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_第1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_第2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_第3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_第4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高一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乔叶《宝水》等5部长篇小说获奖

每次回老家,乔叶趁着空就使劲儿地东跑西跑,主要是去那些传统形态相对完整的村庄。看多了就

想写小说,想写一个跟当下的乡村现实有密切对话关系的长篇小说,《宝水》应运而生小说中的村里有

一眼泉水,泉眼状如元宝,得名宝水泉,村名就叫宝水村小说以《宝水》为书名,深层所指是宝贵的人民

力量。村里人都怀揣着对幸福生活的热望努力向前他们的精气神儿是《宝水》的灵魂。在对乡村持续

体察的过程中,乔叶深切感受到了生活是创作的宝水"。

①中国作家网:从最初的青春美文,到散文写作,再到写小说成为作家,回顾整个写作生涯,《宝水》

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你自身、包括你的文学创作有何意义与影响?

乔叶:我写过诗歌,写得一般,写过散文,也很平庸,但我特别爱写,爱尝试,文体上还写过非虚构作

品。《宝水》可以说是我个人目前最成熟也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说满意,其实也是阶段性的。刚写

完觉得很好,搁置一段时间重读重看,就会意识到各种问题,也算是作家的自我要求吧,总会有阶段性的

发现和总结。《宝水》修改了很多遍,每改完一遍都比上一版好一点。直到第六次修改,我还和责编说,

应该再修改一版。综合各方面建议、读者反馈和自我审视,肯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更细致更完美,每

读一遍都想动笔再精进。

②中国作家网:你对自己故乡的情感,历经了从淡薄到浓厚的变化,这似乎是每一个远行之人都要

面对的问题。你如何理解故乡与世界的关系?年岁渐长愈发思乡心切,这是一种精神与情感上的必然

回归吗?

乔叶:我对故乡的情感,并不是一个淡薄到浓厚的过程。即便是淡薄,也是自以为然。年轻的时候

不自知,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机会和阅历去发现、懂得,也没有从文学意义上重新审视对故乡的感情。

我土生土长在河南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睁开眼就处在乡村中,乡村是我对外界最初的认识,它就

是原初的一个自洽的世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文学是精神的故乡,故乡是生长

的文学生长既意味着向上生长也意味着向下扎根,这也是我多年之后在写作中慢慢回味出来的。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宝水》中的村庄虽然是行政级别上最小单位,在我看来却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希望在这个小

村庄里,从文学层面对自我来时路、对故乡生活经验达成一种总体性的观照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年

岁渐长愈发思乡心切,必然属于精神与情感上的回归。

③中国作家网:你曾说《宝水》的创作过程有这样一个阶段,面对大量现实素材,沉浸在这个既虚且

实的小村中,很是茫然焦虑。落实到写作中,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乔叶:创作前进行素材积累的时候,用了七八年时间来跑村"和"泡村"。"跑村就是拓展素材的广

度,尽量多地去不同的村子走访,积累乡村样本。"泡村"就是长期深扎,注意和观察某几个村庄。这期

间大量鲜活的乡村经验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鲜活而生动。

有一个阶段陷入到这些素材中,感觉无从下手。该怎样去处理?用什么形式进行文学创作?确实

比较茫然。后来静下心去思考这些问题,还是决定从结构入手有主人公成长变化的心理结构,有人物

群像的故事结构,有村庄的地理结构。我发现关键在于时间结构。时间是一个主轴,怎么把它定下来?

考虑到是一个小村庄,有漫长的过去,也有久远的未来,我决定以切片式的重现来打造即乡村的一

年四季。当我确定了这个结构的时候,焦虑就消散了。大的框架敲定,解决了创作中的一大难题。

④中国作家网:不久前你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并进行了《宝水》意大利语的版权签约仪式。你认为

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有着怎样的联系?涉及到对外输出方面,中国文学哪些特质

更被看重?

乔叶: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就我个人体验来说,目前中国文学的对外输出越来越活跃,

存在度越来越高。前些天我还在南京参加了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有很多汉学家、翻译家到场,中国

文学作品和作家日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包括中国的茅盾文学奖。

能够感受到,他们特别希望知道中国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对我们当下具有时代气息的故事,当下中

国人的生存状态,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有着强烈的了解的渴望。这其实是一种双向聚合一边是外界

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和期待,一边是中国文学以其东方美学的独特性走向世界。

S中国作家网:?

