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诊断考试试卷C卷_第1页
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诊断考试试卷C卷_第2页
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诊断考试试卷C卷_第3页
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诊断考试试卷C卷_第4页
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诊断考试试卷C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诊断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遂宁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_和审美_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白,_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_。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

2、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体验经验从而味同嚼蜡B . 经验体会从而食不甘味C . 体会经历因此味同嚼蜡D . 经历体验因此食不甘味(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语言复合体。B . 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C . 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

3、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D . 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B .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C .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D .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二

4、上汕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

5、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

6、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2019年汕头市学年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

7、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

8、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停止思想”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是对马克思这一伟人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B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个简单事实。C . 正因为马克

9、思的理论贡献和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D .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是恩格斯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体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再用抒情的表达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时不可估量的损失。B . 第段中“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C . “一生中的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是“点”与“面”、“详”与“略”的关系。D

10、. 第段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揭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作为思想家,马克思创办了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成果。B . “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C . 创立理论是革命实践的基础,伟大的革命实践反过来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理论,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D . 恩格斯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从政治的角度在马克思墓前发表演说,不仅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

11、在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捍卫和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3. (9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两个体系,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改革的意见,而智慧交通成为其重要手段,扛起了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大旗。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种交通问题凸显,发展智慧交通可保障交通安全、缓解拥堵难题、减少交通事故,还可提高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摘编自王贝贝“十三五”中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判断)材料二:2018年

12、中国网民短途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频率调查2018年中国网民长途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频率调查(注)分数越高代表率越高,满分为5分。(数据来源于“艾媒咨询”)材料三:目前,我国城市智慧交通普遍缺少顶层设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同时,随着各地交通系统规模扩大,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运营维护单位忙于应付设备故障,维修成本过高。另外,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人、各类交通工具在时间、空间上留下的痕迹信息都会被采集到,但这些数据汇聚起来,并不一定产生有价值或者价值高的信息,也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当前对智慧交通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足。在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信息泄露

13、、伪造、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智慧交通的建设运营要各部门群策群力,但现状是各部门都有其各自的业务系统,难以协调一致;我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自成体系,标准互不统一。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智慧交通还是比较低层次的操作,还没有“大交通”的概念,当下所谓的智交通其实只是管控。而各地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影响了系统运行效率,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维护和再建设成本。(摘编自姜秀明浅析智慧交通的未来)材料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智慧交通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既可识别车辆特征、交通违法行为等信息,也可实现平面二维的展示,让城市交通

14、参与者变得透明,从而实现了“所见即所现”。通过仿真试验寻求现实交通问题的最优解,获取交通设计方案的评价,为交通规划和整改提供决策辅助。我们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起来的人和交通数据,通过AR实景指挥作战系统将其深化应用。系将所有交通资源和信息集约在一张实景地图上,实现道路交通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不过,智慧交通在做好自身行业的同时,还需要横向的延伸,与智慧城市的各行业如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做到相互服务,避免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摘编自赵锦祥智慧交通在智慧城市的深入应用与发展趋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我国交通运输全面改革的征

15、途中,智慧交通发挥的作用无疑会十分巨大,它会带来我国交通现代化一系列的变化。B . 从材料二中2018年的调査数据来分析,网民们在短途出行中所选择的各类交通方式的频率相差不大,其中轻轨的使用频率最低。C . 通过技术手段采集人、各类交通工具所留下的痕迹信息没多大价值,还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因此,保存它们,实际意义不大。D . 人工智能、大数据对智慧交通的应用很重要,如实现“所见即所现”平面二维的展示图景就需依靠人工智能来完成。(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之所以对智慧交通的建设十分重视,是因为智慧交通可解决许多交通问题,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B

16、 . 从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网民在长途出行中最喜欢选择高铁、动车,而选择轮船的频率最低。C .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智慧交通的建设,地方对智慧交通的理念理解不够,执行起来都是低层次的操作。D . 向智慧城市的各行业进行延伸,从而相互服务,避免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是做好智慧交通自身行业的前提条件。(3) 我国智慧交通发展迅速,但要充分适应社会发展,仍需做出哪些努力,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4. (12分) (2019高二上汕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 盛李 娟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些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他们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

