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文鉴赏练习试卷_第1页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文鉴赏练习试卷_第2页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文鉴赏练习试卷_第3页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文鉴赏练习试卷_第4页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文鉴赏练习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文鉴赏练习试卷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富人有惑矣,谓其子曰:“诺!吾将筑之。”其邻人之父亦云。富人之子曰:“不筑,必将有盗;筑之,盗亦来。”富人之父亦云。卫灵公问孔子曰:“吾闻用兵之政,在于善其势。夫善势者,善其所乘势也。今子之教我,何也?”孔子对曰:“善哉!君之问也!夫善势者,善其所乘势也,则何以乘势乎?曰:以治乘乱,以静乘躁,以逸乘劳,以饱乘饥。君何患焉?”灵公曰:“善!寡人今以子为师。”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鬻盾与矛者,誉之曰:“__________”(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5)天雨墙坏。__________(6)其子曰:“__________”(7)其邻人之父亦云。__________(8)富人有惑矣,谓其子曰:“__________”(9)筑之,盗亦来。__________(10)夫善势者,善其所乘势也。__________(11)今子之教我,何也?__________(12)君何患焉?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不筑,必将有盗;筑之,盗亦来。(4)以治乘乱,以静乘躁,以逸乘劳,以饱乘饥。3.上面三则短文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别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善势”的理解。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望江南【唐】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四园花似雪,六宫粉黛无颜色。5.这首词的上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词人梦游“上苑”,为何却说“六宫粉黛无颜色”?7.“四园花似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下面的散文片段,完成第9~12题。秋天的雨,不像春天的雨那般温柔,也不似夏天的雨那般热烈,它带着一种成熟的韵味,一种深沉的静谧。它不像冬天的雨那般冰冷刺骨,它有着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节奏。秋天的雨,是安静的。它不像春雨那样淅淅沥沥,也不像夏雨那样倾盆而下。它轻轻地,柔柔地,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轻轻地抚摸着大地。它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低语;它落在屋檐上,发出滴答的响声,像是在歌唱。秋天的雨,是多彩的。它不像春雨那样滋润万物,也不像夏雨那样洗涤尘埃。它带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它落在果园里,苹果变得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它落在田野里,稻谷变得金灿灿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秋天的雨,是诗意的。它不像春雨那样充满希望,也不像夏雨那样热情奔放。它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深深的思念。它落在古桥上,让人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它落在落叶上,让人想起“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9.文中是如何描写秋雨的?请分别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概括。10.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秋天的雨,是诗意的”这句话的理解。12.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秋雨的感受。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6题。阅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阅读的意愿和习惯却越来越淡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娱乐方式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缺乏对阅读的重视。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其次,要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并坚持执行。再次,要善于思考,勤于做笔记。最后,要积极参与阅读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修行。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情怀的人。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14.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15.文章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16.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将如何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试卷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鬻盾与矛者,誉之曰:“__________”(出售/卖)(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穿透)(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哪里/怎么)(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不)(5)天雨墙坏。__________(下雨)(6)其子曰:“__________”(将/要)(7)其邻人之父亦云。__________(也)(8)富人有惑矣,谓其子曰:“__________”(告诉)(9)筑之,盗亦来。__________(也)(10)夫善势者,善其所乘势也。__________(那/那个)(11)今子之教我,何也?__________(你)(12)君何患焉?__________(什么)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家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人问:“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3)不筑,必将有盗;筑之,盗亦来。不修补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修补了它,盗贼也会来。(4)以治乘乱,以静乘躁,以逸乘劳,以饱乘饥。凭借治理去对付混乱,凭借静止去对付躁动,凭借安逸去对付疲劳,凭借充足去对付饥饿。3.上面三则短文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别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一则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物莫能陷”和“无不陷”的夸张,以及“不可同世而立”的对比,突出“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讽刺了那些言行不一、出尔反尔的人。第二则运用了类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不筑必有盗”和“筑之盗亦来”类比于“不战必有败”和“战之败亦来”,并使用排比句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富人陷入的困境,即无论怎样做都会面临问题,讽刺了那些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决策者。第三则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以治乘乱,以静乘躁,以逸乘劳,以饱乘饥”的排比,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利用有利态势克敌制胜的军事思想,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善势”的理解。“善势”是指善于利用和创造有利态势。它包括认识态势、把握态势和利用态势。认识态势就是要了解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把握态势就是要根据客观条件,制定合适的策略;利用态势就是要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敌制胜。在战争、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善势”,才能取得成功。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5.这首词的上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上阕抒发了词人亡国后深切的悔恨和无尽的哀愁之情。6.词人梦游“上苑”,为何却说“六宫粉黛无颜色”?词人梦游“上苑”,看到曾经繁华的景象如今荒凉破败,物是人非,对比昔日“六宫粉黛”的美丽,反衬出今日的凄凉,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的极度失望。7.“四园花似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四园花似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秋天的花朵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洁白和繁盛,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凄冷和孤寂。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亡国后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对昔日繁华的无限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极度失望和哀愁之情。三、阅读下面的散文片段,完成第9~12题。9.文中是如何描写秋雨的?请分别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概括。从听觉角度:秋雨是安静的,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响声,落在屋檐上发出滴答的响声。从视觉角度:秋雨是多彩的,让果园里的苹果变得红彤彤的,让田野里的稻谷变得金灿灿的。从触觉角度:秋雨是成熟的,带着一种成熟的韵味,一种深沉的静谧,不像冬天的雨那般冰冷刺骨。10.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苹果比作小灯笼,将稻谷比作金色的海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带来的色彩和丰收景象;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从多个角度描绘了秋雨的景象;拟人手法赋予秋雨人的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秋天的雨,是诗意的”这句话的理解。“秋天的雨,是诗意的”是指秋天的雨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氛围,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思考,具有浓厚的诗意。它不像春雨那样充满希望,也不像夏雨那样热情奔放,它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深深的思念,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12.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秋雨的感受。(此题开放性较大,考生可根据自身经历作答,以下为参考答案)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记得有一次,我在外面散步,突然下起了雨。雨不大,但很安静,我站在一棵树下,看着雨水滴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水花。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意的世界,心情也变得格外平静。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6题。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阅读比作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将阅读比作连接世界的桥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4.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文章主要论述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15.文章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文章首先指出阅读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人们阅读意愿和习惯淡薄的原因。接着,文章从选择阅读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