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总有一些字句能道尽人间的况味,触动我们的心灵。面对失意,刘禹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传递豁达的心境,彰显新生的力量;面对前路,李白低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的无奈;面对别离,苏轼轻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接纳人生的缺憾;面对贬谪,欧阳修寄情山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绘出琅琊山春夏两季的美丽景象:面对美丽雪景,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心亭看雪》)勾勒出天地的死寂,暗抒家国沦丧后的孤寂悲凉。【答案】①.沉舟侧畔千帆过②.病树前头万木春③.欲渡黄河冰塞川④.将登太行雪满山⑤.人有悲欢离合⑥.月有阴晴圆缺⑦.野芳发而幽香⑧.佳木秀而繁阴⑨.大雪三日⑩.湖中人鸟声俱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畔”“满”“合”“繁阴”等字词容易写错。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启明星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交tì黑夜逃遁白日追zōng而至的时刻群星已经退隐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一九五六年八月(1)给画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交tì()逃遁()追zōng()行()列(2)给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被最初的晨光照射(3)下列朗读设计中与这首诗的意境最贴近的一项是()A.语调深沉。语气坚定,末句语速渐缓 B.语调深沉。语气愤怒,末句语速渐急。C.语调平静,语气坚定,末句语速渐急。 D.语调平静,语气愤怒,末句语速渐缓。(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请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注:1956年处于新中国建设初期)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①.替②.dùn③.踪④.háng(2)被/最初的晨光/照射(3)A(4)表达了诗人对启明星坚守光明、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寄托了新中国建设初期人们对光明的向往、坚守信念的决心与奉献精神。【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交替(jiāotì):轮流替换。逃遁(táodùn):逃跑、躲避。追踪(zhuīzōng):跟着踪迹追寻。行列(hángliè):排队形成的队伍,也指某一群体。【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被”是介词,单独停顿,突出动作的被动状态;“最初的晨光”是偏正短语(定语+中心词),作为“照射”的主语,中间停顿,强调照射的来源;最后“照射”为谓语动词,连贯读出,保持语义完整。即停顿为:被/最初的晨光/照射。【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在主题上,启明星象征了人民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赞颂启明星面对黑暗永不退缩,勇于跟黑暗斗争,迎接光明的精神。故读起来语调应该深沉,表达出对这种与黑暗斗争精神的赞美和感慨,感慨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另一方面,通过此诗,作者赞扬那些如同启明星一样,在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冲锋在前,而当阳光普照时,甘为普普通通一员的先进分子。故读起来应该语气坚定;《启明星》中启明星出现在“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候,在“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此时“群星已经退隐”,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你依然站在那儿”,以自身的光亮和坚守的姿态启示人们,让人明白:黑暗是暂时的,光明终将到来!末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表现的是启明星在清晨消失这一渐进的过程,引人思考,耐人寻味。故读起来应语速渐缓才能更契合思想情感。故选A【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主旨。根据“群星已经退隐/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可知,启明星在“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暗夜中,于群星退隐时独自坚守,主动迎接太阳、投身光明,最终悄然隐退。这一形象象征着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品质,诗人通过描写其行为,直白抒发了赞美之情。创作背景:1956年新中国建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人们渴望通过努力迎来国家发展的“光明”。