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_第1页
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_第2页
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_第3页
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_第4页
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摘要不同语言文化互动交融而形成的外来词现象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现象进行研究,就是追溯中德文化交流的过程并探求其发展趋势。在当代德语外来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文外来词至今在国内外学界仍未得到完整的梳理和分析,运用计量语言学方法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现象这一文化互动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早期进入德语的中文外来词发音多源自粤方言,主要通过英语进入德语和其他欧洲语言;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则呈现数量持续上升、拼写方式向拼音化转变的趋势。关键词德语;中文外来词;借词;语言文化交流当代德语的词汇量约在四十万左右,其中约十万词汇为外来词122。2008

2、年,德语中的日语外来词词典一书在德语区国家出版2,其中展示了作者在多本现代德语词典中收集的约五百个日语外来词。但除了Futon(日式床垫)、Judo(柔道)、Kaizen(改善)、Karaoke(卡拉OK)、Kimono(日式晨袍)、Sudoku(数独游戏)、Sushi(寿司)等少量词汇外,很大部分在当代德语中使用率已很低,甚至鲜为人知,而且在德国权威的杜登词典系列杜登外来词大词典中收录的日语外来词也远远低于这一数字。与此相对的是,仅在杜登外来词大词典中就收录了超过120个中文外来词,虽然这些中文外来词在数量上仍无法与上述日语外来词收录的数量相比,但从词语在当代德语中的活跃程度和进入方式的多样

3、性而言,均不亚于甚至超过了主要在一个世纪前进入德语的日语外来词。但目前无论是德国汉学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是德语教学界,都缺乏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系统梳理和发掘应用。首先,在德国汉学界直至目前仍未出现相关研究,仅在德语语言学界有计量语言学者KarlHeinzBest在其德语和英语中的中文外来词一文中将德语中的约一百个中文外来词进行了整理3,尽管作者是德国计量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但碍于其并不熟悉中文,文中对中文外来词的来源和含义分析仍有一定的局限文中出现了一些谬误,如将FalunGong()误认为是“佛教的一个派系”,而事实上这一词汇没有被任何德语外来词词典收录过,同时此文还收录了一些来源并不清晰

4、或者存在争议的外来词,如Bonze(大人物)、Trepang(海参)、Sentoku(合金)等。而国内的德语研究领域则仅有极其少量的文章对德语中的一部分中文借词进行了初步介绍华昶和国强的文中对中文借词的方言来源解读出现了一些谬误。如Ketchup(该词的另一德文拼法为Ketschup)被误认为是粤方言“果酱”读音,实为“茄汁”;Soja被认为是粤方言“抽油”,实无此词,相近的粤语词为“豉油”,而Soja一词在德语外来词词典中被普遍标注为日语来源词;Hopp在文中被认为是粤语发音中的“快”,实无此对应词。陈可乐对一些较具知名度的中文外来词进行了初步考证,但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数量仅进行了估算,认

5、为在五六十个左右;另外对ChowChow(松狮犬)一词来自粤语“狗”的发音(作者误认为Kau,实非此音)的猜测也有失准确。45,从全面性和应用性而言,相关研究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德语中的日语外来词词典一书认为,日语外来词比中文外来词对当代德语的影响力更大,理由是德语中使用的中文外来词只有不到五十个27。同时该书称:“尽管一些迹象表明今日世界对于经济区域的兴趣(从日本)转向了中国,但对这一趋势是否导致中文词汇进入德语,却值得怀疑。”220这样的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先入为主,而且也与人们近年来的直观感觉不符。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上述出版物对中文外来词在当代德语中影响力的质疑,有必要运用科学

