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设计_第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设计_第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设计_第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设计_第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采矿工程毕业论文,设计 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初步设计 摘 要 本设计的井田面积为20.1平方千米,年产量120万吨。井田内煤层赋存比较稳定,煤层倾角822,平均煤厚3.48m,整体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在井田范围南部和中央均有断层发育。瓦斯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不高,涌水量也不大。根据实际的地质资料情况进行井田开拓和准备方式的初步设计,该矿井决定采用三立井上山开采,煤层分采区上山联合布置的开拓方式,设计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走向长壁采煤法,用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并对矿井运输、矿井提升、矿井排水和矿井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的设备选型计算,以及对矿井安全技术措施和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完成整个矿井的

2、初步设计。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用先进技术和借鉴已实现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经验,实现一矿一面高产高效矿井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立井 、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高产高效 Abstract These designed allotment area for 20.1 square kilometers,Yearly Output 120 trillion. Allotment intrinsically ocurrence of coal seam pare stabilize,coal seam pitch 822acid,average coal thick 3

3、.48m,integrally nature condition pare simplicity,at allotment scope east normalizing function of the stomach and pleen center equal have got dislocation upgrowth. Both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content relatively do not high, and neither do inflow of water no large either. On the basis of Prelimina

4、ry Design,said shaft opt in adopt three vertical shaft fluctuate mountain exploitation,coal seam grouping band region fluctuate mountain co- disposal mode of opening,design adopt 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full-seam mining stopper art,Alignment longwall method,treat goaf with whole straddle alight law

5、 from actual geologic information instance proceed allotment exploit and stand-by mode.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the both bine versus mine haul, shaft exaltation, shaft drain and ventilation of mines isopuant systemic equipment lectotype count,as well as versus shaft technical safety measures and e

6、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laim,plete wholly shaft. Both shaft whole realize mechanization,adopt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use for reference afterwards realize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modernization shaft experience,realize one mine not both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shaft thereby run up to favorable eco

7、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Keywords: Vertical shaft, Alignment long wall , full-seam mining, 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前 言 本次毕业设计是据在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进行的毕业实习中所收集的矿井生产图纸和资料,并作了一些改动以后,对矿井进行的初步设计。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全部教学进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作为对大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次综合性的知识技能考查,它主要是考查学生这四年来对基础知识及其专业知识的掌握

8、情况,使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综合起来应用。这样达到了对理论知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经验。 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学习的过程。在本次设计过程中,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炭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其它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切实可行高产高效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力争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本设计以实践教学大纲及指导书为依据,严格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采用工程技术语言,对矿井的开拓、准备、运输、提升、排水、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由于时间关系和设计者水平有限,

9、设计中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审阅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目 录 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 1 1.1矿区概况 . 1 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1 1.1.2 自然环境 . 2 1.1.3 矿井附近的工农业情况 . 2 1.1.4 水源、电源、劳动力及建材 . 2 1.2 井田地质特征. 3 1.2.1 地层 . 3 1.2.2 构造 . 3 1.2.3 煤层及顶底板岩性特征 . 5 1.2.4 水文地质特征 . 6 1.2.5 沼气、煤尘和自燃 . 10 1.2.6 煤质、煤的牌号与用途 . 10 2 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 12 2.1井田境界 . 12 2.2 井田储量

10、. 12 2.2.1 矿井工业储量 . 13 2.2.2 矿井设计储量 . 14 2.2.3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 15 2.3 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 18 2.3.1矿井工业制度 . 18 2.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 18 2.3.3井型校核 . 18 3 井田开拓 . 21 3.1概述 . 21 3.1.1 开拓方式选择 . 21 3.1.2 影响矿井开拓的主要因素分析 . 21 3.2 井田开拓 . 22 3.2.1 井田开拓方式 . 22 3.2.2 井筒形式、数目、及其配置 . 22 3.2.3井底车场和大巷的布置 . 25 3.2.4 方案的提出及方案比较 . 26 3.3

11、井筒特征 . 34 3.3.1 主井 . 34 3.3.2 副井 . 35 3.3.3 风井 . 37 3.4 井底车场及主要巷道 . 38 3.4.1 车场设计基本参数 . 39 3.4.2一些基本问题的确定 . 40 3.4.3 线路连接计算 . 41 3.4.4 车场区段划分及调车 . 43 3.4.5坡度计算 . 47 3.4.6确定各井底车场硐室位置 . 47 3.4.7主要巷道 . 49 3.5 开采顺序及采区回采工作面的配置 . 51 3.5.1开采顺序 . 51 3.5.2保证年产量的同采采区数和工作面数 . 51 设计( 论文 ) 题 目: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 姓

