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脚本_第1页
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脚本_第2页
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脚本_第3页
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脚本_第4页
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脚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脚本XX学校应对地震的应急预案一、风险评估1.诱因分析1.1地质构造:学校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次级断裂边缘,历史上曾发生5.5—6.0级中强地震,震源深度8—12km,属浅源地震,破坏力大。1.2建筑年代:主教学楼1998年竣工,按89版抗震规范设计,设防烈度7度;实验楼2014年竣工,按10版规范设计,设防烈度8度;两栋宿舍楼为砖混结构,未做圈梁加固,易在强震中出现薄弱层破坏。1.3人口密度:在校师生合计2186人,白天教学时段80%集中在教学楼,夜间90%在宿舍楼,人均有效疏散宽度仅0.45m,低于规范0.6m。1.4次生隐患:化学实验室存放乙醇、硫酸、金属钠共420L;燃气锅炉房日用天然气280m³;地下车库停放机动车136辆,燃油存量约1800L;均存在起火、爆炸、泄漏连锁风险。1.5外部依赖:市政供水主干管沿校北道路铺设,一旦错断,内部蓄水池仅可维持3小时消火栓用水;110kV变电站距校1.2km,地震后极可能跳闸,自备柴油发电机仅能带50%负荷4小时。2.发生等级划分2.1Ⅳ级(一般,M<4.0):室内物品晃动,部分师生恐慌,无需启动疏散,由值班保安与楼层安全员就地安抚。2.2Ⅲ级(较大,4.0≤M<5.0):灯具晃动、墙体微裂,启动“就地避险+局部疏散”,由年级组长组织本层人员1分钟内伏地、遮挡、手抓桌腿,震后3分钟视建筑损伤决定部分楼层疏散至操场。2.3Ⅱ级(重大,5.0≤M<6.0):墙体开裂、非承重构件脱落,启动“全楼紧急疏散”,2分钟内全体撤离至安全区,同时启动医疗、消防、舆情组。2.4Ⅰ级(特别重大,M≥6.0或出现断裂地表位错):建筑严重破坏或局部倒塌,启动“地震Ⅰ级应急响应”,边避险、边疏散、边救援,同步向区教育局、区应急局、119、120请求支援,转入震后72小时自救互救阶段。二、职责分工(到人到岗)1.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校长李建华(139xxxx0001)——全面决策、对外信息发布。副总指挥:分管安全副校长王倩(139xxxx0002)——现场指挥、资源调配。成员:党政办主任赵颖(139xxxx0003)——信息汇总、上传下达;总务主任孙立军(139xxxx0004)——物资、水电、交通保障;德育主任周萌(139xxxx0005)——师生清点、心理干预;教务处主任郑宇(139xxxx0006)——课程调整、考试应急;校医曹雪梅(139xxxx0007)——检伤分类、急救站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黄维(139xxxx0008)——视频监控、应急广播、舆情监测;保安队长刘强(139xxxx0009)——门禁、外围警戒、引导外援。2.现场功能组2.1疏散引导组教学楼A栋组长:物理教研组长韩冰(139xxxx0010),负责本栋4层16间教室共742人;教学楼B栋组长:语文教研组长马丽(139xxxx0011),负责本栋5层20间教室共935人;宿舍楼C栋组长:生活老师张秀芳(139xxxx0012),负责女生宿舍306人;宿舍楼D栋组长:生活老师李建国(139xxxx0013),负责男生宿舍298人;艺术楼组长:音乐教师陈晨(139xxxx0014),负责舞蹈室、琴房共205人。职责:震感确认后10秒内发出“避险”口令,60秒内发出“疏散”口令,按预案路线引导,防止逆行、滞留。2.2抢险救援组组长:体育教研组长王雷(139xxxx0015),组员为体育教师、后勤维修工、物业保安共22人;配备液压扩张器2套、无齿锯1台、担架8副、安全绳12根、应急灯6盏;负责搜寻被困人员、移除障碍、简易支撑。