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一模)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一模)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一模)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一模)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倘若河水清澈可见,找到一座桥,看看桥两边生长的植物,并将它们与桥下的植物做比较。这帮我们强调了某个陆地上的事实,但在朝水里望去时我们却常常将其忽略:植物需要光照。在光照较好的区域,你或许会发现像水生毛茛这样常见的“水草”。接下来再观察河水流经这些植物的速度。水生毛茛可以耐受一定速度的水流,超过这个速度便会被冲走,所以不要指望它们出现在高地溪流中。如果你在水面上发现一层绿绿的膜,走近看时发觉它们由成千上万株微小的浮水植物组成,那你看到的很有可能是浮萍。它们在静水或流动非常缓慢的水面上蔓延生长,特别当水中富含营养物质时更是疯长。水禽————比如鸭子——的粪便使得水中富含营养物质,由此浮萍、鸭子以及那片水的缓慢流动全被联系在一起,下面那片绿色便成为别具启发的自然之图的一部分,展现了它的水质及流速。睡莲的根深扎于池塘以及流动缓慢的河流底部,能对它们周围的环境做出良好提示。白色睡莲喜欢流速缓慢且清澈见底的浅水,因此相比河流而言,它们在池塘中更常见。但如果你确实在河流中看到了它们,那便说明这条河的水极为清澈,相对平静,而且深度不会超过2米。黄色睡莲说明水可能深达5米,并且它对水的流动更耐受。然而不管是白色还是黄色睡莲都无法经受船只制造出的干扰,因而在它们生长的区域较少有船通过。生活在河中或河边的动物不仅依赖生长在那里的植物,还对河水的流速甚为敏感。河乌是一种羽毛丰满、体型较小的鸟,只在流速较快的河水中或河边出现。它们潜入急流之下的本领为人称道。还有一些动物只生存在低地河流的缓水附近,其中包括骨顶、疣鼻天鹅、水鸡、雁和鸬鹚,另外还有蜻蜓和豆娘中的很多类。这幅动物“织锦”还会继续丰富,因为豆娘和蜻蜓更有可能出现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因而这些昆虫为我们标记出了缓慢流动的水和光照强度。水中的生物能够提示里面富含的矿物质,因此也揭示了周围土地中的矿物质。螯虾需要摄取很多钙质以发育自己的壳,因而它们能说明周围的土地是白垩岩或石灰岩。看到螯虾意味着周围是白垩岩,而这又告诉你当地的暴雨不会引起山洪暴发。几个世纪以来,鱼类都被人们用来判断水质,不管是鲑鱼还是褐鳟都是很好的标记。褐鳟的鳍曾被用来指示威尔士溪流中的铅污染,因为鳟鱼尾部黑色越多,水中的铅含量就越高。这个方法十分灵验,因而获得一个名称——“黑尾判断法”,它被用来检测废弃矿井中的铅是从哪里进入水域的。由于鱼类、昆虫及植物全都彼此依存,且都生存在水中,因而判断河水健康最简单的可行性指标便是生物的多样性。(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增强城市生态韧性的重要保障。相较于其他区域,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一些城市粗放扩张,过度挤占生物原有栖息环境,各类污染导致许多敏感物种不见踪迹另一方面,生产要素大规模向城市集聚和流动,也带来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既威胁本地生物种群生存,更有可能损害城市安全和人民健康。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城市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必须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使城市空间规划更有利于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要在城市规划中提升城市蓝绿空间的容量和质量,科学布局并串联分散的公园、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节点,细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建设生态廊道和动物通道,增强栖息地的连通性,拓展物种生存空间,为生物栖息繁衍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网络。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使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成为驱动城市品质跃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把提升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加强科技赋能,通过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能提供强大科技引擎,有效促进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鲜亮底色。