置等全流程模拟,参与人员包括单位全体在职员工、外包服务人员及受邀的消防救援机构、医疗急救中心、公安派出所等外部协作单位。

1.4工作原则

(1)实战化原则:演习场景设计贴近真实火情,模拟火灾发生、发展、蔓延等典型过程,采用“无脚本、随机触发”方式,避免形式化演练,确保演习真实反映应急响应能力。

(2)全员参与原则:覆盖管理层、一线操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各层级岗位,明确各岗位应急职责,确保员工熟悉疏散路线、消防器材使用及自救互救技能。

(3)协同联动原则:建立单位内部各部门(如安全环保部、生产运营部、行政部等)与外部救援力量的协同机制,明确指挥调度流程、信息传递路径和资源调配方案,提升应急联动效率。

(4)持续改进原则:每次演习后开展全面评估,针对暴露的问题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优化应急流程、补充应急物资,实现演习-评估-改进的闭环管理。

(5)安全第一原则:演习前制定安全保障措施,设置安全警戒区域,配备应急医疗救护组和消防器材,确保演习过程中人员绝对安全,杜绝次生事故发生。

二、演习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2.1组织架构设置

2.1.1领导小组

演习领导小组是整个演习的核心决策机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安全环保部、生产运营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审定演习方案、统筹资源调配、下达演习启动和终止指令,以及对外协调消防救援、医疗急救等外部救援力量。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负责演习日常协调、信息汇总和进度跟踪。例如,在大型生产车间的演习中,领导小组需提前一周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各部门在演习中的角色分工,确保指挥体系高效运转。

2.1.2执行小组

执行小组是演习的具体实施机构,由安全环保部牵头,各生产车间、仓库、办公楼等区域的负责人组成,下设灭火行动组、疏散引导组、医疗救护组、警戒保卫组、通讯联络组等专业小组。灭火行动组由各部门义务消防队员组成,负责模拟初期火灾扑救和消防器材使用;疏散引导组由各部门安全管理员和班组长组成,负责组织人员沿疏散路线撤离;医疗救护组由单位医务室人员和附近合作医院医护人员组成,负责模拟伤员救治和转运;警戒保卫组由保安队组成,负责设置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通讯联络组由行政部和信息部人员组成,负责确保演习期间的通讯畅通和指令传递。执行小组在演习前需进行专项培训,熟悉各自的职责和操作流程,例如灭火行动组需掌握灭火器、消防栓的正确使用方法,疏散引导组需熟悉所在区域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位置。

2.1.3保障小组

保障小组负责演习的后勤支持和安全保障工作,由行政部、后勤部、采购部等部门组成,下设物资保障组、技术保障组、安全保障组。物资保障组负责准备演习所需的消防器材、模拟道具(如烟雾发生器、假人伤员)、通讯设备、医疗用品等,并确保物资数量充足、性能完好;技术保障组负责演习现场的音响、照明、监控等技术设备调试,确保演习场景真实可控;安全保障组负责制定演习安全预案,设置安全警戒区域,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消防器材,防止演习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例如,在夜间疏散演习中,保障组需提前检查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确保人员在黑暗中能够安全撤离。

2.2职责分工明细

2.2.1领导小组职责

领导小组的职责贯穿演习全过程,包括演习前的方案审批、资源协调和人员动员,演习中的指挥调度和决策判断,以及演习后的总结评估和改进部署。具体而言,组长负责全面领导演习工作,副组长协助组长分管具体领域,各部门负责人则需根据领导小组的指令,组织本部门人员完成分配的任务。例如,当演习模拟仓库发生火灾时,领导小组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令生产运营部负责切断仓库电源,行政部负责组织周边人员疏散,安全环保部负责协调灭火行动组进行初期扑救,同时联系消防救援部门支援。此外,领导小组还需对外发布演习信息,避免引起周边单位和公众的恐慌。

2.2.2执行小组职责

执行小组各专业小组的职责分工明确,确保演习有序开展。灭火行动组在接到火警指令后,需迅速携带灭火器和消防栓水带赶赴现场,按照“先控制、后灭火”的原则模拟扑救初期火灾,同时关闭相关电源和气源,防止火势蔓延;疏散引导组需在火警发生后立即到达指定位置,通过喊话、手势等方式引导人员沿疏散路线有序撤离,并检查各区域是否还有滞留人员,确保“不漏一人”;医疗救护组需在疏散集合点设立临时救护站,对模拟伤员进行止血、包扎等初步处理,并根据伤情轻重联系救护车转运至医院;警戒保卫组需在火灾区域外围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同时引导消防车辆和救护车辆进入现场;通讯联络组需通过对讲机、电话等通讯工具,及时传递火情信息、人员疏散情况和救援进展,确保领导小组和各小组之间的信息畅通。

