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病理学》简答题、论述题及答案归总_第1页
2025年大学《病理学》简答题、论述题及答案归总_第2页
2025年大学《病理学》简答题、论述题及答案归总_第3页
2025年大学《病理学》简答题、论述题及答案归总_第4页
2025年大学《病理学》简答题、论述题及答案归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病理学》简答题、论述题及答案归总一、简答题1.简述细胞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光镜下形态特点。发生机制:细胞水肿多因线粒体受损,ATP提供减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过多积聚。此外,感染、中毒等因素可直接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加速离子内流。光镜形态: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质(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重度水肿时,胞质疏松呈空泡状,称为“气球样变”(如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水肿)。2.血栓的类型及各型主要形态特点是什么?血栓分为4型:①白色血栓: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动脉或静脉血栓头部,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呈灰白色小结节,表面粗糙质实;②混合血栓:多位于静脉血栓体部,由血小板小梁(网状)、纤维蛋白网及网罗的红细胞、白细胞交替排列形成,呈红白相间层状结构;③红色血栓:见于静脉血栓尾部,主要由血液凝固的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新鲜时暗红色,湿润有弹性,陈旧后干燥易碎;④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镜下呈均质红染的透明状,常见于DIC。3.列举5种主要炎症介质及其作用。①组胺: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引起细动脉扩张、细静脉通透性增加;②前列腺素(PGs):由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导致血管扩张、疼痛(如PGE2)和发热;③白细胞三烯(LTs):如LTB4趋化中性粒细胞,LTC4、LTD4收缩支气管并增加血管通透性;④缓激肽:扩张血管、增加通透性,引发疼痛;⑤肿瘤坏死因子(TNF):激活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促进白细胞渗出,诱导急性期蛋白合成。4.肿瘤的异型性包括哪些方面?简述其与分化程度的关系。异型性包括结构异型性和细胞异型性。结构异型性指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与正常组织的差异(如细胞层次紊乱、极性消失);细胞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深染(核质比增高),核分裂象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胞质嗜碱性增强。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异型性越显著,恶性程度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异型性越小,恶性程度越低(如高分化鳞癌异型性小,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异型性显著)。5.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主要病变是什么?分为4期:①脂纹:早期病变,动脉内膜面见黄色斑点或条纹,镜下为大量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或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聚集;②纤维斑块:脂纹基础上,泡沫细胞坏死释放脂质,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分泌胶原纤维,形成灰白色隆起的纤维帽(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蛋白聚糖),下方为脂质、泡沫细胞;③粥样斑块(粥瘤):纤维斑块深层组织坏死、崩解,与脂质混合形成黄色粥糜样物质,镜下可见胆固醇结晶(针状空隙)、坏死组织及钙化;④继发性病变:包括斑块内出血(血管破裂致斑块增大)、斑块破裂(形成粥瘤性溃疡,易继发血栓)、血栓形成(阻塞血管)、钙化(斑块变硬脆化)及动脉瘤形成(中膜萎缩,局部血管扩张)。二、论述题1.比较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异同点,并举例说明。相同点:均为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黑色、暗绿色等颜色改变(血红蛋白分解为硫化铁)。不同点:①发生部位:干性坏疽多见于四肢末端(如糖尿病足、动脉粥样硬化性肢体坏死),因动脉阻塞而静脉回流通畅,局部干燥;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肠、肺、子宫)或淤血水肿的四肢(如静脉阻塞合并动脉供血不足),因水分不易蒸发,局部湿润。②病变特点:干性坏疽组织干燥皱缩,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腐败菌感染较轻;湿性坏疽组织肿胀明显,呈蓝绿色,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腐败菌感染严重(如梭状芽孢杆菌),产生恶臭。③全身影响:干性坏疽因感染局限,全身中毒症状轻;湿性坏疽因细菌毒素吸收多,常伴严重全身中毒(如高热、休克)。2.试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三者相互联系、动态演变。(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由致炎因子直接损伤(如病原体破坏)或炎症反应产物(如氧自由基、溶酶体酶)间接引起。表现为实质细胞水肿、脂肪变、坏死(如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嗜酸性坏死),间质黏液样变、纤维素样坏死(如风湿病的风湿小体)。(2)渗出: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黏膜表面的过程。①液体渗出(漏出液):因血管通透性增高(如组胺、缓激肽作用)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如静脉回流障碍),形成炎性水肿或浆膜腔积液(如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②白细胞渗出(主动过程):包括边集、黏附(选择素、整合素介导)、游出(阿米巴运动穿过内皮)和趋化(TNF、IL-8等趋化因子引导),最终在局部发挥吞噬(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免疫(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组织损伤(释放溶酶体酶)作用。(3)增生: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如慢性肝炎的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多由生长因子(如PDGF、FGF)和炎细胞因子(如IL-1)刺激引起,早期增生(如毛细血管增生)有助于修复,过度增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可能导致组织结构破坏。