根据“光明与黑暗交替”“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期待着太阳上升”可知,诗中“黑暗”暗指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困难与挑战,“光明”“太阳”象征国家的美好未来。“期待着太阳上升”既写出启明星对光明的向往,也寄托了当时人们摆脱困境、追求国家繁荣的迫切心愿。根据“你依然站在那儿”“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可知,启明星不畏黑夜、坚守岗位,最终为了光明甘愿隐退的行为,正是新中国建设初期劳动者的缩影——他们在困难中坚守信念,为国家发展默默奉献、不求名利。诗人借启明星的形象,歌颂了这种时代精神,也表达了对建设者的敬意。3.琥珀教育集团A校区开展“自强不息”的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与。(1)【探究汉字意义】以下成语中加点字与“自强不息”中“强”意思最接近的是()A.强词夺理 B.发愤图强 C.富国强兵 D.博闻强识(2)【拟写青春座右铭】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勒”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小语同学根据上面的文字拟写了座右铭的前半句,请你帮他补写出下半句。(要求:①围绕活动主题;②10个字左右)我的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修改活动通知】该校语文组将举行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下面是小文同学代写的一则通知。请你参与修改。通知为了使学生对自强不息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为目的,我校将于10月22日上午九点在阶梯教室举行“自强不息”主题演讲比赛,请参赛选手做好准备,按时参加比赛。2023年10月19日①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改正。②通知格式上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4)【补写自强事例】下面是九年级(2)班某同学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稿部分内容,请你结合语境,在《再塑生命的人》《秋天的怀念》的作者中任选一个,为演讲稿补写一个事实论据,20字左右。何谓自强?自强是直面困苦意志,在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自强是身处低谷的坚持,在逆境面前不轻言放弃。翻开课本,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__________……自强不息的真谛是在残忍现实中顽强拼搏,是跌倒后奋力爬起的决心和勇气。【答案】(1)B(2)示例:让中国变强盛自强不息。(3)①删去“为目的”②在日期上方添加“琥珀教育集团A校区语文组”(4)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海伦·凯勒,《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选择其中一人,言之成理即可。如:当代作家史铁生身残志坚,在人生的逆境里写成《秋天的怀念》。【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强:强大,使强大。A.强词夺理:本无理由却强行狡辩。强:勉强;强调用不合理的方式辩解;B.发愤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或事业上的成功。强:强大、使强大;侧重通过努力让自身或事业变得强大,与“自强不息”中“强”(努力向上,变得强大)的核心含义最接近;C.富国强兵:使国家经济繁荣富有,武装力量强盛。强:使强大或强壮;侧重通过治理让国家军事力量变强,对象是国家和军队;D.博闻强识: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强:优越,好;此处指记忆力强健、突出,侧重能力上的突出;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根据材料中的“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可得:“让国家变强盛”,与上句“以天下为己任”相对,同为偏正短语。根据“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可得:潜心科研,与上句“发奋苦读”相对,同为偏正短语。故可拟写为:让国家变强盛潜心科研。【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通知的拟写。①此句出现“句式杂糅”的问题,删掉“为目的”;②通知的格式要求,落款要有通知发出人或者单位和时间,且人或者单位在上,时间在下,此通知缺少了通知发出人,因此需要在时间上方补写“琥珀教育集团A校区语文组”。【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补写。结合《再塑生命的人》《秋天的怀念》的作者自强不息的事例即可。示例:盲女作家海伦·凯勒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成为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二、阅读(55分)【一】(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爷爷的英名父亲的像李学文①张祥站在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英名墙前。