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位城市居民都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当前,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开展了以开放协商凝聚生态保护共识、以多方共治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效能的实践探索。比如,浙江省启动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这启示我们,凝聚多方力量,必须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比如,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小程序等,创新公众随手就能参与物种调查和监测的方式方法,激发城市居民主动参与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热情。(摘编自曹现强《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内涵相同,都指生活在河流中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B.从水中的生物情况可以判断出水流的速度、光照强度甚至周围土地中的矿物质含量,还可以通过鱼类来判断水质的污染情况。C.创新公众容易参与的方式方法,有效激发城市居民主动参与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热情,能够提升生物多样性的治理效能。D.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作为判断河水健康的可行性指标,同样也可作为衡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语言平实自然,材料二语言精炼严密,这体现了不同文体样式语言风格也不相同,论说文较知识性读物的语言更讲究准确性。B.材料一中褐鳟的鳍检测铅污染的例子和材料二中浙江省启动生物多样性建设试点工作的例子作用一致,都是在分析观点后起补充作用。C.城市的发展使城市生物的栖息环境被挤占,也增加了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可见城市生物多样性不如自然生物多样性丰富。D.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深度融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能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协调并进,互利共赢。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第2页(共8页)3.材料一运用了科学探索中最经常使用的归纳推理方式,下列文章使用了同样推理方式的一项是(3分)A.《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B.《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C.《自然选择的证明》 D.《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行文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你所在的城市在打造生态景观河时,拟重点建设“河流生态廊道”,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这一举措如何同时回应自然生物生存需求与城市发展需求。(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光罗伟章风正鸣叫,队伍逆风而行。李子一觉得,大地正在升高。这么一直走下去,走到山城重庆,他们就比山城还高了,高到天上去了,他们将在天上放牧这群动物,以霞光为食,以云气为饮,没有烦恼忧愁,没有侵略者,更不会因为侵略者而流浪和逃亡。这么想着,李子一睡过去了。出发没两天,他们就学会了这般站着睡觉,甚至走着睡觉。这是一支西迁队伍。这样的队伍亘古未有。人,三;动物,千余只,因而被称为动物大军。前方有了淡红色的光影,距离远,分不清是火光还是灯光。光影时隐时现,零星,单薄。每一线光芒都像一声呼喊,李子一走在队伍前面,他被呼喊的光芒喊醒,让他有了突发的、战栗的喜悦。对故乡的怀想,骤然间填满心胸。很长时间以来,他不敢去想。他的家在横贯中国北方的林区,外界盛传日本人打来的时候,林区并没有看见日本人,风如往常地吹,果子一如往常地成熟,樟子松、白桦林和所有站立的生命,一如往常地争高直指,山鹰和云朵,一如往常地托于树杪。