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篆”细朱文印的欣赏与创作_第1页
“铁线篆”细朱文印的欣赏与创作_第2页
“铁线篆”细朱文印的欣赏与创作_第3页
“铁线篆”细朱文印的欣赏与创作_第4页
“铁线篆”细朱文印的欣赏与创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铁线篆”细朱文印的欣赏与创作王旭斌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观复堂王旭斌。非常荣幸受墨池之邀,能和大家一起探讨篆刻。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铁线篆”细朱文印的欣赏与创作。篆刻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果展开去谈,恐怕三年也谈不完。所以我在今天的话题中又加了这么多限定词,尽可能把范围缩小,这样才能谈得具体。尽管如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也只能说个皮毛。我讲的也是我的老师和师门前辈曾经给我讲过的,当然还有一些我自己的体会,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首先,我们把范围界定为“朱文”。实际上朱文印的出现是很早的,我们在印学发展史的划分上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先秦,秦汉,三国魏

2、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近代。先秦是萌芽,秦汉逐渐成熟达到一个高峰,三国到隋唐逐渐没落。宋元特别是元,文人印的出现又开始回暖,明清及近代又达到兴盛。先秦时代,我们常见的形式为古玺印,他们都是以大篆、六国文字入印的。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文字有明显隶化得特征,我们称之为摹印篆。像“巨蔡千万”这方印线条上已经有一些铁线篆的影子。另外汉白文盖到封泥上实际也是一种朱文。汉印这个特征一直到唐宋都是以这个特征为主。包括到现在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前面这两类都不是我们谈论的范围,日后如有机会我们可以分别来讨论。我们接下来说的是以小篆形式入印的朱文,一般认为最早的小篆细朱文印的典型代表是赵孟頫,结体妍

3、丽,用笔圆转,有轻裘缓带之风,如“松雪斋”,但赵孟頫是只篆不刻。然后从明末到清代是小篆细朱文印的大发展时期,这期间名家辈出,有汪关,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黄牧甫等等。从民国到近代是完善成熟时期,以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等人为代表,从形式上,我认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元朱文,以赵叔孺,陈巨来为代表,陈是赵的学生,他称陈为元朱文近代第一;另一类是“铁线篆”以王福庵为代表,也就是我的祖师,我是第五代传人。两类的主要区别在于篆法。小篆从发展上实际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李斯,李阳冰为代表,如泰山刻石、峄山碑、城隍庙记,篆法高古。第二个阶段以邓石如,吴让之,吴大澂,赵之谦,胡澍,王福庵为

4、代表。而王福庵吸收了前两者特点,加以规范化,但更偏向于后者。这个阶段主要特点就是笔意较强,表现力较丰富。现在进入主题,讲铁线篆细朱文印,说道这里大家应该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吧。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一刀法,二笔法,三哲学内涵。一、刀法通常我们讲最基本的刀法,主要有冲刀,切刀,有时也称为长刀,短刀。顾名思义,冲刀的运刀距离较长,因此线条表现的也就比较流畅、光洁、劲健,通常说线条比较光。而切刀的运刀距离较短,因此线条表现的就比较苍茫、浑厚、凝重,通常说线条比较“毛”。这两种运刀方式我认为没有什么高下,或者优劣之分,而要视你表现的内容而定。通常一方作品当中往往是冲切并用的,需要冲了就冲,

5、需要切了就切,完全视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而定,没有什么定法。比如说陈巨来的印,冲刀就用的多一些,王福庵的印切刀就用的多一些。基本的刀法掌握之后,在创作时的运用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在运刀过程中,有时走的长一些,有时走的短一些;有时快一些,有时慢一些;刀杆有时挺得直些,有时握的平些;刀刃有时陡些,有时坦些。这些变化都会使线条表现的更丰富,用刀就像用笔一样,同样可以做到“八面出锋”。走刀长了,线条比较光洁;走刀短了,线条比较毛涩;走刀快了,线比较劲挺;走刀慢了,线条比较沉着;刀杆直些,用刀刃就会多,有劈削的效果;刀杆平些,用刀尖较多,力感十足;刀刃陡些,线条刻的就会平,刀痕较浅,线条效果比较浑厚。吴让之的

