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座课件_第1页
国学讲座课件_第2页
国学讲座课件_第3页
国学讲座课件_第4页
国学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 学 讲 座 绿色生活 呱呱小儿但饮牛湩至於弱冠不明犍状佌佌之豚日食其羓洎其成立未识豜豭每啮毚臑然竟不知其夋兔之三窟也方彼之时窋诧之态非闠闠之中所得见也 今北方久熰瀵氿甃眢坌坲坲焘天幠日土地皴崩罅可容人南疆霶霈洚水肆虐当此之滈茅舍尽走欲苫不能啼口立啾啾 凡此异态非天之咎 君不见斵楩焚樟岵之为屺睇眄之下万山尽屼百尺篔簹化为竹著於彼幼蛇匌不盈寸巴蛇王虺尽化柈馐玈气烰烰上格瑶池贫地徕贾以丰其赀然千丈方圆莱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不见 呜呼漫山设棙遍地尽罘此天灾也人祸也河海黟然浊水仍倾此天灾也人祸也斵木算刂竹彍弮待兽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飞蚁不得宭髬髵不见此天灾也人祸也 翕合沴气终日涽涽天不复蓝水不复清未有乌

2、云天何暝暝赤乌既出焜耀无复看天下鸟飞不下鲜见狉狉当此之时何处貣青天 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网法下偩几何未可知也 今天下多灾北国井冞阵主复至当与孔张俱歾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叹息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诮己而诼共工未之可也闤闠所趋不可恈恈当思子孙后代人己知之然行之效则体躆庙堂者思之媕娿之徒弃不婟嫪国之大蠹捐而必究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杨槐蓁蓁町疃柳榆其秝苾葌柅柅游屮葳蕤见柳而人不攦视草而众不蹸日驾双軑之车斐斐闾巷之间目不复睺鼻不再鼽鸟不惊人鲋游沴然 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万物此獍也今其不宜瞡瞡遗祸搙孙当修长远之道以藾万世 今吾执笔於此所思者舍旁早蟠一株今当唪唪攲枝水上当复驾舴艋扌玄其落桃投於苙坐银杏

3、树下观儿童嬉於树下延於砖祴搤腕而惜水中未置菱藕几株燠热之时而可摘菱冣菂爇之为饘以奉亲房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大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国学一词 本指国家一级的学校 虞之上庠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隋后之国子监皆为国学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云乐师掌国学之政 唐会要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 近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清末明初形成的 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

4、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假如一定要给国学下个简明扼要的定义即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 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

5、 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 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在强调价值理念为国学核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学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不能把国学收缩为单纯的精神理论层面而应该系统梳理国学演变的轨迹区分国学的原生态与次生态界定国学的道与术的关系 依据 隋书经籍志所最终确定的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 复振 汉书艺文志所系统构建的六艺诸子诗赋等六略之学 回归以经典传承为中心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 回归以全人培养为宗旨的礼乐书数射御的六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如何认识国学 国学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软肋也有它的局限性 国学的不少内涵有的本身就是落后腐朽的如

6、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 孙子兵法鼓吹因粮于敌主张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提倡在战争中对敌方实施堕其城毁其国 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随着时空变化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而成为了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传统的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 如孙子兵法乍读之下会觉得它很爱兵体恤士卒视如爱子视卒如婴儿视卒如赤子云云 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是牛羊而已若驱群羊驱而来驱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只有赤裸裸的敲骨吸髓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 三怎样弘扬国学 传承与弘扬国学方面提倡三纲九目 第

7、一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 第二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行 第三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超越国界 民国的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完全是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中西文化汇通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研究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借鉴西方学术理论文化及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进行综合性研究特点是求真务实 第二类可以无锡国专为代表那里注重国学教育的博雅性不但践行文以载道的理想精神也注重游于艺的艺术陶冶追求全人人格的滋育培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均有较高的造诣那里出来一大批人比如饶宗颐钱仲联冯其庸王遽常 等特点是崇尚博雅 还有就是马一浮他搞复性书院强调六

