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西南大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_第1页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西南大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_第2页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西南大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_第3页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西南大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_第4页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西南大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西南大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项目具体内容一、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十数、非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试商、调商),能规范书写竖式,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规则,具备简单除法应用题(一步计算)的解题经验,初步建立“总量÷每份数=份数”“总量÷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认知;2.能力特点: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分析和小组合作能力,能通过情境提取基础数学信息,但对复杂情境(如两步计算、含特殊条件)的题意解读、数量关系梳理能力较弱,易出现“重计算、轻审题”“混淆实际问题中取近似值的方法(进一法、去尾法)”等问题;3.素养现状:已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和简单推理意识,但应用意识和模型意识有待强化,需通过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解决,实现“从数学知识到生活应用”的迁移,提升基于数量关系的逻辑推理和模型建构能力。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应用意识:能从教材生活情境中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运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步或两步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去尾法”取近似值,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衔接;2.模型意识:通过分析不同类型除法问题,建构“总量÷每份数=份数”“总量÷份数=每份数”的基本数量关系模型,能运用模型解决同类问题,培养结构化思维;3.推理意识:在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策略的过程中,进行合理推断(如“剩余部分是否需要再算一份”),培养基于数学逻辑的推理能力;4.运算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熟练运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确保计算准确,提升运算的熟练度和严谨性。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准确解读题意,梳理一步或两步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2)掌握“进一法”“去尾法”的适用场景,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取近似值方法;(3)能规范书写解题过程(含算式、单位、答句),确保“审题—列式—计算—验证”的完整性;2.教学难点:(1)复杂情境中(如含多余条件、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梳理,突破“找不准核心数量”的问题;(2)区分“进一法”“去尾法”的适用场景,避免机械套用计算结果;(3)两步除法问题中“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逻辑顺序判断。四、教学准备1.教具:(1)多媒体课件(含教材情境图、核心例题完整解析、数量关系示意图、错误案例辨析、生活拓展场景图);(2)磁吸式数量关系模型板(如“总量→每份数→份数”箭头连接卡片)、例题关键信息提取卡;(3)教材核心例题打印件(含“运输货物”“购物优惠”“图书分配”等原文模块);2.学具:(1)学生练习本、直尺、铅笔、橡皮;(2)预习任务单(提前布置:复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解答1道一步除法应用题并标注数量关系);(3)小组探究任务卡(含例题变式练习、数量关系梳理表、取近似值方法对比表)。