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莆田锦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的论文、昌耀先生的推崇者的文章等,他们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要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被杀死多少回了,但他依然在不停地向上。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桂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流淌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昌耀先生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如何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空洞的,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昌耀先生的诗,大多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他的诗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诗的裁剪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还需要读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材料二: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是在1979年之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改写。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有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八十年代并且“属于八十年代”的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创造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作品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独特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恣肆、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B.昌耀的诗在用词和修辞艺术上往往显示出简洁的倾向,大多充满隐喻,需要联系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C.昌耀以其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D.“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博士、推崇者等没有真正地读懂他。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是充满隐喻的,这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造的一种文体风格,更是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有关“昌耀体”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长者,/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友。”(昌耀《一十一枝红玫瑰》)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反照,/遁去如骑士。”(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牵手范小青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凡事总有个道理。”“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半年吧。”“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你怎么知道?”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到哪里?”“到那地方你就知道。”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你听到了什么?”“鸟叫,很多很多的鸟。”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曾明说:“比什么?”“比鸟的叫声。”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发生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4分)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生讳愈,字退之。七岁属文,意语天出。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贞元十四年,用进士从军宰相董晋平汴州之乱,又佐徐州、青、淄,通漕江淮。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怨。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斥为连州阳山令,阳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孙。宪宗盛仪卫迎佛骨,士女纵观倾城,先生大惧,遂移典校上章极谏,贬潮州刺史。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来相计直,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转刺史袁州,治袁州如潮。征拜国子祭酒,其属一奏用儒生,日集讲说生徒。官之以艺学浅深为顾。既除兵部侍郎。方镇反,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譬引虎啮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王廷凑屠衣冠,围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蚖虺,先生奉诏入贼,渊然无事行者。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词辩而锐,悉其机情,贼众惧伏。贼帅曰:“惟公指令。”乃约之出元翼,归士大夫之丧。功可意而复,穆宗大喜,且欲相之。迁吏部侍郎。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御朝,赠礼部尚书。(节选自皇甫湜①《韩文公神道碑》)材料二:贞元十二,兄佐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兄以疾休,我病卧宣。三来视我,笑语穷日。何荒不耕,会之以一。人心乐生,皆恶言凶。兄之在病,则齐其终。顺化以尽,靡惑于中。(节选自李翱②《祭吏部韩侍郎文》)[注]①皇甫湜:唐朝时期大臣,是韩愈的学生、好友。②李翱: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是韩愈的学生、好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至A召众B贼C帅D前E抗声F数责G致H天子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含义不同。B.