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循环与径流形成_第1页
第二章 水循环与径流形成_第2页
第二章 水循环与径流形成_第3页
第二章 水循环与径流形成_第4页
第二章 水循环与径流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水循环与径流形成,21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2 河流与流域 23 降雨 24 蒸发与下渗 25 径流,21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一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一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1、定义: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从水面和陆面蒸发,变为水汽上升高空,被气流输送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然后又降到地面。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降落,无始无终,往复循环的过程就称为水循环。,一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水循环包括了多种的复杂过程,如蒸发、水汽输送、冷凝、降水、植物截留、滞蓄、下渗、径流等。其中最重要的基本现象是 蒸发、降水、下渗、径流。,3 水汽输送,1蒸发,4 降水,1

2、蒸发,4 降水,1 植物蒸腾,湖,6 地表径流,6 地下径流,海洋,5 蒸发,2 降水,一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2、形成水循环的原因: (1)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2)内因:水的物理三态(气、液、固态)的相互转化 水循环的前提条件 此外,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对水循环也有一定影响。,一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3、水循环的分类: (1)大循环:海陆间水分的变换过程叫做水的大循环。 (2)小循环:陆地上的水蒸发后,在空中凝结成水又降回到陆地,或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成水后又回到海洋中。 这种局部的水循环叫做水的小循环。前者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水文循环是

3、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正是由于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才形成永无终止千变万化的水文现象。 水文循环也是水资源具有再生性的原因。,思考题,沿海湿润、内陆干旱的原因 ?,一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4、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 水循环中水的存在、运动和变化,统称为水文现象。 各种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化称为水文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一切水文现象的根源,没有水循环,就不会发生蒸发、降水、径流,不存在江河、湖泊。,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1、水量平衡原理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对任一区域,在给定的时段内,进入的水量和输出的水量之差额必定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量。,水平衡原理示意图,图A,图B,某一地区 某一段时

4、期内,某一地区 某一段时期内,储水变量 (增加),储水变量 (减少),原有水量,水量的支出,水量的收入,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2、水量平衡方程式 若以陆地作为研究范围,其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E陆P陆RU陆 E陆陆地在研究时段内的蒸发量; P陆陆地在研究时段内的降水量; R 在研究时段内的入海径流量; U陆陆地在研究时段内的蓄水量的变化量。,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在多年平均情况下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陆地的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多年平均年入海径流量。,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对海洋而言, 海洋的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海洋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将两式合并,即得全球的水量平衡方程

5、: 即: 上式表明:全球多年平均年蒸发量等于全球多 年平均年降水量。,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3、水量平衡方程式的作用 (1)定量描述水循环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由某些已知要素推断未知要素, (3)用来校核水文计算成果, (4)对计算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等。,本节小结,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定义 2、成因 3、分类 二、水量平衡 1、原理 2、方程式,22 河流与流域,一、河流 二、流域,一、河流,(一)河流的形成与分段 河流是接纳地面和地下水的天然泄水道,是水循环的路径之一。 一条河流一般都分为五个分段: 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二)河流的基本特征,1、河流的长度 L 一条河

6、流,自河源沿河道溪线至河口的曲线长度称河长,以km计。 一般在大比例尺,如万分之一或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用分规或曲线仪量计。,(二)河流的基本特征,2、河流的断面 分为横断面和纵断面。 河流某处垂直于平均流向或主流方向的平面,称河流在该处的横断面。 相应于某一时刻水位以下的断面,称过水断面。 山区河槽常为深而窄的单式断面,底部多为基岩或砾石;平原河槽常为宽而浅的复式断面,底部多为细砂或淤泥。,河流横断面示意图,单式断面图,复式断面图,2、河流的断面,河流纵断面是指沿河流中线或溪线的剖面。从河口向上游量出河底地形变化转折点的高程,以河长为横坐标,河底高程为纵坐标,即可绘出河流的纵断面图。,河流纵

7、剖面图,3、河道纵比降 J,河段两端的河底高程差称落差, 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河道的纵比降。,3、河道纵比降 J,(1)当河段纵剖面近于直线变化时 J(h1h0)/Lh/L 式中,J河段纵比降; h1、 h0河源、河口的河底高程,m; L河流总长度,m。,3、河道纵比降 J,(2)当河道纵断面呈折线或曲线变化时 式中, h0、h1、hn自河口起沿流程 各点 的河底高程,m; l1、l2、ln各点间距离,m; L河道总长度,m。,4、河系,河系:河流分为支流与干流,它们和湖泊等构成脉络相通的泄水系统 ,称为河系,也称水系或河网。 常取水量最多或长度最大的作为干流,汇入干流的河流称为一级支流,汇入一

