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胸部CT特点_临床表现对比分析_向志_第1页
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胸部CT特点_临床表现对比分析_向志_第2页
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胸部CT特点_临床表现对比分析_向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治疗中, 可以对患者的免疫机制进行调节, 同时也可以 起到一定的抗病毒功效 5 。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阿 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应用, 可以促进 HBeAg 血清转换, 同时对乙肝病毒的复制进行抑制 6 。 血清中的 HBsAg 血清水平、 HBeAg 血清水平、 ALT 活性、 HBV DNA 水平是乙型肝炎治疗中抗病毒 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 干扰素 - 2a 治疗, 可以对病毒的复制速度和幅度进行 抑制, 降低 ALT 水平, 提高 ALT 复常率, 同时提高 HBeAg 血清转换率 7 。 阿德福韦酯作为一种核苷酸类药物, 在细胞激酶 的作用下

2、, 会生成盐类化合物, 其产生的盐类化合物与 脱氧腺苷三磷酸进行结合, 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基因的 转录, 进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8 。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与患者肝细胞表面上的 受体进行结合, 对肝细胞 内复杂信号转导途径进行触发, 将基因转录激活, 调节 患者肝细胞的生物型号, 抑制细胞增生, 起到免疫调节 的作用, 同时也具有改善患者肝功能的作用9 。 本研究针对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进行分析, 从表 1、 表 2 中 的数据可以知道, 联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用药物的治 疗效果, 而且治疗效果显著, HBeAg 血清转换率达到 66. 67%, ALT

3、 复常率达到 91. 67%, HBV DNA 转阴率 达到 96. 67%, HBsAg 水平下降明显, 而且产生的并发 症较少, 安全性较好。 通过本次研究得出, 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 阿德 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较好,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海鸥, 刘洪娟, 胡小宣, 等 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杂志, 2013, 22( 5) : 456 458 2吴发玲, 丁洋, 窦晓光, 等 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联合阿德福韦酯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 分析J

4、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 15( 1) : 4 10 3敖飞健, 马为民, 周伯平, 等 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阿德福韦酯单 用及联合应用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 性比较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0, 28( 4) : 214 217 4张雪红, 易长庚 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1) : 1637 1638 5万继红, 刘凤霞 聚乙二醇干扰素 a- 2a 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 刊, 2012, 22( 11)

5、 : 4351 4352 6何艳, 唐晓鹏, 郑宣鹤, 等 干扰素联合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 29( 2) : 114 116, 119 7苏杞敏, 叶晓光 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单用与联合阿德福韦酯治 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 meta 分析J 今日药学, 2012, 22( 10) : 577 584 8杨永锐, 李晖, 贾婷, 等 聚乙二醇干扰素 - 2a 联合阿德福韦酯治 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肝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10) : 106 108 9刘素芬, 胡瑞敏, 郑欢伟, 等 聚乙二醇干扰素 - 2

6、a 联合阿德福韦 治疗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河北医药, 2013, 35( 16) : 2443 2445 ( 收稿日期: 2014 08 28) ( 本文编辑: 马文娟) 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胸部 CT 特点、 临床表现对比分析 向志谢茂峰贺兼斌 (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怀化418000) 【摘要】 目的探讨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的胸部 CT 特点、 临床表现。方法 将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 76 例肺炎患者分为病毒性肺炎组与细菌性肺炎组, 每组 38 例, 对全部患者入院当日拍胸部 CT, 并对其特点进行归纳, 并 且观察临床表现及病变部位变化

7、, 然后进行记录归纳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发生在肺叶实质及呈充气支气 管征的概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 P 0. 05) , 而病毒性肺炎呈小叶分布的毛玻璃样影的概率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 P 0. 05) , 病毒性肺炎呈段的实变及多发小结节病灶的概率低于细菌性肺炎( P 0. 05) , 病毒性肺炎呈毛玻璃样影 + 网织 条索的概率高于细菌性肺炎( P 0. 05) ; 临床表现对比为: 病毒性肺炎的前驱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 而细菌性肺炎无此 症状, 病毒性肺炎的病程为 1 2 周内自行缓解, 而细菌性肺炎用抗生素可迅速治愈, 二者均是急性起病和出现急性呼吸 衰竭; 细菌性肺炎发生在单侧

