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两种现代化模式_第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两种现代化模式_第2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两种现代化模式_第3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两种现代化模式_第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两种现代化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两种现代模式的共存和发展,一、俄罗斯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十月革命的基本要求:一、概述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联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十月革命的主要要求2、了解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意义;第三,革命导师列宁体会到了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积极探索的精神。发展要求:了解2月革命,;俄罗斯10月革命的特点1。革命之路:十月革命走在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上。2.革命方式:以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法。3.理论:打破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个别取得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革命阶段:十月

2、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一、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基本要求:一、了解俄罗斯国内战争后苏联政权面临的严重情况;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4、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勇气、真实和实用主义创造精神的心情。发展要求:认识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性。说明:通过比较战时的共产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可以认识到将战时的共产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战时的共产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超越资本主义直达社会主义,后者利用

3、资本主义,通过市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一、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斯大林模式基本要求:1、知道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成果。3、实际上理解斯大林模式的教训。发展要求:讨论斯大林模式的优缺点,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提高对改革和创新的认识。说明:“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核心关键词,可以围绕形成原因、主要成果和实践过程中得到的教训进行复习。1,经济(1)集中实施:高度集中的国家指挥计划模式。(二)积极影响:一度促进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负面影响:长期影响农业、轻工业发展,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政治方面(1)

4、集中体现: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党内,最终集中在斯大林手里。(二)积极影响:保证党对新政权的领导,维护政局稳定。(3)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严重受损。3、思想方面(1)集中实施: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2)积极影响:可以巩固全国人民的意志。(3)负面影响: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一、俄罗斯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三)苏联的改革基本要求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概述;2、总结布雷兹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3、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分析其失败原因。4、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曲折。5、认识到改革的艰难曲折,构建自己坚强、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说明:这个单元

5、的三个子主题构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过程,揭示了苏联改革最终受挫、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要紧紧抓住“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中心,思考社会主义体制的变化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从改革的背景、改革者的质量、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因素来关注比较分析;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思考社会主义制度变迁这一重大现实问题。骚动是苏联模式的挫折,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受挫。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改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苏联经济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得到的启示:(1)社会主义体制在

6、发展中必须自我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是必须的。(2)改革必须根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如实地说。(三)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5)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12,2,理解罗斯福新政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基本要求: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3、体会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发展要求:了解1929

7、-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929年丝绸价格平均为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为1058日元,9月下降到500日元。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下跌。与1930年9月和1929年3月相比,8种主要商品的价格平均下降了37%.1931年日本的失业人数达到413000人,1932年达到489000人,加上一半失业率达到300万人。全国农户负债共计47亿日元,每户平均837日元。、吴宇智史荣世界史现代史上,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关系的角度,为什么分析日本经济中物质上所描述的困境?面对这一困境,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八点),原因:在1929 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国

8、家高筑关税壁垒,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日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海外市场,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四点)解决:内部实行军队法西斯独裁;把危机转嫁到外部,走上法西斯侵略和扩张的道路。(4分),第二,罗斯福新政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罗斯福新政的基本要求:1,援引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3、探讨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的作用。4、感受罗斯福大胆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素质。说明:1,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辩证地分析其影响,进一步抓住新政的关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的新模式。2、了解大萧条的余波、罗斯福新政的成果,尝到了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的风貌。

9、3、以综合辩证法的形式看待历史问题,利用历史资料从多方面分析经济大尉时期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4,罗斯福新政不是经济新政(1)经济新政(1):罗斯福政府为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总和。(b)社会保障新政:新政期间影响最大的社会保险法建立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三)环境保护新政:1935-1936年连续发布土壤保护法和土壤保持和国内分配法,民间护林保土队救济法,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进行开垦,建设国营公园和森林环境。(4)政治体制新政和外交新政:在外交上,罗斯福逐渐摆脱了“中立”,最终走向战争,主张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罗斯福大幅扩充了总统的

10、权力,建立了以总统为核心的大型政府。结合苏联、美国建设上面的公共事业背景、目的和手段的异同的学问。(12分钟),主题:现代经济两种模式之一的学生建立了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了以下两幅画。背景:苏联.的背景是当时苏联带着国家的力量实现了工业化;美国.当时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进新政的背景。(四点)目的:同一点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不同之处在于苏联.为重工业发展服务;美国.具体目的是增加雇佣,助长消费。(六分)苏丹:都是国家的经济规制。(2分钟),20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会。一个是20年代初的俄罗斯。有一次,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危机期间,在美国;还有一次是70年代末以

11、后的中国。”日本文明史 (1)概述了俄罗斯、美国和中三个国家发生的“改革调整”的含义。(6分)(2)俄罗斯、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什么共同的作用?(8分)(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2分),(1)俄罗斯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1978年实施的改革开放。(6分)(2)特点:俄罗斯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两点)美国国家利用经济干预来调节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二分钟)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体制的前提下,改革与生产关系中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点)共同作用:

12、三项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复苏和发展。(二分钟) (三)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2分),18,2,罗斯福新政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现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本要求:1,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变化。3.切实感受到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说明:本课的关键词是“新变化”,可以从国家的经济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方面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日本)政府通过创造适合经济发展的政治氛围、投资基础设施、采取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生产目标、指定生产发展顺序、经济宏观调控和配置等措施。在政府的赞助下,日本也在1964年建设了高速铁路。日本政府实施外汇分配,控制各部门的配额,建立防止本国资本受到外国资本威胁的贸易壁垒等,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