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摘要摘要:目的:探究大学生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关系。方法:以396名福州市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身体监视量表、自我分化量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为研究工具,测量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及生活满意度水平。使用SPSS23.0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结果:①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水平处于中等偏上;②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的是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总分及其与人融合、情绪反应性维度;③专业类别、年级、户口所在地等变量在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总分及各维度、生活满意度上差异不显著;④自我客体化与自我分化总分及其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绪反应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情感断绝没有显著性关系,自我客体化能够显著预测自我分化程度,解释量为13%;⑤自我客体化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⑥自我分化及其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分化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水平,能解释生活满意度16.8%的方差变异;⑦自我客体化对生活满意度的效应中有22.5%是直接效应,77.5%是通过中介变量自我分化来的中介效应起作用的。结论:自我客体化对自我分化和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在自我客体化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大学生可以通过降低自我客体化,进而使自我分化水平上升来提高生活满意度。【关键词】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生活满意度
前言外貌、身材在衡量女性的自我价值中占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信息中看到许多身有关女性身材、外貌有关的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听到对于他人外貌的议论,对于男性来说,在评价一个不认识的女性时,经常会以外貌为标准,而女性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逐渐开始在意自己的身材、外貌,用一种第三方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身体,而忽视自己的主观感受,即自我客体化,高自我客体化的个体表现为,自尊水平更低,更多的身体羞愧和不满意感以及焦虑和抑郁,从而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1]。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外貌、身材在男性的自我价值中也变得重要起来,社交媒体上也有了越来越多男性身体的照片,例如品牌的代言,也都基本上选用颜值、身材都良好的男明星,而大多数的男性也开始越来越在意自己的相貌、身材,节食、化妆等也不仅仅只出现在女性当中,客体化理论提出之始是针对于西方白人女性,国内关于自我客体化的研究对象也基本都是女大学生,孙青青(2016年)认为客体化理论适用于我国的男女大学生[2],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指导性作用。大学是个体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之前大多数个体生活在一种宠爱的环境中,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安排好,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也基本上未曾与社会有所接触,从而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心理发展上面有所缺陷,影响个人的发展与成长。Bowen系统里,自我分化是将自己的理智和情绪分开来,自我分化低的个体表现出对他人的高依恋,努力取悦别人,分化高的个体则能够更好的独立自主,只有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人才能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游刃有余,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生活满意度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可以用来做为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3]。已有研究指出,自我分化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自我分化对心理健康同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选用生活满意度的原因是生活满意度不仅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同时还反映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状况以及质量,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生活实践、社会支持等,内因包括自尊,抑郁,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等[3],而自我客体化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探究其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可以丰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有效的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一些建议。1文献综述1.1自我客体化1.1.1自我客体化的定义客体化理论是由Fredrickson和Roberts在1997年提出的,最早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白人女性。理论受到西方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女性在经历各种各样的客体化经历后,会直接或通过自我客体化来影响心理健康。体现在性客体化的生活环境可以让女性以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身体自我,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评价的客体,称为自我客体化。1.1.2自我客体化的研究现状1.1.2.1国外对自我客体化的研究现状EliseCarrotte,JoelRAnderson(2018年)对特质自我客体化和人格特质关系做了一个系统的回顾,结果表明,自我客体化的人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神经质、完美主义和自恋,并提出了对客体化的研究都是从横断面进行的,没有进行纵向研究,而且被试也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没有扩充到其他群体[4]。LaurensVangeel,LauraVandenbosch,StevenEggermont(2018年)等人从纵向上研究了青春期到成年期的多维自我客体化,他们认为由于外表在浪漫和性吸引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我客体化更容易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发展,深入研究了客体化三个组成部分:内在化、外表重于能力、身体监控之间之间的纵向联系方向[5]。1.1.2.2国内对自我客体化的研究现状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客体化理论提出之始的对象就是女性,受此限制,国内目前关于自我客体化的研究对象基本都是女大学生,探讨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以及社交媒体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此类的研究主要有,杨蕾,徐华女(201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客体化媒体信息的影响,从而会导致自我客体化水平的上升[6]。于文鼎(2016年)修订出了符合本土女性的自我客体化问卷,但对于其是否适合男性持谨慎态度,并指出可以使用《身体监视量表》进行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7]。孙青青(2016年)认为客体化结论适用于我国的男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会使他们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外部焦虑,导致进食障碍和抑郁;自我客体化高的女性会表现出更多的对别人性客体化注视,对身体的关注大于外貌[2]。莫玲君、胡军生(2017年)认为文化通过对女性自我价值感、自我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女性的自我客体化,从而对女性的身体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7]。朱丽(2018年)的研究表明自我客体化与自尊和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身体能力自我在自尊对自我客体化与幸福感中介效应中起调节作用[1]。张帆、钟年(2018年)详细介绍了客体化的测量方式,并提出了未来客体化的研究应从文化差异、性别趋同和配对研究三方面综合探讨[9]。