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万亩菊花种植基地丰收:“菊花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1页
开封万亩菊花种植基地丰收:“菊花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2页
开封万亩菊花种植基地丰收:“菊花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3页
开封万亩菊花种植基地丰收:“菊花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4页
开封万亩菊花种植基地丰收:“菊花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纪实 -2026 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11 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封万亩菊花种植基地丰收:“菊花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纪实——2026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1月热点时事写作素材一、核心时事(紧扣热点,彰显时代性)2025年深秋,中原大地金风送爽,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万亩菊花种植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丰收季。放眼望去,金黄的菊花宛如一片“金色海洋”,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泽;田埂旁,农户们头戴草帽、手持竹篮,正忙着采摘饱满的花朵;加工车间里,烘干机、分选机轰鸣作响,新鲜的菊花经过处理后,将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5年开封菊花种植面积达1.2万亩,鲜花总产量突破1.5万吨,综合产值(含种植、加工、旅游、文创等)预计突破8亿元,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达2.5万元,真正让“一朵花”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花”。开封作为“中国菊城”,菊花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素有“黄花遍地开,满城尽飘香”的美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开封将菊花产业作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通过“政府引导、科技赋能、主体带动、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菊花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全产业链升级。在政策支持方面,开封市出台《菊花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深加工产业园和冷链物流中心;在科技支撑方面,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培育出“汴菊1号”“金皇后”等10余个高产优质品种,推广智能温室、无人机植保、土壤墒情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使菊花亩产提高30%,优质品率达85%;在品牌打造方面,成功注册“开封菊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发菊花茶、菊花酒、菊花面膜、菊花文创等200余种衍生产品,并通过“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菊花电商直播节”等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前种玉米、小麦,一亩地一年也就赚一千多块,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菊花,一亩地能赚八千多,还能在加工厂打工,一个月工资四千多!”祥符区西姜寨乡农户李建国一边采摘菊花,一边笑着说。他家有5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种植菊花,不仅每年有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比以前翻了近三倍。像李建国这样的农户,在开封菊花种植基地比比皆是。合作社负责人王丽介绍:“我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农资,统一收购鲜花,农户只需负责种植,风险低、收益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除了传统种植和加工,开封还积极探索“菊花+文旅”融合发展模式。2025年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期间,当地依托万亩菊花基地打造了“菊海观光”“非遗菊花制作体验”“菊花主题民宿”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5亿元,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增收近5亿元。“没想到菊花不仅能看、能喝,还能做香包、画脸谱,孩子玩得特别开心!”来自郑州的游客张女士带着家人在菊花基地体验非遗菊花糕制作,笑着说:“这种‘农业+旅游’的模式,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开封菊花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从“一亩田”到“一个产业”,从“一朵花”到“全链条”,开封用“菊花经济”书写了产业振兴的“开封答卷”,也为全国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二、核心话题(多维立意,拓展思维)1.产业振兴: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的升级之路开封菊花产业的崛起,本质上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过去,开封菊花种植以散户为主、品种单一、附加值低,农民“丰产不丰收”。近年来,当地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主体带动,推动菊花产业向“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产品多元化、品牌高端化”转型,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文旅—文创”的全产业链。这一实践印证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才能让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器”。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这一话题可联系“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探讨如何通过产业升级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2.