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理工学院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理工学院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理工学院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理工学院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理工学院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理工学院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A.肌糖原 B.呼吸酶 C.血红蛋白 D.血浆蛋白2.将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离体蛙坐骨神经膜外,在某一位点给予适宜电刺激,观察到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其中第一次发生的偏转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据图分析,刺激位点只能位于b点右侧B.电流表第二次偏转的方向与第一次相同C.图中所示b点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D.若提高溶液中K+浓度,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增大3.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A.甲状腺 B.性腺 C.脊髓 D.脑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脱落酸在果实成熟过程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B.赤霉素诱导植株长高,属于可遗传变异C.促进果实成熟的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可产生D.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能催化α-淀粉酶的合成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种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协调B.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不会引起内环境的稳态失衡C.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可能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D.内环境的温度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代谢6.某绿色植物的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AB段表示光线很弱,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B.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呼吸不断增强C.B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D.A点代表黑暗条件下,绿色植物无氧呼吸强度7.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科学家在康复患者体内检测到了病毒特异性了细胞和病毒特异性抗体,进一步研究发现,特异性T细胞主要针对病毒的蛋白,且特异性T细胞相对数量和特异性抗体浓度相关性如图所示,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该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新冠病毒的抗原参与B.康复患者体内存在记忆细胞,不会再次感染新冠病毒C.S蛋白可作为新冠疫苗开发的候选目标D.特异性T细胞数量与特异性抗体浓度呈正相关8.(10分)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就会引发哮喘B.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C.过敏原首次引起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D.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释放来治疗哮喘二、非选择题9.(10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群落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其原因主要是______(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3)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下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10.(14分)截至2021年11月29日,我国已完成24.99亿剂次的新冠疫苗免费接种。为加强免疫,我国还于2021年10月启动了“第三针”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灭活的新冠病毒制成的疫苗相当于_______,接种后人体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该反应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主要依靠两个信号的刺激,这两个信号是_______。(2)接种第三剂次加强针,其目的是使人体产生_______。接种新冠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答出两点)。(3)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如稳定剂等)会对少数人造成刺激,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_______。11.(14分)凤丹是一种油用牡丹,因其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亚麻酸含量超过40%,被称为“液体黄金”。实验人员以凤丹种子为实验对象,探究吲哚乙酸、赤霉素和乙烯利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种子萌发率=(发芽种子粒数/实验种子总粒数)×100%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浓度单位为mg/L)处理S1S2S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名称CK乙烯利赤霉素吲哚乙酸浓度0100200400600100010020040060010001002004006001000(1)本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2)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作用,其优点是_________(至少答两点)。(3)据表分析,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凤丹种子萌发所起的作用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具体表现为_________。(4)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对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效果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乙烯利,吲哚乙酸对凤丹种子萌发起_________作用。(5)科学家发现在凤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同时存在多种植物激素,这说明_________。12.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图1中CD段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2)图2中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图2中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3)就图2中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该细胞处于_______分裂的______期,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和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据此答题。【详解】A、肌糖原存在于肌肉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故选D。2、C【解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详解】A、据图分析,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离体坐骨神经上,即两电极在反射弧上,且电流表发生了两次偏转,图中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右电极先兴奋,所以刺激位点位于b点右侧或者a和b点之间靠近b点的位置,A错误;B、因为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所以到达两极的时间不同,故电流表第二次偏转的方向与第一次相反,B错误;C、图中所示表示b点处于兴奋状态,b点的膜电位为内正外负,C正确;D、提高溶液中K+浓度,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相同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不变,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不变,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A【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脊髓和脑是神经中枢。【详解】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激素的作用特点:只能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原因是只有靶细胞或靶器官上存在相应的受体。4、C【解析】赤霉素能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从而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通过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抑制种子萌发。