2.3医疗救护组组长:校医曹雪梅,副组长:生物教师刘倩(持红十字救护师资证),组员为各班级安全委员共40人;配备急救包20套、AED2台、颈托20只、夹板30副、氧气袋4个;在安全区设2处急救站,执行“红—黄—绿”检伤分类,10分钟内完成首轮筛查。2.4通讯联络组组长:信息中心副主任黄维,组员为信息教师、电教管理员共6人;配备卫星电话1部、对讲机30部、移动扩音器6台;震后5分钟内建立“指挥—功能组—班级”三级信道,每15分钟向区教育局报送一次“平安码”数据。2.5后勤保障组组长:总务主任孙立军,副组长:食堂主管胡志远;储备饮用水3200瓶、压缩饼干2100份、帐篷12顶、棉被200床、移动厕所6组、柴油100L、应急资金5万元;负责安全区临时安置、膳食供应、水电应急抢修。2.6舆情与家校联络组组长:德育主任周萌,副组长:校团委书记郭婧;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微信群模板,震后20分钟内统一推送“师生平安”信息,防止谣言;安排心理教师8人,24小时内完成重点人群心理干预。三、分阶段处置流程阶段0日常预防(震前30天至震前1秒)0.1建筑加固:总务处委托甲级设计院对宿舍楼D栋进行圈梁、构造柱加固,预计增加抗震系数0.15;实验楼加装自动关闭防火门12樘,防止次生火灾蔓延。0.2物资巡检:每月1日由后勤保障组对照《应急物资清单》逐项通电、试压、称重,建立二维码电子台账,近效期物资提前30天更换。0.3培训演练:每学期开学第二周组织“避险—疏散—急救”三合一培训,新入职教师必须通过VR地震模拟考核(≥80分方算合格);班级安全委员每月接受一次AED实操复训。0.4风险告知:德育处制作“地震风险一张图”,张贴在每间教室后门,标注本层最近安全出口、三角避震区、灭火器位置;宿舍区夜间关闭门禁时,由生活老师用激光笔指示应急通道。阶段1紧急避险(震后0—60秒)1.1自动报警:地震监测终端(接入市地震预警网)P波到达后3秒触发校内广播,“滴滴”警报持续30秒,同时所有教室电子白板弹出“立即避险”红色指令。1.2就地避险:任课教师立即发出“伏地、遮挡、手抓桌腿”口令,关闭明火、电源,打开教室前门;学生蹲在课桌两侧,书包护头,禁止夺门而出。1.3特殊房间:化学实验室教师迅速关闭通风橱总电源,将金属钠投入无水煤油保护桶;微机室管理员启动UPS不间断电源,防止服务器硬盘损坏;电梯维保工(常驻值班)通过物联网平台远程锁定电梯平层,避免困人。阶段2快速疏散(震后60秒—10分钟)2.1指令升级:S波结束后,广播播放“紧急疏散”长笛声,每栋疏散引导组组长用对讲机确认“楼体外观无裂缝”后,方可启动疏散。2.2分流路线:教学楼A栋东侧楼梯下行至操场A区,西侧楼梯下行至操场B区;教学楼B栋中间主楼梯下行至操场C区,北侧副楼梯下行至操场D区;艺术楼人员经连廊至教学楼A栋东侧楼梯,合并路线;宿舍楼C、D栋各开放2处楼梯,沿环形通道分流至操场E区。2.3防踩踏措施:每层楼楼梯口安排2名教师形成“人墙节点”,手持荧光棒,控制人流速度≤步行层/秒;地面画“小脚丫”间距0.8m,学生单队右行,空出左侧应急通道;疏散引导组最后一名撤离人员负责在楼梯转角喷洒“已疏散”绿色荧光漆,防止救援组重复搜索。2.4清点与上报:班级到达指定区域后,班主任使用“平安码”小程序扫码签到,失联人员用红色星号标注,2分钟内上报年级组长,年级组长3分钟内汇总至德育主任。阶段3紧急救援(震后10分钟—2小时)3.1现场封控:保安队长刘强用警戒线封闭教学楼周边15m区域,设置“危险—禁止入内”警示牌,仅允许抢险救援组进入。3.2快速评估:抢险救援组携带生命探测仪(热成像+声波)对A、B栋一层重点办公室扫描,发现2名被困人员(热成像显示体温33℃),立即标记为“红色优先”。3.3破拆与支撑:使用液压扩张器撑开变形门框,无齿锯切断钢筋网,操作时间控制在8分钟;对出现“X”裂缝的楼梯间采用60cm×60cm木方临时支撑,间距1.2m,防止余震二次垮塌;全程由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高峰(持注册安全工程师证)旁站监督,确保破拆不破坏主要受力构件。3.4医疗急救:第一名被困者右小腿闭合性骨折,救护组使用真空夹板固定,颈托保护,10分钟后抬至急救站;第二名被困者轻度擦伤,绿色标识,现场消毒包扎;校医曹雪梅持续监测红色伤员生命体征,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血氧,发现休克立即静脉补液。阶段4临时安置(震后2小时—24小时)4.1安全区管理:后勤保障组在操场E区搭设12顶帐篷,按性别、年级分区,每顶帐篷容纳30人,入口悬挂名单;设置6组移动厕所,每日消毒2次。