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试)_第1页
陕西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试)_第2页
陕西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试)_第3页
陕西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试)_第4页
陕西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9高三下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幻作品,人类抵达月球是个_的话题。当人类最终抵达月球的时候,科幻小说里的月球城市,仿佛变得触手可及。然而,面对广袤且难以企及的宇宙,前往其他行星的漫长征程又让处于航天时代早期的人们_。而今,凭借更为进步的探测技术和研究手段,我们有可能进一步了解月球。借由“嫦娥”探月工程,中国在人类重返月球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_的角色。“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精确的有关“巡天、观地与测

2、月”大量的科学信息。而今,即将启程的“嫦娥四号”又将实现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器与月球车“软着陆”并开展联合探测。为此,一颗通信中继卫星会被首先发射,以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通信。这项作为探月“前哨战”的步骤,与欧洲人在月球上搭建4G网络的计划可谓_。我们并不知道,“嫦娥四号”和未来的其他一些探测器会在月球上取得什么新的发现。( ),并且要在电磁波只需大约13秒即可抵达的地方,奠下人类成为“星际物种”的第一块基石。(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大量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精确的科学信息。B

3、 .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大量精确的科学信息。C .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大量精确的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科学信息。D .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精确的大量科学信息。(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正在重拾仰望星空的精神。B . 我们正在重拾仰望星空的精神,这是可以确定的。C . 但可以确定的是,仰望星空的精神正被我们重拾。D . 仰望星空的精神正被我们重拾,这是可以确定的。(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

4、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长盛不衰 望洋兴叹 举重若轻 相映成趣B . 经久不衰 望洋兴叹举足轻重 相辅相成C . 长盛不衰望而却步举重若轻 相辅相成D . 经久不衰望而却步举足轻重相映成趣2. (2分) (2019高二下三明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B .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C . 有很多人不喜欢玄幻剧,认为其省却了大量考证历史事实的时间成本,缺少对现实话题的

5、深度挖掘,这是不争的事实。D . 唐宋时期,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趋于成熟,在长期实践中,各部分的做法已凝结为特定的规制,为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神秘文化的熏陶,超验世界的感知,是湘西作家与生俱来的财富。 , , , 。 ,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仍然保持着人类精神未被异化的一面,人的心灵仍旧秉承着人性的高贵与童真。湘西在这方面是一个典型由这种厚重文化催生出来的文学,又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发展地域文学与文化发展构成一个共生互补的文明生态湘西不仅是地理上和行政区划上的湘西,常常还包含着一层隐喻文学传统好的地区通常文化积淀

6、深厚即“文化湘西”和“文学湘西”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4. (6分) (2019高二下襄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个人与家庭融合,家则与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也可以说,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扩大。同样道理,“孝”能齐家,也能治国,这一传统也是从舜帝开始的。尚书说虞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家庭道德原则,人们都能遵从这五种原则,于是实现了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任务也基本完成。就“齐家”而言,虞舜仅以“孝”就能做到“克谐”;“治国”则需要扩大为“五典”,也就是给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

7、都确定相应的道德原则,让每个成员都具有“安守本分”的权利和义务。“五典”得到的原则虽说已经扩大了内涵,但“孝”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孝”不仅是家庭道德“五典”之本,也是社会道德“仁”之本。孟子离娄上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样一来,“齐家”的孝道就扩大为治国之道。以“孝”为纽带,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结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在孝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开宗明义章将孝的含义确定为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进行解释,家庭的“事亲”、国家的“事君”与个人的“立身”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实践路径上还有“始”“中”“终”的实践过程。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

8、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有层次性的,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立身为范,以自己身体力行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在于小心谨慎、循规守法。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发挥表率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际爱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人在家

9、中,家在国中;国依托于家而存在,家依托于人而存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本就是天然生成的。顺应这种天然之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路径,以心和、家和、天下和为价值目标,将人生奋斗、家族荣誉、国家治理三者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传统孝道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遵循和利用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几千年来在社会实践和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大成效,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做出了大贡献。(摘编自陈仲庚心和家和天下和:传统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路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尚书记载看出,中国从舜帝开始就形成了“孝”能齐家也能治国的优秀传统。

10、B . 只要人们遵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德原则,就能完成治国的任务。C . 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和普通百姓之孝的规范有本质不同,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D . 孝经指出了普通百姓对“孝”道的实践路径,依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整体看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头一段主要是引出论证话题,结尾一段有收束全文的作用。B . 文章主体部分以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涉及孝道的内涵、思维方式、实践路径、核心价值等多方面内容。C . 文章在论证孝道的内涵和实践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时,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

11、服力。D .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化经典语句作为论据,正反论证结合,不仅突出了中心论点,也丰富了文化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不仅是家庭道德“五典”之本,也是社会道德“仁”之本。这意味着“齐家”的孝道就扩大为治国之道了。B . 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成了一个整体,让每个人的孝道实践都有目标。C . 国依托于家而存在,家依托于人而存在,可见这种个人、家庭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结构是天然生成的,是天然之道。D . 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历经千年且成效显著,可见它是遵循和利用了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5. (12分)

12、 (2019高一下吉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张强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高蝉多远韵,茂

13、树有余阴。”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郎士元 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

14、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

15、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

16、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有删改)(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B . 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C .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D . 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

17、寒冷而冻死了。(2) 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 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 6. (10分) (2018高三上遵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

18、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19、、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

20、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

21、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 .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 .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 .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

22、破解之道。B .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 .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 .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 .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3)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 文言文阅读

23、(共1题;共11分)7. (11分) (2019高二下宝坻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24、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25、。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注】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B . 孺允葺公所居堂揭葺:修补房屋C . 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D . 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构:购买(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孰能讥之乎B . 夫公之所以用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 . 以公所命名/与四人拥火以入D . 不及归而没于金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

26、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 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以言事忤犯天子,谪岭南十余年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求其子孙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恩泽也A . B . C . D . (4)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B .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C .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D .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27、5) 下列关于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一,二段先叙述杏花书屋的建造由来,再叙述书屋主人周孺允的仕宦经历,并描写书屋建造情况和环境景物,然后抒发作者“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B . 第三段由杏花书屋的名字联想到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杏园之宴的盛况,并指出玉岩公“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但仍有期望子孙后代有功于国家的思想。C . 作者赞美玉岩公敢于直言,不怕触怒皇帝,是有气节的表现;他身处逆境而不心灰意冷,受到打击而能寄希望于未来,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的表现。D . 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玉岩公昔日的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然而“其后有不知所在者”,与周氏父子的

28、道德风范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最后祝周氏子孙秀发。(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己。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9高三上海淀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注释】王赞,西晋文人。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师涓:先秦时代卫

29、国的著名乐师。(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B .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C .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D .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2) 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B .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C . 壮士何慷

30、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D .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3) 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诗经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9. (3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期末)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氓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婚前是“总角之宴,_”;婚后是“_,至于暴矣” (2) 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 (3)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 (4) 离骚中屈原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