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_第1页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_第2页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_第3页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_第4页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语音的演变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 语音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历史音变,一种是非历史音变。 语音演变的三个依据: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二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三是古代借词。,1从地域的差异探索语音的发展 如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古入声已经派到四声里去了。但方言里入声还很普遍,人们正是从方言中入声的发音状况总结出了这一声调的发展规律;再如,上古、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里有m、n、ng三个鼻韵尾,原来的m全部并入n尾,可以想见其中有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而现在的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中还保留有m韵尾。如广州话里的“监、庵、淹”等字的韵母仍是m,“安、碗、烟”等字的韵母仍是

2、n,这种现象跟普通话语音系统对比我们就可得出m全部并入n尾的规律来。,尖团合流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和齐齿、撮口二呼组合的音。如京剧中“祭”的读音。 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和齐齿、撮口二呼组合的音。如京剧中“基”的读音。,尖团音涉及现代北京话中读舌面前声母(即t、th、)的所有字。现北京话中的这一组声母,在汉语的中古音系统中分别属于两组不同的声母,传统音韵学中称为“精组”和“见组”。尖团音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尖团音指细音前精组声母和见组声母的区别,来自精组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的称为“团音”。广义的“分尖团”强调的是精组和见组在细音的前面仍保持声母的两类对立(如“西希”),没有合流

3、为同声母字。,属精组的中古时是舌尖前塞擦音,与现在的“栽猜赛”(ts、tsh、s)的声母同组。属见组的中古时是舌面后塞音,与现在的“该开孩”(k、kh、x)的声母同组。 精(ts)组:挤妻西取须酒尖煎钱仙先千全旋选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静性积席 见(k)组:鸡欺希去虚九检肩乾掀件牵拳权圈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敬形击激,狭义的尖团音只指与广义尖团音有关的一种音值表现:来自精组细音的字像中古音那样以ts、tsh、s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字细音的字像现北京音一样以舌面前声母t、th、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团音”。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t

4、、th、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如“西希、酒九、全权”等等。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 参见教材P243吴方言尖团音分合情况。,2利用文字的保守性探索过去的语音面貌和演变线索。 1)拼音文字。如:英语light , fight , height 等词中的“-gh-”不发音,根据拼法并参照现代方言的读音,我们知道,它过去念x,后来消失了。 2)从诗文的用韵中考察古音的痕迹。 如: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长干曲)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 牧山行),汉字的意音文字体系以形声字为主,声符代表音,

5、形符代表义。在造字的时候,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很多汉字的声符现在已经不再代表汉字的实际读音了,例如“通”从“甬”得声,“移”从“多”得声,它们现在的读音和声符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按照谐声造字的原则,它们在古代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现在不同,这说明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3)从古代借词中去考察。如佛教借词、日语借词。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原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

6、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陀”大致念“dha”。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语音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这是古汉语从外语借入的词所提供的线索。,总之,通过对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音遗存、文字的读音变化和音节的拼写、借词的读音,我们可以知道一种语言的的语音发展的轮廓和线索。,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 1)浊音清化。 中古汉语声母中有一整套全浊声母:并、定、群、澄、从、邪、匣等。 后来,这些全浊声母逐渐向同部位的清声母演变,到近古时期,浊音清化过程基本完成,元代中原音韵里全浊声母大部分已经消失,到了普通话里全浊声母一个也没有了。浊音清化的主要

7、内容是:,(1)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一律变为同部位的清声母,在平声字里变为送气的,在仄声字里变为不送气的。“浊音清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2)全浊擦音声母一般变为同部位或部位相近的清擦音,无送气不送气的区别。,浊音清化过程总体上是一个合并过程: (1)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2)平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送气清音合并,仄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不送气清音合并。 但是由声调的平仄变为同部位的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清音又可说是音位的分化。,2)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平清声母(诗)阴平 浊声母(时)阳平 上清声母(使)上声 浊声母(是) 去(试、事)去声 入(湿、食

