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新闻与传记社会实践选修课件_第1页
2025 新闻与传记社会实践选修课件_第2页
2025 新闻与传记社会实践选修课件_第3页
2025 新闻与传记社会实践选修课件_第4页
2025 新闻与传记社会实践选修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课程定位:为何要在2025年开设这门课?演讲人01课程定位:为何要在2025年开设这门课?02核心模块:新闻实践与传记写作的“双轨训练”03实践路径:从“纸上计划”到“落地成果”的全流程指南04案例启示:那些“踩过的坑”与“挖到的宝”05总结与展望:做“时代的记录者,人心的连接者”目录2025新闻与传记社会实践选修课件各位同学:欢迎走进“新闻与传记社会实践”选修课课堂。作为从事新闻教育与传记写作指导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坚信:真正的新闻与传记,不是书斋里的文字游戏,而是扎根现实的生命对话;真正的实践能力,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双脚沾泥、双眼见光、双手握笔的“活功夫”。2025年,当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当个体叙事的价值被重新发现,这门课的意义已超越“技能训练”——它是我们理解时代、记录时代、参与时代的一把钥匙。接下来,我将从课程定位、核心模块、实践路径、案例启示与成长展望五个维度,为大家展开这门课的全貌。01课程定位:为何要在2025年开设这门课?1时代背景:从“记录宏大”到“关注个体”的叙事转向2025年的传播生态已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态让“人人都是记录者”成为现实,但碎片化传播也导致“深度叙事”的缺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普通人的生命史、奋斗史开始被看见——社区里的老匠人、外卖骑手的“接单日记”、乡村教师的30年坚守……这些被传统新闻“忽略”的个体故事,正在成为时代的微观注脚。我曾带学生参与某社区“口述史计划”,一位85岁的退休工人说:“我这辈子没当过英雄,但在车间修了40年机器,带过28个徒弟——这些事,我想让孙子知道。”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新闻与传记的实践,本质上是在搭建“个体”与“时代”的桥梁。1时代背景:从“记录宏大”到“关注个体”的叙事转向1.2能力需求:从“会写”到“会观察、会共情、会判断”的进阶传统新闻教育常陷入“技巧至上”的误区:学生能熟练掌握“倒金字塔结构”,却读不懂采访对象欲言又止的沉默;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消息稿,却抓不住事件背后的社会肌理。传记写作更甚——若缺乏对人性的洞察、对史料的考据能力,很容易沦为“流水账”或“溢美之词”的堆砌。2025年的媒体从业者需要的是“复合型实践能力”:既要有新闻人的敏锐(快速捕捉新闻点)、传记作者的耐心(深挖细节),还要有社会观察者的清醒(判断事件的公共价值)。这门课的目标,就是让大家在“做中学”,把这些能力转化为肌肉记忆。3课程目标:三维度培养“有温度的记录者”基于上述背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可概括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掌握新闻采写的核心规范(如真实性原则、伦理边界)、传记写作的基本范式(如口述史、评传的区别)、融媒体时代的呈现技巧(图文+视频+数据可视化);能力目标:具备独立完成“选题策划-田野调查-文本写作-多平台传播”全流程的实践能力,尤其强化“深度对话”(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细节挖掘”(从日常对话中提取关键信息)、“价值判断”(筛选有公共意义的个体故事)三大能力;素养目标:培育“记录即责任”的职业伦理(如保护隐私、拒绝片面)、“共情而不煽情”的叙事态度(理解传主但保持客观)、“用故事连接人心”的传播意识(让个体经验引发群体共鸣)。02核心模块:新闻实践与传记写作的“双轨训练”1新闻实践:从“发现新闻”到“传播价值”新闻实践是本课程的“基础模块”,重点训练大家对“新闻性”的把握与“深度报道”的实操能力。具体分为四个子环节:1新闻实践:从“发现新闻”到“传播价值”1.1选题策划:如何从“日常”中挖出“非日常”?选题是新闻实践的起点,也是最易卡住的环节。我常对学生说:“好的新闻选题,要么回应社会痛点(如‘社区养老服务缺口’),要么呈现认知反差(如‘00后乡村兽医的返乡日记’),要么记录时代切片(如‘城中村拆迁前的最后一次庙会’)。”