6、的统计方法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以正视听,并探求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将对当代德语中的中文来源词进行全面梳理,并从其含义、来源以及趋势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成果的应用设想和前景展望。一、研究方法及结果首先,我们需要对本文中出现的“外来词”概念进行界定。迄今为止,在相关研究中“外来词”与“借词”两个概念常常被模糊界限。德国语言学家PeterEisenberg认为,德语中的外来词涵盖一切“全部或部分”来源于其他语言但拥有了德语词汇特性的德语词汇623。从严格意义上讲,外来词可以与借词区分开来。借词是指词汇的全部组成从其他语言中转借而来,而外来词则除了一般借词外,还包括结合了德语语法的“德语化”

7、借词。例如Gong(锣)作为名词是源于中文的借词,但其动词形式gongen(敲锣)就是一个结合了德语动词特点(以en结尾)的外来词。基于中文本身的特点,本文将从广义上理解并使用“外来词”概念,在分析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时,既考虑德语从中文转借的音译词,也考虑意译词,以及从广义外来词层面理解的混合词(即组成部分来源于中文的词汇)。同时,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不仅指直接转借自中文的外来词,还包括源自中文但从其他语言转借而来的外来词。本文采用计量语言学的统计检验及定量分析方法,以德国收录范围最广的权威德语外来词词典杜登外来词大词典1为统计数据采集来源,辅以杜登德语大词典7、杜登外来词词典8和Wahrig外

8、来词词典9进行词语统计及分析。计量语言学作为一门近年来在统计语言学领域发展迅速的跨学科结晶,非常适用于对语言规则和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描述、分析语言系统及其组成成分的发展揭示动态特征及其规律10。借词现象作为计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已发展出了一些得到不少研究验证的规律公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Piotrowski定律该定律由苏联语言学家Piotrowski于1974年提出,发展到现在有多种变体,但核心观点为语言变化是新老形式交换作用的结果。,也可被理解为语言变化定律,可用以下逻辑模型表述38710184这一模型被计量语言学用于对语言中的词汇变化和外来词使用的变化进行研究。公式中

9、的pt表示语言新形式所占比例,c表示变化区间,a为积分常数,以此判断每种语言中的借词数量增长是否依循Piotrowski定律。美国学者GarlandCannon在1988年发表的英语中的中文借词一文即以Piotrowski定律为基础,将其收集的英语中超过1000个的中文借词根据传入时间进行统计,结论认为,英语中的中文借词发展过程可以很好地被Piotrowski定律解释12。英语中的中文借词在数量上呈现持续且较为大幅的增长态势,而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Cannon在其研究中发现553个中文借词进入英语的时间有文献记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统计。但与此相对的是,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进入时间由于缺少相关研究

10、,目前仍无确切统计。Best在其文中也承认,其统计的106个德语中的中文借词中只有12个能够确定确切的进入时间,由于样本数量过少,目前仍无法用Piotrowski定律进行验证3。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本文将不对所收集的中文借词进入德语的时间进行挖掘,而是从中文母语者笔者以粤语为方言背景,这也有助于对相关词汇是否从方言发音传入进行甄别。的角度全面整理并分析当代德语中被普遍认定为中文来源词的词汇,并将分析结果与Cannon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以发现中文外来词进入当代德语的趋势。所选词语的收录原则为:(1)按照Eisenberg的外来词定义,只考虑具有德语特性(如名词具有词性、复数、变格)的词汇,纯粹的

11、地名、人名或专有名词不作考虑,如MaoTsetung(毛泽东)和Tsingtau(青岛);(2)如果地名、人名或专有名词拥有多种含义,则予以收录,如Nanking(南京)在德语中同时有“南京花布”的含义;(3)如地名、人名或专有名词成为其他德语词汇的组成部分,亦予以收录,如Peking(北京)一词为Pekingmensch(北京猿人)、Pekingoper(京剧)的组成,Mao为MaoLook(身着中山装)的组成等情况。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最新版的杜登外来词大词典1一共收录了123个标注来源为中文(直接来源或间接来源)的词条,如表1所示表中所列中文外来词的含义主要来源于杜登外来词大词典,部分由

