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练习(10月)七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道2分,共60分)1.“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2.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勋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考古发现可知()A.勋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该遗址是世界上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C.勋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 D.该遗址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A.等级秩序的确立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4.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河姆渡骨耜河姆渡猪纹陶钵半坡彩陶盆河姆渡遗址稻谷A.早期人类起源B.原始农耕生活C.远古炎黄联盟D.早期国家产生5.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A.证明黄帝发明了独木舟 B.印证了传说都不可信 C.证明神农发明了陶器 D.印证传说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6.“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系统。”以下遗址能印证“旱作农业系统”的是()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 D.良渚遗址7.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8.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据此推断,北京人()A.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懂得狩猎和采集C.已经会使用和保存火 D.学会农耕和纺织9.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如右图所反映的先民所处的流域是()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D.珠江流域10.数据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11.2024年7月,在“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中,展出了辽宁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具有“龙”形的考古成果。据此可知()A.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万年 B.“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C.中华文明区域间前后相继 D.“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12.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A.中国 B.俄国 C.印度 D.埃及13.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学会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烧烤食物,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14.“一位叫放齐的酋长推举尧的儿子丹朱,尧马上表示,丹朱“顽凶”不可用;又一位叫谨兜的举荐共工……尧与大家反复相商,又用各种办法考察了舜的德行,才将舜立为尧的继任人。”这反映出()A.禅让制“选贤举能” B.“公天下”推行困难 C.世袭制逐渐确立 D.分封制开始流行15.下列彩陶片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的大河村遗址,这些色彩绚丽图案丰富的彩陶片反映出先民()A.物质生活丰富B.形成部落联盟 C.兴趣爱好广泛D.观察自然现象)16.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2070年是()A.公元前21世纪初B.公元前20世纪初C.公元前21世纪末D.公元前20世纪末17.从周文王开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亲戚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这是为了A.加强王权,君主专制B.“以藩屏周”,巩固疆土C.打击贵族,增强国力D.结束割据,中央集权18.西周初年分封时,周公问姜太公“何以治齐”,太公说:“举贤而上功。”而当姜太公间何以治鲁时,周公说:“尊尊而亲亲。”治理齐、鲁两国理念的不同说明A.分封制开始走向衰落B.齐鲁两国矛盾尖锐C.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D.周王室的权威下降19.《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A.西周初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B.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C.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D.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20.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代表个、十、百、千、万的数字,还记录了多种疾病,涵盖后世的内、外、妇产、小儿等科,见于卜辞的治疗方法有艾灸、按摩等,卜辞记载当时还有“小疾臣”的官职,专门管理医药疾病事务。这些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商代A.甲骨文是医学专著B.社会秩序和谐稳定C.科技已有较大进步D.数学成就领先世界21.右侧是依据甲骨文制作的表情包。这反映出甲骨文①是刻写在龟甲上的文字②记载了商周时期的历史③已使用象形等造字方法④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A.①②B.②③C.③4D.①④22.下面图片中的信息,反映的主题是A.中国汉字,源自甲骨B.中原文明,丰富多彩C.青铜文明,灿烂辉煌D.远古音韵.源远流长23.三星堆考古使古代青铜器成为今年的网红。对下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A.体现中华文化领先世界B.说明青铜铸造水平最高C.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反映王公贵族世袭特权24.西周建立后,充斥着神话幻想色彩的商代兽面纹已不再是青铜器纹饰的主题,纹饰艺术以朴实无华、简洁明快为趋势,其形状所表现的神话式宗教力量也在明显递减。这种变化A.反映出商周文化的断层B.推动了器物功能的完善C.适应了政治变革的需要D.体现了宗教力量的衰退25.出土于陕西临潼的文物西周青铜利簋,腹内有4行33字(如图),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经过。下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此文物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的B.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C.此文物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D.此文物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26.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D.加快了民族的交融27.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时期,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材料表现的是A.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B.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C.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D.铁器牛耕的全面推广28.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D.土地兼并的加剧29.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30.绣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绣葛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战争。此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竟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B.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C.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D.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0分;33题16分;共40分)31。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曾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吧!(14分)[看遗物——寻元谋人踪迹](1)从上图可以看出,研究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什么?(2分)[观图片——访北京人遗址]某同学查找资料时保存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图片,下面是关于北京人的两幅图片。(2)仔细观察图一中的北京人复原头像。请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说出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点。(4分)(3)图二为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根据图二,你能说出当时火的用途有哪些吗?火的使用对古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4分)(4)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原因有哪些?(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如图1)(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A处和B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2分)材料二:(如图)(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2和图3分别展示了哪种类型的房屋?其中,图2展示的是哪种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3分)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大意;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自远古时代以来,中华大地各族交错杂居,频繁接触交流,消除了彼此小的差别而趋向大的一致,逐渐演化形成一个民族,也就是后世的华夏族。)(3)依据材料三,分析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分)传说中哪两位人物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因此被后人尊崇为什么?(3分)33.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6分)[制度创新]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1分)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1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1分)它有什么特点?(2分)[感悟启迪]材料三材料四(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 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史记·殷本纪》(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夏朝、商朝被推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1分)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发展变化材料五:如图材料六:平王立,东迁于雄(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4)根据材料五,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成就。(2分)这些成就有何意义?(2分)(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平王东迁洛色标志着哪一历史时期的开始,(1分)并指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状况。(3分)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练习(10月)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道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DDBDBCCBBDAAA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B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