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培养选修课件_第1页
2025 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培养选修课件_第2页
2025 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培养选修课件_第3页
2025 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培养选修课件_第4页
2025 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培养选修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的核心内涵与现实价值演讲人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的核心内涵与现实价值实践场域的建构与动态评估机制分层递进式动机培养策略体系动机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深层归因32025年背景下的现实价值目录2025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培养选修课件引言:为何要关注新闻与传记的学习动机?作为一名从事新闻传播与传记文学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常在课堂上观察到这样的矛盾现象:学生刷社交媒体时能连续几小时追踪热点新闻,却对教材中精心选编的新闻作品提不起兴趣;他们为短视频里的"网红人生"热泪盈眶,却在阅读《苏东坡传》《邓小平时代》等经典传记时昏昏欲睡。这种"碎片化信息狂欢"与"深度文本疏离"的反差,本质上是学习动机的断裂——当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娱乐性成为主导,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考的动机被消解了。2025年,随着媒介融合进入深水区,新闻与传记作为"记录时代、书写人生"的两大文本载体,其学习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积累,更在于培养信息辨析力、历史洞察力与人文共情力。但这些高阶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机之上。本课件将围绕"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培养"这一核心,从内涵解析、现实困境、培养策略到实践评估,展开系统性探讨。01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的核心内涵与现实价值1学习动机的本质界定与类型划分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学习行为的内部心理动力系统,包含三个核心维度: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1)指向性:明确"为什么学"(如了解社会、提升认知、满足兴趣);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2)强度性:决定"投入多少"(如浅层浏览与深度研读的精力差异);在新闻与传记学习中,动机可分为三类:工具性动机:为完成课程任务、通过考核或提升写作能力而学习;认知性动机:因好奇事件真相、探究人物命运逻辑而产生的求知欲;价值性动机:基于对"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等社会功能的认同,形成的深层学习动力。(3)持续性:影响"能学多久"(如短期任务驱动与长期价值认同的区别)。2新闻与传记的特殊性对动机培养的独特要求与小说、诗歌等文学文本相比,新闻与传记的"真实性"特质构成了动机培养的底层逻辑:(1)新闻的时效性与公共性:要求学习者关注"当下",理解新闻作为"历史初稿"的记录价值,动机需从"围观热点"转向"解析社会";(2)传记的历时性与个体性:需要学习者跨越时空,从传主的人生轨迹中提炼普适性经验,动机需从"猎奇故事"转向"共情成长"。以我指导学生分析《南方周末》2023年"新年献词"为例:最初学生仅关注"金句",但当我引导他们对比2003年、2013年同期献词,梳理"改革""希望""普通人"等关键词的演变后,学生开始主动查阅当年社会事件,动机从"找好词好句"升级为"观察时代精神图谱"。这印证了:新闻与传记的学习动机培养,必须立足其"真实记录"的本质,才能实现从表层兴趣到深层动力的跃迁。0232025年背景下的现实价值32025年背景下的现实价值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修订)》明确将"新闻与传记阅读"列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辨析新闻的真实性,评价传记的价值取向"。在信息过载的2025年,培养新闻与传记学习动机至少具备三重意义:信息素养层面:对抗"后真相"时代的信息焦虑,提升"去伪存真"的辨析能力;人文素养层面:通过传记中的个体命运与新闻中的群体记忆,建立"个人-社会-历史"的联结认知;职业素养层面:为未来从事媒体、教育、公共管理等职业的学生,奠定"客观记录""深度叙事"的专业基础。03动机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深层归因动机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深层归因根据我2024年对3所高校120名选修学生的问卷调查,学习动机弱化的具体表现为:010203042.1学生层面的表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回避"(1)认知偏差:63%的学生认为"新闻就是凑字数的报道""传记就是美化的流水账",对文本的专业价值存在误解;(2)兴趣断层:仅21%的学生能持续阅读3000字以上的非虚构文本,短视频"15秒高潮"的刺激模式削弱了深度阅读耐力;(3)价值模糊:45%的学生表示"学这些对找工作没帮助",工具性动机占比过高,而认知与价值动机不足。2教学层面的制约:从"内容灌输"到"方法缺失"1传统教学中存在三大误区,进一步抑制了动机生成:2(1)重知识轻体验:过度强调新闻要素(5W1H)、传记类型(自传/他传)等知识点,忽视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温度";3(2)重分析轻实践:习惯用"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框架拆解文本,却很少引导学生自己采访写新闻、为身边人写小传;4(3)重共性轻个性:统一的阅读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差异——有人对科技新闻感兴趣,有人偏爱人物传记,一刀切的要求容易引发抵触。3深层归因:动机系统的"动力源"缺失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激发需要"需求-目标-反馈"的闭环。