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青年干部培训学习感悟2025年7月,我作为一名基层街道办的青年干部,有幸参加了为期21天的“新时代青年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这21天里,从市委党校的理论课堂到产业园区的实践基地,从社区治理的一线调研到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每一次学习、每一次交流、每一次碰撞,都像一把重锤,不断敲打着我对“青年干部”这一身份的认知边界。那些曾以为“差不多就行”的工作惯性,那些“完成任务即可”的思维定式,那些“按部就班”的路径依赖,在这场系统性的淬炼中逐渐松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晰的责任坐标、更紧迫的能力焦虑,以及更坚定的行动自觉。一、理论之灯: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中校准方向开班第一天,经济学教研室李教授以“新质生产力与青年干部使命”为题的授课,彻底颠覆了我对“理论学习”的刻板印象。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一组数据开场:“2024年,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8万家,其中70%的技术攻关团队平均年龄32岁;同一时期,某传统制造业园区因数字化转型滞后,年产值下滑15%,2000余名产业工人面临技能断层。”两组数据的对比,像一根银针,精准扎破了我“基层干部只需落实政策,无需理解宏观战略”的认知泡沫。课后分组讨论时,我作为街道经济办的工作人员,分享了辖区内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困境:企业主去年刚投入300万升级生产线,今年就面临新能源装备企业的订单挤压,工人抱怨“老技术用不惯,新技术学不会”。李教授听完后反问:“你觉得企业的问题仅仅是技术升级吗?”他带着我们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讲到“传统产业的‘存量变革’与新兴产业的‘增量突破’如何协同”,又具体到“街道层面可以搭建怎样的校企对接平台,帮助工人实现技能转换”。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理论学习不是为了背概念、写总结,而是为了找到“为什么要这么干”的底层逻辑,从而在落实政策时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场令我印象深刻的课程是“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基层治理逻辑”。社会学系王教授带着我们拆解了浙江某山区县“共富工坊”的案例:原本分散的农村妇女通过“工坊+电商+技能培训”模式,从家庭主妇转变为“数字手艺人”,人均月收入从1200元提升至4500元,更关键的是,她们的参与感、价值感被重新激活,村风民风焕然一新。王教授说:“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发钱’,而是要创造‘机会平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让我想起自己负责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过去我们更关注“拆了多少违建、装了多少电梯”,却很少深入思考“改造后如何激发居民的自治活力”。培训结束后,我特意回街道调取了改造小区的居民参与数据:在已完成改造的3个小区中,主动加入业委会的居民仅占总户数的3.2%,而“共富工坊”案例中,参与项目的村民自主管理率达到78%。这组对比数据让我坐立难安——原来我们的“为民服务”,有时只是完成了“物理空间”的改造,却忽略了“人心空间”的共建。二、实践之剑:在“热锅上的蚂蚁”中锤炼本领培训第三周,我们进入“一线实践周”,我被分配到高新区“未来产业社区”项目跟岗。这个社区定位为“产城融合示范区”,既要引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企业,又要解决周边原住民的就业、养老问题,矛盾点密集。第一天跟岗,我就遇到了“棘手事”:社区规划中要预留3000平米的“邻里中心”,但入驻的科技企业提出“办公空间不足”,要求压缩公共区域;而原住民代表则坚持“必须保留足够的活动场地,否则不同意征迁”。社区党委书记张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带着我走访了三方:先到科技企业,听CEO讲“团队200人,目前工位缺口80个,影响项目落地进度”;再到原住民家中,72岁的陈大爷拉着我看相册:“这里原来是我们的祠堂,拆了可以,但得给咱留个地方摆摆象棋、聊聊家长里短”;最后去隔壁老社区,发现那里的邻里中心因为空间狭小,每天早上6点就有人排队等健身器材,居民意见很大。当天晚上,张姐让我试着写一份协调方案。我一开始想“各退一步”,比如把邻里中心从3000平米减到2500平米,给企业腾500平米。张姐看了后问:“你算过企业的人均工位需求吗?200人需要200个工位,按高新区标准,每个工位至少10平米,80个缺口就是800平米,500平米根本不够。”她又翻出《城市社区规划标准》:“原住民集中区的邻里中心面积,按人口密度计算,至少需要3500平米。”我这才意识到,所谓“协调”不是简单的“和稀泥”,而是要精准计算各方需求的“硬指标”,再寻找“弹性空间”。第二天,我们联合区规划局,发现社区东侧有一块500平米的市政绿地,平时使用率不高,通过“临时用地审批”可以改造为“共享活动空间”,同时将邻里中心的部分功能(如老年食堂、社区医院)与企业的配套设施(如员工餐厅、健康管理中心)错时共享。最终方案出台后,企业拿到了800平米的扩展空间,原住民的活动需求也得到满足,连区里都把这个案例作为“产城融合弹性设计”的范本推广。