12、名:姜 烘 亮 学 号:C93550109090037 专业:采矿工程学习中心:潞安奥鹏 住址:山西省长治潞安集团王庄矿 电话Email: jianghongliang0909open. 日期:xx年9月16日 指导教师:姜元勇 摘要 煤炭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xx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5.6%和67.7%。 近年来,随着综采设备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综采设备走向重型化、强力化和自动化,使设备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有力的推动了大采高综

13、采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采煤技术的革命,目前在神东、晋城等矿区已率先在f=1.5-5的厚煤层中使用大采高综采设备,实现了国内工效最高,吨煤成本最低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煤炭市场的竞争能力。 本文主要观点有:在煤炭企业生产中地质条件和煤炭赋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使用大采高采煤方法。 关键词:大采高;综采技术; 目 录 摘要 . 2 1.绪论 . 5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 1.1.1研究目的 . 5 1.2.2研究意义 . 5 1.2 本文的框架结构 . 6 2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7 2.1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7 2.1.1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7 2

14、.1.2行业主要特点.8 2.2、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8 2.2.1资源保障问题.8 2.2.2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问题 .9 2.2.3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问题.10 2.2.4煤矿安全与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11 2.2.5煤炭运输与燃煤污染问题 .12 3.大采高技术发展现状.13 3.1我国大采高技术的应用.13 3.2高效综采的快速发展.14 4.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在潞安王庄矿的应用.16 4.1 王庄煤矿概况.16 4.2 工作面巷道布臵及生产系统.18 4.2.1工作面位臵选择分析.18 4.2.2工作面巷道布臵.19 4.2.3 生产系统.22 4.3工作面设备选择.2

15、3 4.3.1 工作面设备选择.28 4.4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29 4.4.1采煤方法.30 4.4.2回采工艺.30 4.4.3工艺说明.30 4.5大采高自动化综放工作面取得的成就.31 4.5.1、工作面单产、工效再创新高.31 4.5.2、提高了采高,优化了采放比,提高了资源回收率31 5.研究结论及建议.33 _.34 1. 绪 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为了研究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详细地分析王庄矿的煤层赋存和现有生产技术状况,并对神东上湾、晋城寺河及赵庄等矿进行了现场考察,收集了各矿使用大采高综采设备开采的有关技术资料,经过分析对比认为,目前

16、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用大功率,高可靠性设备,具有较强地适应能力,在王庄矿使用是可行的,必将进一步加快王庄矿以减队减面,增产增效为主要内容的集约化发展步伐,推动王庄乃至潞安的采煤技术发展,促进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 1.1.2研究意义 为了研究大采高综采技术在王庄矿现有生产条件下的可行性,王庄矿于xx年11月成立了由机电、生产、地质、通风、运输、自动化、计划及综采安装等科室、队组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详细地分析王庄矿的煤层赋存和现有生产技术状况,并对神东上湾、晋城寺河及赵庄等矿进行了现场考察,收集了各矿使用大采高综采设备开采的有关技术资料,经过分析对比认为,目前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用大功率,高可靠性设备

17、,具有较强地适应能力,在王庄矿使用是可行的,必将进一步加快王庄矿以减队减面,增产增效为主要内容的集约化发 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东滩井田位于山东省邹城、兖州、曲阜三市接壤地区,矿井地理位置为东经11653?45?,北纬3526?16?(如图11)。井田东以峄山断层为界;东北以FS18断层和FS68断层为界;南至F60断层与南屯井田相邻;西与鲍店矿井相邻;北接兴隆庄矿井。井田东西长约6.77km,南北宽约4.84km,面积32.75km2。 区内交通极为便利。京沪铁路大动脉纵贯井田中部,从东滩店车站起,南去邹城6km,徐州162km,上海818km

18、;北去兖州14km,济南156km,青岛549km。另有兖新铁路支线,西去济宁至鲁西南菏泽和河南新乡,与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联网;东去有兖石铁路专线至石臼港308km。公路四通八达,有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邹兖公路、济兖公路和济邹公路分别从井田东部、中部、南部和西部通过。京杭大运河由济宁市西流过,一般能通航85t小轮,一、二月份水位变浅,不能通航。 二、地形特点及居民点分布 区内为第四系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42.46+54.58m,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坡度极为平缓。 矿区范围内分布有大小村庄15个,大部分分布在井田边界。另外,在矿区南部有大片职工住宅区。 三、工农业生产和原料

