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卷_第1页
海口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卷_第2页
海口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卷_第3页
海口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卷_第4页
海口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口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7高一上双鸭山月考) 下列词语中,字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耳孺目染漫溯(shu)万户候寥(lio)廓B . 中流砥柱瞋(chng)目长蒿忤视(w)C . 试目以待游说(shu)颓杞卒起不意(z)D . 绿草如茵青荇(xng)山清水秀彷徨(png)2. (2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 . 或师焉,或不焉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C . 举匏尊以相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 .

2、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意有所极,梦亦同趣3. (2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A .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B .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 .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D .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4. (2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雨雪霏霏A . 二三其德B . 夙兴夜寐C . 鸷鸟之不群兮D . 逆以煎我怀5. (2分)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A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 . 血色罗裙翻酒污D .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二、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6. (11分) (2018天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

4、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里开水香之宾友集歌吹作舟徐动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濫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 , 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

5、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选自白居易集【注】鞠:皆,尽荐:连续覙缕:逐条陈述(1)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狎:亲近B . 万象迭入迭:重叠C . 杨君缄书赍图赍:送D . 成胜概概:景象(2)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因以为名也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 . 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 . 康之由,革弊兴利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 . 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若属皆且为

6、所虏(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B . 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C . 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D . 蓬灜,指蓬莱和灜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4)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 每至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B .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

7、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C .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D .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记叙白洲等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体合,言简意赅。B . 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C . 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D . 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

8、怀。(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7. (11分) (2020高二上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俭示康司马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9、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沽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莱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10、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李文子相三君,妻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缕簋朱纮 , 山粢藻棁 ,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蝤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注:饘:zhn

11、稠粥:簋u古代盛事物的器具;纮:hn古代帽子上的带子;棁zhu梁上的短柱。(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干:求取B . 吾不以为病病:生病C . 走卒类士服类:像D . 子孙习其家风习:习染(2)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世以清白相承臣以供养无主B . 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均之二策C . 会数而礼勤到则披草而坐D . 孟德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吾其还也(3) 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B . 然以功业大/人莫

12、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C .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D .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表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又列举事例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性格与作风,对儿孙们进行现身说法,显得亲切动人。B . 第二段慨叹近年风俗侈靡,列举了衣着和饮食两点以赅其余,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后以一个反诘句,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提出了批评。C . 第三段引用御孙的话从道理上阐

13、明俭和侈的不同结果,指出节俭是位高者共同具有的品德。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做官时就必然受贿。D . 全文平实自然,明白如话,广征博引,说理透彻。虽是告诫,却不一味板着严肃面孔,而是以回首往事、今昔对比的亲切语调。(5)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廉者,盖鲜矣。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8. (7分) (2019高三上泰州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张元干落景下青嶂,高浪卷沧洲,平生颇惯,江海掀舞木兰舟,百二山河空壮,底事中原尘涨,丧乱几时休,泽畔行吟处,天地一沙鸥

14、。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临风酹酒,堪笑谈话觅封候。老去英雄不见,惟与渔樵为伴,回首得无忧,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注释】底事:何事。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三国陈登(字元龙)瞧不起许汜,许汜拜访时,元龙不与其交谈,自己睡上大床,许汜只能睡小床。许汜把不愉快告诉刘备,刘备说,要是我,就睡楼上,让你睡地下,谁让你只顾自己购田置房无计救天下呢。(1) 纵观全词,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2) 开头两句的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这样的景物描写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作概括说明 (3) 纵观全词,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四、 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9. (5分) (2017桂林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15、缺部分。“_,_。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师说)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传而不习乎?”(论语学而)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0. (6分) (2017高二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

16、,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

17、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

18、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的一面。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纯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由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

19、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节选自名作欣赏)(1) 下列关于原文第1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多数评论者认为边城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美的人性”,边城的人民具有纯朴健康的人性,是人性美的代表。B . 沈从文讲创作边城时,认为自己的目的是“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C . 作者以为多数评论者的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立论时只抓住一些亮丽的词语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忽略了“不悖乎人性”这一点。D .

20、作者的观点是“人性”是统领边城内容的灵魂,但沈从文所说的人性的内涵应该是一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劳伦斯认为永远不要相信创作故事的艺术家自己的创作谈,文学批评的关键是要以作品为依据,通过作者笔下的故事去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B . 边城悲剧的结局,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而“命运的不确定性”源于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这痼疾最终主宰了人物命运。C . 边城体现了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而小说出人意料的悲剧结尾,恰恰揭示了美好人性的阴暗面。D . 沈从文虽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

21、,但仍花费大量笔墨表现人性美的一面,是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使他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边城着力表现的是蕴藏在边民身上的勤劳、勇敢、纯朴等美德,以至“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B . 沈从文的“人性”内涵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金子”指边民身上体现的民族美德,而“沙子”指边民迷信、愚昧等负面的东西。C . 沈从文讴歌的边城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那是一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所以,边城充分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D .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

22、人性皆善”的著作,而作者认为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看不到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11. (12分) (2017高二上寿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张岱年1990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

23、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

24、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张岱年后来回忆:“我

25、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

26、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1943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

27、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没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有删改)(1) 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张百年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B . 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C . 张岱年非常爱国。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也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D . 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哲学的新生。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2) 下列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