12、本文作者综合其他权威词典的说明整合而成。同时来源说明主要参考杜登外来词大词典,与方言相关的说明则来自本文作者。:另外还有一些中文外来词并未(尚未)被2007版的杜登外来词大词典所收录,但在其他词典中被收录或者在当代德语日常语言使用中出现频率较高。表2中列出了由笔者整理的具有代表性的46个词语表中有大量的Tee(茶)的衍生词,由于它们在所示词典中被单独作为词条列出,因此也被列入表中。不同语言学者的统计方法各不相同,如Cannon在其统计中将所有衍生词单独计算,而Best则只计算关键词汇本身而忽略其衍生词。笔者的统计原则与Cannon相近。参见G.Cannon,ChineseBorrowingsi

13、nEnglish,American表1和表2中没有额外注明的均为名词。另外,Best在其研究中还曾列举了一些被认为来源于中文但在主流的德语外来词词典中没有被确定为中文借词的一些词语,如Bonze(和尚;大人物)、Pong(日本丝)、Schogun(日本幕府将军)、Sen(日本钱币;印尼钱币)、Sentoku(合金)、Seppuku(切腹)、Trepang(海参)、Triade(三合会)。这些词汇由于来源仍有争议,故本文未将其列入分析之列,特此说明。根据表1和表2的统计,目前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最少有169个除了少数例外,本文所统计的中文外来词均已被主流德语(外来词)词典收录,一些作为专业语言或小

14、范围使用的中文外来词虽然未被词典收录,但仍然属于外来词现象之列。因此,德语中的实际中文外来词数量只会多于这一统计数字。其中音译词为77个,意译词为4个,混合词为88个。二、发展趋势分析将表1和表2中统计的中文外来词根据其目前通用的拼写方式进行整理,可以从侧面获得这些词汇进入德语的大致信息,从而对中文借词在德语中的趋势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并与Cannon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在1958年中国大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之前,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包括地名和人名)的拼写体系并不统一,较为通用的是从19世纪末起流行的威式(WadeGiles)拼音法。因此,如果中文外来词目前在德语中的通用拼写方式与汉语拼音一致,则

15、可以反推这些词汇进入当代德语或取代威氏拼法的时间在20世纪中叶以后。将表3的左右两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第一,表3左边所列基于粤/闽方言发音的外来词主要通过英语进入德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早期华人移民潮主要来自粤、闽等南部沿海省份,移民主要流向地为北美和东南亚。早期的北美华人移民在当地留下的文化印记不仅体现在早期华工留下的遗迹上,也同时留在了当地的语言中。这些文化印记通过语言的转借在19、20世纪进入德语以及欧洲其他语言,成为今天了解早期华人移民来源以及当时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往领域的一个渠道。第二,体现南方方言(主要是粤语)发音的外来词与体现北方方言发音或以拼音为拼写方

16、式的外来词在数量上基本相当。中文外来词拼写方式转向拼音化(如Yin/Yang拼写法完全取代了此前的Jin/Jang)反映了现代汉语拼音系统标准化在20世纪中后期以后对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的影响,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长。而另一些词汇如Putonghua和Renminbi则明显属于近几十年才进入德语的新中文外来词。从时间上分析,表3左边词汇全部为20世纪中叶以前进入德语的中文外来词,而表3右边的词汇则基本是20世纪中叶后进入或者更新原有拼写法的中文外来词,左右两边词汇数量相当但时间跨度相差较大,反映了近几十年来进入德语的中文外来词在数量上呈相对迅速的上升趋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Ca

17、nnon对于英语中的中文外来词数量稳步上升的结论12同样适用于当代德语。第三,从借词的含义来看,表3左边的词汇全部为描述外来物品或现象的具象词语,但表3右边的词汇则有相当一部分是抽象的、反映文化特点及世界观的词汇,如Chan、Fengshui、Qi、Taiji、Taiping、Yang和Yin。对这些词汇进入德语的时间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但其目前的通用拼写方式都经历了从威氏拼音到汉语拼音的转变。这说明这些词汇进入当代德语的时间应(大大)早于20世纪中期,同时在当代德语中属于被活跃使用并较频繁更新的外来词。第四,本文的统计结果否定了德语中的日语外来词词典一书所称的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数量少于50

