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篇章阅读•《前赤壁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千载以来这篇文章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先看原文,如下所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写下的,在这之前经历了一百多天的“乌台诗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都会在他所写的《前赤壁赋》里有所反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时的他,距乌台诗案的惊魂未定不过两年,从朝堂上的礼部郎中沦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闲职,形同流放。长江的烟波浩渺中,他举酒属客,听洞箫呜呜,在水与月的对话里,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困境的自我救赎,也沉淀出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人生哲学。《前赤壁赋》绝非简单的山水游记,而是一个文人在命运重击下,用文字剖开灵魂,与天地、古今、自我对话的哲学结晶,其中每一个字词都浸润着他对人生的深刻叩问与通透领悟。一、面对困境,直面人生“无常”的痛彻体悟苏轼的哲学思考,始于对人生“无常”的直面。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分水岭,此前他少年得志,二十一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赞誉让他春风得意,朝堂之上虽有党争波澜,却始终是文坛与政坛的双重新星。而一夜之间,弹劾的奏章如雪片般飞来,“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罪名险些让他身首异处,最终虽免一死,却被削去官职,贬至黄州。这种从云端跌落泥沼的巨大落差,让他对生命的脆弱与世事的无常有了最痛彻的体悟,而这份体悟,尽数融入《前赤壁赋》的字里行间。这份对无常的体悟,在赤壁夜游的场景中愈发鲜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不过是表象,内心的波澜早已在客的洞箫声中显露无遗。客“倚歌而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正是苏轼内心郁结的外化。当客直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时,说出的正是苏轼的心声——昔日朝堂上的壮志凌云,如今都化作黄州城头的寒鸦暮鼓,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微末存在,这种强烈的渺小感与无力感,是他被贬初期最真实的精神状态。他曾在给友人李端叔的信中写道:“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这种被亲友疏远的孤独,与赤壁之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苍茫形成呼应,让他不得不直面人生最核心的困境:当外在的功名、地位、人脉尽数失去时,生命的价值究竟何在?二、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面对这份“无常”的困境,苏轼没有陷入沉沦,而是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为自己搭建起精神的避难所。他以水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核心观点,这绝非简单的道家思想借用,而是他在苦难中咀嚼出的生命智慧。从“变”的角度看,人生如流水奔涌,转瞬即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就像他自己,昨日还是朝堂重臣,今日已是戴罪之身,世事的更迭远比想象中迅疾;但从“不变”的角度看,水虽流却未曾消失,月虽有盈虚却始终存在,“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个体的生命或许短暂,但承载生命的天地永恒,融入天地的精神亦可不朽。这种辩证思维,是苏轼对人生困境的主动解构。他深知,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变”的抗拒与对“永恒”的执念——执着于功名的稳固,便会在贬谪中崩溃;执着于生命的长久,便会在衰老中焦虑。而赤壁的水与月告诉他,“变”是世界的常态,“不变”是精神的选择。就像当年赤壁之战中,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何等雄姿英发,如今却只留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慨叹,功名霸业的“变”如此迅速;但他笔下的“大江东去”,却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文学精神的“不变”如此持久。这种认知让苏轼明白,外在的得失荣辱皆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独立,才能在无常的人生中站稳脚跟。三、立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生命践行之道基于“变与不变”的认知,苏轼进一步提出了“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生命价值观,将哲学思考从认知层面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当客仍沉浸在“哀吾生之须臾”的愁绪中时,他豁然开朗:“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份感悟,是他在黄州生活的真实写照。被贬之初,他“闭门却扫,收拾魂魄”,在黄州城东的东坡开垦荒地,躬耕劳作,从“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日常中,体会到自然馈赠的珍贵。在黄州,他不再是那个“峨冠博带”的苏轼,而是“东坡居士”——清晨荷锄下地,傍晚与农夫闲话,春日煮新茶,秋日酿美酒。他在《东坡八首》中写道:“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这份对生活的热爱,正是“共适清风明月”的生动实践。他发现,当人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功名利禄时,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月,都能成为生命的滋养。清风无需购买,明月无需索求,只要有一颗通透的心,就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份精神的财富,远比金银珠宝更可靠,也更持久。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让他从“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卑中走出,找到了“吾与子之所共适”的生命共鸣——人与天地、与他人的连接,不在于身份地位的匹配,而在于精神层面的共享。四、确立“随缘自适”的处世哲学苏轼的人生哲学,还包含着“随缘自适”的处世智慧,这在《前赤壁赋》中“放浪形骸之外”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放浪”并非放纵不羁,而是摆脱世俗规范的束缚,顺应内心的本真。乌台诗案让他看清了朝堂的倾轧与人性的复杂,也让他彻底放下了对仕途的执念。在黄州,他不再关心朝堂的党争胜负,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冤屈与否,而是“寄蜉蝣于天地”却不悲叹,“渺沧海之一粟”却不自卑。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这种“不足介意”的淡然,正是随缘自适的体现。