1.2自我分化1.2.1自我分化的定义自我分化是Bowen家庭治疗系统里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分化有两种过程:一种是指理智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分化;另一种是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也即个体与原生家庭的分化[11]。分化水平高的个体表现为高度的独立自主,能够以目标为导向,有清晰的价值观和信念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既不过分疏远,也不过分亲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分化水平低的个体则无法客观的思考,缺乏自主能力,对他人表现出高依恋,努力取悦于他人,在情绪上与家人或他人高度融合,使得他们的思维被情感所支配,很少能理性的思考。1.2.2自我分化的研究现状1.2.2.1国外对自我分化的研究现状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了自我分化对个体心理功能的影响,如较高水平的自我分化能够预测心理成熟度和婚姻满意度(Skowron&Friedlander,1998),较低的分化水平与心理疾病(Skowron,2000)、分离焦虑、特质焦虑、社会焦虑(Pe-leg,2002,2005)、人际关系问题(Skowron,2000)、心理幸福感(Bohlander,1999)正相关[11]。FlorinVancea(2012年)确定了自我分化与因子三元组(焦虑、抑郁、自我满足)和情商之间的相关性,从自我立场的分化来描述心理成熟的过程[10]。1.2.2.2国内对自我分化的研究现状国内近年来有关自我分化的研究有增加,但总体来看依然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的相关研究。吴煜辉(2010年)对我国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有情绪波动,更容易因他人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立场,更依赖父母朋友,并且自我分化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自己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敏感4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11]。姚玉红、刘亮、赵旭东(2011年)认为,我国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女大学生更好,自我分化程度和自尊水平也更高,且高自我分化者心理健康状况也更好,女生由于自尊水平低,更易因不成熟的自我分化而体验到更多的情绪和心里困扰[12]。郑勤(2013年)自我分化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冲突知觉对自我分化有显著的负相预测作用[13]。吉杰(2013年)认为自我分化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适应性均呈显著正相关[14]。黄思思(201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分化、压力知觉、应对方式及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并且自我分化和不同应对方式在压力知觉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15]。唐海波、胡青竹(2015年)认为自我分化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可以减少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16]。徐英哲(2015年)认为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希望和职业同一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17]。何博强(2015年)通过提高自我分化水平,可以帮助大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8]。陈建梅(2015)自我分化对外显自尊与师生疏离感关系部分起中介作用,而对内隐自尊与师生疏离感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19]。邓林园等(2015年)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恋爱冲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恋爱冲突解决模式的关系中也起完全中介作用[20]。曹娟、安芹(2016年)认为个体与父母、恋人、同伴的关系亲密性越高,自我分化越高,与冲突则呈负相关[21]。1.3生活满意度1.3.1生活满意度的定义生活满意度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ShinD.C.和JohnsonD.M.于1978年提出,他们认为生活满意度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认知和评估。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自己生活情况的综合判断,它对人们的情绪体验以及生活目标的确立有很大的影响。1.3.2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现状1.3.2.1国外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Pavot(2008年)等人认为生活满意度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稳定的特性相关,如外向性和神经质[22]。Friedman(2012年)等人认为生活满意度是许多重要结果的重要预测分子,如身体和心理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23]。BrianK.Millera,,SuzanneZivnuskab,K.MicheleKacmara(2019年)研究了几种生活满意度的性格预测因子,结果表明:自恋优越感和自尊是生活满意度的显著预测因子[24]。1.3.2.2国内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王宇中、时松和(2003年)编制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共有6个项目,前5项的每1项都可以作为该方面的客观生活满意度,5项分数相加除以5位客观生活满意度,最后1项为主观生活满意度,客观生活满意度分数加上主观生活满意度分数为个人生活满意度总分[25]。魏文选(2012年)王宇中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河南省两所高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生活比较满意,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主观生活满意度[26]。石美玲(201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积极生活事件、心理弹性都分别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7]。李璐(2016年)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人口学变量上与性别、对学校的满意度、家庭情况,就业前景等方面有显著差异[28]。代文文(2017年)对亲子依恋、人际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在年级、是否独生两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人际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9]。
2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2.1问题提出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面对选择时,总是把选择权交给别人,甚至有些时候别人的决定跟自己想法不一样也还是会去同意,他们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会为了取悦别人而忽视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不同于高中,大学是一个人离开父母走向独立的过程,有些人可能会由于对父母的过度依赖而导致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有所不适,从而降低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大学也是追求美的开始,大学生对于外貌也会逐渐重视起来,一些大学生可能会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好看而去节食、减肥从而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旨在探究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从而能够给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提供一些建议。2.2已有研究不足关于自我客体化的研究,客体化理论最早是针对于西方白人女性而提出的,客体化理论包含性客体化和自我我客体化,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关于自我客体化的研究,但却相对较少,并且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是女大学生,而孙青青(2016年)等人的研究表明客体化理论对于我国的男大学生同样适合,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包含男女大学生,解决了以往研究对象较为狭隘的不足。2.3研究意义2.3.1理论意义目前国内关于自我客体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基本都是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很少把研究对象扩大到整个大学生,目前的研究只有涉及到自我分化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但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涉及,本文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探讨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是否对其有影响,丰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范围。