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详解1 PPT精选文档_第1页
辛弃疾词三首详解1 PPT精选文档_第2页
辛弃疾词三首详解1 PPT精选文档_第3页
辛弃疾词三首详解1 PPT精选文档_第4页
辛弃疾词三首详解1 PPT精选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辛弃疾,青玉案,鹧 鸪 天,菩 萨 蛮,辛弃疾,3,辛弃疾,走进辛弃疾,4,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5,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生平经历,6,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王国维,东坡之

2、词旷,稼轩之词豪,7,成就,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成就,8,成就,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把

3、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名句,10,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1,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12,丑奴儿,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3,辛弃疾,【字词分析】,【诗词鉴赏】,【主旨分析】,【艺术手法】,【问题探究】,青玉案,14,15,16,辛弃疾,字词分析,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5、, 灯火阑珊处。,17,韵译,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又象是被轻风吹落星星点犹如下雨。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风箫的声音悠扬激动,玉壶的灯光流转,整夜的鱼龙角抵的游戏到处飞舞 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一路上说说笑笑袅娜轻盈地朝人群走去。在众芳里寻找她千次百度;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18,一: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一: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

6、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 动转舞(舞灯之欢),19,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0,21,22,23,24,25,三、“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

7、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26,四、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 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 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27,五、作者写元夕狂欢是为了什么?,“元宵盛

8、况”不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褒扬的对象。,繁华 热闹 狂欢,28,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29,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 明确三: 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了一群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而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借这群贵族女子来讽刺

9、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六、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0,品味语言,鉴赏形象。,七、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

10、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31,问题: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明确: 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 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 语,形式上是婉约

11、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 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32,主旨:,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33,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内容、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拓展延伸,12分,34,不同之处: 内容: 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 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相同之处: 内容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立意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 手法对比,35,表现手法

12、: 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 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立意: 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 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36,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 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拓展延伸,(晏殊蝶恋花),(柳永蝶恋花),(辛弃疾青玉案 ),37,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精妙地以三句宋词描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

1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3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9,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40,辛弃疾,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 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

14、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 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诗词 背景 解说,41,小序,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42,鹧 鸪 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hu) 银胡 (l)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43,辛弃疾,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

15、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诗词 翻译 解说,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44,上片: 下片:,追忆少年的英雄壮举,感慨老年闲散的处境,格调,雄壮,沉郁,对 比,追往事,叹今吾。,45,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夜”、“朝”互文见义, 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修辞?,思考,46,“拥

16、”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拥”字和“飞”字的作用?,壮岁旌旗拥万夫汉箭朝飞金仆姑,思考,47,“春风不染白髭须”,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万字平戎策”,指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抵抗金兵、收复中原的论著。这些说明作者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有经邦治国的才能,有把握时代的宏图大略。可是这样卓越的人才,竟然长期闲置不用,何等憾恨!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48,“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

17、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第二句说的率领50精兵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第三、四句所说的南奔时与金兵互相射杀的情形。追忆这些往事,一是为了表明自己年轻时以身许国、矢志抗金的政治理想,二是为了与下文的被闲置而难展抱负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思考,49,“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幽愤和憾恨。,思考,50,主 旨,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

18、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51,鉴赏要点,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52,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

19、种树书。,辛弃疾,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诗词 鉴赏 解说,“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 “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53,辛弃疾,菩萨蛮,【大意解说】,【背景分析】,【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字词分析】,54,55,辛弃疾,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

20、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诗歌 背景 解说,56,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怕登临的地方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指40年前的当朝旧事。据有关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洲(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57,辛弃疾,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

21、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 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字词 翻译 解说,58,辛弃疾,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郁孤台下清江流水中,有多少奔走流亡人的泪水,眺望故都长安,无奈数群山遮住了我的视线。 青山挡不住我,清江水向东流去。在江边夜晚来临,我多么的忧愁

22、啊!深山之中只听见鹧鸪地叫声一声声传来。,诗词 翻译 解说,59,辛弃疾,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诗词 鉴赏 解说,“郁孤台下清江水”-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写出台下之清江水,60,上片第二句概括什么了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句中的 “行人” 包括哪些人? “多少”怎样理解?,明确一:概括了当年千千万万民众的种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廷无能的满腔悲愤。这里的“行人”包

23、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国志士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61,“望”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故都和中原的怀想。 “可怜”在这里应理解为“可惜”,表达了作者想望故国却被重重青山遮挡的遗憾和忠愤之情。 “无数山” 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诗词 鉴赏 解说,6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样理解?句中的“青山”和“东流去”是否另有所指?此句现在有何

24、含义?,诗词 鉴赏 解说,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 东流之水:比喻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 “东流去”:比喻正义的方向 这两句字面意义是:无数青山可以遮挡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深层意思是:南宋的主和派可以设置重重障碍阻挠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爱国行动,但阻挡不了他们对中原和故都的关怀思念,侵略者可以征服南宋的领土,但征服不了南宋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 这句现在的含义是:历史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63,

25、“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64,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相比,“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但现实毕竟是严峻的,当时南宋朝廷日益腐朽,投降派毕竟在朝廷之上占了上风,所以作为爱国志士不可能没有担忧,这就是“江晚正愁予”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说,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隐忧。“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而且似乎喻指

26、了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65,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主旨,66,辛弃疾,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艺术 手法 解说,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借景抒情)。 全词写眼前景,说心中事,以清江之水比喻民众之泪,以青山比喻南宋朝廷和侵略者,以东流水喻指正义的方向,以江晚和山深喻指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表现了对国事艰危的沉痛追怀,抒发了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萦念,收到了意在言

27、外的艺术效果。,67,问题: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借景抒情)。全词写眼前景,说心中事,以清江之水比喻民众之泪,以青山比喻南宋朝廷和侵略者,以东流水喻指正义的方向,以江晚和山深喻指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表现了对国事艰危的沉痛追怀,抒发了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萦念,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68,辛弃疾首先是一个民族英雄、爱国斗士,他的词是充溢着勇于承担济世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英雄之词、爱国之词,因而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就成为贯穿于他全部词作的主旋律,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小结,一词作内容,69,(1)追忆当年的战斗生

28、活,抒发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代表作品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代表作品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 (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代表作品有摸鱼儿(更能消)。,70,2.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的作品,也是辛弃疾对词境的一大开拓。代表作品有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71,二辛词的艺术成就:,1.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 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 2.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

29、表现力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有时也用比兴手法,善于叙事,也善于议论。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72,3.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 辛弃疾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 4.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73,1、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 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 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