看到墙上密密麻麻的英名,烈士后人纷纷寻找自己的先辈。②张祥也在找爷爷的名字。这时“张黑牙”的名字映入眼帘,他的心咯噔了一下,爷爷名字上面竟然是老父亲的画像。他立即打父亲的视频电话:“爸,你不是说爷爷没留下任何照片画像吗?怎么英名墙爷爷的名字上面竟然有画像,而且这画像很像你!”③张祥把手机摄像头对准画像,“爸,这画像是不是你?”④张祥父亲老眼昏花,但一看到那画像,还是吃惊不小,“这是我画像,不,是你爷爷的画像,左眉黑痣乌溜牙,你奶奶说这是你爷爷的典型特征。”他喃喃自语,“这张画像我亲自放进了你奶奶的棺材里,怎么跑到烈士墙上了?”⑤张祥父亲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听母亲说,1930年10月,自己出生不到两个月,父亲就去参加红军了。第三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胜利后,父亲回来过一次,之后杳无音信,更没留下画像、照片什么的。直到1983年政府才送来一张革命烈士证。烈士证上载明了父亲出生日、参加红军的时间、部队番号和牺牲的时间地点,但烈士证上也没有父亲的相片或画像。⑥张祥奶奶苦等了53年,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证,她一下晕倒在地,张祥父亲掐她人中穴,老人家才缓过来,她抚摸着烈士证上那一行“1934年12月在红军长征的湘江战役牺牲”的字,泪水涌流:“没看到你这张烈士证,我还以为你当大官变心了呢。”⑦老人擦干眼泪突然说:“儿呀,给你爹画张像吧,留个念想。”张祥父亲说:“怎么画呢?你才记得我爹长什么样,但你又不会画。”她说:“叫画师照着你画,你跟他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⑧张祥父亲进城叫画师照自己画了一张父亲的像。画师送来画像,老人一看,连说:“不对不对,门牙齿黑才叫黑牙子,他不笑也露出半截乌溜牙。”画师带画像回城,画上那半截乌溜牙。画师送给老人看。她说:“不对哟,黑牙子脸没那么白,他的外号叫黑张飞。”画师回城给画像加色后,送过来。老人说:“还不对,他左眉角有一颗黑痣。”画师只有带画回家,加上那颗黑痣后再送给老人。老人左看右看,说:“总觉得哪不对,噢,他右脸中间有一条横疤,黑牙子说,那是宁都东韶战斗时和敌人拼刺刀留下的疤。”画师说:“你另请高明吧,我不要那工钱了。”老人哀求道:“给他画吧。53年了,再不画,我做妻子的一死,就更没人记得清他的模样了,那黑牙子就白来人世一遭。”画师一惊,不能让烈士的样貌淹没。他问:“疤痕是什么颜色?”老人说:“一条浅褐色的疤。”画师要来朱砂,加了一滴墨汁,和食油调和后,用小指轻轻在画像的脸部一画,一条疤痕就补上了。画师说:“还有什么特征,尽管说。”老人仔细看后说:“没了,这才是我的黑牙子。”⑨老人把张祥爷爷的画像挂在厅堂,每天都给画像敬酒上茶,每天抚摸着画像上的那条长疤。泪水涟涟。没过两年,极度忧思的老人去世。张祥父亲按照老人的遗愿,把那张画像一起放进了老人的棺材里。⑩张祥父亲想到这里,大脑里立即弹出“疤痕”两个字,他马上打通了张祥的电话:“看看你爷爷的脸上是否有一条长疤。”⑪张祥又到英名墙前,仔细看后说:“没发现脸上有疤。”⑫张祥父亲嘟哝:“那还真不是放进母亲棺材的画像。”他说:“儿啊,你去问问那画师的后人。”⑬张祥好不容易找到画师的后人,得知画师当年画张祥爷爷的像时,多画了一张,方便两张对比,最后画师挑了一张最满意的给张祥的奶奶,另一张留在画师的家里。⑭烈士纪念馆扩建,向社会征集革命烈士遗物,画师的后人为了让更多的人瞻仰烈士,就把这张画像捐给了纪念馆。⑮张祥听完后,打通了父亲的电话。⑯老父亲说:“相同的画像,怎么没见那道疤?”突然他恍然大悟,“对了,我们家的那张画像,是画师当着你奶奶的面补的疤痕。”他赶紧说,“没有疤的画像,不是你爷爷,快叫人去补上那一道疤痕。”张祥又请画师在画像上补了那一道疤。⑰这样,真正的烈士张黑牙活脱脱站在英名墙上。(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12期,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张祥在烈士纪念馆的所见所闻,自然引出爷爷“张黑牙”的英名和画像的疑问,设置悬念。B.奶奶让画师照着父亲画爷爷的像。是因为父亲和爷爷长得“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体现了家人对爷爷样貌的深切记忆。C.画师最终答应继续修改画像,是被奶奶“不能让烈士白来人世一遭”的哀求打动,体现了对革命烈士的敬畏。D.父亲要求给英名墙上的画像补疤痕,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带疤痕的画像才是爷爷的真实模样,突出他的固执。5.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6.请你从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老人把张祥爷爷的画像挂在厅堂,每天都给画像敬酒上茶,每天抚摸着画像上的那条长疤,泪水涟涟。7.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英雄”和“传承”理解。8.文章以《爷爷的英名父亲的像》为标题有什么妙处?【答案】4.D5.①深情执着:苦等爷爷53年,得知爷爷牺牲后,坚持要为爷爷画肖像留作念想,每日给画像敬酒上茶、抚摸疤痕,饱含思念。②细心坚韧:清晰记得爷爷左眉黑痣、乌溜牙、右脸横疤等特征,多次指导画师修改画像,不放弃还原爷爷真实样貌。③敬重烈士:珍视爷爷的烈士身份,执着于留存爷爷的影像,体现对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与敬重。6.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挂”“敬酒上茶”“抚摸”等连贯动作,搭配“泪水涟涟”的神态,生动刻画了奶奶对爷爷的深切思念与无尽牵挂,让奶奶的形象更鲜活,情感更真挚动人。7.