训练方法:每周开展“选题头脑风暴”,要求每人提交3个选题,附“新闻点说明”(为什么值得报道?涉及哪些人群?可能的难点是什么?);结合“2025民生热点”(如青年就业、银发经济、县域文旅),引导学生关注“小切口、大背景”的选题(例如:从“社区咖啡摊”看青年返乡创业生态);强调“在地性”: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圈入手(学校周边、家乡社区),因为熟悉的环境更容易发现被忽略的细节。1新闻实践:从“发现新闻”到“传播价值”1.1选题策划:如何从“日常”中挖出“非日常”?2.1.2深度采访:如何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采访是新闻的“生命线”,但很多学生常陷入“问答式采访”的误区——拿着提纲照本宣科,结果只得到表面信息。关键技巧:前期准备:采访前必须做“背景功课”(如查传主的社交动态、所在行业的基本数据),避免问“你觉得自己工作辛苦吗”这类无效问题;建立信任:用“共同经验”拉近距离(比如采访外卖骑手时,聊“我上次点单超时,骑手还专门道歉”),用“具体细节”激发回忆(“您昨天送的最后一单是几点?客户住几楼?”);1新闻实践:从“发现新闻”到“传播价值”1.1选题策划:如何从“日常”中挖出“非日常”?追问艺术:当采访对象说“还行吧”时,要追问“具体是哪些方面让您觉得‘还行’?有没有哪件事让您印象特别深?”;当对方情绪激动时,要沉默倾听,等情绪平复后再问“当时您心里在想什么?”我曾带学生采访一位因工伤致残的快递员,最初他只说“公司赔了钱,现在挺好”。后来学生翻到他朋友圈里一张“女儿生日”的照片,问:“您受伤后,最担心的是不是没法陪女儿长大?”这句话让他红了眼眶,最终讲述了“每天练习用左手抱孩子”的真实故事——这才是新闻最打动人的细节。1新闻实践:从“发现新闻”到“传播价值”1.3新闻写作:如何让“事实”有温度?新闻写作不是“事实的罗列”,而是“用故事讲事实”。核心原则:结构清晰:消息稿可用“倒金字塔”(最重要的信息在前),深度报道则需“场景化开头”(如“5月12日清晨6点,王师傅的早餐车准时停在幸福巷口,蒸笼里的包子热气模糊了他眼镜片”);细节为王:用具体场景代替抽象描述(“社区老人排队领物资”改为“78岁的张奶奶踮着脚,把皱巴巴的老年卡举过头顶,嘴里念叨‘我家老头子走得早,就盼着这口热乎饭’”);平衡客观:引用多方信源(当事人、旁观者、专家),避免“一面之词”;涉及敏感话题时,用“据XX部门统计”“XX学者指出”替代主观判断。1新闻实践:从“发现新闻”到“传播价值”1.4融媒体呈现:如何让新闻“活起来”?2025年的新闻传播已进入“全媒时代”,单一文字报道很难触达受众。本环节重点训练“多媒介表达”能力:01图文:用信息图呈现数据(如“社区老年人口年龄分布”),用照片捕捉关键场景(如“采访对象工作时的手部特写”);02视频:拍摄3-5分钟的短视频,重点呈现“故事高潮”(如“老匠人最后一次打磨木梳”);03互动:通过H5页面设置“你身边有类似故事吗?”话题,鼓励读者留言,形成传播闭环。042传记实践:从“记录生平”到“解码生命”传记写作是本课程的“进阶模块”,与新闻实践形成互补——新闻关注“事件”,传记关注“人”;新闻追求“时效性”,传记追求“纵深度”。2传记实践:从“记录生平”到“解码生命”2.1传主选择:什么样的人值得写?传主的选择直接决定传记的价值。我常提醒学生:“传记不是‘好人好事记录’,而是通过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折射某个群体、某个时代的特征。”筛选标准:独特性:有特殊经历(如“参与过三次大阅兵的退伍军人”“从农村到城市的三代移民”);代表性:能反映某类群体的共同经验(如“90后全职爸爸”“县城陪读妈妈”);矛盾性:人生有转折或冲突(如“从国企下岗到创业成功的个体经营者”“放弃大城市回到乡村的‘逆行者’”)。2传记实践:从“记录生平”到“解码生命”2.2资料挖掘:如何还原真实的“立体人生”?传记的真实性依赖于多维度的资料佐证。方法路径:口述资料:至少进行3次深度访谈(每次2小时以上),录音并整理成文字稿,标注“传主情绪变化点”(如提到某段经历时声音哽咽);实物资料:收集传主的老照片、书信、工作笔记、获奖证书等,这些“物证”往往能补充口述的模糊之处(比如一张1998年的工资条,能佐证传主对“物质匮乏年代”的记忆);旁证资料:采访传主的亲友、同事、邻居,交叉验证关键事件(如“传主说‘创业第一年亏了20万’”,需向合伙人确认金额是否准确);背景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如《XX县志》)、行业报告(如《2025年个体工商户发展白皮书》),将传主的个人经历嵌入时代背景(例如:“传主1985年南下打工”需关联“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流动政策”)。2传记实践:从“记录生平”到“解码生命”2.3叙事策略:如何让传记“可读又可信”?