8、级支流的河流称为二级支流,以此类推。 水系的名称一般用干流的名称命名。,4、河系,根据干支流分布状况,河系分为四种类型: (1)扇形河系:河系如手指状分布,如海河; (2)羽毛形河系:干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如滦河; (3)平行状河系:几条支流并行排列,各成为一独立水系,至入海附近始行汇合,如淮河; (4)混合状河系:大河流大多包括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排列,如长江。,5、河网密度D,流域内水道的多少一般用河网密度表示。 河网密度D等于河系所有水道的总长度L与其流域面积F之比值,即: D=L/F,二、流域,在河流某一控制断面以上,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叫做河流在该断面以上的流域。 1、流域分

9、水线 流域的界线称为分水线。 分水线有地面和地下两种。 当流域的地面与地下分水线一致时, 称闭合流域; 两者不一致时,称非闭合流域。,二、流域,2、流域的几何特征 (1)流域面积F 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也叫集水面积,也可在地形图上先勾绘分水线,再用求积仪量计,或用数方格法量算。 (2)流域长度L 流域长度是指流域的中心轴长。 (3)流域平均宽度B 是指流域面积F与流域长度L的比值,即: B=F/L,二、流域,3、流域的地形特征 (1)流域平均高程:是指流域内地表的平均高程。 在流域地形图上,量出流域范围内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面积fi,并求出相邻两等高线的平均高度Zi,则流域平均高程可由下式计

10、算:,二、流域,3、流域的地形特征 (2)流域平均坡度:是指流域地表面坡度的平均值。 若相邻两等高线的高差用 z表示,流域范围内各条等高线的长度用l0,l1,l2,,ln表示,则流域平均坡度可用下式求得:,二、流域,4、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主要指流域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特性,地质构造,植物被覆,湖泊和沼泽情况。与流域水文特征值有密切关系。,本节小结,一、河流的基本特征 1、河流的长度 2、河流的断面(横、纵) 3、河道纵比降 4、河系 5、河网密度 二、流域 1、定义 2、流域的几何特征、地形特征、自然地理特征,23 降雨,一、降雨的成因和类型 二、降雨特性及图示方法 三、流域平均降雨量

11、计算,一、降雨的成因和类型,空气的垂直上升运动 1、成因: 空气中水汽含量超过饱和水汽含量 冷却凝结 2、类型,降雨类型,(1)锋面雨 锋面:冷暖气团相遇,其交界面叫锋面 。 锋:锋面与地面的相交地带叫锋 。 a.冷锋雨: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推进时,因冷空气较重,冷气团楔进暖气团下方,把暖气团挤向上方,发生动力冷却而致雨,这种雨叫冷锋雨。 特点:强度大,历时短,雨区小,冷锋雨,降雨类型,b. 暖锋雨:当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时,由于地面的摩擦作用,上层移动较快,底层较慢,使锋面坡度很小。暖空气沿着这个平缓的坡面在冷气团上滑行,在锋面上形成了一系列云系并冷却致雨,叫暖锋雨。 特点:强度小,历时长,雨区广

12、 我国受季风影响,东南地区多暖锋雨,北方地区多冷锋雨。,暖锋雨,思考,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交替时出现 的梅雨属于冷锋雨还是暖锋雨?,降雨类型,(2)地形雨 暖湿气流遇到丘陵、高原、山脉等阻拦,被迫沿坡上升而冷却致雨,称地形雨。 思考:降雨多发生在迎风坡还是背风坡? 答:地形雨大部分降落在山地的迎风坡。,降雨类型,(3)对流雨 当暖湿空气笼罩一个地区时,因下垫面局部受热增温,与上层温度较低的空气产生强烈对流作用,使暖空气上升冷却而降雨,称作对流雨。 特点:强度大,雨区小,历时短,并常伴有雷电,又称雷阵雨 。,降雨类型,(4)台风雨 台风雨是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到大陆来的降雨。这种风暴是异常强大的海洋