8、、脚、剧) 3)尖团合流。,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 1条件的制约条件性 2时间的制约时间性 3地域的制约地区性,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推测古音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原始面貌。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中,必然有共同来源的成分。用古汉语和古藏语对比,就会发现两种表面上结构不同的语言却分享着众多的同源词,比如:,目、孔、死、龙、其、二、名、飞、主、力、头、夏、汁、毒、吉、孟、寝、沉、南 这些成分是在基础母语里有过而在各亲属语言中保留下

9、来又有了不同发展的部分,因而把不同的语言材料加以比较,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规则的对应关系。 如果有对应关系,就能确定它们有亲属关系。 首先应比较基本词汇中那些最古老的词, 其次是比较语法构造。 无论是比较基本词汇还是比较语法结构,亲属语言之间的共同性都表现在一系列的语音对应规律上。语音对应规律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最重要的条件 。,下面举一较为简单的例子说明。 汉语意义 英 语 德 语 瑞 典 语 房屋 haus haus hu:s 老鼠 maus maus mu:s 手 hnd hant hand 人 mn man man 脚 fu:t fu:s fo:t 出去 aut aus u:t,端甫

10、道:“其实广东话我句句都懂,只是说不上来。象你便好,不拘那里话都能说。”我道:“学两句话还不容易么,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端甫道:“奇极了!学说话怎么用起诗韵来?”我道:“并不奇怪。各省的方音,虽然不同,然而读到有韵之文,却总不能脱韵的。比如此地上海的口音,把歌舞的歌字读成孤音,凡五歌韵里的字,都可以类推起来:搓字便一定读成粗音,磨字一定读成模音的了。所以我学说话,只要得了一个字音,便这一韵的音都可以贯通起来,学着似乎比别人快点。”端甫道:“这个可谓神乎其用了!不知广东话又是怎样?”我道:“上海音是五歌韵混了六鱼、七虞,广东音却是六鱼、七虞混了四豪,那都刀两个字是同

11、音的,这就可以类推了。”端甫道:“那么到、妒也同音了?”我道:“自然。”端甫道:“道、度如何?”我道:“也同音。”端甫喜道:“我可得了这个学话求音的捷径了。”,第二节语法的演变 语法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两方面来看。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面。 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与语法化。,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印欧语最早的词序,从古印度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可以看出,宾语在动词前面。“宾动”的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随着语言的发展,

12、印欧系语言大多是:上面的位置颠倒过来。这个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位置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可以是“the students book”,也可以是“the book of the student”。用“of”表示原来属格所表示的意义,使修饰语后置,是后起的格式。,汉语缺少形态,词序特别重要。从文献材料看,汉语的词序从古到今只有一些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宾语的代词放在动词之前变为放在动词之后,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变化 。比如: “忌不自信”,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

13、,应该放在动词之前,这也是先秦时的正常的词序,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吾谁与归?”“吾谁欺?欺天乎?”“不吾知”等。现在残存的还如“自信、自杀、自顾”等。 自汉魏以后,特别是南北朝以后,代词宾语的位置逐步移到动词后面,和“动一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 大名”的类型,小名在前,限定后面的大名,例如“桑树”、“北京市”。 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 “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等地名来看,大概在更早的汉语里表示地名是以大名在前,小名在后的词序为常。,“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

14、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受到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影响,汉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例如, 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老舍:月牙儿)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二、聚合类的演变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聚合规则在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推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

15、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s(如peoples,students)。代词中还保存着三个格(如he,him,his)。至于第三人称单数的性的区别(he,she,it)已和自然性别一致,不起语法作用。,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 一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 -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 过)。,例如:拉丁语 matrem母亲 宾格 puella女孩儿 主格 amat爱 Matrem puel