相,意思是互相,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相”含义相同。C.除,意思是任命、授职,与《出师表》中“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除”含义不同。D.靡,指无、没有,与《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为官一方,深得百姓的爱戴,曾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权贵,阳山百姓至今仍然爱用他的姓氏和字呼唤自己的子孙。B.韩愈正直敢谏,唐宪宗以盛大礼仪迎佛骨,百姓倾城围观,他非常担忧,便进谏劝阻,最后触犯龙颜,惨遭贬谪。C.韩愈积极善为,任潮州刺史时,采用计算佣工和政府出钱的方式解决蓄奴的问题,奴隶自由后,还将之写在赦免政令中。D.韩愈有胆有识,王廷凑杀人造反,人心惶惶下,他奉命招抚,逆贼顺服,最后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当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2)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14.韩愈的为师之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楼夜杜牧玉管金樽夜不休,如悲昼短惜年流。歌声袅袅彻清夜,月色娟娟当翠楼。枕上暗惊垂钓①梦,灯前偏起别家愁。思量今日英雄事,身到簪裾②已白头。【注释】①垂钓:相传西周吕尚用直钩垂钓。②簪裾:古代显贵者的服饰。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杜牧的晚年之作,主要描绘了在南楼宴饮赏月慨叹伤感的场景。B.诗人写音乐美酒彻夜不歇,内里蕴含着人生苦短和及时行乐的复杂思绪。C.诗人描写歌声轻柔,月色明媚,极力营造出一种宁静清雅的意境氛围。D.诗人不仅是在叙述,也是在抒情,更是在对人生进行反思,颇有深意。16.诗歌讲究“立象以尽意”,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的情形。(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像国画师描绘远景时那样淡淡勾勒几笔,呈现一个平静安详的世界的两句诗是:“,。”(3)《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汉语中很多新词语都是比喻的方式创造的,②如“电脑”“网络”“云计算”“宇宙飞船”;③甚至很多基础词汇,最初也运用了比喻,④如“山腰”“菜心”。⑤实际上,如果不采用比喻的方式,⑥那么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难以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理解、命名一些新事物。比喻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有普遍性的一面:所有语言中,表达抽象的意义(如时间、感情)都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如空间、身体);不同语言甚至能看到很多相同的比喻,如“时间像金钱”“女人像花”“狡猾的人像狐狸”,等等。比喻有时会表现为短语形式,如“钢铁长城”“榆木脑袋”,本来都是言语的偏离,因为按照字面意义,。这类比喻短语往往很容易发生熟语化,作为一个整体在语言中固定下来,也就不能再被视为修辞现象了。所有的比喻都是偏离,但偏离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外在形象的相似性、伸缩性较大,而逻辑关系的伸缩性就很小。例如“小孩像猴子”不一定是偏离,而“小孩是猴子”则一定是偏离。有论者认为暗喻比明喻更(
),应该是由于暗喻的偏离程度更高一点。当然偏离与否主要还是体现为本体和喻体的选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比喻分成“比义”和“比类”两种,前者如“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理,偏离程度较高;后者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等,本体和喻体都是具体的事物,偏离程度较低。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能通过比喻思维来解读它们,理解它们的特殊含义,这些组合一般都是不可能发生的B.这些组合一般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能通过比喻思维来解读它们,理解它们的特殊含义C.这些组合一般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能理解它们的特殊含义,通过比喻思维来解读它们D.只能理解它们的特殊含义,通过比喻思维来解读它们,这些组合一般都是不可能发生的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晓流畅 B.发人深省 C.耐人寻味 D.言近旨远21.请仿照“钢铁长城”,举一个文段之外运用比喻的短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22.请根据上述文段内容,拟写四个问句,构成上述文段的写作提纲。(4分)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作《劝学》,劝导人们要不断学习,养善去恶;韩愈痛恨士子们刚愎自用,日渐愚蠢,所以作《师说》,告诫读书人要谦虚自知,从师学习;黑塞提倡阅读世界文学以提升修养;王佐良细数图书馆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古往今来,尽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尽相同,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会一成不变,但“学习”却是永恒的主题。生逢新时代,你对“学习”这一话题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莆田锦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1.B2.C3.A4.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②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5.①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大多的创作在修改后才面世;②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③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人昌耀的创作特质。材料一强调其生命体验与诗歌的深度关联,驳斥“悲情诗人”标签;材料二则聚焦“昌耀体”的文体创新与重写现象。两则材料共同勾勒出昌耀作为“文明之子”的诗歌追求——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艺术表达,通过语言淬炼完成自我救赎,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诗学体系。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错误。材料一中的“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桂冠”是说昌耀经历了与梵高类似的困境,并最终获得了认可,并不是说他在诗歌界的地位等同于梵高在绘画领域的地位。C.“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错误。材料二明确提到昌耀对其早期作品的改写“带有根本性”,“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新的认定”,这意味着“重写”使其早期创作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D.