8、艺为一切学术之本就是坚守原则比较传统的做法特点是追求纯粹 我们今天弘扬国学应该有全新的理念与方法要做到两个超越 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 第二超越经史子集 为什么后来国学变成大家觉得无用的了 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七略实际上只有六略第一略通论对下面六艺略就是理论指导就相当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子略就是中国的学术学派诗赋略就是文学创作兵书略就是用于指导战争实践的理论及其相应的操作方法术数略方技略这些都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但经史子集里淡化了这些操作实践性的东西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书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

9、践能力的培养射御但孔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课本书本知识 四如何学国学目的何在 古人说学贵在立志 孟子里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朱熹也说过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国学的本质就是一些哲学思想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自我提高自我从而达到培养自己德行的目的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又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宫在中国古已有之尔雅释宫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可见古代的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秦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汉代未央宫周围长约11公里宫内台殿共43座可见规模之宏大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

10、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 此外还有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又称行宫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称作斋宫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进地宫可见这种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 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 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故又名正殿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大殿

11、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 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可谓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 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天安门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 建极绥猷是说天子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允执厥中的出处意思是舜帝告

12、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允就是诚信的意思 皇建有极是说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有强调皇权之意 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和谓之交泰因此乾清宫是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作为乾表现的是天地正大日月光明象征皇权至上能行天地日月之道 无为匾为康熙所题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康熙题无为意在告诫帝王要顺应天道体恤民情与民休息 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书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雍正皇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克尽职守勤政爱民西暖阁位于养心殿勤政亲贤匾同样是雍正

13、御笔体现了这个皇帝一生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用他跟宋徽宗赵佶比较正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 养心殿西暖阁的旁边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乾隆为他取名三希堂因为他经常在这里把玩他钟爱的三件书法绝品所以名之三希一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一是王献之的中秋贴一是王珣的伯远贴这三件宝贝被乾隆一生真爱时时把玩三希之名还有包涵周敦儒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激励自己要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修炼进入更高的境界 古时候小孩子是怎么学国学 学三字经 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孟子的思想然后说为什么到后来人们都各有不同的品性呢是因为习相远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学习的重要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学什

14、么 亲师友习礼仪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国学那么多书不知道从何看起一开始是训诂和句读 然后上小学 小学是国学入门前的准备工作学些什么内容呢当然有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处事的礼节音乐射箭骑马等书呢不光是书法还教你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 比如王还有就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如什么叫庭训 -叫庭训 典出论语孔鲤趋而过庭 不学诗何以言 不学礼何以立 弟子规也是有国学的基础在里面比如他的总纲就是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将上堂声必扬就是礼记中的原话 将入门问孰存 将入户视必下 程门立雪 刘备三顾茅庐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15、古人读书是很看重真正按着去做的比如朱熹就有句话叫致知为先力行为重照着去做是很重要的从小时候就要培养 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里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了两个字色难色难即时时对父母和颜悦色从脸色上表示恭敬 论语里说孝道还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读懂不难难在于做到 什么是仁孔子也只是说已所立而立人已所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大道理在书的后面你要真正去身体力行才能切身体会出道理来 小学做事大学明理古人小学后大学开始读经 读孝经 论语一开篇就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父母好叫孝对兄弟好叫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谓的孝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 论语

16、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为政第二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路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孝经第一章是开宗明义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17、第二章是天子章第二说当皇帝的孝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谏诤章十五这一章很有意思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论语里面第一次提到孝不是孔子说的是他的学生有子说的有子这个人相当有学问孔子死后孔子的学生曾请他上堂讲课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18、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五伦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孟子提出来的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孔子在礼运大同篇里就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孝经读熟了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读四书了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先读大学大学是一个间架告诉你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如何去格物致知如何去诚意修身大学没有具体说所以大学是个纲领是个条目 再去看论语孟子中庸以至其它的经书 论语读通了便读孟子 孟子这本书好读又难读之所以说它好读是因为它把论语里孔子要说而未说的义理都申发了出来说它难读是因为要想读懂孟子有很多历史的知识文化的语境需