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旧知唤醒,聚焦问题教师活动:出示教材开篇情境图(原文情境:“某物流公司要运输一批货物,共有360吨,用载重40吨的货车运输,需要几辆货车才能一次运完?”),提问:“同学们,从情境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核心问题是什么?涉及哪些数量关系?该用什么运算解答?”板书算式“360÷40”,邀请学生板演笔算过程,全班评议后追问:“这道题的结果是9,为什么不需要取近似值?如果货车载重是42吨,算式变成‘360÷42’,结果会是什么?实际需要几辆货车?”出示预习任务单中的典型一步应用题(如“学校买来240本图书,每班分30本,能分给几个班?”),引导学生回顾:“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们通常怎么梳理数量关系?”(板书:总量÷每份数=份数)4.过渡提问:“生活中的除法问题不一定都能‘刚好分完’,也可能需要分两步才能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问题解决》,看看如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学生活动:观察情境图,齐声回答:“已知货物总量360吨,每辆货车载重40吨,求需要的货车数量;数量关系是‘货物总量÷每辆车载重=货车数量’;用除法解答。”板演学生规范书写竖式,得出360÷40=9(辆),全班评议确认正确;思考追问问题:“360÷42≈8.57,实际需要9辆货车,因为剩下的货物也需要1辆车运。”回顾预习题,回答:“关键是找到总量和每份数;用‘总量÷每份数=份数’的关系列式。”好奇提问:“两步除法问题是什么样的?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呀?”教材内容对接:聚焦教材开篇一步除法情境,唤醒“总量—每份数—份数”的数量关系认知,通过情境变式(载重从40吨改为42吨)引发对“取近似值”的思考,为后续“进一法”学习铺垫,落实教材“旧知迁移—新知导入”的编写思路。设计意图:.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激活应用意识;.回顾一步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笔算方法,夯实基础,为复杂问题解决搭建桥梁;.情境变式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出“实际问题需结合情况取近似值”的核心需求,激发探究兴趣,落实“推理意识”素养铺垫。教材解读:明确例题,梳理关系教师活动:出示教材核心例题1(原文例题):“某物流公司要运输360吨货物,先用载重42吨的货车运了4次,剩下的货物用载重30吨的货车运,还需要几辆才能运完?”提问:“这道题和导入题有什么不同?有几个已知条件?核心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分几步?为什么?”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提示”:“先算已经运了多少吨货物,再算剩下多少吨货物,最后算剩下的货物需要几辆载重30吨的货车。”3.出示数量关系梳理表(课件展示),示范第一步分析:“我们先找‘已经运的货物量’,已知‘载重42吨’(每份数)和‘运了4次’(份数),所以已经运的量=42×4=168(吨);再找‘剩下的货物量’,总量360吨减去已运的168吨,360-168=192(吨);最后求‘需要的货车数量’,剩下的192吨(总量)÷30吨(每份数)=6.4(辆),实际需要几辆?”4.板书分步算式框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用6辆货车?剩下的0.4辆对应的货物该怎么处理?这体现了什么取近似值的方法?”学生活动:对比回答:“导入题是一步计算,这道题需要两步;有5个已知条件,核心问题是‘剩下的货物需要几辆载重30吨的货车’;因为要先知道剩下多少货物,才能算需要的车辆数。”2.齐读教材探究提示,圈画关键词“先算”“再算”“最后算”。3.跟随教师思路填写数量关系梳理表,计算得出剩下192吨货物,讨论后回答:“6辆货车只能运180吨,剩下的12吨还需要1辆,所以实际需要7辆。”4.明确:“这种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1的方法,叫进一法。”教材内容对接:逐句解读教材例题1的已知条件、隐藏条件和探究提示,拆解两步计算的逻辑顺序,聚焦“进一法”的适用场景,落实教材“分步分析—逻辑建模”的编写逻辑。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对比,让学生明确两步问题的核心是“分步骤梳理数量关系”,培养分析能力;.借助表格和教材提示,引导学生掌握“先求中间量,再求最终量”的解题思路,突破“两步计算顺序”的难点;.结合实际需求理解“进一法”,避免机械计算,强化应用意识和推理意识。探究新知:多维例题,深化方法教师活动:组织小组探究(4人一组),发放任务卡:“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例题2,按照‘提取信息—梳理关系—分步计算—确定取近似值方法’的步骤进行,填写探究表。”(教材例题2原文:“妈妈带了500元去超市买洗衣液,每瓶洗衣液35元,超市促销‘买4瓶送1瓶’,妈妈最多能买多少瓶洗衣液?”)