传记写作最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于学术(像“生平年表”),要么过于煽情(像“心灵鸡汤”)。关键技巧:主线贯穿:确定传记的核心主题(如“坚守”“转型”“代际传递”),所有内容围绕主线展开(例如写“乡村教师”,可围绕“30年如何应对教学条件变化”展开,而非罗列每年教了多少学生);场景重现:通过细节描写还原关键场景(如“1992年冬夜,李老师举着煤油灯,在漏风的教室给学生补数学,粉笔灰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棉袄上”);人物弧光:呈现传主的成长与变化(如“从刚毕业的热血青年,到经历多次调岗后的沉稳校长,他始终保留着‘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学校开门’的习惯”);2传记实践:从“记录生平”到“解码生命”2.3叙事策略:如何让传记“可读又可信”?适度评价:传记作者不是“法官”,而是“观察者”。对传主的选择(如“放弃稳定工作创业”),可引用他人评价(“同事说他‘太冒险’,妻子却认为‘这才是他’”),而非直接下结论。2传记实践:从“记录生平”到“解码生命”2.4伦理边界:传记写作的“不可逾越之线”传记涉及他人隐私,必须坚守伦理底线:客观中立:避免因个人偏好夸大或贬低传主(如不能因欣赏传主的创业精神,就忽略其经营中的违规行为);知情同意:所有内容需经传主(或其家属)审阅,敏感信息(如疾病、家庭矛盾)需明确标注“经传主同意公开”;隐私保护:对无关人物(如传主的子女)使用化名,对关键信息(如具体住址、银行账号)做模糊处理;文化尊重:对传主的宗教信仰、地域习俗保持敬畏(如采访少数民族传主时,需提前了解其文化禁忌)。010203040503实践路径:从“纸上计划”到“落地成果”的全流程指南1前期准备:组建团队与工具清单实践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协作”的艺术。团队组建:4-6人一组,成员需互补(如有人擅长采访、有人擅长写作、有人擅长视频剪辑);工具准备:录音笔(备用电池)、摄像机(三脚架)、采访本(建议用活页本,方便整理笔记)、调研问卷(针对群体传主)、背景资料包(行业报告、地方志等);风险预案:提前考虑“采访对象临时爽约”“关键资料丢失”“天气影响外采”等突发情况,制定替代方案(如联系传主的亲友代访、用手机云备份资料)。2实施阶段:田野调查与资料整理田野调查是实践的“核心战场”,需把握“三心”:耐心:一次采访往往只能得到表层信息,需多次回访(我曾带学生采访一位老中医,前两次他只聊“药方”,第三次聊到“文革期间被批斗仍坚持抄方”,才挖出核心故事);细心:记录时不仅要记“说了什么”,还要记“怎么说的”(如“提到儿子时,她手指绞着衣角,声音突然变轻”);公心:对不同信源的矛盾信息(如传主说“当年是主动辞职”,同事说“是被劝退”),需进一步核实(查看档案、找第三方佐证)。资料整理需建立“分类档案”:口述资料:按主题分类(如“成长经历”“关键事件”“人生感悟”);2实施阶段:田野调查与资料整理实物资料:扫描成电子版,附文字说明(如“1978年的高中毕业证,照片边缘有折痕,推测曾被随身携带”);旁证资料:整理成“观点对比表”(如“亲友A认为传主固执,亲友B认为传主坚持原则”)。3成果输出:从“原始素材”到“传播产品”实践的最终成果不仅是一篇报道或一本传记,而是“可传播的内容产品”。基础成果:800-1500字的新闻稿(或1万字左右的传记文本),要求结构完整、细节生动、逻辑清晰;扩展成果:制作3分钟短视频(重点呈现故事高潮)、信息图(如“传主人生时间轴”“新闻事件关联数据”)、互动长图(用问答形式梳理关键信息);传播路径:通过学校公众号、本地社区平台、短视频账号发布,鼓励传主及其亲友转发,形成“当事人-记录者-公众”的传播链条。04案例启示:那些“踩过的坑”与“挖到的宝”案例启示:那些“踩过的坑”与“挖到的宝”4.1新闻实践案例:《社区“银发直播间”:60岁奶奶的新媒体实验》这是2024年学生团队的实践成果。最初选题是“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情况”,但采访中发现某社区几位奶奶自发组建了“银发直播间”(教年轻人做传统糕点)。学生及时调整方向,通过跟踪拍摄一个月,记录了“第一次直播紧张忘词-学习剪辑软件-粉丝破万”的全过程。成功经验:灵活调整选题,抓住“反差感”(老年人与新媒体的碰撞);用“关键节点”串联故事(第一次直播、粉丝突破1000、收到外地粉丝的拜师信);结合数据增强说服力(“直播间累计观看量12万,带动社区糕点店月销量增长30%”)。案例启示:那些“踩过的坑”与“挖到的宝”4.2传记实践案例:《王师傅的36把铁锤:一位铁路养路工的40年》这是2023年学生为一位退休养路工写的传记。最初学生只关注“修铁路”的工作日常,后来通过整理老照片(发现王师傅每年生日都和铁锤合影)、采访同事(得知他曾用铁锤救下坠落的同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