2.2.3保障小组职责

保障小组的职责是为演习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和安全防护。物资保障组需在演习前清点并分发各类物资,如灭火器、防毒面具、急救包等,并在演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技术保障组需负责调试音响设备,播放火警警报和疏散指令,同时监控演习现场的摄像头,实时向领导小组传输现场画面;安全保障组需在演习前检查现场安全隐患,如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消防器材是否完好,并在演习过程中安排专人值守,防止发生意外。例如,在模拟高层办公楼疏散演习时,安全保障组需在楼梯间和电梯口设置警示标识,提醒人员禁止乘坐电梯,同时安排人员在关键位置引导,避免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2.3协同联动机制

2.3.1内部协同流程

演习内部协同的关键在于信息传递和部门配合,需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响应”的协同流程。演习启动后,由通讯联络组向各小组下达指令,各小组接到指令后立即行动,并及时向执行小组和领导小组汇报进展。例如,当模拟生产车间发生电气火灾时,灭火行动组首先切断车间电源,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同时,疏散引导组组织车间员工沿疏散通道撤离至集合点,并向执行小组报告疏散完成情况;警戒保卫组则在车间外围设置警戒,禁止人员靠近;通讯联络组实时向领导小组汇报火情和救援进展,领导小组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请求外部支援。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需严格按照预案流程执行,避免出现职责不清、行动迟缓等问题。

2.3.2外部联动对接

当演习模拟火情扩大,超出单位应急处置能力时,需启动外部联动机制,与消防救援、医疗急救、公安等部门协同救援。外部联动对接需提前明确联络人和联系方式,签订联动协议,确保信息传递畅通。例如,在模拟仓库大面积火灾演习中,领导小组在确认无法控制火势后,立即拨打119报警,说明火灾发生地点、燃烧物质和火势情况,同时指派专人在厂区门口引导消防车辆;医疗急救部门需提前在集合点设立救护点,接到指令后迅速派出救护车,对模拟伤员进行救治;公安部门则负责维持周边交通秩序,确保救援车辆顺利进入。外部联动演习需注重模拟真实场景,检验与救援部门的配合默契度,例如消防部门到达后,需由单位负责人现场火场情况,协助制定灭火方案。

2.3.3信息传递路径

演习信息传递的路径直接影响应急响应效率,需建立“领导小组-执行小组-各专业小组”的纵向信息传递路径和“各专业小组之间”的横向信息传递路径。纵向信息传递主要通过对讲机、电话和微信群等方式实现,领导小组向执行小组下达总体指令,执行小组向各专业小组分配具体任务,各专业小组向执行小组和领导小组反馈执行情况;横向信息传递则通过现场协调会和即时通讯工具实现,例如灭火行动组和疏散引导组需在演习过程中实时沟通,确保灭火和疏散工作同步进行。信息传递需简洁明了,避免冗余信息,例如火情报告应包括火灾位置、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困等关键信息,确保指挥人员能够快速做出决策。此外,信息传递路径需在演习前进行测试,确保通讯设备正常工作,避免出现信号中断或通讯故障等问题。

三、演习内容设计

3.1演习类型与场景设定

3.1.1定期综合演习

定期综合演习每半年组织一次,覆盖单位所有区域和全部应急流程。演习场景设计需结合季节特点与历史风险,例如夏季重点模拟电气设备过热引发火灾,冬季模拟取暖设备使用不当导致的火情。场景设定采用“随机触发”机制,由演习领导小组在演习当日提前两小时通过抽签确定具体起火点,如某生产车间配电箱、办公楼档案室或仓库货物堆垛等。演习持续时间不少于90分钟,包含报警、初期处置、疏散、救援、善后等完整环节,检验各部门协同能力与预案完整性。

3.1.2专项技能演习

专项技能演习针对特定岗位或设备开展,每季度一次。例如针对新员工组织灭火器使用培训,模拟办公区垃圾桶起火场景;针对仓库管理员开展货物堆垛火灾扑救演习,使用干粉灭火器与消防水带协同操作;针对电工班组模拟配电室短路火灾,重点演练断电、隔离与降温流程。演习需设置考核指标,如灭火器操作时间不超过30秒,疏散引导组在5分钟内完成区域清点等,确保技能掌握达标。