19、要了解 中庸不好读讲的都是精细的东西主要内容有经有权世上的事情有的东西是规律是不可以改变的有的东西是权宜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怎样把握这个度怎样找到万事万物中间的那个平衡点 四书读熟了就可以看六经了诗书礼易春秋 礼有两本一本是周公旦写的周礼一本是汉代的叔侄两人戴德和戴圣编写的礼记 六经内容三字经里有简略的介绍比如说易经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尚书呢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 周公旦作周礼主要内容是六官天地春夏秋冬礼记有戴德写的大戴礼和戴圣写的小戴礼我们今天看到的礼记就是小戴礼诗经有风雅颂为什么说诗经是四诗呢因为雅有大雅和小雅 诗既亡春秋作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春秋末期天下人都不守礼节了没有人读诗了 写史的讲究秉笔直书

20、 春秋有三传公羊左氏彀梁最有名的就是左传 六经熟读了之后就可以看诸子了诸子有一定了解之后就可以开始看史书了 仲尼师项橐 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典故 头悬梁锥刺股 车胤莹囊 孙康映雪 国学经典书目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尔雅 孟子 礼记 论语 孝经 春秋谷梁传 其它 大学句章 中庸句章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 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它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

21、国策 贞观政要 荆楚岁时记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 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 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将苑 守城录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备论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握奇经 鬼谷子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孙子略解曹操注 兵制 阴符经 素书 乾坤大略 其它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墨子闲诂 列子 庄子 荀子 搜神记 山海经 穆天子传 唐摭言 唐新语 颜氏家训 盐铁论 弘明集 广弘明集 宋高僧传 说苑 论衡 艺文类聚 公孙龙子

22、 鬼谷子序言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归田录 古画品录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申鉴 新语 宣室志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卷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晏子春秋 中论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棋经十三篇 孔丛子 人物志 西京杂记 邓子 林泉高致 山房随笔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注 乐府诗集浏览 观林诗话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

23、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更多古体诗典藏 其他 辑注类 史记三家注 三字经 商君书 汉官六种 千字文 百家姓 明夷待访录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庄子集解 孟子全译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幼学琼林 列子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菜根谭 曾国藩文集 曾国藩家书 文心雕龙义证 文心雕龙注 裴注三国志 世情小说 红楼梦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续集 儒林外史 官场现形记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孽海花 历史演义 封神演义 东周列国志 前汉演义 后

24、汉演义 三国演义 两晋演义 五代史演义 南北史演义 隋唐演义 反唐演义全传 唐史演义 宋史演义 元史演义 明史演义 清史演义 民国演义 历史小说 说唐 狄公案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五虎征西 万花楼 五虎平南 杨家将 说呼全传 说岳全传 水浒传 英烈传 李自成 康熙大帝 雍正皇帝 北洋军阀史话 民国春秋 志怪小说 西游记 东游记 济公全传 狐狸缘全传 绿野仙踪 镜花缘 聊斋志异 历史专题 简明中国古代史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太平天国史 历代职官沿革史 三国官职一览表 吕氏在秦楚之际的战绩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楚国史 东晋门阀政治 历史分光镜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论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匈奴人西

25、迁的故事 第一次东征元朝对倭 张骞西使新说 看姜维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 匈奴帝国 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 宋太宗的登基是不解之谜 元明清的几个问题 太平天国早衰早亡的教训 清代的边疆危机 明清到底孰强孰弱 大金帝国的覆亡 天下大乱与人口消灭 权倾朝野的诸葛亮 中国扩张史之汉与匈奴 明朝灭亡的真相 中国边疆史及建立的政权 统一与分裂 钦察汗国 中国扩张史之鼎盛大唐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万历十五年 三国杂谈 中国大历史 蒙古族族源新考 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 秦并诸侯之地理环境探析 历法在宋朝对外交往 三国食货志 台湾通史 中国通史 军事专题 中国近代战争史 历史军事 中国武举制度述略 中国古代骑