8、单叶的概率低于细菌性肺炎( P 0. 05) , 细菌性肺炎发生在单侧多叶及双侧肺的概率高于 细菌性肺炎( P 0. 05) , 病毒性肺炎发生在肺间质的概率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 P 0. 05) , 而细菌性肺炎发生在肺实质 的概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 P 0. 05) 。结论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但具有 一定特点和诊断价值, 值得临床医师借鉴。 【关键词】 病毒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 CT; 临床表现 65临床医学 2015 年 3 月第 35 卷第 3 期Clinical Medicine,Mar. 2015,Vol. 35,No. 3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

9、、 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可由疾 病微生物、 理化因素、 免疫损伤、 过敏及药物所致。此 病常常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 而在临 床上区别具体是由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肺炎意义重 大。本研究即对 2011 年 3 月至 2014 年 5 月期间入住 本院呼吸内科的肺炎患者胸部 CT 特点、 临床表现进 行回归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 2011 年 3 月至 2014 年 5 月期间 入住本院呼吸内科的肺炎患者 76 例, 男 46 例, 女 30 例, 年龄 7 48( 21. 03 5. 32)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 华医学会呼吸系病分会制定的社区获

10、得性肺炎诊断 和治疗指南( 草案) 中的肺炎诊断标准。将 76 例患 者分为病毒性肺炎组与细菌性肺炎组, 每组 38 例, 两 组性别、 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当日拍胸部 CT, 并对其特点 进行归纳, 并且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变部位变化特 点, 然后进行记录归纳或统计学分析。 1 3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7. 0 软件进 行,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肺炎患者的 CT 特点比较: 细菌性肺炎发生 在肺叶实质及呈充气支气管征的概率明显高于病毒性 肺炎( P 0. 05)

11、, 而病毒性肺炎呈小叶分布的毛玻璃 样影的概率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 P 0. 05) , 病毒性 肺炎呈段的实变及多发小结节病灶的概率低于细菌性 肺炎( P 0. 05) , 病毒性肺炎呈毛玻璃样影 + 网织条 索的概率高于细菌性肺炎( P 0. 05) , 见表 1。 表 1两组肺炎患者的 CT 特点比较 例( %) 组别例数叶的实变段的实变 毛玻璃样影 + 网织条索 小叶分布的 毛玻璃样影 多发小 结节病灶 充气 支气管征 病毒性肺炎380( 0 0)8( 21 1)9( 23 7)17( 44 7)8( 21 1)7( 18 4) 细菌性肺炎3814( 38 04) 12( 31 6)7

12、( 18 4)6( 15 8) 15( 39 5) 18( 47 4) 2值 17 1611 0860 3177 5443 0557 213 P 值 0 050 050 050 050 050 05 2 2两种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病毒性肺炎和细 菌性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但具有一定临床特点 和诊断价值。对两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归纳见 表 2。 2 3两组患者肺炎病变部位的比较: 细菌性肺炎发生 在单侧单叶的概率低于细菌性肺炎( P 0. 05) , 细菌 性肺炎发生在单侧多叶及双侧肺的概率高于细菌性肺 炎( P 0. 05) , 病毒性肺炎发生在肺间质的概率明显 高于细菌性肺炎( P

13、 0. 05) , 而细菌性肺炎发生在肺 实质的概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 P 0. 05) , 见表 3。 表 2两种肺炎患者临床表现特点 临床表现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 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通常无 起病方式急性起病急性起病 咳嗽干咳或仅少量粘液痰通常有脓性、 血性或铁锈色痰 胸痛极为少见常见, 常伴有胸膜炎 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 中性粒细胞稍见增多通常增多, 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胸腔积液罕见偶见, 常为脓性 病程1 2 周内自行缓解用抗生素可迅速治愈 急性呼吸衰竭少见, 重症常见少见, 重症常见 表 3两组肺炎患者病变部位的比较 例( %) 组别例数单侧单叶单侧多叶双侧肺肺间质肺实质 病

14、毒性肺炎388( 21 1) 12( 31 6) 18( 47 4) 32( 84 2)6( 15 8) 细菌性肺炎3815( 39 5)9( 23 7) 14( 36 8)3( 7 9) 35( 92 1) 2值 3 0550 5920 86444 54144 541 P 值 0 050 050 050 050 05 3讨论 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给患者造成沉重的负担。引 起肺炎的病原体, 如细菌、 真菌、 衣原体、 病毒等微生 物, 其中细菌仍是肺炎最常见的 1 。目前对其治疗多 以西药为主, 抗菌药物的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标准疗法。 病毒性肺

