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试卷B卷_第1页
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试卷B卷_第2页
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试卷B卷_第3页
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试卷B卷_第4页
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试卷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潮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而反过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开始发生变化,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和前三次_,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 , 部分低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同时,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迎

2、来内生性成长。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很多高端制造业已经悄然兴起,即使和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公司都已经_甚至还要更加领先。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最近,美国集中火力围剿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短期_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极限施压,可能反而会_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最终结局如何,就看中国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化危为机.(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也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前行B . 世界经济之所

3、以整体前行,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C . 世界经济整体前行,也正是由于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D . 也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才能被整体推动前行(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相径庭毫不逊色难免强迫B . 截然不同平分秋色不免逼迫C . 截然不同毫不逊色难免逼迫D . 大相径庭平分秋色不免强迫(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B . 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C . 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D . 原先

4、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下降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玉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

5、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逸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

6、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

7、:“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 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 . 钱穆说过:如

8、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 . 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 . 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 . 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

9、,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 . 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 .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 . 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 . 申不害、慎到、韩非

10、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 . 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3. (12分) (2019高二上白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热闹李利君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

11、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

12、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

13、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她拉开门

14、,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

15、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 .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C .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D .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

16、,“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2)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3) 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4. (9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多年后回望自己的青葱岁月,殷鸿福院士也曾反思,“错走了一条死读书的路”。“中学时代是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国多年来能在自然科学领域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人很少,“最根本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欠缺导致的原创力不够”。“现在被认为离经叛道的,不一定没有其合理的内核,就算你认为它是错的,但是里面也可能有一部分对的,将来把有益的剥离出来,也许就颠覆了现在的观念。”殷鸿福

17、建议,在中学时代,老师应该多发起讨论,让学生能大胆的发表意见,“每个东西都启发他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是不是对、对在哪儿,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摘自殷鸿福院士:批判性思维要从中学抓起,中国青年报2019年7月3日)材料二:图1 高中类型与期望大学类型的学生HCT成绩比较注:HCT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测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标准化考试,最低分30分最高分50分。括号中数字分别为来自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选择相应期望高校类型的学生人数。(摘自凌光明 刘欧中国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材料三: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

18、综合能力与品格。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划为基础,同时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立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思维,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就新课程需要革除的对象来看,应试的教育及其学校办学的危害不是表面上的师生压力大、任务繁重、学习乐趣的失去,而是大量的无思维含量和思维品质的机械性知识学习排挤了思维在场的高质量学习。学习的含义上要素“情境(现实的需要)、实践(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质)”构成了新课标突出强调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缺一不可,这也正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及伴随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制和高考改革的核心。(摘自周晓阳批

19、判性思维是学习品质的保障,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8日)材料四:现阶段,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不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总结了改革难的原因,包括利益的冲突;有良好愿望,但目标脱离实际;旧的文化和习惯的阻碍,导致执行中的推诿拖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这些原因确实存在,不过在我看来,原因中还漏掉了重要的一点,即在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方面,大家缺乏正确的和明确的共识。比如,减少知识性传授的目的到底为什么?2005年,国家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重大战略”,要求在15年内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妨设想一下,

20、如果从2005年起有更多学校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开放的精神和探究实证的技能,那么我们对未来的底气和希望是完全不一样的。时不我待,如果现在开始这样做,下一个15年到来时会怎样呢?(摘自董毓批判性思维教育:时不我待,中国教师报2019年6月12日)(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期望大学类型不同的学生在HCT成绩上存在差异,其中期望进入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均分最低。B . 普通高中时期望进入985高校的学生HCT成绩显著高于期望进入211类高校的学生,但与期望进入国外大学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C . 不论是来自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期望过进

21、入985高校、211高校、其他国内高校、国外学校的学生的HCT成绩依次降低。D . 来自重点和普通高中的学生HCT成绩有明显区别,说明HCT成绩所反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有关。(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殷院士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要从中学抓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从而培养原始创新能力。B . 批判性思维即批判与否定,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与品格,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C .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D . 基础教育阶段思维发展与提升是“

22、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必备要素,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是不能等待、不能观望的大事。(3) 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进一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8高一上杭锦后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23、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是时新募民开屯田 , 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

24、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文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B .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

25、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C .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D .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称,三公之一,主管民事,为正一品官员。B . “茂才”汉代指优秀人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C . “屯田”是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D .

26、文中的“辟”指被征召,“举”指授予官职,“除”“迁”则指官职的任命和调动。(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袁涣出身世家,无纨绔气。袁涣的父亲袁滂做过汉朝的司徒,当时各家公子大多违越法律制度,而袁涣清雅宁静,举动必定符合礼节。B . 袁涣正道直行,不屈淫威。在被袁术咨询时。常有严正的议论,袁术不能违抗;面对吕布威胁,他坚持认为刘备是有德之人,骂之不当。C . 袁涣深请民意,建言恰当。归附太祖,百姓不乐意屯田而逃亡,袁涣对太祖说民众安于故土,应顺从他们的心意,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强。D . 袁涣外表和柔,内心坚强。其堂弟袁敏说他貌似平和柔顺,但在大节面前,处于危难

27、当中时,即使是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贺新郎宋辛弃疾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

28、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注1: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被罢,59岁,此词仿陶氏停云“思亲怀友”之意,闲居铅山县自造“停云堂”感怀而作。(1) 辛弃疾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请列举此词典故涉及到的人物?(2)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3) 此词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5高一上大庆期中)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 中,简要概括山间四时之景,其中描写春夏的两句“_,_。”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_,_。”两句描写了潮涨江阔、诗人扬帆东下的情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