26、兵历史 古代军事学术中机动战略 秦骑兵的渊源发展 巴蜀之剑 百越之剑 东北诸族剑 铜剑的滥觞起源 蒙古西征为何无敌 成吉思汗大迂回战略 康熙统一台湾的经过 中国古代军事乱谈 甲午战争 中国史百将传 中国史猛将传 长平之战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论中国兵法谋略问题 问策 康熙统一台湾的经过 文化专题 中国小说史略 禅宗与道家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中国古代文化 楚文化志 中国书法发展史 古籍小常识 诗词曲专题 千家诗 白居易诗集 李贺全集 曹操父子诗选 人间词话 诗律浅说 乐府古题要解 元人小令选 宋诗一百首 唐宁各家词选 历史工具类 六国学与中华文化之魂 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

27、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 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根源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其封闭与独特的一面因而它的民族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中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母系氏族时期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特点是依赖天时地利来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是十分原始的面对的敌人也是空前强大的 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著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专民鸷鸟攫老弱 基于生存的需要中华民族很早就懂得了人人相和对于集体生存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其实导源于先民的生存环境中 孔门弟子说的礼之用

28、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论语学而 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和是中国人的最早的生存意识与道德 探索中华文化之魂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灵魂不死的观念到了仰韶文化阶段趋于成熟在最早的山顶洞人时期我国的古人类就已经萌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屈原楚辞招魂中有魂兮归来反返故居些的哀辞 楚辞九歌中的终曲是礼魂表达对于魂灵的礼赞成礼兮盛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图腾观念的发达 墓葬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归宿的关注图腾则说明人们重视自己的来源 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慎重对待亡灵追寻远祖老百姓的道德就会变得厚重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相传炎帝神

29、农氏率领其部落始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黄帝则率领其部落养蚕治丝始作衣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尝险夷艰苦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清华大学的张岂之教授曾说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即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儒家的原创性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道家的原创性文化飘逸清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两河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由她们哺育出的两大体

30、系的原创性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 张先生的这些概括是很精彩的 国学的精髓得从经典文化谈起经典文化是国学的主流形态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除去其中的神化成份这段话至少说明了中国古代的经典是天地人三者的凝聚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人性的奥区文学之核心可以穿透历史与时代而得到传承与光大 国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其构成主要由儒家的进德修业内圣外王以及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屈原的浪漫热烈的精神气质组成它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中国氏族社会在向阶级社会的迈进过程中血缘宗

31、法因素成为一以贯之的纽带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原因在于其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就形成的血缘宗观念将血缘亲情观念引申到人伦与政治领域使孔孟之道具有了民族心理与文化根基的支持孔子思想的两个关键词便是孝悌延伸到亲亲尊尊是仁学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中华一词却是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的意思相对应而华即有文化发达光辉四方之义表现出华夏族自我荣耀的心

32、态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了一篇中华民国解其中提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 章太炎这一段话值得我们关注他注重从文化去定义中华一词的的概念蕴涵将中华民族的内在血脉定为文化传统而外在的种族是变易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一旦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和磨洗为民族所认同与熟识变成元典也就具有了永恒性

33、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指出古典传统之美中体现出来的理想境界是时间性与无时间性的统一是非可逝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古典的东西在这样的辩证统一中发生发展和解体在这样的统一中展示自己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最深层的意蕴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只要中华民族还存在这种传统就是在解体中再生在扬弃中发展因为它具有内在的永恒性与超越性 中国古代周易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既有变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强调其中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谐相生的精神 七 国学与人生境界 一何谓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 儒家经典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

34、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就是仁义礼智这些基本的道德素养君子与庶民正是在这一点上加以区分的 人格之所以不同于人品就在于后者往往是指一般的道德行为与准则 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还与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操守联系起来它并不玄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判断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些基本的道德底线是不会改变的 人生境界论第二个方面指心灵境界 儒家非常强调心灵境界的向上主张真善美的统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

35、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孟子在论述人格境界时曾经说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 这种人格境界的划分依据其实就是尽心而知天具有神秘的心灵体验意义已经非常接近宗教信仰了 儒家的经典礼记大学将这些步骤归结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宋代理学家归纳的八条目 这八条目的次序是依次递进的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后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这些道德人格的建构步骤在秦汉之际的思想家中各