“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错误。根据材料一“那么如何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和材料二“它不仅有独特的词汇学……还有统摄性的精神风骨”等可知,“昌耀体”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判断能力。C.“他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错误。根据材料一“他大部分的诗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和材料二“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不同程度的改写”可知,原文表述为“大部分”“很多早期诗作”,并非全部。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可知“昌耀体”的风格特点: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有独特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和统摄性的精神风骨。A.语言相对平实,风格质朴直白,也没有运用修辞,没有明显的“昌耀体”的风格特征,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有关“昌耀体”风格的观点。B.“善恶的角力”“爱的繁衍与生殖”“戕残”等表述带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能体现“昌耀体”的风格特征。C.“须髭”用的是古词,“我的须髭如同箭毛”“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体现了独特的修辞运作方式,能体现“昌耀体”的风格特征。D.“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远方岩表的反照”等具有青铜般的色调,能体现“昌耀体”的风格特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论证思路方面:首先提出了昌耀诗歌中的“重写”现象,引起读者的关注;接着详细分析了昌耀对早期作品的“重写”及其意义,论述了“昌耀体”的形成及其特点;最后总结了昌耀“重写”现象的重要性和“昌耀体”的独特价值,强调了昌耀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②论证方法方面:道理论证,文中引用相关专家燎原和诗论家胡亮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比喻论证,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观点,如将昌耀的诗歌比作“命运之书”,形象地表达了昌耀诗歌的深刻内涵。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昌耀先生的诗,大多是充满隐喻的……无不体现着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可知,他的诗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大多的创作在修改后才面世。②结合材料一“昌耀先生不只是……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和材料二“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等可知,他的诗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③结合材料二“昌耀最独特的……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等可知,他的诗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6.D7.D8.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9.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导语】这篇小说通过盲人曾明的视角,细腻展现了失明者的心理困境与精神成长。作者以平实语言刻画了盲人世界的特殊感知,通过“牵手”的意象和“天眼开”的隐喻,探讨了心灵光明与黑暗的辩证关系。刘主任作为隐藏的盲人角色,巧妙引导曾明接纳现实,最终在鸟鸣声中实现内心顿悟,体现了对残疾人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与人文关怀。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文中对于金属板的数量问题,曾明的同事和负责人或事开玩笑,或是敷衍了事,没有给他合理的回答,他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B.“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和刘主任的话被曾明打断后刘主任的反应,可知刘主任对曾明更加体贴关心,鼓励他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C.“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表现了刘主任面临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调与主题。另外,小说通过这一问题,意在表达人们应理解关注残疾人心理问题。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错误。平实、质朴的语言符合“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的身份特征,体现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需要从前文有关刘主任言谈举止的描写中筛选他也是盲人的细节。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停顿一下”表现了刘主任猜测到曾明是盲人,然后又通过问的方式而不是“看”来确认。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在回答第一次的问题时,是用的摇头这一肢体语言,刘主任“看”不到,所以又问了一遍。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是盲人,他失明后没做过梦,然而刘主任也知道盲人不做梦是事实。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两人讨论“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一问题时,刘主任发出“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的感慨。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刘主任判断有没有人进入办公室,是靠人的脚步声,是通过听觉来判断的,而不是视觉。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①小说围绕曾明展开,展现了曾明和老陶的冲突和两次找刘主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的疑惑,到“失明的时间不很长”的不适应,最后“突然感觉自己内心一片明亮”而释然,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小说中,曾明去找刘主任,刘主任不解决曾明的问题,却反问了“失明的时间不长?”“做梦吗?”