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月夜忆舍弟》复习题库_第1页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复习题库_第2页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复习题库_第3页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复习题库_第4页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复习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诗歌基础认知(文学常识类)本部分围绕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诗歌体裁等核心常识设计题目,需结合文学史脉络与文本语境作答。1.填空类(1)《月夜忆舍弟》的作者为______(朝代)诗人______,其诗歌风格以______为主,被后世尊为“______”,作品因广泛反映社会现实获“______”之誉。(2)《月夜忆舍弟》创作于______时期,彼时诗人与诸弟______,生死未卜,遂借月夜抒怀。2.选择类(3)下列关于《月夜忆舍弟》体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七言绝句,四句成篇,格律严谨B.五言律诗,八句对仗,格律精严C.古体诗,句式自由,不讲对仗D.乐府诗,以旧题咏时事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唐代杜甫沉郁顿挫诗圣诗史解析:杜甫生活于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其诗多写民生疾苦与社会动荡,风格沉郁顿挫(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因“善陈时事”被称“诗史”,尊为“诗圣”。(2)答案:安史之乱离散(或“分散各地”)解析: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陷入战乱,杜甫与弟弟们因战火离散,部分弟弟生死不明,此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借月夜之景抒发怀弟思乡、忧国伤时之情。(3)答案:B解析:《月夜忆舍弟》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等联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的格律要求。二、诗句理解与默写(填空、选择类)本部分考查诗句背诵、字词含义及诗句内涵的理解,需结合语境与诗歌主旨分析。1.诗句默写请根据上下文补全诗句:(1)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_。(2)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3)有弟皆分散,________________。(4)寄书长不达,________________。2.字词理解与选择(5)对“边秋一雁声”中“一雁声”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点明季节,说明秋天来临B.以孤雁之声烘托凄凉氛围,暗示兄弟离散C.表现边塞的荒凉,只有一只雁飞过D.说明诗人因思念弟弟,产生“孤雁”的幻觉(6)“寄书长不达”中“长”的含义是()A.长度,指书信篇幅长B.经常,一直C.长处,优点D.同“常”,平常参考答案及解析1.默写答案:(1)边秋一雁声(2)月是故乡明(3)无家问死生(4)况乃未休兵解析:需注意易错字:“雁”(易误写为“燕”)、“况乃”(易漏写或错写)。2.选择答案及解析:(5)答案:B解析:“一雁声”并非实写“只有一只雁”,而是以孤雁的哀鸣烘托边塞秋夜的凄凉,暗示诗人与兄弟如孤雁般离散,强化了孤独、思念的情感。(6)答案:B解析:“长不达”意为“一直无法送达”,“长”表频率,指“经常、一直”,体现战乱中通信的艰难,暗含对和平的渴望。三、情感主旨探究(简答、分析类)本部分考查对诗歌情感层次、主旨内涵的深度理解,需结合诗句细节与时代背景分析。1.简答题(7)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通过《月夜忆舍弟》抒发了哪些情感?(8)“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句,如何体现诗人的“悲”?2.分析题(9)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参考答案及解析(7)答案:诗人抒发了四层情感:①思乡怀弟之情:“月是故乡明”“忆舍弟”直接点明对故乡、弟弟的思念;②对兄弟生死的担忧:“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因战乱离散,无法得知弟弟们的生死,充满牵挂与悲苦;③忧国伤时之情:“戍鼓断人行”“未休兵”反映战乱对百姓生活的破坏,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④孤独漂泊之苦:“断人行”“一雁声”烘托出诗人在战乱中孤独无依的处境。解析:需结合诗句分层分析,从“思乡”“怀弟”“忧国”“自怜”四个维度梳理情感。(8)答案:①“有弟皆分散”:兄弟因战乱被迫离散,天各一方,体现“离散之悲”;②“无家问死生”:“无家”既指家园因战乱破败,也指兄弟离散后失去“家”的团聚感;“问死生”则因音信不通,无法得知弟弟们的生死,充满“生死未卜之悲”。两句以直白的语言,将个人的家庭悲剧与时代的战乱背景结合,悲苦更显深沉。解析:从“分散”的处境与“无家问死生”的困境切入,分析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的交织。(9)答案:尾联有两层作用:①情感升华:“寄书长不达”承接前文对弟弟的思念,说明战乱中通信断绝,思念无法传递,进一步强化“怀弟之悲”;②忧国深化:“未休兵”将个人的“家书难达”与国家的“战乱未止”联系,由个人悲苦上升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解析:从“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关联分析,体现诗歌“以小见大”的主旨表达。四、艺术手法赏析(赏析、论述类)本部分考查对诗歌写景、抒情、修辞等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与效果。1.赏析题(10)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写景艺术及其作用。(11)分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抒情手法及其妙处。2.论述题(12)全诗如何将“景”与“情”紧密结合?请结合诗句举例说明。参考答案及解析(10)答案:①写景手法:选取“戍鼓”“边秋”“雁声”三个典型意象,从听觉(戍鼓、雁声)、视觉(边秋)角度,勾勒出边塞秋夜的凄凉画面;②作用:“戍鼓断人行”暗示战乱背景,“一雁声”烘托孤独氛围,为下文“忆舍弟”“思乡”的情感铺垫,做到“景中含情,以景衬情”。解析:从“意象选取”“感官描写”“情感铺垫”三方面分析,突出“景为情设”的效果。(11)答案:运用移情于景(或“以情衬景”)的手法:①“露从今夜白”既点明节气(白露),又暗含“白露为霜”的凄凉感;②“月是故乡明”并非客观写实,而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投射到月亮上,认为“故乡的月更明”,通过主观情感的赋予,将“思乡”之情写得真挚动人,实现“景中藏情,情由景生”。解析:抓住“月是故乡明”的“主观抒情性”,分析移情手法如何强化思乡情感。(12)答案:全诗以“景”起,以“情”结,景情交融:①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边塞秋夜的萧索之景,烘托孤独、忧思之情,为“忆舍弟”铺垫;②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白露”“明月”之景,移情抒怀,将思乡、怀弟之情融入景中;③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由景入情,直接抒发兄弟离散的悲苦;④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以“未休兵”的社会景况,深化个人悲苦与家国之忧的联系。全诗景随情转,情因景生,实现了“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效果。解析: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结构,逐联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体现“景情交融”的整体特色。五、对比拓展阅读(拓展、比较类)本部分通过与同类题材诗歌对比,深化对杜甫诗歌风格及“怀亲忧国”主题的理解。1.比较阅读题(13)请比较《月夜忆舍弟》与《春望》中,杜甫对“战争”的情感表达有何异同?(14)阅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分析两首诗“思乡怀弟”手法的不同。参考答案及解析(13)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与对和平的渴望,如《月夜忆舍弟》“未休兵”、《春望》“国破山河在”,都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不同点:①《月夜忆舍弟》侧重“怀弟之悲”,通过兄弟离散、生死未卜的个人遭遇,折射战争的残酷;②《春望》侧重“家国之痛”,通过“国破”“城春”“草木深”的对比,抒发对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悲痛,情感更显沉郁悲壮。解析:从“情感侧重点”与“表现角度”分析异同,结合两首诗的核心意象(如《春望》的“烽火”“家书”,《月夜忆舍弟》的“戍鼓”“雁声”)。(14)答案:①抒情方式:《月夜忆舍弟》以景衬情,借边塞秋夜的凄凉之景烘托思乡怀弟之情,情感深沉含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直抒胸臆,“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接点明思乡之情,情感真挚直白;②想象手法:《月夜忆舍弟》对弟弟的处境是“无家问死生”的担忧(虚写现实困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