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智慧密码”在开封菊花种植基地,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智能温室里,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通过手机APP就能自动调节通风和灌溉系统;田间地头,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植保作业,精准识别病虫害,农药使用量减少40%;土壤检测实验室里,技术人员通过分析土壤养分数据,为农户提供“定制化”施肥方案……这些科技应用,让菊花种植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大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农业的关系”,探讨如何用创新思维破解农业发展瓶颈,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3.绿色发展:菊花产业的“生态价值”菊花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具有生态价值。开封在菊花种植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种植驱避植物、释放天敌等方式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菊花根系发达,能固土保水,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菊花加工后的残渣还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话题可结合“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探讨如何让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4.文化传承:菊花文化的“当代转化”开封作为“中国菊城”,菊花文化底蕴深厚。从唐代诗人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的吟咏,到宋代“菊花会”“赛菊会”的民俗活动,菊花早已融入开封的城市记忆。近年来,当地将菊花文化与旅游、文创相结合,开发菊花剪纸、菊花香包、菊花主题文创产品,举办“菊花诗词大会”“菊花摄影展”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一话题可引导学生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讨如何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软实力”。5.共同富裕:产业振兴的“民生温度”开封菊花产业的发展,最终落脚点是农民增收、共同富裕。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农民不仅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能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深加工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创业机会。这一实践打破了“产业振兴是政府的事”的误区,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这一话题可结合“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探讨如何通过产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三、优质标题(简洁有力,点亮主旨)菊香里的振兴路:开封菊花产业助力乡村纪实万亩菊花开出“致富花”:开封菊花经济的振兴密码菊花经济: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从“一朵花”到“一个产业”:开封菊花产业的蝶变菊城新篇:开封菊花产业的乡村振兴实践科技赋能:菊花种植的“智慧革命”绿色发展:菊花产业的“生态答卷”文化传承:菊花文化的“当代新生”共同富裕:菊花经济的“民生温度”小菊花大产业:开封乡村振兴的“菊”方案菊海飘香:产业振兴的“开封样本”一朵花的“全链路”:开封菊花产业的升级之路非遗+菊花: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返乡青年:菊花产业中的“青春力量”菊花电商:让“汴菊”香飘全国四、段落示例(句式鲜活,可直接化用)场景描写:丰收的菊海深秋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开封万亩菊花种植基地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放眼望去,金黄的菊花铺满大地,宛如一条“金色地毯”在阳光下延伸。微风拂过,花枝轻摇,送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田埂上,农户们头戴草帽、身着蓝布衣,手持竹篮穿梭在花丛中,手指翻飞间,一朵朵饱满的菊花被轻轻摘下,落入篮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笑声在花海中回荡。“今年的菊花长得特别好,花大、瓣厚、香气浓,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农户李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眼前的一片花海说。远处,几台采摘机器在田间缓缓行驶,将成片的菊花快速收割、装车,送往加工车间。整个基地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中,构成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动人画卷。人物故事:从“种粮户”到“菊农”的蜕变“以前种玉米、小麦,一年到头忙活,也就赚个万儿八千,还不够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祥符区西姜寨乡农户王桂兰回忆起以前的日子,直摇头。2018年,当地引进菊花种植项目,王桂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家里的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菊花。“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两万多!比种玉米翻了十倍!”王桂兰笑着说。如今,她不仅每年有土地流转收入,还在合作社的加工厂打工,负责菊花分选,一个月工资三千多元。“现在日子好多了,家里盖了新房,买了电动车,孙子也能上城里上学了!”王桂兰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她一样,西姜寨乡有500多户农户通过种植菊花实现了增收,其中30多户贫困户已稳定脱贫。“菊花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王桂兰说。科技应用:智能温室里的“菊花管家”在开封菊花种植基地的智能温室里,一排排菊花苗整齐排列,嫩绿的叶片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精神。温室顶部,安装着温度、湿度、光照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墙上,一块电子屏显示着各项指标的实时曲线,技术人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调节通风、遮阳、灌溉系统。“以前种菊花全凭经验,现在有了科技‘加持’,就像给菊花请了个‘管家’!”技术员小李介绍道,“比如温度,菊花生长最适宜的是20-25℃,低于15℃或高于30℃就会影响生长,现在系统会自动调节,确保温度始终在最适宜的范围。”此外,基地还引入了无人机植保技术,搭载多光谱相机,能精准识别病虫害,并自动喷洒生物农药,农药使用量减少40%,菊花品质大幅提升。