李子一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在林间奔跑。八岁过后,凡进了林子,他就跑。他跑起来,身边的树木和眼里的景色,也跟着跑。①他和狍子、驼鹿、野兔……一样,是这片土地上单纯无辜的生命,也是这片土地的心。当他闻到夜晚的气息,才知道错过了回家的时间。他独自一人,走上回家的路。②路被轰然坍塌的黑暗没收了。莽莽苍苍的黑。近在咫尺又远到天涯的黑。光和看见光,成为他的全部渴望。就是在找光的时候,他发现了日本人。他躲在林子里,偷看鬼影在有光的地方忙碌。他们一队一队的,抱着箱子,从一面坡道下去。从姿势看,箱子很沉。下去的人再上来时,手里就空了,然后又抱着箱子下去。如此很长时间,人不见了,声音停了,光也灭了,像什么事也没发生。鸟鸣声从远处传来,李子一这才知道晨光已经降临。③世间的许多人和事,发现之前,眼里没有,心里也没有,一旦发现,就成为坚硬的存在,眼里有了,心里也有了。他发现之后,一个接一个的林区百姓,都发现了日本人。日本人似乎知道被发现,就自己跑了出来。他们到村里抓人,抓去为他们挖矿,做苦工。而抓进去的人,就像他们开进去的车,再也不见出来。关于苦工们悲惨生活的传闻,却不胫而走:饿饭,遭毒打,被割耳剜目,到不能干活时。还没断气就抛给狼狗…没过多久,李子一的父亲也被抓走了。那天李子一又进了林子,否则同样不能幸免。李子一天黑时回来,母亲塞给他两个高粱饭团和一把干菜,就推他快跑,朝没有日本人的地方跑。他就这样开始了逃亡。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第3页(共8页)然而,他是幸运的,碰到一个人,并被这个人收留。他流浪到了南京,游荡在秦淮河畔。有天到了太平南路,见街头一艺人耍猴戏,艺人喝令猴子给围观者作揖、跪拜,围观者不赏钱,皮鞭就朝猴身乱抽。他看着猴子惊惧悲苦的脸,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把一个过路人烫了一下。这个过路人名叫王酉亭,南京某高校畜牧场场长。王酉亭将他带到畜牧场,让他负责打扫畜棚。在这里,他又遇到了一个像父亲一样关照自己的任大伯。任大伯名叫任贵春,畜牧场饲养员。任大伯的老家在江苏太仓乡下,他在老家没有亲人,在南京也没有。许多次,特别是冬天,就睡在牛圈或马棚里。这群动物是从国外进口的,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农牧业面貌队伍是从南京出发的————在南京陷落之前。动物种类复杂,有牛有马、有猪有羊还有兔子、鸭子……小动物装进木箱让大动物背着。人则推着板车,板车里装着生活用品、科研数据和剩余的饲料。多日以后,人和动物,都记得出发那天的暮色。残存的光,被黑暗包围,但眼睛并不甘心,想看见更多的光。遗憾的是,每多看一眼,光就熄灭一分,因此,他们在那个暮色里,只能从残存的光里看见黑暗。日军从三面围攻南京,汤山、栖霞等外围阵地,已插上血红的太阳旗。这批珍贵禽畜,本来早该运走,但那根本不可能。别说动物,就连人,也很难找到车船逃离战火。校长给王酉亭的指示是:“或卖或吃,随你们自便,只是不能留给日本人。”听到王酉亭传达的指示,任贵春周身的血朝脸上集结。这些动物,早成了他的亲人,怎能杀来吃?他说,敌人杀过来了,我们要杀就杀敌人,不杀它们;说,哪怕饿死,我也不吃它们的肉,千里万里把它们买来,是要它们为国家做贡献;说,校长讲那种话,等于是不信任我们……王酉亭默默地听着,当时没表态,经过一夜挣扎,终于决定:凭借双脚,把这批动物带出南京,一路向西,走到重庆。学校早先已迁到重庆,在沙坪坝松林坡下,找到了安身之所。校长写信敦促王酉亭,形势愈发危急,请尽快撤离南京,并重申了对那批动物的处置方案。当决定带着这批动物去重庆跟学校汇合,王酉亭又踌躇了。这一路过去,路途遥远,险象环生,三个人能做到吗?④没做,就不知道能不能。国难当头,唯有行动。数日过去,队伍已到安徽地界。傍晚时分,动物大军行进在日军左翼。靠得太近了,日军的脚步声,清晰可闻,日军激起的烟尘,在月光下也清晰可见。王酉亭让队伍暂时停下。动物们听从任贵春的指令,由前至后,向路边的洼地移动。三人站在动物外侧,望着日军通过的方向。现在,不仅有脚步声和脚步激起的烟尘,还有大声的呼喊。虽然听不懂喊些什么,但能听出情绪。那是兴奋到疯狂的情绪。从这疯狂的情绪里,他们知道南京多半凶多吉少了。对李子一这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并不能深刻领会南京陷落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他只觉得为此心慌、难过。当日军远去,听王场长一声令下:“出发!”李子一收回思绪,浑身一震。这声刚劲有力的“出发”,让他明白,自己现在不是畜牧场的临时工,而是动物大军里的一个战士,他要和王场长、任大伯一起,成为最坚实的力量,把这批国家的宝贝,安全送到大后方。队伍再次出发。依然是王酉亭断后,李子一在前,朝着葡萄园方向去。这片绵延三公里长的葡萄园,架子上,瑟缩着像是死去了的藤蔓,冷月光里,显得格外凄寒、清瘦和萧条。这是季节的律令,它们要遵循,但它们并没有死。