4.2膳食供应:食堂主管胡志远启动应急配餐预案,使用蒸汽保温箱,于震后3小时发放第一餐(面包+牛奶+卤蛋),人均热量≥600kcal;次日早餐改用食堂应急电磁灶现场煮面,确保热食。4.3水电恢复:总务处联系市自来水公司,获得2辆应急供水车(每车10t),于震后6小时抵达,优先保障医疗站与食堂;电工班启动500kW柴油发电机,带消防泵、应急照明、广播系统,每2小时记录油位,低于1/3时联系中石化配送车到场。4.4心理干预:心理教师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简易量表”进行抽样筛查,发现得分≥12分者42人,建立“紫手环”跟踪档案;当晚19:00在艺术楼前空地开展集体放松训练,使用呼吸法、肌肉渐进放松法,降低焦虑水平。阶段5恢复与评估(震后24小时—72小时)5.1建筑安全鉴定:邀请市住建局下属检测中心对A、B、C、D四栋建筑进行“震后应急评估”,使用回弹仪、钢筋扫描仪,出具A、B栋“限制使用”、C、D栋“禁止使用”结论;总务处据此封闭D栋,安排学生临时入住附近协议酒店。5.2教学调整:教务处启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中心连夜调配200台平板电脑,安装“空中课堂”APP,保证高三毕业班停课不停学;对损坏的3间物理实验室,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替代,确保教学进度。5.3演练复盘:震后48小时内,党政办组织“72小时复盘会”,使用“5W1H”工具,列出问题37项,其中“宿舍楼D栋疏散超时3分钟”列为红色整改项;更新《应急预案》2.0版,增加“楼梯口人流密度监测”条款,引入AI摄像头实时计数,超过120人/分钟自动报警。四、资源清单(示例节选)1.生命救援类:液压扩张器2套(型号SP300,扩张力12t)、无齿锯1台(博世GCO2000)、担架8副(铝合金折叠)、安全绳12根(直径14mm,长20m)。2.医疗急救类:AED2台(飞利浦FRx)、急救包20套(含止血带、纱布、剪刀)、颈托20只(S/M/L各型号)、夹板30副(木质+铝质)、氧气袋4个(42L)。3.通讯与照明:卫星电话1部(铱星9575)、对讲机30部(摩托罗拉XiRP6620)、移动扩音器6台(胜达SD800)、应急灯20盏(充电式LED)。4.生活保障类:饮用水3200瓶(550ml/瓶)、压缩饼干2100份(118g/份)、帐篷12顶(3m×3m)、棉被200床(2kg)、移动厕所6组(双位)、柴油100L(10号)。5.工具与耗材:铁锹20把、撬棍10根、木方(6cm×8cm×2m)100根、荧光喷漆10罐、警戒线2000m。五、演练计划1.频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员综合演练,两次分栋分层专项演练;宿舍楼夜间演练每学年不少于一次。2.时间:综合演练定于“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前一周的周三上午9:40课间操时段,确保不影响早读与午餐;夜间演练定于11月第一个周四21:30。3.情景设计:2024年春季演练模拟“M5.8浅源地震,震中距学校15km,市地震预警网给出8秒预警”,触发Ⅱ级响应;2024年秋季演练模拟“夜间M6.2地震,宿舍楼D栋出现局部坍塌,需启动外部救援”,与区消防救援大队联合开展。4.评估标准:疏散时间:白天≤3分钟,夜间≤4分钟;清点效率:班级级≤2分钟,年级级≤5分钟,校级≤10分钟;救护达标:红色伤员获得急救时间≤10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模拟)≥80%;无踩踏、高坠、碰伤安全事故。5.观摩与曝光:邀请家长代表、社区民警、区应急局领导现场观摩;演练结束当天在校园网发布“演练视频+数据仪表盘”,接受社会监督。六、动态更新机制1.信息驱动:接入省地震局API,实时获取M≥3.0、Δ≤50km地震参数,自动触发系统内部“黄色提醒”,由信息中心在30分钟内完成《地震事件简报》,推送指挥部成员。2.问题驱动:每次演练、每次真实地震事件后,使用“PDCA”循环表,由党政办牵头,3天内完成问题收集,7天内完成整改措施验证,15天内更新预案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