“先天的盲人更痛苦,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等问题,而且总是用“热乎乎的手”牵着曾明,从曾明的角度讲述刘主任奇怪的行为和言语,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小说结尾“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揭开了刘主任也是盲人的事实,使小说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10.AEG11.B12.D13.(1)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2)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田租的弊病。14.①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②学业上: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③生活上: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导语】这两篇文言文材料分别出自皇甫湜和李翱之手,均为韩愈的学生和好友所作,展现了韩愈的生平事迹和为人品德。材料一通过记述韩愈的政治生涯,突出其正直敢谏、关心民生、才识过人的形象。材料二则以个人交往为切入点,展现韩愈在友谊和教育上的影响力,强调其对朋友的关怀和对学生的教诲。两篇文章共同塑造了韩愈作为一位有才华、有道德的文人形象。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生到了之后,召集众多叛变的将帅上前,多次大声责骂他们,并传达天子的教导命令。“既至”,省略主语韩愈,“至”是谓语,后面A处断开;“召众贼帅前”中,“众贼帅”既是“召”的宾语,又是“前”的主语,“抗声数责”前省略主语韩愈,故E处断开;“抗声数责”是句子的谓语,省略了主语韩愈,“致天子命”是动宾结构,前依然省略语韩愈,应在“责”后G处断开。故选A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属,撰写;/通“嘱”,嘱咐、嘱托。句意: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B.“含义相同”错误。互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或态度,可理解为“我”。句意:人死后相互枕而卧。/屈驾来访。C.正确,除,任命,授职;/铲除。句意:(先生)被提拔兵部侍郎。/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D.正确,靡,指无、没有;/倒下。句意:在心中没有任何烦恼。/望见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当官”错,文中“乃约之出元翼”意思是“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悦”,喜欢;“业”,学习;“侈”,发扬光大。(2)“列言”,陈说;“是”,这样;“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放宽,宽限。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视我无能,待予以友”可知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②由“讲文析道,为益之厚”可知学业上: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③由“三来视我,笑语穷日”可知生活上: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参考译文:材料一:先生名愈,字退之。七岁时就能写文章,语意天然。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贞元十四年,以进士的身份从军跟随宰相董晋平定汴州之乱,后又辅佐徐州、青州、淄州政务,开通江淮漕运河道。贞元十九年,关中因干旱闹饥荒,人死后相互枕而卧,官吏苛刻招致抱怨。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田租的弊病。执政者厌恶先生,先生(被贬)前往连州阳山县当县令,阳山县的百姓至今大多用先生的姓氏及字呼唤他们的子孙。唐宪宗以盛大礼仪护卫迎接佛骨进京,全长安城男男女女恣意围观,先生很恐惧,立刻把奏章(《论佛骨表》)交给典校官极力劝谏皇帝(不要供奉佛骨),(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正常情况下)大官被贬到州县,(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先生到了潮州,好像是因资历升迁一般。他深入探究海边的民俗,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物产丰饶,官府也不损害百姓的物产。被劫掠卖的人可用计算佣工的办法免除奴婢的身份,往来相互计算工钱,(不够抵时)总是由官府出钱帮他们赎身。等到(奴婢们)回到自己家之后,先生把不准蓄奴写在赦免政令中。先生转任袁州刺史,(处理政务)像潮州一样。被任命国子监祭酒,先生的属下一律选用的是儒生,每日召集儒生学徒讲经论学,以学生六艺学问的深浅来推荐官职。(先生)被提拔兵部侍郎。藩镇造反,镇守太原的士兵用轻薄的利益去诱惑回纥族的人。(皇帝)召见先生讨论边疆的祸福情况,先生以引诱老虎撕咬臃肿的血块作喻(议论利诱之事),只是今日忧虑的问题,并不是兵力不足,(先生)急忙给皇帝上疏陈说藩镇问题的得失。王廷凑屠杀士大夫,围困(上级节度使)牛元翼,人心惶惶见王廷凑像大毒蛇,先生却奉诏进入王廷凑的贼窝(去劝降),深潭虎穴没有人敢伴随其前行。先生到了之后,召集众多叛变的将帅上前,多次大声责骂他们,并传达天子的教导命令。言词漂亮又锋利,洞悉他们叛变动机及内情,叛变的将帅们很多人恐惧佩服。叛变的将帅说:“(接下来)只按您的意思行事。”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让被杀的士大夫的尸体归家治丧安葬。先生的安抚成效符合皇帝意图后再回朝廷复命,唐穆宗非常高兴,并且想任命他为宰相。提拔他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二日,先生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去世,终年五十七。随后,皇帝不上朝表示哀悼,追赠先生为礼部尚书。材料二:贞元十二年,兄长在汴州做辅佐官。我从徐州出发外出游历,开始与兄长结交。观察我的才能有缺陷,(兄长)以朋友身份对待我。(兄长)为我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这给我的好处很丰厚。相识二十九年,(我)都不觉时间已久。兄长因病告假休养,我也病躺卧室。(兄长)多次来看望我,我们以欢声笑语度日。什么荒地不能耕种呢,只要做事专一就能领会其要。人的心是乐于活着,都怕提及死亡。而兄长在生病时,则把生命的终结与活着等同视之。(兄长)顺应自然走向生命尽头,在心中没有任何烦恼。15.B16.①诗人在枕上从怀才得遇的美梦中惊醒。“枕”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孤独的氛围,“垂钓梦”暗示着他渴望如吕尚般得遇明主、实现抱负,却只能在梦中实现,而又惊醒回到现实,体现出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与孤独惊惶之情。②“灯”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温暖却又孤独的氛围,在灯光前偏却涌起诗人离别家乡的愁绪,可见灯照亮了眼前的场景,却无法驱散心中的愁绪,写出诗人在外漂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内心的孤寂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导语】诗中“玉管金樽”与“月色娟娟”的华美意象,反衬出“垂钓梦”“别家愁”的怅惘,形成强烈反差。尾联点睛,将个人仕途沉浮与英雄迟暮之悲熔铸一体。