15、炎影像表现具有以下普遍特征: CT 表现是多 样和重叠的, 病变包括难以定义的小叶性肺炎改变, 按 叶分布的毛玻璃样影, 段的实变或弥漫毛玻璃样影伴 有增浓的间质改变。呈中心及外围部分布, 同时伴有 不同程度的间质增厚及纤维化、 小叶中心结节及沿小 叶中心散在分布的“树芽征” 。而病毒性繁衍的影像 多表现为毛玻璃样影、 网织条索和小叶分布的毛玻璃 样影, 伴随有多发小结节病灶、 充气支气管征及段的实 变 2 3 。病毒性肺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间质, 表现 为间质性肺炎, 即肺泡间的结缔组织及细支气管结缔 组织充血、 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导致肺泡壁增厚, 而 肺泡腔仅呈轻度的炎性改变, 有少量

16、的浆液及炎性细 胞的渗出。而细菌性肺炎的病变主要在肺实质, 表现 为大叶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肺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了 炎性分泌物 4 5 。 本研究结果显示, 相比于细菌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 呈小叶分布的毛玻璃样影, 病变部位累及双肺多叶间 质, 而细菌性肺炎呈充气支气管征, 病变部位多累及单 侧或双侧肺实质; 病毒性肺炎的前驱症状为上呼吸道 感染, 而细菌性肺炎无此症状, 二者均是急性起病, 病 毒性肺炎是干咳或仅少量黏液痰, 细菌性肺炎通常有 75临床医学 2015 年 3 月第 35 卷第 3 期Clinical Medicine,Mar. 2015,Vol. 35,No. 3 脓性、 血性

17、或铁锈色痰, 病毒性肺炎少见胸痛, 而细菌 性肺炎常见胸痛, 且伴有脑膜炎, 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 数正常或减少, 但细菌性肺炎的白细胞数通常增多, 病 毒性肺炎罕见胸腔积液, 而细菌性肺炎偶见, 病毒性肺 炎的病程为 1 2 周内自行缓解, 而细菌性肺炎用抗生 素可迅速治愈, 且二者均可出现急性呼吸衰竭。 综上所述, 以上为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的 CT 特点、 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 但具有一定特点和诊断 价值, 值得临床医师借鉴。 参考文献 1吴荣庆 中药治疗病毒性肺病60 例的疗效观察 J 内蒙古中医 药, 2013, 35( 2) : 20 21 2郑崇杰 热毒宁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

18、床观察J 临床医学, 2014, 34( 5) : 35 37 3张静, 曲齐生, 王月, 等 清肺抑毒汤加减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 疗效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 2013, 6( 3) : 20 22 4余洪亮,伦志勇,戴剑红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及治疗J 当 代医学, 2012, 18( 18) : 79 80 5喻昌利,那雪峰,王红阳,等 病毒性肺炎胸部 CT 特点分 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23) : 4464 4466 ( 收稿日期: 2014 09 04) ( 本文编辑: 杨帆) 脑梗死与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相关性分析 冯玉宝 ( 安徽省濉溪县医院神经内科, 濉

19、溪235100) 【摘要】 目的分析脑梗死的发生与血脂、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相关性, 为后期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濉溪县医院 2013 年 1 月至 2014 年 1 月期间门诊收入的 5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者 38 例, 动脉粥样硬化未出现斑块者 12 例; 另选取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 50 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和血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两组在 TC、 TG、 LDL- C 、 HDL- C 及 Lpa 水平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8. 2211、 21. 5728、 10. 3020、 8. 4853、 17

20、. 8318, P 0. 05) ; 研究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与无斑块者在 TC、 TG、 LDL- C 、 HDL- C 及 Lpa 水平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 4074、 6. 1549、 4. 7956、 2. 6626、 37. 8886, P 0. 05) 。结论脑梗死与颈 动脉硬化斑块关系密切, 而血脂相关指标的升高是导致脑梗死和动脉硬化斑块的重要因素。临床应选择有效检测手段, 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关键词】 脑梗死; 血脂;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脑血管病属于致残、 致死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比例超过 75%1 。颈 动脉的粥样

21、硬化也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大主要危 险因素, 更是导致脑梗死的中药潜在因素, 极易导致颈 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狭窄。笔者于 2013 年 1 月至 2014 年1 月期间选取50 例脑梗死患者与50 例健康体 检者进行研究, 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1 月至 2014 年 1 月期间 我院门诊收入的 5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38 例( 76. 0%) , 动脉粥样硬化未 出现斑块者 12 例( 24. 0%) ; 另选取门诊同期健康体 检者 50 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 30 例, 女 20 例; 年龄63 85( 69. 3 9. 2) 岁。对照组中男 28 例, 女22 例; 年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