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何与 2.ppt_第1页
文言虚词何与 2.ppt_第2页
文言虚词何与 2.ppt_第3页
文言虚词何与 2.ppt_第4页
文言虚词何与 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虚词“何”,【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副词。1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

2、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青泥何盘盘(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课文中有“何”的句子,1、晋,何厌之有?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何如?3、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4、不然,籍何以至此?5、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6、苏子愀然而问客曰:“何为其然?”7、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8、何可胜道也哉!,课文中有“何”的句子,9、问君西游何时还?10、相逢何必曾相识1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2、以

4、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4、何以知之?15、君何以知燕王?16、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课文中有“何”的句子,17、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18、何以汝见为?19、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20、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2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2、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2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文言文虚词“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二)连词。1、和、同、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区别介词“与”和连词“与”作介词一般与以下规

5、律:1、“与”前有副词、能愿动词等作状语2、“与”后省略了宾语3、句子“与”前后蒙后或承前省略了主语作连词一般有以下规律:“与”前后词语或短语词性相同或相近,二者成并列关系,且作相同成分。但是,如果二者逻辑地位不同,有主次之分,则为介词区分方法:“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是否影响原意。无影响的“与”是连词;严重影响原意的是介词。如“谷与鱼鳖”的位置互换后,句意没有什么变化,其中的“与”是连词。“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句中“与”的前后项如果互换,则意思会发生变化,它们中间的“与”乃是介词。,(三)动词。1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赞许,同意。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4参加,参与。读作y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咸与维新5对付。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7、。(四)名词。译为“党与,朋友,同盟者”。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原毁)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荀子王霸)(五)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课文中有“与”的句子,1、秦伯说,与郑人盟。2、失其所与,不知。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秦武阳,人不敢与忤视。5、荆轲有所待,欲与俱。6、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7、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8、欲呼张良与俱,课文中有“与”的句子,9、君安与项伯有故?10、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1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12、臣请入,与之同命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8、也11、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14、竖子不足与谋1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1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课文中有“与”的句子,17、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18、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0、相与枕藉乎舟中。2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2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23、岂无山歌与村笛2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25、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课文中有“与”的句子,2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27、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28、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29、廉颇送至境上,与王诀曰30、遂与秦王会渑池31、不欲与廉颇争列32、臣与将军戮力攻秦3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35、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38、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39、(缑王)与昆邪王俱降汉40、吾母与弟在汉41、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42、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43、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44、单于子弟发兵与战,课文中有“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