2.3.2实践意义大学也是个体开始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一些大学生可能会不太适应这种独立的过程从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本研究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进行研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探讨自我分化和自我客体化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对学校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3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3.1研究假设(1)自我客体化在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自我分化在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生活满意度在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4)自我分化总分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客体化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与自我客体化存在显著负相关。(5)自我分化在自我客体化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起着中介作用。3.2研究方法3.2.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福州市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网上发放问卷的方法,回收426份,有效问卷396份。3.2.2研究工具量表1:自我分化量表采用由吴煜辉等人修订的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量表四个维度的项目负荷在0.403-0.68之间,分半信度在0.677-0.819之间,同质信度在0.684-0.851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6.量表2:自我客体化量表采用客体化身体意识量表(OBCS,BodySurveillancesubscaleofObjectifiedBodyConsciousnessscale,McKinley&Hyde,1996)中身体监控分量表(theBodySurveillancesubscale)来测量自我客体化,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量表3;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王宇中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共6道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4周重测信度在0.69~0.84之间。
4研究结果4.1大学生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4.1.1自我客体化的总体状况对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做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客体化的平均值31.57,高于理论上的中性值28,,说明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较高,在生活中,他们可能会更为在意自己的外表,而忽略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外表打扮上。4.1.2自我分化的总体状况对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表1自我分化的描述性统计平均值
M标准差
SD均分
M与人融合33.538.2053.35自我位置19.184.0583.84情感断绝25.185.6984.2情绪反应性19.004.6173.17自我分化总量表96.8917.4733.59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均分(M/Item)是3.59,高于理论中值3.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对待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冷静的去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人融合维度的均分为3.35,低于理论中值3.5,说明大学生不太愿意与人交往,自我位置维度的均分为3.84,高于理论中值3.5,说明大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情感断绝维度的均分为4.20,高于理论中值3.5,说明大学生在和父母和他人的交流中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不易受别人影响,情绪反应性维度的均分为3.17,低于理论中值3.5,说明大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容易受影响。4.1.3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表2生活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平均值
M标准差
SD客观生活满意度4.3200.440主观生活满意度4.6001.138生活满意度8.9181.324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为8.918,高于理论中值8,说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客观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为4.32,高于理论中值4,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为4.6,高于理论中值4。4.2人口学变量在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结果4.2.1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4.2.1.1性别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自我客体化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下表。表3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男女TM±SDM±SD自我客体化28.82±7.97632.48±7.690-4.070*注:*P<0.05由表可知,性别在自我客体化上主效应显著(p<0.05),男性的自我客体化水平要低于女性的自我客体化水平。4.2.1.2其他方面比较分别以年级、是否独生、专业、户口所在地为自变量,探究是否会对自我客体化有影响,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受年级、是否独生、专业、户口所在地的影响不大。4.2.2大学生自我分化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4.2.2.1性别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自我分化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下表。表4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男女TM±SDM±SD与人融合34.47±7.89132.59±2.5002.291*自我位置19.65±4.10018.71±3.9702.316情感断绝25.04±5.74125.33±5.666-0.502情绪反应19.50±4.56818.49±4.6212.176*自我分化总量表98.66±17.53295.12±17.2782.021*注:*P<0.05由表可得,男大学生在与人融合、情绪反应、自我分化总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0.05),而在自我位置和情感断绝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4.2.1.2其他方面比较分别以年级、是否独生、专业、户口所在地为自变量,探究是否会对自我客体化有影响,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总量表及各维度受年级、是否独生、专业、户口所在地的影响不大。4.2.2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分别以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专业、户口所在地为自变量,探究是否会对生活满意度有影响,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说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受此影响不大。4.3大学生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4.3.1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自我分化的关系4.3.1.1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自我分化的相关分析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自我分化各维度的关系见下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自我分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中自我客体化和除情感断绝外的其他三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表5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自我分化的相关关系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感断绝情绪反应性自我分化总量表自我客体化-.363**-.437**-.057-.265**-.361**4.3.1.2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对自我分化的回归分析以自我客体化为预测变量,自我分化总量表及其与自我客体化有相关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可知,自我客体化对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绪反应性、自我分化总量表均有显著性预测作用(P<0.01),它能解释与人融合维度13.2%的方差变异,能解释自我位置维度中19.1%的方差变异,能解释情绪反应性维度中7%的方差变异,能解释自我分化总量表中13%的方差变异。