三者关系:变质是损伤过程,渗出是抗损伤和清除致炎因子的核心环节(如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增生是修复过程(如成纤维细胞形成瘢痕)。急性炎症以变质、渗出为主(如大叶性肺炎的纤维素渗出),慢性炎症以增生为主(如慢性胆囊炎的纤维组织增生)。3.试述癌与肉瘤的区别(从组织来源、发病率、大体形态、镜下特点、转移方式等方面)。(1)组织来源:癌来源于上皮组织(如鳞状上皮、腺上皮);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如纤维、脂肪、肌肉、骨、软骨)。(2)发病率:癌常见(占恶性肿瘤80%以上),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肉瘤较少见(约占恶性肿瘤5%),好发于青少年。(3)大体形态:癌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如乳腺硬癌);肉瘤质软、色灰红、湿润呈鱼肉状(如脂肪肉瘤)。(4)镜下特点:癌细胞多形成巢状、腺管状结构(癌巢),与间质分界清楚;肉瘤细胞弥漫分布,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5)网状纤维:癌巢周围有网状纤维(银染可见),癌细胞间无;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包绕。(6)转移方式:癌主要经淋巴道转移(如乳腺癌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肉瘤多经血道转移(如骨肉瘤早期转移至肺)。(7)免疫组化:癌细胞表达上皮标记(如CK角蛋白阳性);肉瘤细胞表达间叶标记(如vimentin波形蛋白阳性)。4.试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病理变化:(1)光镜:双侧肾弥漫受累,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导致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严重时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可伴微血栓)。(2)电镜:基底膜外侧(上皮下)见“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由免疫复合物形成)。(3)免疫荧光:沿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IgG和C3沉积(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关)。临床联系:(1)血尿、蛋白尿: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压迫、中性粒细胞释放酶破坏基底膜),红细胞和血浆蛋白漏出(以变形红细胞为主的肉眼或镜下血尿)。(2)水肿:主要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毛细血管腔狭窄致滤过面积减少),水钠潴留;部分因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眼睑、面部晨起水肿)。(3)高血压:水钠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加,肾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压轻至中度升高)。(4)少尿或无尿:严重时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儿童多见,成人较少),可出现氮质血症(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转归:多数儿童患者预后良好(85%-95%痊愈),成人预后较差(约15%转为慢性肾炎)。5.试述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各期病变特点。肝硬化是多种病因长期作用导致的弥漫性肝实质损害,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为特征,分为以下阶段:(1)肝细胞变性坏死期(早期):病因(如乙肝病毒、酒精、药物)导致肝细胞脂肪变(如酒精性肝病)、气球样变(如病毒性肝炎),严重时出现点状坏死(单个或几个肝细胞坏死)或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界板肝细胞坏死)。(2)纤维组织增生期(中期):坏死区Kupffer细胞(肝巨噬细胞)激活,释放TNF-α、TGF-β等因子,刺激汇管区成纤维细胞和肝星状细胞(贮脂细胞)增生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Ⅰ、Ⅲ型胶原纤维。初期纤维组织沿坏死区延伸(如碎屑样坏死区纤维向小叶内延伸),形成纤维间隔(连接汇管区-汇管区或汇管区-中央静脉)。(3)假小叶形成期(晚期,典型肝硬化):肝细胞再生结节被纤维间隔包绕,形成大小较一致的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假小叶)。假小叶特点:①肝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放射状结构);②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多个;③可见变性坏死肝细胞(如脂肪变、Mallory小体);④纤维间隔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淤胆时可见胆栓)。(4)继发改变:①门脉高压症:因假小叶压迫小叶下静脉(窦后性阻塞)、中央静脉及肝血窦周围纤维化(窦周阻塞),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表现为脾大(脾窦淤血)、腹水(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淋巴回流障碍)、侧支循环开放(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痔静脉丛曲张、腹壁静脉曲张);②肝功能不全:肝细胞坏死及再生结节功能异常,出现蛋白质合成障碍(白蛋白降低)、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合成减少)、黄疸(胆红素代谢障碍)、肝性脑病(血氨升高)及雌激素灭活减少(蜘蛛痣、肝掌)。6.试述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分期及各期临床表现的联系。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累及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分为4期:(1)充血水肿期(第1-2天):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含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听诊闻及湿啰音,X线见片状模糊阴影(肺泡内液体填充)。(2)红色肝样变期(第3-4天):肺泡腔内充满纤维素网及大量红细胞(部分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肺组织质实如肝,呈红色。因肺泡内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分解为含铁血黄素,患者咳铁锈色痰;病变累及胸膜(纤维素性胸膜炎),出现胸痛(呼吸时加重);肺实变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可出现发绀(缺氧)。(3)灰色肝样变期(第5-6天):肺泡腔内红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纤维素网更致密,肺组织仍实变但颜色灰白(毛细血管受压闭塞)。此期巨噬细胞开始增多(吞噬降解纤维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