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接近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原始资料,被称作一手史料。研究元谋人时,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的是A.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 B.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C.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D.历史学家的著述2.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郧县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毛坯,其表面均保留明显敲击痕迹且未经打磨处理。这一发现说明“郧县人”处于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器时代 D.铁器牛耕时代3.“它”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不仅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还会用兽牙、海蚶壳等制作装饰品,并懂得人工取火。据此判断,“它”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从下列出土的历史文物可以得知

A.中华民族起源多元一体 B.为旧石器时代的研究提供证据C.其活动范围在黄河流域 D.原始农业已经兴起5.某历史小组在探讨“长江流域早期农业的发展”时研究了以下史料,其中可信程度最高的是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B.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C.地方史志对农业的记载 D.游修龄著《中国稻作史》6.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以下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A.龙山文化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文化 D.陶寺古城7.下列考古发现中,表明当时人类已进入“文明社会”的是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C.陶寺古城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D.仰韶遗址出土了几何图案的陶器8.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古文明,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发现了柱形玉器、良渚古城墙等。良渚文化可以证明A.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 B.良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C.中华有五千年文明史 D.长江流域更适合文明发展9.右图是山东禹城县的禹王亭遗址(铭牌)。人们纪念禹的主要理由是

A.首创禅让制 B.阪泉之战中获胜 C.领导涿鹿之战 D.治理水患10.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还出土了很多供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形态日趋成熟 B.夏朝文字已成熟C.青铜器用于农业生产 D.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11.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最重要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2.下表为周襄王的部分经历,从中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时间经历周襄王元年(前651年)派宰孔参加齐桓公举办的“葵丘会盟”,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参加晋文公举办的“践土之盟”,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4年)秦穆公战胜晋国,称霸西戎,周襄王赏赐铜鼓以示祝贺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国家统一、华夏认同C.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D.军阀割据、社会动荡13.如图反映了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强化了统治秩序 B.生产力发展瓦解旧制度C.生产力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D.社会变革弱化中央集权14.学习小组查阅了有关“二里头遗址、牧野之战、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历史主题是A.原始社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5.出土于河南辉县的战国铁犁铧(如图),具有极高的强度和耐磨性,能够长时间使用且不易损坏。由此可推断,它的使用会

A.导致诸侯间争霸不断 B.造成铁矿开采过度C.促使周王室逐渐衰微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6.下图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残缺)的影印件,其文字中可能包含的表述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C.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7.唐太宗清醒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这种理念与下列哪家学派主张一致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18.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主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些言论共同反映出儒家A.重视道德教化 B.提倡无为而治 C.推崇以法治国 D.主张有教无类19.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以下选项中代表人物、派别及主张对应正确的是A.老子—法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孔子—墨家—“为政以德”C.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孟子—儒家—“兼爱非攻”20.农业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反映了人们A.强调不误农时 B.饮食文化丰富 C.农业技术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21.2012年,四川省出土了近千枚竹简,命名为“天回医简”。经专家学者论证,“天回医简”极有可能就是《史记》记载的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由此可见A.传说故事就是真实历史 B.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22.商王占卜后决定派妇好(王后)带兵,平定北方边境战事,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A.龟甲、兽骨上 B.丝帛、麻布上 C.竹简、木牍上 D.石器、陶罐上23.据考古发现,如图所示青铜器上的铭文中有“中国”二字,这是“中国”一词首次出现于文字记载中。这一发现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A.实证汉字源于西周 B.凸显青铜工艺精湛C.反映早期国家观念 D.说明农业高度发达24.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以下资源包,请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jpgA.社会经济 B.科技文化 C.制度革新 D.中外交流25.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度 C.郡县制 D.禅让制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3道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26.津滨中学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中华文明探源”项目化研究,邀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1组以“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为主题,绘制了下列历史表格,准备布展。名称生存年代(距今)发现地点生产生活状况(工具、用火)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①______________郧县人②______________湖北郧阳能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③______________(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补充表中①、②、③处内容。(6分)任务二2组以“原始农业与文明起源”为主题,搜集了如下图片资料设计展览。文物编号:①简介: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历史价值:为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文物编号:②简介: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物编号:③简介: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钺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物编号:④简介: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朱书符号陶壶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仿照文物①,在文物②③④中任选其一,对文物历史价值进行补充。(2分)并结合所学谈谈,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4分)任务三3组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主题,搜集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价值。(4分)27.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春秋时期诸侯大国的争霸固然使周王室的统治陷入四分五裂……但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夏族同姓国家逐渐联为一体,互相依存;当时中原诸侯大国与其周边国家之间争霸和兼并,客观上促成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和统一,从而为后来的全国性统一创造了条件。——摘编自《春秋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1)请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形成的特点。(2分)依据材料二回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历史进步性?(6分)材料三自秦统一中国开始,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能保持长时期的延续发展。这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它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统一的文字……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摘编自《中国民族志》(2)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回答,秦始皇统一文字对国家发展有何意义?(6分)材料四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3)综合上述全部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认识。(2分)28.品读古代诗歌,探寻历史信息。以下是后人咏叹秦朝修筑长城的诗句。材料一祖舜宗尧(古代先贤)自太平,秦皇(秦始皇)何事苦苍生(百姓)。不知祸起萧墙内(祸患起自内部),虚(徒劳的)筑防胡(匈奴)万里城。——【唐】胡曾《长城》解读:尧舜贤德,天下太平。秦始皇统治下,驱使百姓修筑没有防御作用的长城,百姓困苦,导致了农民起义。材料二当其(秦始皇)兴大役(修筑长城),天下皆瘼疮(民生凋敝)。以之召祸乱(引发农民起义),不旋踵(迅速)灭亡。岂知易代后(在汉朝及后世),功及万世长(长城对后世有长久的积极影响)。——【清】赵翼《读史》解读:秦始皇修筑长城,百姓困苦,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但是,长城对后世有长久的积极影响。(1)请结合所学,写出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2分)概括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2)你认为材料一、材料二,哪个观点较为客观、全面?(2分)并说明理由。(4分)(3)综合上述“品读古诗、探寻历史”的学习过程,谈谈你的收获感悟。(4分)试卷答案1.C2.A3.C4.D5.A6.B7.C8.C9.D10.A11.B12.A13.B14.B15.D16.A17.B18.A19.C20.A21.B22.A23.C24.B25.B26.(1)①能制作工具和使用天然火②约100万年③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种(2)文物②:为研究原始纺织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文物③:为研究良渚古城的社会分化和早期国家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文物④:为研究原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意义: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情况等,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3)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27.(1)特点:华夏族由多族融合而成进步性: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华夏族与同姓国家逐渐联为一体,互相依存;促成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和统一,为后来的全国性统一创造了条件。(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意义:秦始皇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从远古时期各民族的融合,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流,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都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趋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28.(1)东:辽东;西:临洮观点:秦始皇统治下,驱使百姓修筑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