3.1.3桌面推演与实战结合

桌面推演在每次综合演习前开展,由领导小组模拟火情发展,各部门负责人通过沙盘或流程图讨论处置步骤。例如模拟“三楼会议室因电路老化引发火灾,火势向吊顶蔓延”场景,推演疏散路线选择、消防电梯禁用、外部救援请求等决策。推演后立即转入实战环节,验证桌面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形成“推演-实战-修正”闭环。

3.2具体演习流程

3.2.1准备阶段

演习前72小时,执行小组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物资准备:检查烟雾发生器、对讲机、担架、急救包等设备,补充灭火器药剂;在模拟起火点设置无毒烟雾释放装置,安装隐蔽摄像头记录演习过程。

(2)人员部署:向各部门发放演习通知,明确各小组集结位置;邀请消防中队、医院急救中心人员到场担任观察员,设置外部救援模拟环节。

(3)环境布置:在疏散通道张贴临时荧光标识,关闭非必要照明设备模拟断电场景;在楼梯间放置障碍物,测试人员应急避险能力。

3.2.2实施阶段

演习按时间轴推进:

(1)火警触发:演习总指挥通过广播宣布“模拟火情发生”,启动火警警报,同时通讯联络组拨打119模拟报警,报告单位名称、地址及火势概要。

(2)初期处置:灭火行动组3分钟内携带装备抵达现场,使用灭火器扑救明火,关闭区域电源;警戒保卫组设置50米警戒线,禁止非救援人员进入。

(3)人员疏散:疏散引导组引导人员沿疏散通道撤离,优先协助行动不便者;医疗救护组在集合点设立临时救护站,对“伤员”进行包扎处理。

(4)外部联动:消防中队模拟抵达后,单位负责人移交火场指挥权;急救中心对“重伤员”实施心肺复苏,模拟转运流程。

3.2.3总结阶段

演习结束后30分钟内,各小组提交行动报告;领导小组召开总结会,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1)响应时间:记录从火警触发到灭火组抵达现场的时间是否达标;

(2)疏散效率:统计各区域人员到达集合点的平均耗时;

(3)装备使用:检查灭火器操作规范性、消防水带连接速度等;

(4)协同漏洞:记录通讯中断、职责交叉等事件,制定改进清单。

3.3特殊场景应急响应

3.3.1夜间与节假日演习

针对夜间值班人员与节假日留守员工,设计“断电+浓烟”复合场景。演习前切断非应急照明,启动应急发电机;在员工宿舍区释放烟雾,测试员工使用防烟面具的能力。重点验证夜间值班人员对疏散路线的记忆度,以及保安队独立组织救援的效率。

3.3.2多区域并发火情

模拟两处以上同时起火,如仓库与办公楼同步报警。检验资源调配能力:优先保障人员密集区疏散,灭火组按火势大小分配力量;通讯联络组启用备用频道,避免信息拥堵。

3.3.3通讯中断应对

在演习中模拟通讯基站故障,要求各小组切换至旗语、哨音等备用信号传递方式。例如疏散引导组挥舞红旗指示方向,灭火组通过敲击消防管道传递求救信号,确保指令在无通讯环境下仍能传递。

四、演习评估与改进机制

4.1评估指标体系

4.1.1响应时效性

评估从火警触发到应急小组抵达现场的时间是否符合预案要求。例如灭火行动组需在3分钟内携带装备到达指定位置,疏散引导组需在2分钟内到达各楼层引导点。记录实际耗时与标准值的偏差率,偏差超过20%则判定为不合格项。

4.1.2处置规范性

检查各小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预案规定。灭火行动组需遵循“先断电、后灭火”原则,使用灭火器时保持2-3米距离对准火焰根部;疏散引导组需采用弯腰低姿、湿毛巾捂口鼻等正确避险方式;医疗救护组需按“先重后轻”原则处理伤员,止血带使用时间不超过40分钟。

4.1.3协同联动效果

检验跨部门协作效率。记录通讯联络组传递指令的准确率,要求关键信息(如起火点、人员被困情况)传递误差不超过10%;观察警戒保卫组与消防车辆引导员的配合默契度,从车辆抵达至进入火场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内。

4.2评估方法与工具

4.2.1现场观察记录

由评估组携带评估表全程跟踪,重点记录以下行为:灭火组是否正确使用消防栓接口、疏散组是否清查所有房间、医疗组是否规范进行心肺复苏。采用“行为锚定量表”将操作质量分为5级,如“正确使用灭火器”评为4级时,需同时满足站位、距离、喷射角度等3个子项达标。