13、高温高湿气团形成的低气压造成的,它带来狂风暴雨,一天内暴雨量可达数百mm,甚至可达1000mm以上,极易造成灾害。,降雨分级,降雨按其雨量大小可分为6级: 日雨量小于10mm为小雨; 1025mm为中雨; 2550mm为大雨; 50100mm为暴雨; 大于100mm为大暴雨; 大于200mm为特大暴雨。,二、降雨特性及图示方法,1、降雨特性 (1)降雨量:为一定时段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总雨量,常以水层深度表示,以mm计。 (2)降雨历时:指一次降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包括降雨过程中短暂间歇在内,以min,h或d计。 (3)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以mm/min或mm/h计。 (4)降雨面积:

14、指降雨所笼罩的水平面积,以km2计。 (5)降雨中心:是指降雨笼罩面积上降雨量最为集中且范围较小的局部地点。,二、降雨特性及图示方法,2、图示方法: 用图线表示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性 (1)降雨量过程线 (2)降雨量累积曲线 (3)降雨量等值线图 除上述几种特性曲线外,对雨量大,历时短,强度大的暴雨还常需分析绘制它们的降雨特性综合曲线,即平均雨深面积历时曲线,简称时面深关系曲线,降雨量过程线,降雨量累积曲线,降雨量等值线图,三、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1、算术平均法: 适用范围:当流域内地形起伏变化不大,雨量站分布比较均匀时。 公式: 为流域或区域平均降雨量,mm; Pi为各雨量站同时段(相

15、同起讫时间)内的 降雨量,mm; n为雨量站数。,三、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2、泰森多边形法 (垂直平分法) 适用范围:此法能考虑雨量站或降雨量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工作量也不大,故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 公式: 式中,F所有多边形面积之和,即全流域面 积,km2; Ai为各雨量站权重,即Ai=fi/F,以小数或百分率计。,泰森多边形法示意图,三、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3、等雨量线法 适用范围:在较大流域或区域内,如地形起伏较大,对降雨影响显著,且有足够的雨量站。 公式: 优缺点:此法比较精确,但对资料条件要求较高,且工作量大,因此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典型大暴雨的分析。,等雨量线法示意

16、图,本节小结,一、降雨的成因和类型 1、成因 2、类型 3、冷锋雨、暖锋雨、对流雨、地形雨 二、降雨特性及图示方法 1、特性: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降雨面积、降雨中心 2、图示方法 三、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公式及各自适 用范围,24 蒸发与下渗,一、蒸发 二、下渗,24 蒸发与下渗,一、蒸发 蒸发是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环节之一。 定义:它是地面或地下的水由液态或固态化为水汽,并返回大气的物理过程。 蒸发也是重要的水量平衡要素,对径流有直接影响。 据估计,我国南方地区年降水量的30%50%,北方地区年降水量的80%95%都消耗于蒸发,余下的部分才形成径流。,一、蒸发,蒸发的大小可用蒸发量

17、或蒸发率表示。 蒸发量是指某一时段如日、月、年内总蒸发掉的水层深度,以mm计。 蒸发率是指单位时间的蒸发量,也称蒸发速度,以mm/min或mm/h计。 流域或区域上的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 。,一、蒸发,1、水面蒸发:是指江、河、水库、湖泊和沼泽等地表水体水面上的蒸发现象。 它是最简单的蒸发方式,属饱和蒸发。 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条件。 2、土壤蒸发:是指水分从土壤中以水汽形式逸出地面的现象。 它比水面蒸发要复杂的多,除了受上述气象条件的影响外,还与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的高低、地势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蒸发能力:蒸发面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充分供水时

18、的最大蒸发量或蒸发率称为蒸发能力。 水面蒸发一直按蒸发能力蒸发。而土壤含水量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是非饱和的,情况复杂。,一、蒸发,3、植物(蒸)散发:土壤中的水分经植物根系吸收,输送至叶面,散发到大气中去,称为植物散发。 有些植物的蒸散发量比水面蒸发量还大。 由于植物生长在土壤中,植物散发与植物覆盖下的土壤蒸发实际上是并存的,因此,研究植物散发往往和土壤蒸发合并进行,两者总称为陆面蒸发。,一、蒸发,陆面蒸发,一、蒸发,4、流域蒸发量计算 流域内的水面占总面积的比重很小,故总蒸发量主要决定于陆面蒸发,但直接测定陆面蒸发很困难。 计算流域总蒸发量有两条途径: (1)是对流域内个单项蒸发分别研究,然