全诗由宴乐之欢转光阴之叹,再升华至生命反思,体现晚唐诗人特有的历史苍凉感与生命意识。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及时行乐”错误,“玉管金樽夜不休”看似写宴饮的热闹,内里并非“及时行乐”的思绪,而是以“如悲昼短惜年流”直接点出——因“惜年流”(惋惜时光流逝)才觉“昼短”,宴饮的彻夜不休更反衬出对岁月易逝、壮志未酬的伤感,而非“及时行乐”。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枕”这个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环境,让人感受到夜晚的寂静,同时也突出了诗人独自一人的孤独感。“垂钓梦”化用吕尚垂钓典故,象征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隐逸理想。诗人在枕上从梦中惊醒,说明也渴望像吕尚一样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然而,只能在梦中短暂地实现这个愿望,醒来后面对的还是现实的无奈。②“灯”这一意象营造出了特定的氛围,诗人涌起了别家愁绪,体现出了孤独的意味。杜牧长期在外漂泊,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此时在灯光的映照下,他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而且这种思乡之情无法通过灯光的温暖来消除,进一步暗示了他漂泊在外的孤寂,内心渴望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17.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契、讌、暧、墟18.①修改为:汉语中很多新词语都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创造的。⑥修改为:那么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难以找到(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理解、命名一些新事物。(找对语句给1分,修改给1分)19.B20.C21.①举例:“心灵鸡汤”。②表达效果:“心灵鸡汤”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使表达更生动。鸡汤有滋养身体的功效,心灵鸡汤形象地指出了文章、话语等能够慰藉人心、激发内心力量和积极态度的功效。(举例2分,表达效果4分)22.①为什么说比喻在语言(词语)的创造中有重要作用?②比喻思维为何具有普遍性?③比喻以短语形式呈现时有何特点?④比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偏离程度?【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成分残缺,“比喻的方式”前面缺少介词,可以在“比喻”前面添加“通过”。第⑥句,结构混乱,“难以找不到”句式杂糅,可改为“难以找到”或“找不到”。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A.不合适,应该先说明“这些组合一般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一现象,再阐述如何解读它们。B.合适,先指出组合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再说明要通过比喻思维解读其特殊含义,符合“字面意义→逻辑矛盾→如何解读其特殊含义”的递进关系,衔接自然。C.不合适,后半部分应该先说通过比喻思维解读,然后说才能理解特殊含义。D.不合适,应该先说明“这些组合一般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一现象,再阐述如何解读它们。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四段核心是强调暗喻比明喻的“偏离程度更高一点”,且这种偏离带来的效果与“比义”(偏离程度高的比喻)一致,即更多地体现了表达的含蓄性。A.不恰当。“通晓流畅”通常用于形容表达、理解等方面通顺、顺畅。违背了含蓄性,不能体现暗喻偏离程度高所带来的效果。B.不恰当。“发人深省”指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强调“警醒”“领悟”,与文段强调的“含蓄性”“偏离程度高”无直接关联。C.“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强调需读者深入揣摩,符合文段强调的含蓄性、“偏离程度高”。D.不恰当。“言近旨远”指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主要侧重于话语的内容,而不是比喻本身的特点,不符合语境。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短语,分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钢铁”坚硬、坚固、不易被摧毁,“长城”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固防线,是国家防御的象征,二者组合,形容像钢铁和长城一样的坚韧、强大和不可侵犯。仿照“钢铁长城”,可举“心灵鸡汤”,“心灵”是本体,指人的精神、情感层面;“鸡汤”是喻体,鸡汤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滋养身体、提供营养的功效。二者组合,“心灵鸡汤”将文章、话语等能够慰藉人心、激发内心力量和积极态度的作用,形象地比喻成鸡汤对身体的滋养作用,通过这种比喻,使抽象的“心灵得到慰藉和激励”这一观点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选用句式、拟写提纲的能力。①第一段列举汉语中很多通过比喻的方式创造的词语,并且强调比喻是理解、命名一些新事物很好的办法,说明比喻在词语创造中有重要作用。由此可拟写:为什么说比喻在语言(词语)的创造中有重要作用?②第二段指出比喻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因为人类面对抽象概念时,往往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理解和表达。由此可拟写:比喻思维为何具有普遍性?③第三段着重分析短语形式的比喻,以“钢铁长城”“榆木脑袋”为例,解释能通过比喻思维来解读这些组合,理解其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渠道规划落地实操
- 2025物业服务管理承包合同
- 2025年中国华为公司集体合同示范文本
- 2025高端公寓住宅区前期物业管理合同
- 2025年全国销售合同范本汇编
- 2025物业服务合同应对管理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
- 拓展总监述职报告
- 病理科肿瘤手术标本处理流程
- 2025中式家居装修合同范本
- 学校使用钉钉培训
- 2025年高中英语50篇语法填空记高考3500词(翻译及原文版)
-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带音标)
- 《家乡历史名人》课件
- 《低压电工实操及考证》全套教学课件
- DBJ04-T 312-2024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标准
- JJF1033-202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 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 颈椎病课件完整版
- 中远海运集团笔试题库2025
- DGJ 08-107-20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员工规章制度范文(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