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ppt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ppt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ppt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ppt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1964、1981、1985,1999,概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第二,先秦时期文学思想

2、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甚至是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关于“有无”、“形神”关系的沦述,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都成为后代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第三,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文”的概念

3、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认为,先有文学艺术的实践后有文学,再有文学的观念。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半坡人在陶器上所画的奔跑的鹿、游动的鱼以及嘴里含着两条鱼的人面像;大汶口人按肥

4、猪形象制作的红陶兽形器。 文艺创作模仿自然,吕氏春秋古乐篇曾说帝颛顼“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又说帝尧“命质为乐,质乃效山川溪谷之音以歌”。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图腾祟拜和原始宗教,左传中记载夏代的“九鼎”上有精彩的图画,“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人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甲骨文中的“文”字,与“人”字相近 金文中“文”字有的像人身 乐记中 “五色成文” 系辞所说的:“物相杂,故曰文。”文的内涵开始泛化,(政治礼仪、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均可称“文”。人的服饰、语言、行为、动作,亦可为

5、“文”。) 文化之“文”。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及“天之将丧斯文也”中的“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战国中期之前的“文”多是“学术”的含义。 墨子非命中说的:“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到战国中期以后,作为文化之“文”的概念中,文章方面的含义就大大增加了。 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曾“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一子千金”(史记吕不韦传) 诗经口头创作,楚辞像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文史哲混同不分的状况开始发生了变化,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态被打破了。楚辞中的主要作品如离骚

6、、九章等已不再与乐、舞相配。 儒效篇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喊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最早比较明确地表现了文学理论批评见解的是易经 家人卦的象辞:“君子以言有物。” 艮卦爻辞六五:“言有序。” 这是后世文学理论批评中有关内容和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言有物”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实的内容,“言有序”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具备能正确表达内容的精练的语言形式。,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诗经 大雅篙高云:“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

7、肆好,以赠申伯。”这是周宣王之舅申伯被封于谢,大巨尹吉甫特地作诗送他,此处讲写作这首诗是为了颂扬他的德行。 大雅节南山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这是周幽王时大夫家父讽谏太师尹氏弊政的。尹氏执政不公,任用小人,天怨人怒。作者说他写此诗是为了追究幽王身旁的“凶人”,以改变其心,而达到抚养“万邦”的目的。小稚巷伯云:“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国语、左传 1.献诗讽谏说 国语周语上:召穆公劝导周厉王,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8、,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对晋平公说:“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2.观诗知政说 左传季札观乐 他说周南、召南“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认为从二南中反映的民情可以看出它已经奠定了周代教化的基础,虽尚未尽善,但民心劳而不怨。 歌郑:“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认为音乐之烦琐细碎,象征郑国政令苟细,百姓无法忍受,是“先亡”的征兆。 乐工义歌小雅,他说:“关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9、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诗、乐、舞合一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中记载舜的话说:“夔!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的“典乐”,即是包括了诗歌在内的,实际仁也还有舞蹈。 礼记乐记中曾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当作“器”引者按)从之。”,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诗言志 “诗言志”这种观念最早是体现在诗经的作者 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10、 荀子乐论篇云:“君子以钟鼓道志。”,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作为志向的“志”,主要是政治理想和抱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孟请郑国七子赋诗时说;“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左传昭公十六年韩宣子对郑国六卿说:“二二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作为情感的“志” 屈原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孔子: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荀子:乐论、天论,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

11、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左传襄公十六年记载晋平公即位不久,与诸侯宴会于温,请与会诸国大夫赋诗,提出“歌诗必类”!意为赋诗必当有表示恩好之意。但齐国大夫高厚赋诗“不类”,结果晋大夫苟堰大怒,说“诸侯有异志矣”

12、!于是和各国大夫一起盟誓:“同讨不庭!”齐国高厚只好逃归,因赋诗不当几乎引起一场大祸。 (春秋“聘问”礼仪与歌诗必类原则黄震云),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2.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是“归于正” 孔子“思无邪”的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孔子赞美关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3.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论语阳货篇记载道:“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是就

13、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于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引孔安国说:“怨刺上政。”,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4.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孔子曾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14、颜渊篇的记载,还被孔子的学生子贡作了进一步发展: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o)犹犬羊之鞟.”,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5.论雅乐与郑声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格,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阳货篇也记载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所谓“雅乐”即是“古乐”,主要是曲调平和中正,节奏比较缓慢的音乐,第二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与民同乐”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在

15、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发展起来的,他的诗论也是建立在乐论基础上的。 “仁者爱人”“仁政” 梁惠王上篇:“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离娄:“桀封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政也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梁惠王篇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 万章篇: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两种说法:一是“意”指读诗人之“意”,即是读诗人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由此

16、出发去求诗人之志。后汉赵岐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朱熹于四书章句集注中也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乃可得之。” 二是清代吴淇认为,此“意”乃系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知言养气”,“知人论世” 万章下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深人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孟子的“以意逆志”与“

17、知人论世”都是针对春秋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来的。 梁惠王下篇孟子举公刘及绵为例,说“公刘好货”,“太王好色”,显然也是一种曲解。公刘为周代创业之始祖,率领氏族由邵迁至邪,此几句诗是描写他为迁移所作准备,与“好货”无任何关系。绵写周文王祖父太王率氏族由那迁至岐的情况,与“好色”亦无任何牵连。,“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知言养气”,“知言养气” 公孙丑上篇:(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

18、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

19、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二,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成。 荀子的圣人之道 天论篇中说,万物都有道,所以“万物为道一偏”,而圣人之道则是作为这种自然规律之道的集中表现,“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其儒效篇中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大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他把圣人之道提到了自然规律的高度来看待,又把哲理之道具体化为圣人之道、社会政治之道。 解蔽篇云:“夫道者,体常而尽变。”天论篇云:“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 正

20、名篇云:“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三,乐论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系统阐述。 荀子在乐论中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乐论是荀子针对墨子非乐论而写的一篇辩驳文章。荀子乐论的直接思想来源当是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乐论的核心是论说音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乐论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音乐一,人心一治道”的模式。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烦之声以道之”

21、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道制欲” 荀子在乐论中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他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中和”之美 劝学篇说:乐之中和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乐论讲得更多:“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中平即中和。又说:“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儒效篇说:“乐言是其和也。”音乐是如此,诗歌也是如此。,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

22、之表”,第一节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原本并非是美学的范畴,是指“道”的特点,但这也符合他对文艺与美学的要求。 如何达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无相生的辩证法。,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

23、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涤除玄览” 为了获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也就是进人“道”的境界,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玄览,河上公注云:“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

24、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庄子对他所理想的天然艺术境界,有过许多生动的描绘,这就是音乐上的“天籁”、“天乐”,绘画上的“解衣般礴”,文学上的出乎“言意之表”。 “天籁”、“天乐” 他在齐物论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音乐美境界,是按“人为”因素的大小、有无来划分的。,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

25、为的文艺美学思想,“解衣般礴” 田子方篇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言意之表” 从运用语言文字来写作的文章(包括文学在内)来说,即要不受语言文字局限,而求之于“言意之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妙理”。 秋水篇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第三节 庄子“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虚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有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它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比如他所提出的导致“虚静”的方法:“心斋”和“坐忘”。 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就是要废止人的感觉、知觉器官的作用,使自己无知无欲。 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庄子“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达生篇中说吕梁大夫蹈水故事道:吕梁之水高悬瀑布二十多丈,冲泼而下;下面水流急湍,溅沫四十里,尽是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