乔叶:我最近在写一系列关于北京的随笔。散文因为相对篇幅短,比较容易完成,断断续续一直在

写着。后期主要创作方向还是小说,乡村题材也会有。但是像写《宝水》这样以一个村庄为主体的小说,

暂时不会涉及

乡土其实是密切地融入我们的生活的,我写一个城,写一个乡村的人来到城市又回去,这算城市小

说还是乡土小说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所以我可能不会被城市或者乡村这样的概念所局限

更深地表达人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感情,探察并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下一阶段的创作方向。

(摘编自《乔叶〈宝水》: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叶回老家时喜欢观察那些传统形态相对完整的村庄,这是她创作长篇小说《宝水》的一个重要

动因。

B.乔叶写过诗歌、散文等,但《宝水》是其目前最成熟、最满意的长篇小说,对其文学创作的意义重大

C.乔叶认为,人在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会对故乡的情感淡薄而在年长时必然在精神与情感上回归

故乡。

D.乔叶以个人的亲身体验说明,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文学作品和作家日益受到外国

关注。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中,提问者先简要回顾了乔叶的整个写作生涯,不仅使问题的提出顺理成章,也拉近了与受访者

的心理距离。

B.②中,提问者你对自己故乡的情感,历经了从淡薄到浓厚的变化"的断言失之偏颇,因而遭到了受

访者的否认。

C.③中,答语的结尾焦虑就消散了大的框架敲定,解决了创作中的一大难题"回应了提问,问答照

应紧密。

D.这篇访谈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借助问答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展现了长篇小说《宝水》从创作到获奖

的全过程。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小说的标题"宝水"一语双关,既是村名,也①。自从有了想要写《宝水》的意念后,乔叶到

各地去采风时也特别注意去看乡村,她称之为"跑村"。江西、甘肃、贵州等地的村庄跑过,江南的很富底

的村庄也跑过,河南的如豫东、豫西这些村庄也都跑过,目的是②。在"跑村"的同时,她还重视

"泡村"———比较专注地跟踪两三个村近年的变化,如豫南信阳的都堂村、老家豫北太行山里的大南坡村

等,为的是开掘素材的深度。③,"泡村"是纵。在跑村和泡村的纵横交织中,能时时感受到新

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多元力量

4.根据上下文,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来并阐述理由。(4分)

5.结合材料,谈谈你从乔叶创作《宝水》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关于写作的启示。(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碑史鑫

这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具体来说,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立在村前的南山上。

关于树的故事已经很老了,至少有八十年了。但那棵树,那棵柏树,越长越高,四季。站在树

下,必须仰望,才能看见不断向天空延伸的树梢。

故事的主角,是我大姑。

小伙伴问我:"您大姑叫啥?"

"她没名。"我回答

"没名?俺不信,没名还认定为烈士?"

"真的没名,我大姑牺牲的时候,才六个月,还没来得及起名。"

那么,她就是无名烈士了?"

"当然不是。她是我大姑,我亲大姑!"我有点儿急眼了

我气呼呼赶回家,跟父亲谈及此事,我问父亲:"我大姑是怎么牺牲的?"父亲并未立刻作答,而是点

燃一根烟,吧嗒吧嗒抽了起来,我把那烟雾缭绕的形态暗暗地比作硝烟弥漫。

我也是听你爷爷讲的。由于汉奸通风报信,你爷爷所在的连队遭到鬼子追击。你奶奶怀里抱着你

大姑,那时,你大姑才六个月,估计是饿了,你大姑哇哇大哭。这还了得,鬼子正追得紧,这一哭,岂不暴

露目标了啊!"

"那怎么办?"我追问道。

高一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战士们都盯着你奶奶和她怀里的孩子,然后,又看看你爷爷,他的眉头蹙成一个疙瘩说时迟,那

时快。只几秒钟的工夫,你爷爷便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让你奶奶瞬间泪如雨下……"

什么决定?后来,到底怎样了?"我急得抓耳挠腮

"唉!我那可怜的姐姐啊!"父亲的话里带了哭音,"你爷爷的原话是,'舍小家,保大家',用你大姑的

命,换整个连队的命。否则,整个连队将会全军覆没!"说到这里,我看见父亲把烟头掐灭,咳嗽了一声,

清了清喉咙。"你爷爷把你大姑从你奶奶怀里抢过来,对大家说,你们穿过这片密林,朝东走,我往西去,

天黑前,咱们在弥河滩会合。说完,他大步流星向南山方向奔去。"

后来,我证实了父亲的说法。南山的东北方向,确实有一大片苹果林,以此为界,穿过苹果林往东,

是蜿蜒流淌的弥河以及河两岸密密的杨树林;苹果林的西面,则是乱石岗,越过乱石岗,就是南山。

南山上杂木丛生,尤其是每年霜降前后的红叶,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又像层林尽染的血海,漫山遍