①英雄:英雄是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无惧牺牲的人,如文中参加红军、在湘江战役牺牲的爷爷张黑牙,用生命践行使命,是值得铭记的英雄。②传承:传承是对英雄的缅怀与铭记,奶奶执着还原英雄样貌、画师后人捐赠画像、父亲与张祥接力补全画像,都是对英雄精神的守护;同时,传承也是英雄精神的延续,让后代铭记英雄事迹,敬畏英雄、缅怀英雄,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8.①标题直接关联文章关键元素“爷爷的英名”与“父亲的像”,概括了画像由来、英名传承的核心情节。②“英名”与“父亲的像”看似无关,引发读者对二者关联的好奇,吸引阅读。③既体现了对革命烈士爷爷的缅怀与致敬,也暗含着英雄精神通过家人与后人的行动得以传承的主旨,凝练且富有深意。【解析】【导语】文章以“烈士画像”为核心线索,串联起一段跨越时空的亲情与缅怀。通过奶奶凭借记忆、参照父亲样貌为烈士爷爷画像,画师接力还原细节,画师后人捐赠画像,最终补全疤痕的故事,既展现了奶奶对爷爷的深情坚守,又凸显了人们对革命烈士的敬畏与铭记。【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辨析。D.结合②段“爸,你不是说爷爷没留下任何照片画像吗?怎么英名墙爷爷的名字上面竟然有画像,而且这画像很像你!”、第⑩段“看看你爷爷的脸上是否有一条长疤”、第⑯段“没有疤的画像,不是你爷爷,快叫人去补上那一道疤痕”,说明爷爷和父亲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右脸有疤痕,父亲要求补疤痕,是还原爷爷的真实样貌,彰显对爷爷的缅怀与对烈士的敬重,而非“固执”;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第⑥段“奶奶苦等了53年,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证”,第⑦段“儿呀,给你爹画张像吧,留个念想”,第⑨段“每天都给画像敬酒上茶,每天抚摸着画像上的那条长疤,泪水涟涟”,这些情节体现奶奶对爷爷深情执着,始终牵挂、思念着爷爷。第⑧段“不对不对,门牙齿黑才叫黑牙子,他不笑也露出半截乌溜牙”“不对哟,黑牙子脸没那么白,他的外号叫黑张飞”“还不对,他左眉角有一颗黑痣”“噢,他右脸中间有一条横疤”,奶奶先后指出爷爷“左眉黑痣、乌溜牙、脸不白、右脸横疤”等特征,多次指导画师修改画像,直到满意为止,可见奶奶细心坚韧,对爷爷的样貌记忆深刻,不放弃还原真实样貌的心愿。第⑥段“奶奶苦等了53年,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证”“她抚摸着烈士证上那一行‘1934年12月在红军长征的湘江战役牺牲’的字”,说明奶奶珍视这张证明爷爷烈士身份的凭证;第⑨段“把张祥爷爷的画像挂在厅堂,每天都给画像敬酒上茶”,以日常祭拜的举动寄托哀思,既体现了对身为革命烈士的爷爷的深切敬重,也饱含着对烈士的长久缅怀。【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划线句子“老人把张祥爷爷的画像挂在厅堂,每天都给画像敬酒上茶,每天抚摸着画像上的那条长疤,泪水涟涟”中,“挂”“敬酒上茶”“抚摸”是对奶奶的动作描写,“泪水涟涟”是神态描写,两种描写手法结合,细致刻画了奶奶的悼念爷爷的行为与悲伤的神情。“每天”重复出现,强调动作的持续性,体现奶奶对爷爷的思念从未间断;“抚摸着画像上的那条长疤”呼应前文奶奶对爷爷特征的清晰记忆,“泪水涟涟”直接流露情感,让奶奶思念爷爷的形象更鲜活可感,情感真挚动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7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对“英雄”的理解:结合第⑤段“1930年10月,自己出生不到两个月,父亲就去参加红军了”“1934年12月在红军长征的湘江战役牺牲”,可知爷爷张黑牙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主动投身革命,不惧牺牲,用生命践行使命。这就是英雄的模样,他们是为集体利益挺身而出、奉献自我的人,是民族的脊梁。对“传承”的理解:第⑧段“不对不对,门牙齿黑才叫黑牙子,他不笑也露出半截乌溜牙”“不对哟,黑牙子脸没那么白,他的外号叫黑张飞”“还不对,他左眉角有一颗黑痣”“噢,他右脸中间有一条横疤”,奶奶执着指导画师还原爷爷样貌,第⑭段“烈士纪念馆扩建,向社会征集革命烈士遗物,画师的后人为了让更多的人瞻仰烈士,就把这张画像捐给了纪念馆”,画师后人将画像捐给纪念馆,第⑯段“没有疤的画像,不是你爷爷,快叫人去补上那一道疤痕”,父亲与张祥接力补全画像上的疤痕,这些行为都是对英雄的铭记与缅怀,是对英雄形象的守护;同时,这种跨越代际的行动,让英雄的事迹被后代知晓,英雄的精神被延续,体现了“传承”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留存,更是精神层面的坚守与传递,让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代代相传。【8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第②段“爷爷名字上面竟然是老父亲的画像”、第⑦段“叫画师照着你画,你跟他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标题中“爷爷的英名”对应爷爷“张黑牙”的烈士身份,“父亲的像”对应画师参照父亲为爷爷画像的核心事件,直接串联关键元素,精准概括全文内容。第②段“爸,你不是说爷爷没留下任何照片画像吗?怎么英名墙爷爷的名字上面竟然有画像,而且这画像很像你!”,这一疑问与标题“爷爷的英名父亲的像”呼应,引发读者对“英名”与“父亲的像”关联的好奇,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吸引读者探究。