“以前打药要背着喷雾器走一天,现在无人机十几分钟就能搞定,又快又省力!”农户张大哥说。科技赋能,让菊花种植从“粗放管理”转向“精准栽培”,为产业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文化体验:菊花文化节里的“非遗魅力”金秋时节,开封“中国菊花文化节”在万亩菊花基地拉开帷幕。园区内,除了金黄的菊花海,还设置了“非遗菊花体验区”:老艺人现场演示菊花剪纸,剪刀翻飞间,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菊花跃然纸上;非遗传承人教游客制作菊花香包,五彩的丝线在手中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菊花香包就完成了;孩子们围在一起,跟着老师学画菊花脸谱,稚嫩的小笔触勾勒出菊花的轮廓,脸上洋溢着专注的笑容。“没想到菊花还能做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孩子玩得都不想走了!”来自郑州的游客王女士笑着说。在“菊花文创产品展销区”,菊花茶、菊花酒、菊花面膜、菊花书签等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购买。“这些产品不仅实用,还带着开封的文化气息,买回去送朋友很有意义!”一位游客拿着刚买的菊花剪纸说。文化节期间,当地还举办了“菊花诗词大会”“菊花摄影展”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菊花之美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与产业的融合,让菊花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成为了“文化符号”。五、金句名言(权威有力,升华主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带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科技创新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让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六、典型事例(具体生动,增强说服力)1.合作社模式:让农户“抱团发展”祥符区万菊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由5户种植大户发起,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农资,统一收购鲜花,统一销售产品。合作社现有成员120户,种植面积达3000亩,带动周边5个村2000多户农户增收。合作社负责人王丽介绍:“以前农户单打独斗,种苗质量参差不齐,技术跟不上,销售渠道也有限。成立合作社后,我们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引进优质品种,开展技术培训,还与多家加工企业、电商平台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农户李建国说:“加入合作社后,我只管种花,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2024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成员户均增收2.8万元,真正实现了“抱团发展、共同富裕”。2.深加工企业:让菊花“身价倍增”开封菊花产业园是当地最大的菊花深加工企业,占地面积200亩,拥有菊花茶、菊花酒、菊花面膜等6条生产线,开发产品200余种,年产值达3亿元。企业负责人张总介绍:“过去,开封菊花主要以鲜花销售为主,附加值低。我们通过深加工,将菊花制成茶、酒、化妆品等产品,价格提升了10倍以上。”例如,一斤普通菊花鲜花只能卖10元,但加工成菊花茶后,能卖到100元;提取菊花精油制成面膜,附加值更高,每片面膜售价可达20元。企业还吸纳当地劳动力500余人就业,其中80%是农村妇女。“以前我在家带孩子,没收入,现在在加工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四千多,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赚钱,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员工王大姐说。深加工企业的入驻,让菊花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3.电商直播:让“汴菊”香飘全国“家人们,这款开封菊花茶是我们基地直供的,无添加、无农残,泡出来的茶汤金黄明亮,香气浓郁,今天直播间专属价只要99元一盒,限量500份,赶紧下单!”在开封菊花电商直播基地,返乡青年小张正对着镜头热情地介绍产品。小张是2020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看到家乡菊花品质好但销售渠道窄,便决定做电商直播。“刚开始的时候,没人看,订单很少,我就自己拍视频、剪片子,学习直播技巧,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粉丝。”如今,小张的直播间粉丝已达10万人,单场直播销售额最高突破1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线上销售菊花产品超500万元。“以前我们的菊花主要靠批发商收购,价格低、还经常滞销。现在通过直播,直接卖给消费者,价格高了,销量也上去了,农户们都很高兴。”小张说。电商直播的兴起,让“汴菊”突破了地域限制,香飘全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4.文化活动:让菊花“活起来”2025年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期间,当地依托万亩菊花基地打造了“菊海观光”“非遗菊花体验”“菊花主题民宿”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非遗菊花体验区”,游客可以学习菊花剪纸、制作菊花香包、体验菊花糕制作;在“菊花主题民宿”,房间里布置着菊花元素的装饰,床上用品印着菊花图案,让游客在欣赏菊花之美的同时,感受家的温暖;在“菊花美食节”,游客可以品尝菊花宴、菊花酒、菊花糕等特色美食,享受味蕾的盛宴。文化节期间,当地旅游收入突破15亿元,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增收近5亿元。“没想到菊花还能这么玩,既看了美景,又学了文化,还吃了美食,不虚此行!”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说。文化活动的举办,让菊花文化“活”了起来,也让菊花产业“火”了起来,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双赢。七、写作导写(精准点拨,理清思路)立意方向1.小切口:以“一株菊花的成长”为切入点通过描写一株菊花从种苗培育、田间管理到采摘加工的全过程,反映菊花产业的科技赋能、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等主题。例如:“当一株菊花苗被种进智能温室的土壤里,它便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在这里,它享受着精准的温度、湿度调控,喝着富含养分的‘定制化’水,接受着无人机的‘健康检查’……最终,它以饱满的姿态被采摘下来,或制成茶,或酿成酒,或成为文创产品,走向全国,甚至海外。这株菊花的‘成长’,不仅是开封菊花产业升级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这种写法以小见大,生动形象,容易引起读者共鸣。2.