18、个的说法2。同时从文化输出角度看,中文外来词中反映来源语文化和世界观的词汇在数量上远远超过绝大部分为借述外来物品名称的日语外来词,因此该书所称的日语外来词从影响力上要优于中文外来词的说法在文化影响力角度上也是站不住脚的。三、展望本文对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进行了量化统计和分析,分析结果从侧面印证了Cannon运用计量语言学作出的中文外来词在英语中的数量不断增加的结论12。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文中对词语的收录无法达到绝对客观,只能对目前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的最基本状况(Minimum)进行统计。同时本文并未对所有被统计的词汇进行时间上的考证。从计量语言学角度来看,要验证Piotrowski定律是否适

19、用于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的变化并找出其发展规律,必须作进一步的外来词进入时间分析,这也给我们未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继续进行德语及西方其他语言中的中文外来词现象研究,具有以下意义:第一,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看,经过历史上不同文化交流而形成的外来词/借词现象是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视为文化交融的重要标志;同时,语言作为文化中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影响着语言使用者对本土文化和他者文化的感知和认识。从这一意义上看,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现象进行研究,就是追溯中德文化交流的历史和探求其发展趋势。第二,从文化影响力的角度看,中文对英语的影响已经充分证明了西方对中国接受度的上升趋势。随着中国国力的

20、不断上升,未来中文对德语等欧洲其他语言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上升。如何在时代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把握并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也是语言学学者及外语教学研究工作者应该迫切重视的研究领域。第三,从语言认知及外语教学的角度看,如果能够将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现象引入德语或中文的外语(词汇)教学实践中,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有效达到词汇量的提高。同时,一方面可以加深德语作为母语者对中国语言文化影响自身语言使用的了解,使其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其对认识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中文为母语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其对语言与文化纽带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理解。最后还需指出,语言不仅

21、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一门语言中外来语言的影响,其范围包括:相关词汇演变的过程及特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语言上的体现、外来文化对相关语言使用的动态影响等。现代德语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来自东亚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并不处于显著地位,但仍对德语作为母语者起到了接触东方文化的桥梁作用。研究中国语言进入德国语言的过程和特征,实质上是研究中国文化对德国文化的影响及其趋势。这一影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持续下去,相关研究也应得到应有的发展。参考文献1Duden,DasgroeFremdwrterbuch.HerkunftundBedeutungderFremdwrter,M

22、annheim:Duden,2007.Duden,TheLargeDictionaryofForeignWords,Mannheim:Duden,2007.2B.Haschke&G.Thomas,KleinesLexikondeutscherWrterjapanischerHerkunft,Mnchen:Beck,2008.B.Haschke&G.Thomas,ShortGlossaryofGermanWordsofJapaneseOrigin,Mnchen:Beck,2008.3K.H.Best,SinismenimDeutschenundEnglischen,Glottometrics,V

23、ol.17,No.2(2008),pp.8793.K.H.Best,WordsofChineseOrigininGermanandEnglish,Glottometrics,Vol.17,No.2(2008),pp.8793.4陈可乐:来自中国文化的德语词汇初探,德国研究1999年第3期,第3438页。ChenKele,ExploringintotheGermanWordsofChineseOrigin,GermanyStudies,No.3(1999),pp.3438.5华昶、国强:德语中的汉语借词,德语学习2001年第4期,第5051页。HuaChuang&GuoQiang,ChineseLoanwordsinGerman,LearnGerman,No.4(2001),pp.5051.6P.Eisenberg,DasFremdwortimDeutschen,Berlin:deGruyter,2011.P.Eisenberg,LoanwordsinGerman,Berlin:deGruyter,2011.7Duden,Dasg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