第⑭段“画师的后人为了让更多的人瞻仰烈士,就把这张画像捐给了纪念馆”、第⑯段“没有疤的画像,不是你爷爷,快叫人去补上那一道疤痕”,这些情节围绕“画像”的传递与完善展开,让“爷爷的英名”具象化;标题将二者结合,既体现家人对烈士的缅怀,也暗含英雄精神通过画像与家人坚守得以传承的主旨,凸显铭记英雄、传承精神的核心。【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微短剧的崛起与艺术的回归【材料一】①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态,微短剧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引发广泛关注。从媒介属性观察,电影、电视剧与微短剧本质上都是影像叙事载体,时长是其主要区别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多集连续剧的总时长远超单部电影,一部多集微短剧,总时长超越传统电影的现象已不鲜见。微短剧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戏剧内核,这是微短剧区别于其他短视频形态的核心要素。②微短剧成长于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的裂变期,一经起步,就呈现“一骑绝尘”的发展态势。微短剧的勃兴不仅是艺术形态的革新,更是信息接收与审美范式转型的缩影。从影院到电视再到移动终端,叙事单元持续压缩的趋势,本质上是适应数字移动端载体变化和碎片化传播生态的必然选择。如今,微短剧已突破网络平台界限进入电视端,未来也或将进入电影院。这种媒介壁垒的冲破,既源于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受市场选择的强力驱动。③传统影视艺术诞生于工业化时代,其发展遵循一条渐进式道路。电影的发展一直与媒介和技术发展高度关联,高度重视商业性质,被归为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却无损其艺术价值的最终确立。电视剧的发展轨迹亦印证了大众文化与精英艺术并非二元对立。微短剧虽处不同历史语境,但其成长土壤同样包含资本、市场与流行文化要素。历史经验表明,市场化进程与精品化战略可以并行不悖,谁抢先一步按照艺术逻辑布局,谁可能就是最后的赢家。④当前微短剧受众审美尚处培育阶段,数据显示微短剧用户复看率并不高,折射出“即时消费”的传播特性。创作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行业门槛越来越低,一大批素人创作者走向前台。此外,主题先行、概念化套路等违背创作规律的倾向也较普遍。(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0日)【材料二】【材料三】微短剧精品化,从打磨一个好剧本开始①邬天是一位微短剧创作者。他曾经7天就拍出一部30集的微短剧,这7天包括剧本创作、拍摄和剪辑,“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少的是剧本创作,差不多就用了1天时间”。②据邬天介绍,这部剧80%到90%的拍摄成本用在了演员的片酬、服化道费用等方面,剧本创作投入在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③“我们没有专门的编剧,我一人身兼编、导、演三职。”另一位微短剧创作者邢海军的情况在微短剧行业颇具代表性。“相较于拍摄和剪辑,我感觉最难的就是剧本创作,为了在剧本上高产出,同一个爽点,我会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去套”邢海军这样介绍自己的剧本创作经验。④为什么不能花更多时间打磨剧本?“一些微短剧都在追热点,要在热点事件的热度消退前推出才有流量,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打磨剧本。”邬天解释说,“根本的原因还是预算有限,有的微短剧投资只有几万元,除去拍摄制作的费用,所剩无几,在剧本投入上能省则省。”⑤微短剧制作公司一般会有专职编剧,但有些编剧的工作谈不上“创造性”,更多时候是流水线作业、机械化生产。“如果按字数算的话,一部微短剧的剧本大概有6万字,一般的创作周期是两周到25天。”于洋在一家影视制作公司负责内容生产,他的团队有数名编剧,包揽了公司大部分项目的剧本。(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1日)9.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短剧与其他影像叙事载体存在时长上的差别,但这种差别现在难以一概而论。B.微短剧已冲破媒介壁垒,进入电视端和电影院,这与技术演进和市场选择有关。C.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近6.62亿人,较上半年提升了7.3%。D.微短剧过于追逐热点,这使得微短剧难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剧本的创作和打磨。10.“一骑绝尘”常有两个含义:①某人在某方面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让人望尘莫及;②形容如同骑着一匹快马一般飞奔,远离尘世的意思。【材料一】中“一骑绝尘”借用了第__________个含义(填序号),在材料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11.下图是对【材料一】第③段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1)(2)处填入相应内容。____________→电影、电视剧发展轨迹特点归纳→____________→历史经验总结12.【材料三】的标题中提到了“微短剧精品化”。请结合以上所有材料,对如何促进“微短剧精品化”提出三点建议。【答案】9.B10.①.①②.