16、la amat。 Matrem amat puella。 Amat matrem puella。 Amat puella matrem。 Puella matrem amat。 Puella amat matrem。,由于音变的结果,拉丁语中原来表示格的变化的词尾在法语里由于弱化而脱落,原来由聚合规则表示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变化成由词序、虚词等组合手段来表示。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在现代法语中的词序只有一种: La fille aime la mre.,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惯性。人们期望语言系统匀称有致,时时都在利用多数语言现象所呈现的规则,去同化一些不

17、合规则的特殊语言现象,去填补一些不对称的缺位。 语法虽然是语言中的一般规则,但是语法规则经常有例外。西方好多语言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变化,几乎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比如英语中的名词复数,大多是加s或es,但也有少数却单复数同形,例如:sheep、deer等。也有这样的变化:manmen。,语言是既有规则、有条理,又到处存在着强式和例外的系统。因此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例外现象,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但是类推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则它推不倒根基深厚的旧山头,二则语言中的演变

18、到处都在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语言总是达不到井然有条的境界,而类推作用也总是有它的用武之地。,语法演变中类推作用的例子是很多的。在古英语-s为复数的标记,单、复数就看是否有无-s。这样,有些原来收-s 的名词也被解释为复数,为了取得一致,只能另外创造单数的形式。例如:buriels(埋葬)原来是单数,后来仿照funeral(丧事),重新创造了单数形式burial。这种新形式的创造就是类推作用的结果。,有时,类推作用和抗拒类推的力量势均力敌,处于胶着状态,例如:英语的who(whom)。 一方面,现代英语中只有六个词还保留着主格和宾格的对立,例如:Ime,hehim,sheher,weu

19、s,theythem,whowhom。who(whom)是其中之一,这六个词的使用频率都很高,所以它抗拒类推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另一方面,who(whom)是疑问代词兼关系代词。 一组词: which ,what,that等词,它们的性质、作用和who(whom)相同的,都可做关系代词,使用频率也很高。 一组词:where,when,how等疑问副词和作为疑问代词who(whom)在句法上以及使用频率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这两组词都已失去格的变化。它们联合起来,可以形成一股类推的力量,促使who(whom)向它们看齐,放弃宾格形式。,语法类推的特点: 1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

20、 2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 3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词语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 4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四、结构的重新分析 结构的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样,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关系却发生了变化了。比如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是”被重新分析为系动词,汉语“被”从动词被重新分析为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等等。 结构的重新分析一定会经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所有实例都是结构A;第二阶段,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A,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B,还有一些实例既可以做结构A理解也可以做结构B理解;第

21、三阶段,只有结构B。,五、语法化 语法化是指这样一类变化:词汇性成分逐渐变为语法性成分,非语法范畴变为语法范畴,语法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语法性较高的成分。例如: 实词 语法词 黏附成分 屈折成分 语法化现象也反映了语义演变的规律性。比如汉语的实词虚化。,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1新词的产生 新词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的。 1)利用原有的材料和方法创造新词。如现代汉语“火车、电视、冰箱”都是用原有的语素和复合法构成的词语,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为了表达这些新事物,人们就不得不创造新词。例如“导弹”、“核弹”、“登月”、“集装箱”、“汽垫船

22、”。,英语的microwave(微波)、highway(公路)、superhighway(高速公路)也是如此。这些虽是新词,但因为都是利用原有的材料和方法创造出来的,人们对它们并不陌生,而是有似曾相识之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所以一经创造出来,很快就被人们接受了,成了词汇的成员。 2)借词。对借用者来说,借词也是新词。如:quark(夸克) , cleenex(擦面纸) , xerox (复印), kodak(科达)。,2旧词的消亡 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由于旧事物的消失以及词汇系统的变化,都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如:“马褂”、“顶戴”、朝珠”、“黄包车”、“杠房”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

23、的消失而不用了。,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例如:在上古,汉族人对“马”,只要肤色、年龄、公母不同就有不同的称呼:公马叫“骘”(zh),母马叫“騇”(sh),后左脚白的叫“馵”(zh),四条腿膝下都白的叫“驓”(zng),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qin),前两脚都白的叫“騱”(x),后两脚都白的叫“翑”(q),前右脚白的叫“启”,前左脚白的叫“踦”(),后右脚白的叫“驤”,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黄白相间的叫“皇”,纯黑色的叫“驪”,红黄色的叫“騂”(xng),白毛黑鬃的叫“駱”(lu)马在词汇系统中作这样的区分不是孤立的,其他牛、羊、猪也有跟马相应的区分。,二、词语的替换 1.