19、及电力供应 矿区内工业以煤炭为主,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间杂有果园、桑园、菜园和苗圃等。 本矿井建设期间,所需要建设材料,除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需由国家计划供应外,其它砖、石、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满足建设需要。 矿区已建有110Kv罗广区域变电所,向本矿井供电的两回35Kv输电线路已建成送电。 四、矿区气候条件 本区属温带季风区的海洋大陆性气候。根据邹城市气象局19591999年气象资,历年平均气温17.9,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8.3。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08.14mm,年最大降水量为1263.8mm。区内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最大风速16m/s。冰冻期为十二月至次年

20、三月,最大冻土深度0.27m。 五、矿区水文及工农业供水 区内主要河流有白马河及其支流泥河,纵贯全区,向南流入南阳湖,皆属季 节性河流。白马河全长76km,河床宽10420m,曾测得最大流量为568m3/s,流量随季节变化,由干枯断流至洪水泛滥,与第四系有水力联系。在东滩井田范围内,白马河长7km,并有支流泥河和友谊河。井田内白马河河床宽2090m,河堤经加固后实测标高为+45.50+52.91m,历年最高洪水位为+39.62m+60.87m。 本矿区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为第四系上组砂岩层水和矿井净化水。水质类型为HCO3CaNa,矿化度0.37g/L。供水水源的取水方式采用管状井分散

21、取水。矿井每日排水量约为4500 m3,全部进入污水净化站进行处理,净化水主要用于井下防水注浆、洒尘、电厂冷却、洗煤厂补充用水。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一、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 兖州煤田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不对称倾伏向斜,轴向北东东,向东倾伏。向斜内次一级宽缓褶皱发育,伴有为数不多的断裂构造。东滩井田为于兖州向斜的轴部和深部,倾角平缓,一般39,平均7,最大18,最小近水平状态。 井田的勘探程度:全区经过普查、详查、精查勘探及使用综合勘探的精查补充勘探后,完成钻孔145个,地震物理点3466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13个,地震物理点23.9个,共计工程量为10621.27m,其中水文钻孔3个,为18

22、65.61m。 二、井田煤系地层 兖州煤田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 1、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本组与下伏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顶界至十二灰顶面为界,全厚29.638.36m,平均厚34m左右。岩性主要由灰色至乳白色石灰岩、浅灰至灰色铝质泥岩、粉砂岩和杂色铝质泥岩组成,属小幅度震荡频繁的滨海浅海沉积环境;在短暂海退时,沉积了两层薄煤层,均无工业价值。 2、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本组与下伏中石炭统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顶面至山西组分界砂眼底面为界,全厚174218m,平均厚184.74m,一般厚度180190m。区内保存完整,未受侵蚀,为海陆交互

23、相沉积,岩相旋回和粒度韵律清晰、稳定。岩性主要为深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灰色铝质泥岩、灰绿至灰白色中、细砂岩,含薄层石灰岩10层,煤层24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有第16上、17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第6、15 上、18上2煤层。石灰岩中三灰和十下灰两层较厚,层位厚度稳定,为全区煤层对比 的主要标志层。据岩性、岩相及其沉积特征分为上、中、下三段。 (1)上段 第三层灰岩以上至山西组分界砂岩底界为上段,厚3545m,一般40m左右。沉积环境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为主,含煤三层,即4、5、6煤层,第6煤层局部可采。 (2)中段 第三层灰岩至第十下灰岩以上

24、为中段,厚100120m。沉积环境为小幅度震荡 频繁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有一定变化,相律不明显,结构复杂,灰岩、煤层多而薄,中下部含可采煤层一层,即15上煤层。 (3)下段 第十下灰岩以至本溪组十二灰顶界为下段,厚3540m,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 积,岩性、岩相稳定,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铝质泥岩为主,富集第16上、17、18上2等三层煤层,其中第16上、17煤层全区可采,第18上2煤局部可采。 3、下二叠统下部山西组(P11s) 本组与上石炭统太原组呈整合接触,顶面至下石盒子组分界的粗砂岩底面为界,全厚105.92152.63m,平均厚度133.98m,厚度有一定变化,西北厚,东南薄,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在侵蚀教严重的地段,蒙阴组红层下出现第2、3煤层侵蚀露头,根据岩性、岩相及含煤特征,本组可分为上、下两段。 (1)上段 由杂色铝质泥岩下石盒子分界粗粒砂岩为界,厚2350m,一般厚35m左右, 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