野,一望无际的红啊!很容易令人溢出眼泪来。

我看见,爷爷抱着他的第一个孩子,穿过乱石岗,走进红树林,像走进了火海,走进鲜血染成的红树

林。孩子啼哭不止,枪声声也越来越近了,他不由得加快脚步,登上南山的一处高坡,这才停了下

来。他把孩子搁在一块儿石板上,因为啼哭,孩子小脸通红,任由鼻涕眼泪在脸上。爷爷摸摸孩子

的脸蛋,抹了一把泪,然后,迅速离开。有那么几秒钟,孩子似乎不哭了,可能因为不再颠簸了,又或许因

为爷爷摸了一把她的小脸蛋,可是爷爷一走开,她的哭声更大了。鬼子很快就围了上来,定睛一瞧,原来

只是个婴儿,这才发觉上当被骗了,穷凶极恶的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挑起地上的婴儿,然后狠狠地朝

山石上摔去,随着一声凄厉的哭嚎,婴儿的声音消失在红树林里……

毫无疑问,连队安全转移了,但天黑前,爷爷并未跟连队会合。入夜之后,爷爷借助皎洁的月光,返

回了南山,在那块大石板附近,他看见了被鬼子杀害的孩子,他浑身颤抖,掩面而泣啊。爷爷也知道,此

地不宜久留,他遵循入土为安的古训,把孩子就地掩埋。次日,附近的村民上山砍柴,发现了山石上凝固

了的血迹,发现了一棵柏树下,新添的一杯黄土。再后来,他们才了解到,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从未见过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也过世了。关于他们的故事,大都是从父亲或村里人口中

了解到的。对我大姑的事情,他们所知甚少,毕竟那是一个仅在世上存在了六个月的婴儿;但是,她也是

我所知道的我们那个地方年龄最小的烈士。

八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和事都如过眼烟云,不复存在。但是,我跟父亲当年的那段对话,却牢牢地记

了下来,当然,话题仍是关于我大姑的。

"如果我大姑能够活下来,不知道爷爷会给她起个什么名字?"

"你二姑叫金穗,你三姑叫银穗,你大姑应该叫玉穗吧!"

玉穗?这个不好听,不如叫麦穗。"

"小孩子,你懂什么?一边儿去!"父亲瞪着眼珠子,大声呵斥我。

现在想来,虽然是假设但是爷爷给我大姑起什么样名字,①都是有道理的。

我大姑牺牲时葬在柏树下,我们四代人居住在南山下的村庄里,长久地守着这片土地,都是有道

理的。

正如,红叶的红,是有道理的。

我把那棵柏树当作我大姑的墓碑,逢年过节,我都登上南山看看我大姑,②也是有道理的。

您说,对吗?大姑。

(选自《小说林》,略有删改)

高一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题为树碑",开篇就说"这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是一棵树",巧妙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

B.爷爷几秒钟便做出一个让奶奶i瞬间泪如雨下"的决定。这里,爷爷的果断无私与奶奶的优柔寡断

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以火海血海比喻红叶,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烈士的鲜血,因而"很容易令

人溢出眼泪来"。

D.当年"我"认为爷爷给大姑起的名字玉穗"不如"麦穗好听,现在却认为有道理",体现了"我"认

识的深化。

7.关于小说中的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大姑牺牲的时候是一个六个月的婴儿,也是我所知道的我们那个地方年龄最小的烈士,甚至还

没来得及起名。

B.虽说"故事的主角,是我大姑",但小说的主人公可理解为爷爷,因为做出"舍小家,保大家决定的

是爷爷。

C.爷爷离开前"抹了一把泪",看见了被鬼子杀害的孩子时"掩面而泣",两次流泪折射出他内心的痛

苦与悲伤。

D.我们四代人居住在南山下,长久地守着这片土地,是为了距离大姑的墓碑柏树更近,以便更好

地纪念她。

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的含意?(4分)

9.小说是怎样讲述大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依威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

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

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曼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

倡之。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

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扛、淮,所至开仓赈之,奏竭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敞十事。仲淹为

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顿犯其境。会王伦寇准南,州县官有不能

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日:"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以疾请邓

州,进给事中。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

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

久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二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

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

高一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

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玻,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

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其后三年,始识公之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

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

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

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每感激A论天下事B奋不顾身C-时D士大夫E矫厉F尚风节G自H仲淹倡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用在形容词尾,相当于"然",与"空空如也"中的"如"意思相同。