24、什么是词语的替换:词语的替换指的是只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改变。 2.词语替换的原因 1)社会因素。如:世代,俸禄薪水工资 2)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3.词语替换的特点 1)基本词汇中的词语更新缓慢。有的成了构词语素。 2)词语的替换不是孤立发生的。 3)词语替换的速度有快有慢。,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演变的原因 1)现实现象的变化 如:坐、钟 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我国古代人“坐”的姿态和现在不同,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之类的坐具,坐的姿态发生了变化,是臀部着地或接触坐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 “钟

25、”原来指古代的一种乐器,后来指早晚用来报时的器具(钟鼓)。,2)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 如:心、神、王 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变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如,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这从汉字的造字中也可看出: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忆、愁、虑”好多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虽然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还是保存着“我心里想”这样的说法。,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 如:快:愉快迅速锋利 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

26、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钝”之类的说法。,4)组合关系的变化 如:赴,美。 词义大多在语义组合中获得自己明确的意义。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例如,“赴”的古代的基本意义是“奔赴”或“趋向”(凶险之地),如“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等。 后来和“赴”组合的不限于表示凶险之地的词语,因而扩大了“赴”这个词所指的实际意义的范围。到现在,“赴京”、“赴宴”都可以说了,说明“赴”的意义从古到今由于词义组合关系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可见语义的组合关系对词义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多义词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换喻等方式引申出新的意义,这属于意义的增加和分化的范畴。

27、在词义的发展中也有相反的现象,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可以吞并其他语素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例如英语的“private(soldier)”(士兵)“daily(paper)”(日报),“人民日报”译成英语,说成“The People Daily”就可以了,后面不必加“paper”。,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优势,而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占优势,古代经常连用的词到现代往往凝固成复合词,有时其中一个成分(语素)的意义代替了整个词的意义,另一个成分(语素)简直成了不起作用的音节上的陪衬。例如,“国家” 。在春秋以前,天子统辖天下,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

28、称“家”。 “国家”在这里是一个词组。到汉代,“国家”的组合逐渐凝固化而成为复合词,“国”的意义代替了“国家”的意义。还有:妻子、窗户、头发、动静等。,2词义演变的途径 词义演变的方式和途径,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一是通过词义的引申产生新的意义。所谓词义的引申就是以一个意义为基础,由此派生出与这个意义有关联的意义。引申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辐射式(又叫并列式引申)。,发:原义是“发射”(A),由这个意义派生出许多有关联的意义如“寄出(发信)、启程(出发)、长出(发芽)、产生(发电)、说出(发言)、显现(发红)、放射(发光)、出示(发榜)”等。 赤:火的显

29、着盛大(A)(B)红色。因为火的颜色是红的。(C)诛灭。因为火的颜色与血相同。(D)空尽无物。因为火具有虚空的特性。(E)纯真。因为火具有光明纯洁的特性。,另一种是连锁式(链条式):ABCD: 打(撞击)制造(打一把刀、打一扇门)编织(跟“制造”有关) 朝,本义为“早晨”,说文解字:“朝,旦也。”后引申为“朝见”,再由“朝见”引申为“朝庭”,又由“朝庭”引申为“朝代”。 习,本义为“鸟数飞”,说文解字:“数飞也”。后引申为“温习”,因为温习是多次反复的行为。后又引申为“习惯”,因为习惯是多次反复的行为所形成的。 法语中有一个词叫toilette,最初指“一小块布”,后来专指“盥洗后擦脸的毛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