【详解】A、脱落酸主要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错误;B、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属于不可遗传变异,B错误;C、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能合成促进果实成熟的乙烯,C正确;D、赤霉素能诱导α-淀粉酶的合成,但无法催化α-淀粉酶的合成,有催化功能的物质是酶,D错误。故选C。5、B【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及各种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现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A正确;B、内环境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紊乱也会引起内环境的稳态失衡,B错误;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可能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C正确;D、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而温度的变化会对酶的活性造成影响,因此,内环境的温度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D正确。故选B。6、C【解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图中A点表示呼吸速率,B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点表示光饱和点。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图中A点光照强度为0,只能进行呼吸作用,AB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但是仍然小于呼吸作用,A错误;B、光照强度的变化主要影响光合速率,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增强,B错误;C、B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C正确;D、A点代表黑暗条件下,绿色植物有氧呼吸强度,D错误。故选C。7、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特异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特异性抗体的浓度不断增加。【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特异性T细胞主要针对病毒的蛋白”,所以该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新冠病毒的抗原参与,A正确;B、记忆细胞有一定的寿命,且新冠病毒可能发生变异,所以即使康复患者体内存在记忆细胞,也可能会再次感染新冠病毒,B错误;C、S蛋白作为新冠病毒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作为新冠疫苗开发的候选目标,C正确;D、从图中可以看出,特异性T细胞数量与特异性抗体浓度高度正相关,D正确。故选B。8、C【解析】过敏反应属于一种免疫能力过高即过于敏感的免疫失调病,它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过敏原与附着于某些细胞(如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引起该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详解】A、由分析可知,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不会引发哮喘,A错误;B、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B错误;C、过敏原首次引起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C正确;D、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1).次生(2).群落中植物对光的利用更充分(3).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4).光逐渐减少(5).S3【解析】据图1分析,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先增加接着减少,后保持相对稳定;据图2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样方面积增加,物种数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则,样本面积大小顺序一般为草本<灌木<乔木,则调查草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1;调查灌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2;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详解】(1)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①(草本灌木阶段)相比,③(针阔混交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2)据图分析,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他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3)图2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种--面积”相应曲线。据图2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样方面积增加,物种数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则乔木选取方法面积较大,则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样方法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区分群落演替的类型,理解垂直结构提供群落的光能利用率,掌握样方法的调查方法,属于中档题。10、(1)①.抗原②.病原体与B细胞的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传递(2)①.记忆细胞和抗体②.抗体具有时效性;新冠病毒发生变异(3)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解析】1、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小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专门抗击新冠病毒的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一旦病毒进入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裂解相应的靶细胞。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小问1详解】用灭活的新冠病毒制成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过程;体液免疫中B细胞的活化主要依靠两个信号的刺激,这两个信号是病原体与B细胞的直接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传递。【小问2详解】接种第三剂次加强针,相当于刺激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其目的是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接种新冠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其原因可能是: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数量过少,抵抗该病的能力弱;抗体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等。【小问3详解】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点睛】本题以新冠疫苗为背景,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并能运用术语分析作答。11、(1)激素的种类和浓度(2)①.催熟(或促进果实成熟)等②.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3)①.不同②.低浓度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抑制种子萌发(4)①.大于②.抑制(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解析】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生长发育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小问1详解】据表格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为种子萌发率。【小问2详解】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小问3详解】据表格和柱状图可知,乙烯利浓度为S4时萌发率最大,小于S4的浓度都促进作用弱,大于S4的S5浓度起抑制作用,据此可知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凤丹种子萌发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即低浓度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抑制种子萌发,表现出两重性。【小问4详解】据表格和柱状图可知,S2与S7、S3与S8、S4与S9、S5与S10、S6与S11相比,S7-S11种子萌发率高于S2-S6,说明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对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效果大于乙烯利。吲哚乙酸处理后,与对照组(S1)相比,萌发率降低,据此可知吲哚乙酸对凤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小问5详解】科学家发现在凤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同时存在多种植物激素,这说明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实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干表格和柱状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