这种智慧,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接纳。他接纳自己被贬的命运,却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接纳生命的短暂,却努力让生命绽放光彩。在赤壁夜游中,他“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与客的对话中化解愁绪,在水与月的启迪中坚定信念。这种“自适”,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是在遭遇挫折后依然保持内心通透的智慧。就像他在《定风波》中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是人生的常态,晴日是偶然的恩赐,无论是风雨还是晴日,都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正是“随缘自适”的最高境界。五、那种超越苦难的永恒力量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展现的人生哲学,最终凝聚为一种“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外在的加持,而是源于内心的觉醒——从对“无常”的焦虑,到对“变与不变”的通透;从对“功名”的执着,到对“清风明月”的珍视;从对“命运”的抱怨,到对“随缘自适”的践行。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证明,人生的苦难并非终点,而是精神升华的契机。就像赤壁的江水,历经千年的冲刷,依然奔腾不息;苏轼的精神,历经千年的沉淀,依然滋养着后人。文末“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场景,正是这种精神超越的生动写照。愁绪已散,心结已解,剩下的是对生活的坦然与对未来的从容。此时的苏轼,不再是那个被贬黄州的戴罪官员,而是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哲人。他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丰盈。千年之后,当我们再读《前赤壁赋》,依然能被其中的哲学思考所震撼。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同样会遭遇“人生无常”的困境,同样会有“哀吾生之须臾”的焦虑。而苏轼告诉我们,面对困境,不必沉沦;面对无常,不必恐慌。就像赤壁的水与月,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本质;变的是世事,不变的是内心的坚守。只要我们能像苏轼那样,以通透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就能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力量,在无常的人生中,活出不朽的精神。这,正是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重要字词和用法一、重要字词(一)实词1.属:举酒属客(zhǔ,劝请、劝酒)2.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面对,引申为“驾着”)3.渺:渺沧海之一粟(miǎo,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4.卒: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zú,最终、终究)5.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享有)6.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yí,遗弃、脱离)7.固:固一世之雄也(本来、原本)8.既:七月既望(已经,“既望”指农历十六)(二)虚词1.之:(1)纵一苇之所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3)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其:(1)其声呜呜然(代词,代指箫声)(2)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此处虽非赋中句,赋中“其”多表指代,如“其声”“其色”)(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那些,赋中“盈虚者如彼”之“者”可类比)3.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转折连词,却)(2)扣舷而歌之(修饰连词,表动作状态)(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顺承连词,不译)4.以:(1)挟飞仙以遨游(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2)举匏樽以相属(连词,表目的,来)二、重要古汉语用法(一)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起舞、使……哭泣)2.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3.名词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向西、向东)4.形容词作名词: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清澈的江水;“流光”,流动的月光)(二)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修饰“万顷”,应为“凌茫然之万顷”)(2)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者”修饰“客”,应为“有吹洞箫之客”)2.判断句:(1)固一世之雄也(“也”表判断)(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也”表判断)3.倒装句(状语后置):(1)相与枕藉乎舟中(“乎舟中”为状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为状语,后置)4.被动句: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训练设施购买合同范本
- 贵州砂石运输合同协议
- 集团与子公司合同范本
- 集体山地流转合同范本
- 菜鸟驿快递合同协议书
- 基于效益评价视角下软件上市公司商业模式的深度剖析与优化策略
- 基于政策计量学的知识产权政策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探究
- 四模考研数学真题及答案
-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的LSTM模型在股票价格预测中的深度研究与应用
- 2025医疗耗材行业市场分析及制造投资与发展报告
- 教学宝猴王出世课件
- 新版2025年GCP临床试验伦理规范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贵州综合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考试经典试题及答案一
- 2025至2030年中国金属镁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苏超”现象:文化破圈、城市崛起与青年力量的融合交响-2026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素材积累与实战训练
- 小儿高热惊厥的教学课件
- 知道智慧树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设计实践满分测试答案
- 广州医科大学《英语阅读(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漳州里民宿管理暂行办法
- 汾酒顶账协议书范本
- 容量规划优化-洞察及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