19、后综合求出全流域的总蒸发,但目前比较困难; (2)是应用流域水量平衡方程或其他经验公式间接估算流域蒸发。 对一闭合流域, EPRU 多年平均情况下,,二、下渗,下渗:是水从土壤表面渗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 它对地面、地下径流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它是水循环中极难定量的一个要素。 1、下渗的物理过程:下渗的水分运动是在土壤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这些作用力在下渗过程中不断变化。整个下渗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其运动特征可分为如下3个阶段:,1、下渗的物理过程,(1)渗润阶段:降水初期,若土壤干燥,下渗水主要受分子力作用。 (2)渗漏阶段:随着土壤含水率的不断增大,分子作用力逐渐由毛管

20、力和重力作用取代。 (3)渗透阶段:水分主要受重力作用。 有的将渗润与渗漏阶段结合起来,统称为渗漏,其特点是非饱和水流运动,而渗透则是属于饱和水流运动。,2、下渗容量曲线,下渗量的大小可用下渗率(又称下渗强度)表示。 下渗率: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渗入土壤中的水量,以mm/h或mm/min计。 下渗能力:在供水充分情况下的下渗率称为下渗容量或下渗能力。 下渗容量曲线:在供水充分的条件下,下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线,称下渗容量曲线或下渗能力曲线。,下渗容量曲线示意图,霍顿经验公式,下渗容量曲线也可用数学式表示, 如常用的霍顿经验公式为: ft=(f0-fc)e-t+fc (f的变化符合指数递减规律

21、) 式中:ftt时刻的下渗率; f0初始下渗率; fc稳定下渗率; 反映土壤性的参数(递减指数); e自然对数的底。,本节小结,一、蒸发 1、蒸发、蒸发量、蒸发率、蒸发能力 2、流域蒸发量计算方法 二、下渗 1、下渗、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2、下渗的物理过程(渗润、渗漏、渗透),25 径流,河川径流:指降水到达流域表面,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河槽,并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水流。 其中来自地面的水流称地面径流,来自地下的水流称地下径流。 河川径流的总水源或称总补给是大气降水,由降雨形成的径流称降雨径流,由融雪形成的径流称融雪径流。,25 径流,一、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 二、影响径流的因素 三、径流

22、量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一、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是指从降雨到水流流经流域出口端面的整个物理过程。 (一)产流过程: 降雨扣除损失成为净雨的过程 降雨扣除损失后的雨量称为净雨,净雨和它形成的径流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但二者的过程却完全不同,净雨是径流的来源,而径流则是净雨汇流的结果;净雨在降雨结束时就停止了,而径流却要延长很长时间。,地面净雨地面径流 表层流净雨表层流或壤中流 地下净雨地下径流,地面 径流,总径流 过程,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一、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二)汇流过程:净雨沿坡面从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再沿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流域汇流包括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

23、 坡地汇流: 坡面漫流:流程历时较短,大雨时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 表层流径流:由土壤孔隙流入河网,流程历时较坡面漫流长,对历时较长的暴雨,也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 坡地地下汇流:地下水补给河流,构成河流的基流。,河网汇流:进入河网后的径流由支流到干流,从上游向下游汇集,最后都流经流域出口断面,这个过程称河网汇流。 河槽调蓄作用 降雨损失,进入河网的水量小于降雨量; 汇流过程,径流过程比降雨过程变化缓慢。,(二)汇流过程,如果降雨开始后,在出口断面处对通过的流量进行连续观测,就可得到与一次降雨相应的流量过程线,见左图。图中流量过程线上最高点的流量Qm称洪峰流量。它的两侧分别是涨水段(A

24、B)和退水段(BC)。相应的历时t涨、t退为涨水历时和退水历时。底宽T为洪水总历时。过程线A-B-C与横轴包围的面积就是一次洪水的总量W。,T,时间t,二、影响径流的因素,(一)气候因素 (二)下垫面因素 (三)人类活动因素,(一)气候因素,1、降雨 同一降雨量,若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峰流量也就大,流量过程尖瘦。暴雨中心位置在下游时,洪峰流量较大。此外,若暴雨中心在降雨过程中,由上游向下游移动,则更容易形成峰高和涨落陡峻的洪水。 2、蒸发 蒸发量大,水体损失量也大,径流量就小。,(二)下垫面因素,1、河道特性 2、流域的大小和形状 3、流域的位置和地形 4、土壤岩石和地质构造 5、植被 6、湖泊与沼泽,(三)人类活动因素,大规模的水利措施,如修建水库、塘堰等蓄水工程和调节区间水量的引水工程,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