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难点,往往不在“是非判断”,而在“分寸拿捏”;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如何创造共赢”。正如培训中一位老干部分享的:“青年干部要当‘解题者’,不当‘传声筒’。传声筒只会说‘上面要求这样’,解题者会想‘怎么让上面要求和基层实际接得上’。”三、思想之变:从“完成任务”到“创造价值”的觉醒培训期间,有一次“蹲点调研”任务,我被派到城郊结合部的福兴社区,这里是典型的“半城半乡”区域,既有商品房小区,又有拆迁安置区,还有保留的自然村。我跟着社区主任老周走访了3天,印象最深的是见到了78岁的王奶奶。她住在安置区的一楼,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孙子上初中。第一次敲门时,她正蹲在厨房洗青菜,水笼头滴着水,地上湿哒哒的。老周轻声说:“王奶奶膝盖不好,去年摔过一跤,社区给申请了防滑垫,她嫌麻烦不用。”王奶奶拉着我的手说:“闺女,我不缺吃穿,就想有个说话的人。前几天楼下张阿姨搬走了,现在连个唠嗑的都没有。”那天晚上,我在调研日记里写道:“社区的‘民生台账’上,王奶奶的信息是‘独居老人,健康状况良好,已纳入定期走访名单’。但现实是,她需要的不是每月一次的走访,而是每天能有半小时的陪伴;不是物质帮扶,而是情感联结。”这让我想起自己平时做的“民生工作”——逢年过节送米面油,填表格时勾选“已关怀”,却很少真正坐下来听群众说“心里的话”。老周看出我的触动,说:“小陆,咱们做基层工作,不能只看‘有没有’,要问‘好不好’;不能只算‘数据账’,要算‘人心账’。”培训结束前的总结会上,学员们分享了各自的“改变清单”:有人说“以后下社区要少带笔记本,多带马扎”;有人说“写方案前要先问群众‘这个对你们有用吗’”;我则在本子上写:“从今天起,把‘群众没意见’换成‘群众有获得感’,把‘任务完成率’换成‘需求满足度’。”四、能力之问:在“本领恐慌”中锚定成长路径21天的培训,也让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本领恐慌”。在“数字治理”专题课上,大数据中心的工程师演示了“城市体征码”系统:通过整合公安、民政、环保等12个部门的数据,社区可以实时监测“独居老人24小时未出门”“商铺消防通道堵塞”等预警信息,而我所在的街道,目前还在用Excel表格手动统计人口信息;在“应急处突”模拟演练中,当“暴雨导致地下车库积水”的场景出现时,我第一反应是“联系物业排水”,而正确的流程需要同时启动“风险区域人员转移”“交通管制协调”“舆情信息上报”等多线操作,我漏掉了关键的“信息同步”环节,导致“模拟伤亡人数”超标;在“政策解读”辩论赛中,当对方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17条”精准反驳时,我才发现自己对最新政策的学习还停留在“看标题”的阶段。这些“能力缺口”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青年干部的不足: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导致政策执行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践经验的广度不够,遇到复杂问题时“只会用老办法”;数字思维的灵敏度不够,面对新技术时“既怕出错又怕麻烦”。培训结束那天,班主任说:“青年干部的成长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这次培训不是终点,而是你们重新出发的起点。”五、结语: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奔赴使命回到街道的第一天,我做了三件事:一是把办公室的“便民服务台账”从“事项完成表”改成“效果反馈表”,每完成一项服务,都要请群众打分并提建议;二是主动申请加入街道“数字治理专班”,跟着技术人员学习如何操作“基层治理一体化平台”;三是带着社区工作者重新走访了福兴社区的12户独居老人,这次没有带表格,只带了笔记本,认真记录他们的“微需求”——王奶奶想要一个能随时按响的“紧急呼叫器”,张爷爷想学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李阿姨希望社区能组织“夕阳红读书会”。21天的培训,于人生长河不过一瞬,却在我心里种下了三颗种子:第一颗是“站位更高”,明白基层工作是“国之大者”的“最后一公里”,每一件小事都连着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储能系统调度策略优化技术报告
- 食堂采购定点合同范本
- 门诊药师聘用合同范本
- 项目期限劳动合同范本
- 贵阳租赁叉车合同范本
- 推动绿色技术深度融合方案
- 白内障复明活动协议书
- 门店消杀服务合同范本
- 门店门窗定购合同范本
- 装车出货鉴定合同范本
- 中控ECS-700学习课件
- 2017修订《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
- 抚顺顺特化工有限公司2000吨-年原甲酸三甲酯、1000吨-年DL-泛解酸内酯、200吨-年S-氰醇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2023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11.1)-2.10分布的其他特征
- 网约车巡游出租车专题培训课件
- 微笑的力量课件
- 2023年西南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课件
- 江苏省社会组织网上办事系统-操作手册
- CNC机加工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