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3_第1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3_第2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3_第3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3_第4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知识导学】1.埃里希·弗罗姆是著名的德国(后来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努力试图把二者的思想结晶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除《爱的艺术》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在幻想锁链的彼岸》《遗忘的语言》《心理分析和宗教》《革命和希望》《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对人的怀疑情绪的剖析》等。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2.这篇文章是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性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等问题,作者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爱的诠释。在这里,爱是人格整体之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建设性目标迈进。在爱的理论方面,作者由人类生存的关键来谈爱,并将生活中可能的爱的形式做了区分探讨,意图指出在形式之下,爱的本质是相同的;包含了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而关于实践,爱与一般艺术没有两样,必须能自律、专注、耐心,能察觉到爱对己身的重要性。本书中,作者仍不免对现今西方现代社会做了批判,批判西方社会中爱的瓦解;而此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来判读。现代社会,正面临了多元价值充斥的时代,是好是坏尚难定论。光是一句道德沦丧、风气败坏,并不能帮我们多理解这社会什么。但我们,却可以去观察现代人价值观的变革历程。因此,如果你是个关怀自己、关怀现实社会的人,不妨就从这本爱的艺术开始,去认识弗罗姆这个人,或能找出合于自身需求的答案。3.关于爱的示例(1)感动中国——青岛“微尘”爱心团体“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微尘”在印度洋海啸、湖南水灾、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时期数次向灾区捐款,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时大家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关爱他人。“微尘”已成为青岛市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当选为2005年“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并荣获中华慈善奖。(2)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3)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4)朱自清《背影》节选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恋(liàn)孪生(ruán)诞生(dàn)涎(xián)皮B.烫手(tàng)熨帖(wèi)乳汁(zhī)家什(shí)C.赢得(yíng)羸弱(lěi)依赖(lài)水獭(lài)D.罪孽(niè)分蘖(niè)履行(lǚ)颠覆(fù)2.下列句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他对爱的是感谢和高兴。⑵“政协”和“人大”两会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因为两会的议题与国计民生。⑶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自己和他人的发展。A.反映休戚相关阻止B.反应息息相关阻碍C.反应休戚相关阻碍D.反映息息相关阻止3.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B.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必须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两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联的。C.小李在学习上很有一股钻劲,不管遇到什么疑难都要归根结底,弄个明白。D.欧洲人何以对千分之零点五的转基因稻米惶恐不安,这让美国人实在无法理解。4.下列一段话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的《爱的理论》一章里的一节,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调整。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给予的行为。②“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③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能力。④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⑥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A.③②④⑥⑤①B.③②①⑥⑤④C.②③④⑤⑥①D.②③①⑤⑥④【合作探究】1.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然后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婴儿期)8岁以下(幼儿期)8—10岁(童年期)少年时期(成长期)成熟时期(成熟期)2.回顾全文,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3.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有优点又有何缺点?4.费罗姆进一步指出了父爱、母爱有明显的不同的职责。它们各是什么?

5.①请你们联系实际,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给你的爱,是否像作者分析的那样呢?②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和父母因意见不同而起冲突,争执不下的时候,父母都会摇头叹息道,“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了”。理所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作者是否赞成这种观点?在课文的最后两段中寻找答案。【巩固提升】(一)课内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诞dàn生

刹shà那

撕sī碎

缺陷xiàn

B.凝níng聚

依赖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

C.求援yuán

专横hèng

辜gū负

罪蘖niè

D.仁慈cí

嬴yíng得

渊yuān源

秩zhì序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阅读课本1~4段,回答4~6题。

4、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5.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6.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选文,回答7~10题。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动。)

7.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样的追求?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8.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说明。

9.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10.结合全文,谈谈真正的母爱应包含哪些内容。

【基础演练】参考答案1.选D,A.孪生(luán)B.熨帖(yù)C.水獭(tǎ)(本题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个常用字的字音的认读能力,为便于比较迁移,强化记忆,采用形近或同声旁的字来设置干扰项)2.选C,(本题检测课文中几个常见的易混成语与词语的意义的理解)3、选C,应改为“寻根究底”。归根结底,是归结到根本上的意思;而寻根究底,是寻求根由,追求底细。(本题检测学生对课文中四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的能力。)4.选A(本题检测学生连贯地表达语言的能力)【合作探究】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成长期)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应为我需要你”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2.第一部分(第1~3段):

自恋阶段

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

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

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3.母爱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父爱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4.明确母亲的职责: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一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的职责:教育指导儿女怎样为人处事,在于对付那些生活中的问题。5.①父亲虽然会对自己有要求,但是更多的是疼爱与肯定、鼓励,让我拥有安全感,有自信。在自己没有达到要求的时候,也没有失去父亲对自己的爱。而母爱也并不是无条件的,母亲对自己虽然无微不至,但是也有很高的要求,会很严厉,当自己没有符合母亲的期望的时候,母亲也会失望,发火。母亲也会教给自己做人的道理,教会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们的父亲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母爱中也有着父爱的特征。②不赞同。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能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