微短剧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影像叙事载体。11.①.传统影视艺术发展背景阐述②.微短剧成长土壤分析12.①增加剧本创作投入,花时间打磨好剧本;②提升创作队伍专业素养;③避免主题先行、概念化套路等违背创作规律的倾向。【解析】【导语】这三则材料围绕微短剧展开,分析全面。材料一从宏观谈微短剧崛起、特征、发展及现状;材料二以数据呈现其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增长;材料三从创作端入手,指出剧本创作投入少、质量待提升等问题。整体看出微短剧发展迅猛但存在创作短板,未来需在剧本等方面发力实现精品化。【9题详解】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B.由材料一第②段“如今,微短剧已突破网络平台界限进入电视端,未来也或将进入电影院”可知,材料明确说明微短剧是“进入电视端,未来也或将进入电影院”,并非已经进入电影院。B项说法错误。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一第②段“微短剧成长于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的裂变期,一经起步,就呈现‘一骑绝尘’的发展态势”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微短剧自出现以来,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迅猛势头,远远领先,所以借用了“一骑绝尘”的第一个含义,在材料中的具体含义就是微短剧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影像叙事载体。【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与概括。由材料一第③段“传统影视艺术诞生于工业化时代,其发展遵循一条渐进式道路。电影的发展一直与媒介和技术发展高度关联,高度重视商业性质,被归为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却无损其艺术价值的最终确立。电视剧的发展轨迹亦印证了大众文化与精英艺术并非二元对立”可知,其围绕传统影视艺术展开,阐述其诞生的时代及发展道路等背景信息,故(1)处应填“传统影视艺术发展背景阐述”;由材料一第③段“微短剧虽处不同历史语境,但其成长土壤同样包含资本、市场与流行文化要素”可知,这部分对微短剧的成长土壤进行了分析,所以(2)处填“微短剧成长土壤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运用能力。由材料三第②段“这部剧80%到90%的拍摄成本用在了演员的片酬、服化道费用等方面,剧本创作投入在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以及第④段“根本的原因还是预算有限,有的微短剧投资只有几万元,除去拍摄制作的费用,所剩无几,在剧本投入上能省则省”可知,当前微短剧在剧本创作方面投入过低,所以为了促进“微短剧精品化”,需要增加剧本创作投入,花时间打磨好剧本。由材料一第④段“创作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行业门槛越来越低,一大批素人创作者走向前台”可知,创作队伍专业素养不高影响了微短剧的质量,因此提升创作队伍专业素养是促进“微短剧精品化”的重要建议。由材料一第④段“此外,主题先行、概念化套路等违背创作规律的倾向也较普遍”可知,这种违背创作规律的倾向不利于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所以要避免主题先行、概念化套路等违背创作规律的倾向。【三】(16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凤眠初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节选自《岳阳楼记》)【乙】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而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①,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②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之。前乎吾者其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注]①靳:吝啬。②第:但。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异二者之为”的“或”与“一食或尽粟一石”的“或”含义相同。B.“是进亦忧”的“是”与“斯是陋室”的“是”含义不同。C.“尝玩于扬子江之金山”“尝”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含义相同。D.“故悲喜随之”的“故”与“温故而知新”的“故”含义不同。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前乎吾者其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斯人,吾谁与归?(2)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16.甲、乙两文都提到“悲喜”,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3.A14.前乎吾者/其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15.(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常常向别人夸耀,认为这是平生罕见的奇异景观。16.