当春天到来,藤蔓就会上水,姿态妖娆,那是植物的风韵和张力,它们的体内,充盈着欢乐和痛苦的鸣响,东风一吹,鹅黄的嫩叶,宣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第4页(共8页)示着深沉的苏醒。然后,枝条上冒出了珍珠似的颗粒。它们下接地气,上承天恩,养育着这些颗粒,日升月落间,完成着一株植物的使命。李子一想象着春天的样子,又在行走中睡过去了。刚闭上眼睛,就做梦。他梦见动物大军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抵达山城,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街面。那些围观的市民,拥抱他们,然后又去拥抱每一只动物。(摘编自罗伟章《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和处连续用了四个“-如往常”.后文日军入侵后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对和平生活的摧毁。B.王酉亨、任贵春面对校长的指示,做出了带动物西迁的决定,这一决定体现了危难中小人物的家国情怀,推动了情节发展。C.文中关于葡萄园的描写和想象,渲染了凄寒、萧条的氛围,烘托三人在明白南京凶多吉少后的悲伤情绪和低落心境。D.小说结尾李子一梦见动物大军抵达重庆的情境,呼应了开头“在天上放牧这群动物”的憧憬,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渴望。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单纯无辜”说明他与自然生灵一样纯洁,凸显日军入侵中国的罪行。B.句子②三句均独立成句,使语气节奏更急促,强调了黑暗的浓重和无边无际。C.句子③将发现前的状态与发现后的感受做对比,突出日军的出现对人们心理影响大。D.句子④表达出的决定,与前文“当时没表态”“又踌躇了”的犹豫形成了反差。8.“光”是本文的重要意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意蕴。(6分)9.小说以“动物大军”西迁为核心事件,却用大量笔墨穿插李子一的个人经历,这种构思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辕固,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言耳。”太后怒,乃使固入圈击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太后默默,亡以复罪。后上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疾免。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公孙弘亦征,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齐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汉书·儒林传》)材料二:刘献之,博陵饶阳人也。少而孤贫,雅好《诗》《传》,曾受业于勃海程玄,后遂博观众籍。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杨墨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小也!”时人有从献之学者,献之辄谓之曰:“人之立身,虽百行殊途,准之四科,要以德行为首。君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让,不待出户,天下自知。傥不能然,虽复下帷针股,蹑屩从师,正可博闻多识,不过为土龙乞雨,眩惑将来,其于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门之徒,初亦未悟,见皋鱼之叹①,方归而养亲。嗟乎先达,何自觉之晚也!束脩②不易,受之亦难,敢布心腹,子其图之。”由是四方学者莫不高其行义而希造其门。后本郡举孝廉,非其好也,逼遣之,乃应命,至京,称疾而还。高祖幸中山,诏征典内校书,献之喟然叹曰:“吾不如庄周散木远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固以疾辞。时中山张吾贵与献之齐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第5页(共8页)名,海内皆曰儒宗。吾贵每一讲唱,门徒千数,其行业可称者寡。献之著录,数百而已,皆经通之士。于是有识者辨其优劣。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有疑滞感决于献之。六艺之文,虽不悉注,然所标宗旨,颇异旧义。《注毛诗序义》一卷,今行于世。(《魏书·儒林》)【注】①皋鱼之叹:皋鱼在父母去世后发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②束脩:古时学生送给教师的酬礼。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D而海内E诸生多F有疑滞G咸决于献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人,通常指家之人,此处指奴仆,暗含了辕固对道家思想的轻视态度。