6、用刀就比较浅,他有句话“笔软刀浅,则奇怪生焉”,学习吴让之时大家可以深入体会。运刀过程当中,往往多种动作是并用的,深浅、徐疾是有节奏变化的,每根线条都是一个静止的音符和旋律,印面上的线条不是平面的,是一个立体的,像起伏的山峦一样,线条的味道就在其中。我们可以看一下几个人的印面,做些比较。(吴让之,赵之谦,吴朴堂,陈巨来,王福庵,黄牧甫,吕少华,李文骏,王旭斌。)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实际是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用刀习惯的,这些习惯就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而在深层次则代表着每个人的审美取向。那么到底表现到什么样一个度比较合适,明代朱简在印举要论中有一段话“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正锋紧持,直送缓结,转

7、须带方,折须带圆,无棱角,无臃肿,无锯牙,无燕尾,刀法尽于此矣”。这里八个字“转须带方,折须带圆”请大家认真体会。当代篆刻大家吴子健先生在一方印的边款中有句话“用刀之法无他,唯韧而已”。韧是坚韧的韧,也就是说线条要有张力,这就是我们要表现的内容。刀法说了这么多,我们总归绕不开两个字“线条”,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绘画是线条,书法是线条,篆刻同样是线条,甚至音乐也是流动的线条,我们常常讲“印从书出”,归根结底,篆刻线条还是表现书法的东西,刀法所以传笔法者也。二、笔法我们前面讲了篆刻是用刻刀表现书法的东西,而书法线条则无法绕开起笔、收笔、转折、线条向背、质感、章法布局等要素。这些

8、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表现手法不一样。不同在什么地方,书法线条是一笔完成的,而篆刻的线条是最少需要两刀来完成的(这里我们不谈单刀)。对于朱文来说,你必须完成线条两侧的运刀,一个线条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一个词“一线两侧”。这个在篆刻中是通用的,不管朱文白文,什么风格,都要通过“一线两侧”的变化来表现线条的丰富性,对于细朱文来说,特别是铁线篆,一根线的两侧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临印时讲究双钩,铁线篆也是,就是为了体会一线两侧的细节变化。(这是我以前勾的一些印稿,供大家参考)关于铁线篆,我们先说为什么这么叫,有人说比较像铁丝一样,这只说了一个表面现象。我们拿一根铁丝或者钢丝的手上,它是没有任

9、何力度的,如果你在两端略施加一个力,就有一个张力在里面,我们铁线篆的线条也要尽可能表现这种张力。具体从几个细节特征来谈吧。1、拿横划举例,在铁线篆中,横划都有一点略微向上拱的姿态,如果线条两侧是平行的,是没有任何力度的,如果上侧略平些,下侧略弧些,张力就有了,当然这是很微妙的变化,过度强调就不好了;2、第二个特征,一般情况下,横划略粗一些,竖划略细些,长划略粗些,短划略细些,这样视觉效果就会比较好;3、笔画交叉的地方略微留一些“焊点”,像写字一样笔两次从这个地方经过,自然有一些洇墨,会使交叉转折的地方更圆润;4、在笔画转折变化过度的地方,可以做一些虚实处理;5、笔画衔接处,或与边框交接的地方,

10、要交代清楚,不是一味的接上就行了(给大家发一些印,不同风格的,大家参考。)简单谈一下章法,明代徐上达印法参同有段话:字之相集于一印,即如人之相聚于一堂,居左者须令顾右,居右者须令顾左,居中者须令左右相顾,至于居上者,须令俯下,居下者须令仰上,是为有情得共情,则生气勃勃,失其情,则徒得委形而已。一方印不是简单把几个字放到框框里就行了,要相互顾盼,要照顾彼此关系,有呼应,有避让,这里不再展开讲。三、哲学方面我们前面所讲的刀法、笔法都属于微观层面,技法层面,所谓技进乎道,刀也好,笔也好,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特质,也就是要表现一种气质。是清奇还是雄浑,是典雅还是自然,是豪放还是冲淡,是疏还是密,是虚还是实,是动还是静,无不暗合阴阳平衡之道,柔美中暗含阳刚之气。是规矩还是豪放,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也都与作者的性情、学养有关。明代沈印谈中有句:“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近代吴玉如先生也有句话:“作文,作诗,作字,作词皆须胸中一尘不染,清气盎然,否则纵有十分功夫终难超凡脱俗。但此清灵之气又从何来,天赋固有,学养犹要。”小小一方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字法,篆法,刀法,笔法,布局,文字内容,表现的东西相当丰富。一枚印章,表现的是作者的书法功底,更是文化修养,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对世间大道的理解。古人有“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