表6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对自我分化的回归分析预测变量因变量R²βt与人融合0.132-0.363-7.742**自我客体化自我位置0.191-0.437-9.637**情绪反应性0.070-0.265-5.463**自我分化总量表0.130-0.361-7.680**4.3.2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4.3.2.1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生活满意的关系见下表,可以看出,自我客体化只和生活满意度总量表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7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关系客观生活满意度主观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自我客体化-.038-.200-.184**4.3.3大学生自我分化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4.3.3.1大学生自我分化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大学生自我分化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见下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8大学生自我分化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关系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感断绝情绪反应性自我分化总量表客观生活满意度.167**.212**.290**.155**.263**主观生活满意度.279**.303**.322**.262**.376**生活满意度.295**.331**.373**.277**.410**4.3.3.2大学生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以自我分化为自变量,生活满意度总量表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由表可知,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对生活满意度总量表的预则效果最好。表9大学生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预测变量因变量R²βt客观生活满意度0.0690.2635.412**自我分化主观生活满意度0.1410.3768.046**生活满意度总分0.1680.4108.928**4.3.3.3大学生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的多元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自我分化各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做自我分化各维度对生活满意度各维度的逐步多元回归,结果见下表。由表可知,自我分化各维度在预测生活满意度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只有情感断绝和自我位置两个因子。表10自我分化各维度对生活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的逐步回归分析因变量选出变量的顺序RR²△R²F值△Fβ生活满意度情感断绝0.3730.1390.13763.70963.7090.319自我位置0.4560.2080.20351.45433.8820.267客观生活满意度情感断绝0.2900.0840.08236.23536.2350.258自我位置0.3300.1090.10424.00710.8710.160主观生活满意度情感断绝0.3220.1040.10145.55845.5580.272自我位置0.4040.1630.15938.24827.8340.2494.3.3大学生自我分化在自我客体化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分析4.3.3.1大学生自我分化对自我客体化和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检验按照温忠麟等人提出的用线性回归来检验中介效应,结果见表14。由表可知,(1)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自我客体化为自变量,回归系数c值为-0.184,显著性p<0.001,回归效应显著;(2)以自我分化为因变量,自我客体化为自变量,回归系数a值为-0.361,显著性p<0.001,回归效应显著;(3)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自我客体化和自我分化为自变量,自我客体化的回归系数b值为0.395,显著性p<0.001,回归效应显著,自我分化的系数c'值为-0.042,不具有显著性,因此自我客体化对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是完全通过中介变量自我分化来影响的,自我客体化对生活满意度有间接效应,由计算得出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比值为0.775,直接效应对总效应的比值为0.225,即自我客体化对生活满意度有22.5%是直接效应,77.5%是中介效应。表11自我分化在自我客体化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分析步骤因变量自变量R²调整R²F值BβSEt1生活满意度自我客体化0.0340.03213.858-0.031-0.1840.008-3.723***2自我分化自我客体化0.1300.12858.978-0.797-0.3610.104-7.680***3生活满意度自我分化
自我客体化0.1700.16640.1810.030
-0.0070.395
-0.0420.004
0.0088.017-0.847***
5讨论5.1自我客体化、自我分化、生活满意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5.1.1自我客体化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女性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当今社会的文化因素所导致,无论是媒体新闻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外貌、身材都是用来衡量一个女性的标准,而女性本身由于受到这个评价标准的影响,也开始逐渐的在意起自己的身材外貌,从而也就导致了女性自我客体化水平较高的趋势。其他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都不显著。5.1.2自我分化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与人融合和情绪反应两个维度上,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可能是因为女性可能会比较感性,更容易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性别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女性可能会更多的被鼓励顺从和依赖,女性对于人际关系的要求会比男性更高,更想要获得重要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在专业方面,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总分及各维度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吴煜辉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情感断绝维度是有显著性差异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文理科专业人数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身教练年度工作计划与客户服务方案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策略解读
- 产品经理晋升总监管理技能培训资料
- AI应用落地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 初级程序员项目进度报告模板
- 保险行业招聘面试流程及保险产品解析
- 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实施方案设计
- 内部控制主管内控信息化建设方案
- AI助理岗前培训全攻略
- 值班经理岗位沟通技巧培训
- 胃瘘后期护理
- 农民素质培训课件
- 小细胞肺癌合并低钠血症诊断与治疗
- 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全套课件
-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培训
- 煤层气开发煤层气开采工程
- 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办法(邮政储蓄)
-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 火车过桥问题新版课件
- 《锂电池用辅助材料 第1部分 金属极耳》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 YS/T 886-2013纯钛型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