B.亡,通“无”,没有,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思不同。C.其,还是,表示祈使语气,与《马说》中“其真无马耶?”中的“其”意思相同。D.六艺,指儒家的六部经典,与《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辕固因直言而触怒太后,太后让他进圈杀猪,想借此惩戒。而皇上借给他锐利的武器,辕固顺利完成任务。B.张吾贵和刘献之都被称为儒宗,张吾贵的学生多达千人,而刘献之的学生只有几百人,并且影响力比不上张吾贵的学生。C.辕固和刘献之都对儒学有深入研究。辕固凭借对诗经的研究在孝景时做了博士,刘献之学习儒家文化后看不上杨墨之流的法家学说。D.辕固和刘献之都强调做学问要讲究德行。辕固认为不可为迎合世俗而歪曲学说,刘献之强调若不讲究德行,追求学问对于立身也无益。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4分)(2)由是四方学者莫不高其行义而希造其门。(4分)14.辕固与刘献之均为古代儒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二人在对待“出仕”上态度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5~16题。夜汲井水煮茶①陆游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肺腑凛清寒,毛骨亦苏省。归来月满廊,惜踏疏梅影。【注】①本诗写于淳熙八年(1181),陆游赋闲居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袖手”二字勾勒出诗人病后乏力、闲居静养的状态,为全诗奠定静谧基调。B.四邻无语、灯火凄冷,既写出了夜色深沉环境安静,也暗合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C.月光满廊、梅影疏淡,诗人“惜踏”梅影的细节使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委婉,余味悠长。D.本诗与《游山西村》都是诗人闲居时所作,两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闲”也是相同的。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第6页(共8页)16.本诗采用了怎样的顺序叙述汲水煮茶这一事件?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的“敬老孝亲”宣讲会上,小张讲述祖母常年卧病在床时引用了李密《陈情表》中“,”两句,小张全家人悉心照顾,将敬老爱老融入日常生活。(2)小明想利用AI生成幅图片,通过图片表现苏轼看透世事后的释然与洒脱,小明最好向AI输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两句作为指令。(3)渔翁,在中国古诗词里可以展现劳动之美,也可以寄托隐逸之意,有关渔翁的诗句,如“,”,让人领略到别样的意境。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2题志青说:“前星期王先生发出改好的文课,说有好多人语调尚未圆熟,文句读起来不大顺口合拍。先生叫我们自己去研究,下星期六的讲演题目就是‘句调’。今天要汇集各人的报告来作成一个大纲。振宇,你先来吧。”“我所关心的是字的奇偶。我觉得中国文字有一个特性,是宜于偶数结合的。单字的辞与其他单字的辞相结合成为双字的辞或句,是没有障害的。如‘吃饭’‘天明’‘家贫’之类都顺口。双字的辞,①是形容词,②勉强可与单字的辞相接,如‘毛毛雨’‘恻隐心’,有时③加‘之’字、‘的’字不可,如‘幸福之家’‘寂寞的人’,都要加字④顺口的。⑤双字的动词,大概不能与单字的辞相结合。‘翻阅书籍’是可以说的,‘翻阅书’就说不来了。现在所能报告的就只这一些,我还想继续研究。”振宇说。“慧修,你所担任的是句子排列上的注意,请你报告吧。”“一篇文字之中,这许多句子如果都是构造差不多的,读起来就嫌平板不调和了。还有,句子的末尾的作结,也有可以注意的地方。王先生前次在班上曾批评某某的文章是‘了了调’或‘呢呢调’,因为他们不知变化,动辄用‘了’或‘呢’来结束文句。要想文字的句调流利,句法须错综使用。切勿老用一种句式。”慧修说罢,乐华开口道:“《江南》那诗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七句之中,倒有四句句式重复。至于结束句子的助词,重复用一字的例子也很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差不多每隔数句都用‘也’字作结。这种句式重复的文字能令人感到拙朴的趣味。慧修方才说句式须错综使用,原则是对的,我觉得应加一个限制,就是说,除了有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