新闻与传记学习中,这一闭环常出现断裂:1需求端:学生未意识到"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隐性需求与新闻传记学习的关联;2目标端: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匹配(如要求大一学生分析复杂的调查性报道,远超其能力范围);3反馈端:评价方式单一(仅靠论文或考试),缺乏即时、具体的正向反馈(如发表学生作品、举办传记故事分享会)。404分层递进式动机培养策略体系分层递进式动机培养策略体系基于"动机发展由低到高、由外到内"的规律,可构建"认知唤醒-情感共鸣-价值内化"的三阶培养策略,每一层级既独立又衔接,最终形成稳定的内部动机。1第一阶:认知唤醒——打破误解,建立"我能学"的信心认知唤醒是动机培养的起点,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新闻与传记的正确认知,消除"难""无聊"的刻板印象。1第一阶:认知唤醒——打破误解,建立"我能学"的信心背景解码:让文本"活"起来新闻教学中,引入"新闻生产全流程"模拟:组织学生分组完成"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编辑",亲身体验新闻如何从线索变成稿件。例如,我曾让学生报道校园"旧书置换会",有小组发现活动背后是"00后"的环保意识觉醒,最终写出的新闻稿被校报录用,极大激发了他们对新闻价值的理解。传记教学中,采用"时间轴+关键事件"分析法:以《富兰克林自传》为例,让学生用时间轴标注传主的职业转折、重大选择,再结合18世纪北美社会背景,理解"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的关系,避免将传记简化为"成功学鸡汤"。1第一阶:认知唤醒——打破误解,建立"我能学"的信心难度分级:从"踮脚够到"到"自主攀登"01根据学生能力设计三级阅读任务:初级任务:阅读短新闻(500字内)或人物小传(1000字内),完成"事件六要素"表格;02中级任务:对比阅读同一事件的两篇新闻(如《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对某科技成果的报道),分析角度差异;0304高级任务:选择一位传主(可自定),撰写2000字的"微型传记",要求包含3个关键事件及传主的心理动机分析。通过"低门槛启动-逐步加码"的设计,学生能在每一步获得"我能完成"的成就感,进而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052第二阶:情感共鸣——激活体验,培养"我想学"的兴趣情感共鸣是动机从"被动"转向"主动"的关键。新闻与传记的"真实性"恰好为情感联结提供了天然桥梁。2第二阶:情感共鸣——激活体验,培养"我想学"的兴趣人物共情:从"他者"到"同类"新闻教学中,聚焦"新闻中的人":例如分析《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报道的《一个代课教师的自白》,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职业困境、教育理想,讨论"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传记教学中,开展"传主对话"活动:让学生以书信形式与传主"交流",如给《苏东坡传》中的苏轼写一封信,谈谈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理解。这种代入式写作能打破时空隔阂,让学生感受到传主的真实情感。2第二阶:情感共鸣——激活体验,培养"我想学"的兴趣时代联结:从"文本"到"生活"新闻教学可结合"年度十大新闻",让学生采访长辈,记录他们对同一事件的记忆(如"2008年汶川地震",对比90后教师与00后学生的认知差异);01传记教学可延伸至"身边的传记":鼓励学生为父母、祖辈写"家庭小传",记录他们的工作变迁、人生选择。当学生发现"普通人的故事同样值得书写",传记的意义就从"名人史"回归到"众生相"。02我曾带学生为社区老人撰写口述传记,一位学生在后记中写道:"奶奶讲她年轻时当赤脚医生的故事,我才明白'奉献'不是课本上的词,是她走烂的27双胶鞋、保存了40年的药箱。"这种情感联结,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发学习动机。033第三阶:价值内化——认同意义,形成"我要学"的自觉价值内化是动机培养的终极目标,需帮助学生将新闻与传记学习与个人成长、社会责任感联结,形成"为理解社会而学""为记录时代而学"的深层动力。3第三阶:价值内化——认同意义,形成"我要学"的自觉职业认同:锚定"未来的我"对计划从事媒体行业的学生,引导其关注新闻的"公共性":分析调查性报道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如《南方周末》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促成收容制度废除),理解"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社会的观察者与推动者";对非新闻专业学生,强调传记的"成长参照":例如《乔布斯传》不仅讲述创业故事,更揭示"失败-反思-迭代"的普遍成长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第三阶:价值内化——认同意义,形成"我要学"的自觉社会参与:从"学习者"到"记录者"组织"校园新闻社",鼓励学生定期采写校园动态,向校刊、公众号投稿;开展"社区记忆计划",与街道合作记录拆迁老社区的故事,整理成《XX社区口述史》;举办"新闻与传记创作展",将优秀作品结集出版或线上展示。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文字也能影响他人、记录历史",学习动机就从"完成任务"升华为"承担责任"。2023年,我指导的学生团队完成的《城中村改造中的老店记忆》系列报道,被区政府收录进《城市更新文化保护案例集》,学生们在总结中写道:"原来我们学的不仅是写作,更是在守护城市的文化基因。"这种价值认同,正是动机内化的最佳体现。05实践场域的建构与动态评估机制1多元实践场域的搭建(2)校园场域:依托校报、广播站、公众号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作品发表渠道;(3)社会场域:与媒体、社区、博物馆合作,开展"暑期新闻实践""口述史采集"等项目。(1)课堂场域:设置"新闻工作坊""传记写作沙龙",开展模拟采访、文本细读、创作互评;动机培养不能仅靠课堂,需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场域:2动态评估体系的设计评估应服务于动机激发,采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1)过程性记录:建立学习档案,收录阅读笔记、采访提纲、修改稿、作品发表证明等,直观呈现进步轨迹;(2)多主体评价:学生自评(反思学习收获)、同伴互评(作品优缺点分析)、教师点评(重点关注动机变化);(3)发展性反馈:避免简单打分,而是用具体评语引导动机提升,如"你在采访中主动挖掘事件背后的民生问题,这种社会关怀正是新闻学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