17、。走到高处,突然看到前方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下,抚地大哭。他们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们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开渠垦荒。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们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在渠口的鱼群铲开。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它们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这鱼长有细碎锋利的牙齿。即使已被捉在手,仍紧咬

18、红绳不肯松口。它们愤怒却迷惑。世界改变了。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的浅水处如堆满珠宝般璀璨闪烁。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捞捕小鱼,晾干,喂养牲畜。世界改变了。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河两岸上下漫延。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其

19、实这块土地并不适合种植向日葵。它过于贫瘠,向日葵又太损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如此看来,我们和一百年前第一个来此处开荒定居的人没什么不同。除了掠夺,什么也顾不上了。我妈已经种了三年葵花。各种天灾,各种意外。三年都没赚到什么钱。但第四年她仍坚持播下种子。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粘染红色的农药。我在旁边帮忙打手电筒。整夜默默无语,整夜紧张又漫长。手电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

20、渗入红色之中。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手电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一百年前的农人也来了。哪怕已经死去了一百年,他们仍随身带着种子。他们也渴望这红色。所有消失的鱼也从黑暗中现身,一尾接一尾沉默游入红色之中。我仿佛看到葵花盛放,满目金光中充满了红色,黑暗般坚定不移的红色。我只跟去地头帮了几天忙,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听说第一年非常不顺。先是缺水。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可一到灌溉时节,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锨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是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后来干脆在水渠的闸门边铺了被褥露

21、天过夜。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那片万亩葵花地无一幸免。我妈日夜忧心。她面对的不但是财产的损失,更是生命的消逝。亲眼看着一点点长大的生命,再亲眼看着它们一点点枯萎是耕种者千百年来共有的痛苦。直到八月,熬过病害和干旱的最后二十来亩葵花顺利开完花。她才稍稍松口气。而那时,这片万亩土地上的几十家种植户几乎全都放弃,撤得只剩两三家。有个承包了三千多亩地的老板直接自杀。据说赔进去上百万。冬天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得少也赔得少。后来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接着种!”整个冬天,阿克哈拉洁白而安静。我心里惦记着红色与金色,独自出

22、门向河谷走去。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牛群列队通过狭窄的雪中小路,去向河面冒着白气的冰窟饮水。我随之而去。突然又想起了鱼的事。我站在冰窟旁探头张望,漆黑的水面幽幽颤动。抬起头来,又下雪了。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鱼之所以越来越少乃至最后消失,既是因为人们不加节制的捕捞,也是因为人们引流灌溉,使鱼失去了生存的环境。B . 这片土地原本是非常肥沃富饶的,是人类无休止的开发掠夺,耗尽了土地的地力,才使土地变得贫瘠。C . 面对人们近

23、乎贪婪地攫取自然资源,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有对环境破坏的忧虑,又有对人们的理解同情。D . 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刻画了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讲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相处方式的亘古难题。(2)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3) 文章是从对“一百年多前”的想象开始的,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7高二上宜昌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

24、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

25、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

26、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B .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C .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

27、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D .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2)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士是指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也可以指有力量的勇士。B . 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C . 下车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D .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3) 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这样就不会愧对死去的智伯了。因为

28、智伯当年以国士之礼对待他,对他有知遇之恩。B . 豫让不用卑鄙的手段报仇,却在身上涂漆使自己长疮,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目的是使人认不出他。C . 豫让首次刺杀未成,襄子因表现胸襟气度,博取贤名而饶恕了他。D . 豫让自杀后,太史公写“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反映此事震撼人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性。(4) 请翻译下列句子。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7高二下阿拉善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29、。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轮鞅:指车马。墟曲:乡野。(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诗前两句从正面描写乡村生活的宁静,写诗人摆脱仕宦生活回到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B . 前四句描写诗人的身心俱静,诗人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C . 中间四句写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这是以心灵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灵之“静”。D . 后四句描绘乡村生活的喜与忧,为庄稼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而喜悦,为辛勤劳动毁于一旦而心怀恐惧,可见诗人心灵并不宁静。E .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发的? 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