4.2.2视频回放分析

在演习区域安装隐蔽摄像头,通过多角度回放发现隐蔽问题。例如某次回放发现员工在疏散时逆行返回取物品,需在评估报告中标注“安全意识薄弱”问题;分析消防水带铺设轨迹,判断是否存在弯折、缠绕等影响水压的情况。

4.2.3问卷调查反馈

演习结束后向参与人员发放匿名问卷,设置“疏散路线标识清晰度”“应急指令理解度”等10个评分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统计各选项平均分。若“消防设备使用指导”项得分低于3.5分,需在改进措施中增加专项培训。

4.3问题整改与预案优化

4.3.1问题清单生成

评估组汇总现场观察、视频分析、问卷三类数据,按“紧急-重要”矩阵分类。例如“通讯中断导致疏散指令延迟”属紧急重要问题,需24小时内启动整改;“应急灯亮度不足”属重要非紧急问题,纳入季度改进计划。

4.3.2改进措施制定

针对典型问题制定具体方案:

(1)针对疏散效率低下问题,在楼梯间增设声光报警器,将疏散路线标识更换为荧光材质;

(2)针对灭火器操作失误问题,开发AR模拟培训系统,通过虚拟场景反复练习;

(3)针对外部联动延迟问题,与消防部门建立“1分钟响应”协议,安装专用救援车辆引导信号灯。

4.3.3预案动态修订

根据评估结果修订预案文本,重点优化以下内容:

(1)调整响应时间标准,将仓库区域灭火组响应时间从3分钟延长至4分钟,因该区域距离消防器材存放点较远;

(2)增加“极端天气”应对条款,补充暴雨天气下的防触电措施;

(3)修订通讯联络矩阵,增设“备用频道切换流程”,确保主通讯中断时能启用对讲机中继系统。

4.4持续改进机制

4.4.1评估结果应用

将评估得分纳入部门年度安全考核,占比不低于15%。连续两次评估不合格的部门,需重新组织专项培训。评估报告在内部OA系统公示,标注“优秀实践案例”供其他部门借鉴。

4.4.2周期性复评验证

针对重大整改措施开展“回头看”验证。例如某仓库调整货架间距后,在下次演习中模拟同类火情,检验新布局是否有效提升灭火效率。复评不合格的措施需重新制定改进方案。

4.4.3行业对标提升

每年度与同行业单位开展交叉评估,学习先进经验。例如借鉴某企业开发的“应急演练智能评估系统”,通过AI分析演习视频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将人工评估时间缩短60%。

五、演习保障措施

5.1物资保障

5.1.1应急物资清单

根据演习场景需求,配备专用物资清单包括灭火器、消防水带、防毒面具、担架、急救包等基础装备,以及烟雾发生器、模拟伤员标识、荧光疏散贴纸等辅助道具。物资按功能分区存放,灭火器每50平方米配置1具,仓库区域增设推车式灭火器;防毒面具按员工总数120%储备,确保每人可同时获取2个;烟雾发生器选用无毒环保型,浓度控制在安全阈值内。

5.1.2物资管理机制

建立三级物资管理制度:执行小组每月核查物资有效期,重点检查灭火器压力表指针是否在绿区、急救包药品是否过期;保障小组每季度进行全量盘点,更新物资损耗台账;领导小组每年组织第三方机构抽检,确保消防器材符合GB4351.1-2005标准。物资领用实行“双人双锁”制度,演习前24小时由安全员与部门负责人共同签领,使用后48小时内归位并补充。

5.1.3特殊场景物资适配

针对夜间演习配置防爆手电筒与声光报警器,亮度不低于300流明;针对高层建筑演习准备折叠担架与缓降器;针对化学品泄漏场景配备防化服与吸附棉。物资标签采用颜色编码:红色标识灭火类,蓝色标识医疗类,黄色标识疏散类,确保紧急情况下快速识别。

5.2人员保障

5.2.1专业团队建设

组建专职应急队伍,成员从各部门选拔,具备消防设施操作员资格或医疗救护员证书。灭火组由8名队员组成,分2个梯队轮值;医疗组配备2名持证医师与4名急救员;通讯组设置3名主控员与2名备用员。所有人员签订《应急责任书》,明确24小时待命要求,每月开展2小时复训。