甲文中,作者借“古仁人”的“悲喜观”,表达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乙文中,作者认为人的悲喜随着人情(心境)的不同而变化,表达出赏月时的愉悦陶醉之情。【解析】【导语】两文皆以“情”为引,却各有旨归,对比鲜明。甲文截取《岳阳楼记》核心议论,借“古仁人之心”破“以物喜,以己悲”的局限,以“先忧后乐”的铿锵之语,抒发心怀天下的济世情怀,立意宏大庄重。乙文以“好月”起笔,忆金山赏月之奇观,叹今夕重逢之难得,将“湖山月色”的千古常新与“人情之异”的悲喜流转相勾连,流露个人情志的细腻体悟。一为家国担当,一为个体感怀,笔法一议论一记叙,情感一宏大一精微,各具韵味。【13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或异二者之为”的“或”意为“或许、也许”,“一食或尽粟一石”的“或”意为“有时”,二者含义不同。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在我之前的人,他们是否欣赏过这月色,他们的悲伤与喜悦,本来就无从得知了。“前乎吾者”点明对象,与后文断开;“其赏与否”“其悲与喜”是并列的两种情况,中间断开;最后“固不可得而知”表结论,与前文断开。据以上分析断句为:前乎吾者/其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微,如果没有;斯,这、这种;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归”,归依、一道。(2)每,常常;夸,夸耀;于,向;以为,认为;奇观,奇异的景观。【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与情感比较。根据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甲文的“悲喜”与外物得失、个人境遇无关,古仁人无论身处朝堂还是江湖,始终心怀百姓与君主,其“悲”是为天下人之忧,“喜”是为天下人之乐,既体现了旷达的胸怀,更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根据乙文“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之”可知,乙文的“悲喜”源于人的心情差异,湖山月色本是千古不变的美景,却因观赏者心境不同而产生悲或喜的情感,核心是个人情志随境遇的主观流露,也暗含作者对月色美景的喜爱与珍视。【点睛】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高高的朝廷上,就担忧百姓;在偏远的江湖间,就担忧君主。这样看来,在朝廷上是忧愁,在江湖间也是忧愁。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乙】我生性喜爱月亮,丙辰年的中秋节,曾经在扬子江的金山上赏月,常常向别人夸耀,认为那是平生罕见的奇异景观。如今再次在这里赏月,大概是造物主不吝啬它的美景,可这又岂是容易遇到的呢!湖山的月色,千古以来常常是崭新的,但因为人的心情不同,所以悲喜之情也随之而来。在我之前的人,他们是否欣赏过这月色,他们的悲伤与喜悦,本来就无从得知了。三、写作(55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外貌、成绩、处事能力等感到不满。其实,身材不够完美,可能很健康;成绩不够理想,可能韧性十足;处事能力有点弱,可能真诚善良。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与自己握手言欢,就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请以“与自己握手言欢”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答案】例文:与自己握手言欢我总羡慕那些能言善辩的同学,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时,眼里的光像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科研方法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分学期版)
- 我设计的服装 教学设计
- 2025 年大学管理心理学(领导心理)试题及答案
- 新版江苏银行ai面试题库大全及答案
- 新闻记者专业技术水平考核试题及答案
-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
- 月嫂证的理论试题及答案
- 机关工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产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金融年终工作总结样本(5篇)
- GB/T 22415-2008起重机对试验载荷的要求
- GA 139-2009灭火器箱
- 火力发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执行表格锅炉分册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
- 《投资银行》或《资本运营》风险投资业务课件
- DBJ50T-163-2021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 清晰正式版
- 低阶煤、褐煤干法制备气化用高浓度水煤浆技术
- GB∕T 37458-2019 城郊干道交通安全评价指南
- 盘锦浩业芳烃抽提装置操作规程
- DB33_T 2301-2020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高清正版)
- 路面病害处理专项施工组织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