B.存,问候、探望,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

C.奇,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惊"用法不同。

D.为,写作、创作,与《琵琶行》"因为长句中的"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从小便有志向节操长大后学习刻苦因而通晓六经,擅长《易》经,遇到有人请教,他手拿

经书为他们讲解,不知疲倦,还曾拿出来供给四方游学之士。

B.有一年发生蝗灾和旱灾,江、淮等地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员巡视未果,遂以婉言打

动皇帝,皇帝派他安抚江、淮,他开仓赈济灾民,奏请朝廷减免钱物。

C.范仲淹为将时号令严明,爱护部属,对归降的羌人也推心置腹地接待,因此敌人不敢侵犯边境

王伦进犯淮南,朝廷要诛杀他,范仲淹认为罪在守臣,于是没有杀他

D.范仲淹调任荆南时,受到邓州百姓的强烈挽留,他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同意了。不久后还

是调任他处,最终死在赴任颖州途中,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4分)

(2)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4分)

14.苏轼为什么要为范文正公文集作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5分)

(四)阅读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天·鹅湖寺道中①辛弃疾

一榻清风殿影凉,流水响回廊。千章云木叫②,十里溪风③香。

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注】①此词约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时词人退居信州(今江西上饶)。②章:通"撞",大木:

。③:生长于江南的一种稻子。

高一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描绘鹅湖寺及附近美景,展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B.上片写景层次井然,富于变化:由寺内到寺外,由远及近,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嗅觉交融。

C.下片描写归途情景:"趁"表明天色将晚急忙赶路,细路"微茫"则暗含路生天晚的紧张心理

D.全词从宿寺开始,到离寺上路,再到冒雨赶路,直至山路微茫,可谓处处是景,令人应接不暇。

16.本词的末二句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末三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

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此处的鱼和鸟都是自由的化身。然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两句中鱼和鸟却是不自由的,也是身陷官场的诗人自况。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两句流露出消极情绪。无独有偶,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也是如此,饱含了诗人

无限失意与慨叹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清代诗人高鼎有一首《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

鸢。"古人所说的纸鸢就是现在()的风筝。

据说最早的风筝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制造的。《墨子》中有一篇《鲁问》,其中就有"墨子为木鸢,

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的记载。虽然这只木鸢飞了一天就坏了,学者们还是认为,墨子制造的这只"木

鸢"就是我国最早的风筝。

墨子所制作的木鸢采用的是什么原理,我们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但后世的风筝之所以能上天,靠的

是风力以及风筝线提供的牵引力。放风筝时,风筝在空中受风,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风筝下层的空气

受风筝面的阻塞,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于是,风筝便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逐

渐飞向天空。

①从唐朝开始,②随着成本的降低以及工艺的成熟,③风筝逐渐成为一种玩具。④到了宋朝,不仅

风筝品种增加了很多,S而且性能也增加了不少,并逐渐成为一种倍受欢迎的民间玩具。北宋画家张

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

盛时期,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放风筝也不仅仅只是一项娱乐活动了,还发展成为一种祈福的活动。明清时期以

来,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或吉祥图案的影子。比较常见的有"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

鱼跳龙门"等。这些带有吉祥寓意的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侵

高一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众所周知B.家喻户晓C.妇孺皆知D.知无不尽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层的空气流速增高,流通舒畅,致使气压减低

B.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高,致使气压减低

C.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致使气压减低,流速增高

D.上层的空气流速增高,致使流通舒畅,气压减低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

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其图案往往还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请从下面风筝图案中任选一幅,说

明其图案构成及寓意。(4分)

22.选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请写出四个问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

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培养学生如此,还有很多方面也是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号12671112151819

答案CDBDDCBDB

1.C(“乔叶认为,人在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会对故乡的情感淡薄”不正确,乔叶谈的只是个人感受;“在年

长时必然在精神与情感上回归故乡”也不正确,原文有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从文学层面讲。)

2.D(整个访谈由五组问答构成,这五组问答内容相对独立,并非“层层深入地展现了长篇小说《宝水》从

创作到获奖的全过程”。)

3.示例:①指宝贵的人民力量

②拓展素材的广度

③“跑村”是横(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问题:继《宝水》之后,您下一阶段的创作方向是什么?(2分)

理由:这篇访谈的话题围绕《宝水》展开,前四个问答如此,⑤处也不例外;结合乔叶答语中“后期主

要创作方向还是小说”“是我下一阶段的创作方向”,可推知⑤处问的是《宝水》之后的创作方向。(2分)

(意思对即可)