36、有说法但大体上是由内及外通过完善道德来建功立业 礼记礼运中说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冶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人生境界论的第三个方面还指胸襟器度 程颢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日偶成中咏叹闲来夫事为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处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抒发了这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学家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国学强调人品与学问的一体化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则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人生境界论的第四个方面指人生品味与

37、趣味 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 北宋黄庭坚说过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梁启超举出这件轶事是想说明凡一种趣味事项倘或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续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这因此趣味问题显然与国学中的人生境界中的价值判断直接相关 梁启超主张在青少年时便要培养高尚的趣味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这些论述表现了梁启超对于趣味在人格培养领域的重要地位 老子与庄子这些道家人物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老庄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取得自由不能摆脱人为物役的悲剧原因在于人的

38、自由本性受制于各种外物的束缚只有将这些束缚人的假我非我统统扔掉人类才能走向自然实现自身价值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假托颜回之口提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道 谓坐忘庄子用心斋坐忘的心理特征说明人生境界的实现 老子与庄子所确定的这种人格本体主义在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其特点便是从思辨走向了现实的人格严肃主题 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 一种是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另一种是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再一种就是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农业社会的天人合一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

39、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人生的自由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活力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 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不主张离开日常生活去思索佛性而是力主禅境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强调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皆有佛性在内这是具有

40、东方文化特点的泛神论思想 所谓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即是这种心理觉悟现象的表现顿悟是禅宗独特的精神领会方式由于它是主观和个体性的又不脱对象的感性形式心灵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与审美精神的释放不谋而合 禅宗常用三种境界来说明悟的境界 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以喻精神的漂流没有得到禅境的指引 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形容已经破除法执与我执即超脱了客观性相与主观痴迷使精神获得一定的自由但尚未悟道 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形容在顿悟中获得永恒的体验高峰这虽是一霎那间的顿悟但却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禅境即是这种高峰体验的产物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这本书中指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

41、通过谚语的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这种诗学精神固然直接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但与禅宗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无量寿经上云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华严梵行品中云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佛教认为世界皆妄人对于世界的感受是由心念之妄所产生的幻觉 大乘起信论中就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心念为人的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的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境界因为它们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所赋予的心念故而没有自性 苏轼虽然一再赞叹魏

42、晋间钟繇王羲之之书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并对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他从自己一生的政治上的挫折与坎坷中体味出了人生的悲凉与悲幻从而感受到了一种较诸阮籍嵇康更为悲凉的心境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宝绘堂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纵观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文化这一概括是很到位的 二众里寻他千

43、百度 近代以来先进人物对传统文化大致有这么两种态度一种是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或者政治革命的立场出发围绕着改造国民性将人生观建设与启蒙教育结合起来代表人物主要有梁启超章太炎等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写成的新民说中提出中国所以积弱积贫受外国列强的欺负除了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之外还在于中国人的素质太差表现为愚陋怯弱涣散混浊等等从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1906年民报上提出革命之道德说主张用传统的道德与建设新型人生观相结合举此四者一曰知耻二曰重厚三曰耿介四曰必信若能则而行之率履不越则所谓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者于是乎在 他在苏报案的狱中与同入狱的烈士

44、邹容所作的绝命词三首中第二首中写道平生御寇御风志邹近死之心不复阳章愿力能生千猛士邹补牢未必恨亡羊章这首诗中的第三句道出了邹容与章太炎等人自觉从佛学的愿力即精神意志中汲取力量的想法 陈独秀在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痛切地提出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及其思想意识的愚弄与影响铸成今日卑劣无耻退葸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乃是亡国灭种之祸根他的主张显然继承了严复与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民德说在斥责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文化道德体系对国民的戕害方面言辞更为激烈 另一派先进人物则是王国维等人 他们认为道德与文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但王国维的忧患意识更深他不仅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当时饱受国内外各种黑暗势力的欺负压迫而且也看到

45、了人类进入物质文明阶段后人性堕落与意义流失日益加剧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还特意将人生境界与词学境界等同起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陈寅恪写下了著名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

46、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关于三境界说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 蝶恋花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 凤栖梧其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