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_第1页
南昌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_第2页
南昌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_第3页
南昌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_第4页
南昌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昌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 下面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A . 熟稔(rn)骠勇(pio)同侪(chi)讣告(b) 腈纶(qn) 掎角之势(j)B . 悄寂(qio) 靓妆(lin) 怄气(u)咋舌(z) 妆奁(lin) 厝火积薪(cu)C . 箴言 (jin)惭怍(zu) 档案(dn)发酵(xio)舷梯(xun)彩云出岫(xi)D . 摒弃(bn) 梵文(fn)牛皮癣(xin)粳米(jng) 痉挛(jn)大雨滂沱(pn)2. (2分) (2019高一上和平期中) 下列汉字字形全都正

2、确的一项是( ) A . 渲泄酒樽教坊曾记否B . 将息缭倒信手凭谁问C . 靛青混沌阑干潭柘寺D . 樊笼敛容委身万户候3. (2分)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 )A .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木欣欣以向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C .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D . 吾其还也其可怪也欤?又欲肆其西封4.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 其曲中规B . 素善留侯张良C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D .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5. (2分) 下

3、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信中,司马迁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B . 司马迁与屈原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展现他坚韧的意志;一个以死明志,表现他不屈的气节。C . 逍遥游中的大鹏虽然未能真正做到“逍遥游”,但它启示我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D . 兰亭集序以“乐”起笔,转而为“痛”,最后以“悲”作结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思考,肯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6. (2分) (2017

4、高三上兰州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当前,全国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虽然不少通信运营商信誓旦旦地保证,其营业点将确保通信业务中关键的私人信息不会被泄露,然而事实却是差强人意的。前天晚上地铁里遭遇拥挤,昨日“海上世界”也是人满为患 , 在回来的路上,走望海路堵车,由望海路拐向滨海路也堵车,拥挤不堪的道路让人心烦。电视剧琅琊榜因故事生动曲折而热播不断,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因此成了近几年来少有的经典之剧。科隆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

5、难民的恐慌情绪,科隆市长发言人说,政府决不容许“无人区”的出现。自2015年6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花园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A . B . C . D . 7. (2分) (2016高三下枣阳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周庄人在商场风生水起时,没有忘记打造自己的后花园,不仅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息,也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B . “余额宝”之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C . 欧盟观察家称,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欧盟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令欧盟决策层出现严重分裂的难题。D

6、 .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骄傲,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有深刻、深厚的精神涵养和审美情趣,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多品味汉字的间架结构,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安静气息抵达内心。8.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3分)9. (6分) (2019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

7、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第一,“得”必须有“德”。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

8、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放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间、载入史书,甚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速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身,永世不得续用。第二,“德”必然能“得”。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

9、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第三,有“德”就是“得”。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意,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孝是道他的始源,是源自人的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思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由“德”至“

10、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B . 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C . “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D . “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2

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B . 文章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C . 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D . 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B . “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C . 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

12、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D . 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一不可。10. (12分) (2019高二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洪振秋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勃勃生机。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

13、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到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别的植物无法落脚,青苔却能从墙缝里、石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小时候,我

14、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

15、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我非常喜欢袁枚先生的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天有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所以

16、,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

17、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哧哧地笑着,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绵延着,变幻着。一点点,一处处,一丛丛我想,没有青苔的世界,一定会是寂寞的。(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写“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青苔“微不足道”“细小低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B . 文章中的“江水绿如蓝”和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重点不一样:前者是强调青苔的繁茂,后者是强调江水的

18、澄澈。C . 文章用词生动贴切。如描写父亲在春雨来临前“拾漏”后,“掏”“填”“黏附”“塞”等词语准确地表现出对青苔的重视。D . 袁枚和“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都是懂青苔之人,他们深知青苔的特点,欣赏青苔的气韵,把青苔作为审美对象,融入作品之中。(2) 作者为什么说“没有青苔的世界,一定会是寂寞的”?请简要分析。 (3)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结合全文,从“形散”和“神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5分) (2018高一上牡丹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朱生豪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

19、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

20、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

21、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

22、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是他翻译莎剧的必然原因。B . 朱生

23、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 .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难度大,工作艰巨。D .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在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的环境中,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B . 朱生豪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部分莎剧中译本。C . 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

24、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并不能十分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D . 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译作的水平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E .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12. (11分) (2018高一上儋州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

25、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 , 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

26、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1) 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意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7、 A . 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B . 今行而无信 , 则秦未可亲也信:诚信,信用C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是D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来迟(2)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历史。B . 古人讲求礼仪,尊卑有序,对别人要用尊称敬称,对自己要用谦称。文中的“足下”“仆”“臣”都是谦称,“卿”是尊称。C . 文中“邑”指封邑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奖励,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

28、人,被封邑的人可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D . “宗族”是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B . 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

29、意。C . 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D . 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比如用太子丹的“恐惧”来表现荆轲的沉着冷静,用秦武阳表现荆轲的“大勇”,用樊於期自刎反衬荆轲的足智多谋。(4)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13. (7分) (2019高三下东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范成大秋苗五月未入土,行

30、人欲行心更苦。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B . 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C . 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D .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2) 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五、 默写 (共1题;共6分)14. (6分) (2020高三上呼兰期末) 默写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