5.①生活是创作的“宝水”,写作要立足生活,表现生活。

②写作需要不断精进,优秀的作品是反复尝试、修改、打磨出来的。

③写作需要积累大量鲜活的素材,并安排恰当的结构、框架。

④写作不必局限于概念,而应深入表达人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感情,探察并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B(“奶奶的优柔寡断”不正确。奶奶“瞬间泪如雨下”是因为舍不得孩子。)

7.D(“是为了距离大姑的墓碑--柏树更近,以便更好地纪念她”不正确。大姑牺牲前,爷爷奶奶就已经居住

在这里了。)

8.①按照父亲的猜测,爷爷给大姑起名为“玉穗”,一是“玉穗”与“金穗”“银穗”意思关联密切,更重要的

是“玉穗”谐音“玉碎”,暗合爷爷“舍小家,保大家”的决心,所以说“都是有道理的”。

②大姑牺牲后埋葬在柏树下,所以“我”把它当作大姑的墓碑,逢年过节登上南山看大姑,体现出“我”

铭记血脉亲人、敬仰革命先烈,所以说“也是有道理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在八十年后追述八十年前的故事,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

②以“我”问父亲答的形式,将第一、三人称结合,既便于展开故事的讲述,并且突出了重点;

③在父亲的讲述中融入“我”的感受、想象,加上“我”的证实,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

性。(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CG(标点如下: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D(A项,解说正确。B项,解说正确。C项,“奇”为意动用法,“惊”为使动用法。D两者意思相同。)

12.C(“朝廷要诛杀他,范仲淹认为罪在守臣,于是没有杀他”不正确。根据原文,应是朝廷要诛杀不能坚

守城池的州县官员,范仲淹认为平时讳言武备,敌人进攻时却让他们以死殉职,这不合适。于是,没

有杀他们而非王伦。)

13.(1)食物不充足,以至靠喝稀粥度日,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以为苦。(“给”“堪”“不苦”各1分,句

意通畅1分)

高一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

(2)这些人是仙人吗?那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知道?(“此天人也”判断句式、“若”

“何为”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4.①幼年时便敬爱范公却一直未能相识,深以为憾;②与范公儿子交好,受其嘱托;③欲挂名于范公文

字中,自托于范公门下。(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3点5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范仲淹字希文,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十分疲

惫,就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靠喝稀粥度日,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以为苦。范仲淹通晓六

经,擅长《易》经,学习经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他手拿经书为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范仲淹曾经拿

出自己的俸禄来供给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敢出门,范仲淹却泰然处之。范

仲淹时常感慨激昂地议论国家大事,不顾自身的利害得失。一时之间,士大夫中有一种昂扬奋发、崇尚志

气和节操的精神,这是由范仲淹倡导的。那年发生了蝗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

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巡视灾区,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就在闲暇时请求上言说:“皇宫里的人如果半天不

吃饭,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听后心生哀怜,就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所到之处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请朝廷免收庐州、舒州折算劳役的茶和江东按人口征收的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

的十件大事。范仲淹做将军时,号令清楚,赏罚分明,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

接待,所以敌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正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

们。范仲淹说:平时忌讳讲完善装备,遇到敌人进攻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于

是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范仲淹因患病请求担任邓州知州,被升为给事中。当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

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不久调往杭州,又一次升为

户部侍郎,调往青州。这时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颍州,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

十四岁。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当初,范仲淹生病时,皇帝常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皇

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

材料二: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

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其中的语句,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人的问题问先

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这些人是仙人吗?那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也是人,我

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

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

年,我才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

“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吗?此后三年,才认识了范公的儿子,都

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

是自从在八岁时就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唯

独没有结识范公,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从而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

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15.B(“由远及近”不正确,应是“由近及远”。)

16.①本词的末二句借行人之口以自嘲:退隐林下,本应悠闲无事,然而为了寻幽探胜,竟疲惫、忙碌到

如此地步!表达了词人对山水田园之景的热爱以及对安心自在的生活的追求,也隐含了几许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抑郁。

②《永遇乐》的末三句,词人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渴望为国效力的忠心与壮志,也暗

含对朝廷昏聩、奸臣当道导致自己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高一语文答案第2页(共4页)

(2)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3)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示例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空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D(知无不尽:凡是知道的没有不尽说的。形容发表意见毫无保留。不合语境。)

19.B(从语意逻辑、与分号前句式的一致性等角度思考,B项最恰当。)

20.④改为“风筝不仅品种增加了很多”;⑤改为“而且性能也提高(或改善)了不少”(④语序不当,关联词

“不仅”应放在主语“风筝”之后;⑤“性能……增加”搭配不当,将“增加”改为“提高”“改善”或其他。

每处2分,指出、改正各1分)

21.示例一:左图:总体图案为蝙蝠造型,寓意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