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是否能识别“买4送1”的促销规则(隐藏条件);数量关系梳理是否清晰(总钱数→能买的组数→总瓶数);计算结果如何取近似值(500÷35≈14.28,14瓶能分成几组“买4送1”)。选取2组学生汇报探究过程(实物投影展示探究表):第一组(正确思路):“第一步:500÷35≈14.28,所以不考虑促销能买14瓶(去尾法,因为不够买15瓶);第二步:14÷4=3(组)……2(瓶),3组能送3瓶;第三步:总瓶数=14+3=17(瓶)。”教师追问:“为什么第一步要用去尾法?‘买4送1’的组数怎么计算?”第二组(错误思路):“500÷35≈14.28,14+3=17(瓶),但没说明14瓶如何分组,直接加3瓶。”教师引导全班评议:“这组的结果正确,但缺少关键步骤,谁能补充完整?‘买4送1’的核心是‘每5瓶花4瓶的钱’,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引导另一种思路:500÷(35×4)=500÷140≈3.57,3组共15瓶,花费420元,剩下80元还能买2瓶,总17瓶)出示教材例题3(原文:“学校图书馆有480本故事书,计划分给18个班,每个班分25本,这些书够分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本?”),引导学生独立解答:“这道题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和前两道例题的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例题2,提取信息:“总钱数500元,单价35元,买4送1;核心问题是‘最多能买多少瓶’。”梳理关系:“总钱数÷单价=不促销瓶数,不促销瓶数÷4=赠送组数,不促销瓶数+赠送瓶数=总瓶数。”计算后填写探究表。2.汇报探究结果,回答追问:“第一步用去尾法是因为剩下的钱不够买1瓶;14瓶里有3个4瓶,所以送3瓶。”3.评议错误案例,补充思路:“还可以先算每组(4送1)的花费,再算能买几组,剩下的钱再单独买。”4.独立解答例题3:“先算18个班需要的总本数:18×25=450(本);再比较480和450,480>450,所以够分;不需要用除法,但用到了乘法和比较,是反向的数量关系。”汇报解答过程,确认正确。教材内容对接:完整落实教材3道核心例题的教学要求,涵盖“两步除法+进一法”“一步除法+促销规则+去尾法”“乘法对比+够分问题”,覆盖不同类型的除法应用场景,契合教材“分类建模—多维应用”的编写脉络。设计意图:1).小组合作探究促销类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审题能力,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提取隐藏条件,突破难点;2).展示不同解题思路,拓宽思维视野,让学生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解法”,培养灵活解题能力;3).通过够分问题的反向思考,完善数量关系模型,让学生明白“问题解决需根据题意选择运算”,强化模型意识和推理意识。(四)实践操作:分层练习与方法辨析教师活动:基础练习(对接教材“做一做”):出示习题:“有280千克蔬菜,每筐装35千克,需要几个筐才能装完?”(进一法验证)“一根绳子长190米,做一根跳绳需要3米,最多能做多少根跳绳?”(去尾法验证)“商店运来450箱饮料,每次运50箱,已经运了3次,剩下的每次运40箱,还需要运几次?”(两步除法)要求:“独立解答,标注数量关系和取近似值方法,同桌互查。”方法辨析(课件展示教材“易错警示”模块):出示3个典型错误案例:错误1:“280÷35=8(个),答:需要7个筐。”(混淆进一法和去尾法)错误2:“190÷3≈63.33,答:最多能做64根跳绳。”(去尾法用成进一法)错误3:“450-50×3=300(箱),300÷40=7.5,答:还需要7次。”(两步计算正确,但取近似值错误)提问:“这些解法错在哪里?为什么?结合实际情况说说该用哪种方法?”组织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提升练习(教材拓展题):“某果园收获了680千克苹果,每箱装22千克,准备30个箱子够吗?如果不够,至少还需要几个箱子?”引导学生分步解答:(1)先算680千克需要多少个箱子:680÷22≈30.91(个);(2)比较30.91和30,不够;(3)需要31个箱子,至少再添1个。强调:“这类‘够不够+补多少’的问题,要先算实际需要量,再对比,最后确定补充数量。”、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基础练习,标注:(1)280÷35=8(个),无余数,不需要取近似值;(2)190÷3≈63.33,去尾法,最多63根;(3)(450-50×3)÷40=7.5,进一法,需要8次。同桌互查,纠正错误。小组讨论错误案例,逐一分析:“错误1:280÷35=8,刚好装完,不需要减1;”“错误2:做跳绳剩下的0.33米不够做1根,应该用去尾法,得63根;”“错误3:7.5次表示7次运不完,需要8次,用进一法。”3.独立解答提升练习:“680÷22≈30.91,30个箱子只能装660千克,剩下20千克还需要1个箱子,所以不够,至少再添1个。”汇报解答过程,确认正确。教材内容对接:落实教材“做一做”基础练习、“易错警示”错误辨析、拓展应用题的分层训练要求,通过“纯计算→方法辨析→综合应用”的梯度设计,巩固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强化数量关系建模。