大视角:从“菊花经济”看“中国乡村振兴”以开封菊花产业为案例,联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讨“产业振兴、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共同富裕”等深层逻辑。例如:“开封菊花产业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结果。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到‘科技赋能农业’的政策支持,再到‘文化自信’的引领,中国正通过一个个特色产业,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中国答卷’。开封菊花产业的实践,正是这一答卷的生动注脚……”这种写法视野开阔,立意高远,适合展现对国家战略的理解。3.多维度:结合“产业、科技、文化、民生”展开从产业升级、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多个角度,分析菊花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菊花产业,不仅是‘种花卖花’的经济活动,更是‘科技+文化+民生’的系统工程。科技的智慧让菊花种植更高效,文化的浸润让菊花品牌更有温度,民生的参与让产业发展更有动力……开封用‘菊花经济’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让乡村变美、让文化传承……”这种写法思路清晰,论证充分,适合展现思辨能力。素材运用技巧1.场景+数据+感悟描写菊花丰收场景(如金黄的花海、农户采摘的忙碌)后,用数据支撑(如种植面积1.2万亩、产值8亿元、户均增收2.5万元),再提炼感悟(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只有让农民从产业中受益,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让文章有血有肉,有理有据。2.故事+道理讲述农户李建国从“种粮户”到“菊农”的转变、返乡青年小张电商创业的故事,引出“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创新思维推动产业发展”的道理,让文章更具感染力。3.对比+阐释对比种植玉米和菊花的收入差异(如玉米亩收入1000元,菊花亩收入8000元)、传统种植和智能温室的产量差异(如传统种植亩产500斤,智能温室亩产800斤),阐释产业升级、科技赋能的重要性,让论证更有说服力。八、完整范文(结构严谨,可供借鉴)菊香里的振兴路:开封菊花产业助力乡村纪实深秋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开封万亩菊花种植基地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放眼望去,金黄的菊花铺满大地,宛如一条“金色地毯”在阳光下延伸。微风拂过,花枝轻摇,送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田埂上,农户们头戴草帽、身着蓝布衣,手持竹篮穿梭在花丛中,手指翻飞间,一朵朵饱满的菊花被轻轻摘下,落入篮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笑声在花海中回荡。“今年的菊花长得特别好,花大、瓣厚、香气浓,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农户李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眼前的一片花海说。远处,几台采摘机器在田间缓缓行驶,将成片的菊花快速收割、装车,送往加工车间。整个基地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中,构成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动人画卷。科技赋能:让菊花种植“智慧化”开封菊花产业的崛起,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在种植基地的智能温室里,温度、湿度、光照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通过手机APP就能自动调节通风、灌溉系统;田间地头,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植保作业,精准识别病虫害,农药使用量减少40%;土壤检测实验室里,技术人员通过分析土壤养分数据,为农户提供“定制化”施肥方案……这些科技应用,让菊花种植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大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以前种菊花全凭经验,现在有了科技‘管家’,心里踏实多了!”技术员小李介绍道,“比如温度,菊花生长最适宜的是20-25℃,低于15℃或高于30℃就会影响生长,现在系统会自动调节,确保温度始终在最适宜的范围。”此外,基地还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培育出“汴菊1号”“金皇后”等10余个高产优质品种,这些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亩产比传统品种提高30%,优质品率达85%。科技赋能,让菊花种植从“粗放管理”转向“精准栽培”,为产业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产业链延伸:让菊花价值“最大化”过去,开封菊花主要以鲜花销售为主,附加值低,农民“丰产不丰收”。近年来,当地通过延伸产业链,推动菊花产业向“加工精细化、产品多元化”转型,让菊花的价值“最大化”。开封菊花产业园是当地最大的深加工企业,拥有菊花茶、菊花酒、菊花面膜等6条生产线,开发产品200余种,年产值达3亿元。“一斤普通菊花鲜花只能卖10元,但加工成菊花茶后,能卖到100元;提取菊花精油制成面膜,附加值更高,每片面膜售价可达20元。”企业负责人张总说。深加工企业的入驻,不仅提升了菊花的价值,还吸纳了当地劳动力500余人就业,其中80%是农村妇女。“以前我在家带孩子,没收入,现在在加工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四千多,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赚钱,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员工王大姐说。除了深加工,开封还积极探索“菊花+文旅”融合发展模式。2025年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期间,当地依托万亩菊花基地打造了“菊海观光”“非遗菊花体验”“菊花主题民宿”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5亿元,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增收近5亿元。“没想到菊花还能这么玩,既看了美景,又学了文化,还吃了美食,不虚此行!”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说。文旅融合,让菊花产业“活”了起来,也让乡村振兴“火”了起来。文化传承:让菊花品牌“响起来”开封作为“中国菊城”,菊花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当地将菊花文化与品牌打造相结合,成功注册“开封菊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发菊花剪纸、菊花香包、菊花文创等产品,举办“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菊花诗词大会”等活动,让菊花品牌“响”起来。在“非遗菊花体验区”,老艺人现场演示菊花剪纸,剪刀翻飞间,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