5.2.2全员培训体系

实施“三级培训”机制:新员工入职时完成8学时消防基础培训,包含灭火器实操与疏散演练;每季度组织全员1小时情景模拟培训,如模拟办公区插座起火;年度开展2次跨部门协同演练,重点检验指挥链路。培训采用“理论+实操+考核”模式,实操环节设置“盲测”环节,要求员工在无提示条件下完成消防栓连接。

5.2.3外部协作网络

与属地消防中队签订《应急联动协议》,明确5分钟响应承诺;与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演习期间预留2张急救床位;与公安派出所协同设置外围警戒,配备4名专职安保人员。外部协作方信息录入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一键呼叫与定位追踪。

5.3技术保障

5.3.1智能监控系统

在关键区域部署AI监控摄像头,具备烟雾识别与异常行为分析功能。系统自动触发警报时,同步推送现场画面至指挥中心;在疏散通道安装红外计数器,实时统计人员流量;在消防设备间安装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水压与设备状态。技术保障组每日校准设备,确保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

5.3.2通讯保障方案

采用“三网融合”通讯架构:常规通讯使用对讲机系统,设置4个信道分别对应指挥组、行动组、医疗组、外部组;备用通讯采用卫星电话,确保信号盲区覆盖;应急通讯启用5G应急车,提供视频回传与远程会诊功能。通讯设备每季度进行抗干扰测试,在强电磁环境下保持稳定传输。

5.3.3数据管理平台

搭建演习管理云平台,集成物资台账、人员档案、历史评估数据三大模块。平台自动生成演习报告,通过算法分析响应时间与处置规范性的关联性;建立电子预案库,支持手机端离线查阅;设置改进任务看板,实时跟踪整改进度与责任部门。

5.4环境保障

5.4.1场景布置规范

演习区域设置物理隔离带,采用警示带与路障双重标识;在起火点设置安全观察区,距离火源不低于10米;疏散通道清除障碍物,宽度保持1.2米以上;集合点设置风向标与医疗点,配备遮阳棚与饮用水。环境布置需提前24小时完成,经安全员验收签字。

5.4.2风险预控措施

制定《演习风险清单》,包含烟雾引发呼吸道刺激、疏散踩踏、设备误启动等8类风险。针对烟雾释放设置浓度监测仪,超过50mg/m³立即停止释放;疏散通道安排引导员值守,每10米配置1人;电气设备演习前切断非必要电源,张贴“正在演习”标识。

5.4.3后勤支持体系

提供全流程后勤服务:在集合点设置临时饮水站,配备一次性纸杯与消毒液;设置物品寄存处,使用编号手环管理个人物品;安排保洁组实时清理演习产生的垃圾;为参演人员提供含盐能量棒,预防低血糖情况。后勤物资提前1小时到位,确保演习无缝衔接。

六、演习实施流程

6.1演习前准备阶段

6.1.1方案审批与动员

演习方案需提前15个工作日报领导小组审议,重点核查场景合理性、资源匹配度及安全措施。通过后召开全员动员会,由安全环保部负责人讲解演习目标、注意事项及疏散路线,发放《参演人员手册》并签署《安全承诺书》。针对新入职员工,组织30分钟专项培训,演示防烟面具佩戴方法及灭火器操作步骤。

6.1.2物资与设备调试

保障组在演习前48小时完成物资清点:烟雾发生器注入环保烟雾剂,测试释放浓度;对讲机充满电并分配至各小组,设置独立频道;应急照明设备充电后安装于关键节点;医疗组检查急救包有效期,补充止血带与消毒棉。技术保障组调试监控设备,确保覆盖所有疏散通道与集合点。

6.1.3环境布置与标识设置

在起火点周边设置5米安全警戒区,摆放警示牌;疏散通道地面粘贴荧光箭头贴纸,转弯处安装声光报警器;集合点悬挂横幅标识,划分医疗区、物资区、签到区;办公楼电梯口张贴“演习期间暂停使用”通知。环境布置需经安全员验收签字,确保无安全隐患。

6.2演习实施阶段

6.2.1火警触发与响应启动

演习总指挥在指定时间通过广播宣布“模拟火情发生”,同步启动声光报警器。通讯联络组立即拨打119模拟报警,清晰报告单位名称、地址及火势概要;灭火行动组3分钟内携带灭火器与消防水带抵达现场,关闭起火区域电源;警戒保卫组拉起警戒线,引导非参演人员撤离。

6.2.2疏散引导与清场检查

疏散引导组手持荧光棒沿预定路线引导人员撤离,优先协助行动不便者。每层楼安排2名引导员,逐间房间清查人员,使用对讲机报告“已清空”。员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前进至集合点,签到员核对人员名单,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