设计意图:分层练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基础题巩固核心方法,错误辨析强化易错点,提升题综合应用知识,全面提升应用意识和运算能力;方法辨析让学生主动对比“进一法”“去尾法”的适用场景,总结“有余数时,需结合实际判断是否进一”的规律,突破教学难点;提升题融合“除法计算+够不够判断+补充数量”,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落实“模型意识”素养。深度拓展:模型梳理与生活应用教师活动:组织小组讨论:“回顾今天学习的三类问题,我们总结一下解题步骤和数量关系模型:(1)两步除法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核心数量关系是什么?(2)取近似值方法:什么时候用进一法?什么时候用去尾法?举例说明;(3)特殊场景问题(如促销、够分):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提取隐藏条件?”引导小组整理“问题解决思维导图”,全班交流后总结板书:“解题四步骤:审题(找信息、辨问题)→建模(梳关系、定步骤)→计算(准运算、验结果)→作答(写单位、补答句);取近似值口诀:‘装东西、运货物,剩一点也要进一;买东西、做物品,差一点就用去尾’。”生活应用(教材“解决问题”模块):出示题目:“超市促销,每袋大米重25千克,售价85元,买3袋送1袋。食堂要采购100千克大米,最少需要花多少钱?”引导学生分步解答:(1)先算100千克需要多少袋:100÷25=4(袋);(2)结合促销规则:买3送1,刚好4袋,只需付3袋的钱;(3)计算总价:3×85=255(元)。提问:“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用到了哪种取近似值方法?”4.开放题探究:“请你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编一道含‘进一法’或‘去尾法’的两步除法应用题,和同桌交换解答,并互相检查数量关系梳理是否正确。”学生活动:小组讨论,逐一回答问题:“两步除法先求中间量,再求最终量,核心关系是‘总量÷每份数=份数’;”“进一法用于需要完整单位的情况(如车辆、箱子),去尾法用于不能拆分的情况(如物品、跳绳);”“特殊场景要找隐藏条件(如促销规则、够分需要算总量)。”齐读解题步骤和口诀,在练习本上绘制简易思维导图。3.分步解答生活应用题:“100千克需要4袋,买3送1刚好满足,所以花3袋的钱;关键是结合促销规则,不需要取近似值,但用到了规则分析。”汇报解答过程,确认正确。4.编题交流:“学校组织研学活动,有320名学生,每辆大巴车能坐45人,至少需要几辆大巴车?如果每辆大巴车租金800元,一共需要花多少钱?”(320÷45≈7.11,进一法得8辆,8×800=6400元)同桌交换解答,互相检查:“数量关系是‘总人数÷每车人数=车辆数,车辆数×租金=总费用’,用了进一法,正确。”教材内容对接:落实教材“模型梳理”“解决问题”“实践编题”的拓展要求,通过思维导图、口诀总结、分步解题、自主编题,深化对解题方法和数量关系的理解,体现教材“知识内化—应用创新”的编写理念。设计意图:1.思维导图和口诀总结,让解题步骤和方法更直观易懂,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强化模型意识;2.生活应用题融合促销规则和乘法计算,培养综合运用能力,落实应用意识;3.自主编题让学生从“解题者”转变为“出题者”,深化对数量关系和取近似值方法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推理意识。拓展延伸:知识迁移与生活实践教师活动:1.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对接教材“拓展延伸”):“任务一:完成教材练习册中‘问题解决’模块的习题(8道),要求标注解题步骤、数量关系和取近似值方法;”“任务二:和家人一起调查家里每月的电费(单位:元),假设每度电价格是0.56元,计算每月用电量(保留整数);如果计划每月用电量减少10度,能节省多少钱?”“任务三:预习下节课‘整理与复习’,尝试梳理本单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和‘问题解决’的核心知识点,绘制单元思维导图。”知识迁移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相关的问题解决,如果遇到‘乘法+除法’的三步问题(如‘买3箱牛奶,每箱12盒,每盒4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能分几盒?’),该怎么解答?核心思路是什么?”3.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教材的三类核心例题,掌握了除法问题解决的关键:一是准确审题,提取有效信息(包括隐藏条件);二是梳理数量关系,建立‘总量—每份数—份数’的模型;三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取近似值方法(进一法、去尾法)。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希望大家课后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解决更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活动:记录课后任务,明确要求:“练习册要标注步骤和方法,调查电费要和家人合作,预习要绘制思维导图。”思考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